《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1
国庆节前夕,在文翁试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市教科所罗老师关于学习新课标的讲座,受益匪浅。尤其听到他讲到的李吉林老师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案例。李吉林老师教学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导学生画“篱笆”,画“飞入黄花无处寻”,通过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句中的美好意境。
诗歌教学历来就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对于小学生,要在读中感悟几千年前诗人的情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李老师的方法,却化难为易,学生兴趣高,易接受,而且也更容易弄懂诗词的意思,这样一举几得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呢?
今天准备学习《古诗二首》其一——《凉州词》。我也想像李老师一样来一个创新,一改往常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更自由的空间。
一、开课
师:同学们,经过国庆长假之后,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
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的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
(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说出了——黄河)
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我就记得在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还学过一首写黄河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
生:忘了。(在师的提示下)背诵《登鹳雀楼》。
师: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王之涣写的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了解“凉州词”和王之涣吗?
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的知识。(对作者的介绍太过简单,导致后面诗意的理解不到位)
二、学习古诗
师:首先我们来朗读古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齐读古诗。
师:这一遍,同学们能把字音读准,但是对于诗的韵律和节奏还把握得不好,现在请自由朗读,待会儿,愿意读的同学请大胆的起来朗读。
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全班齐读()。
(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诗歌的朗读技巧已经掌握的不错了。)
师:我们读诗要讲究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读出诗的美,诗的韵。刚才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就让老师听出了这样的美。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笔和纸,我们再来画一画吧。
师:请大家跟着我读第一句,然后用你手中的笔,把你读懂的东西画下来,我们再请同学起来说说你要这样画的理由。
生:跟读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然后把读懂的画下来。
(学生很有兴趣)
师:巡视。
生甲:我画了黄河和白云,因为我从"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诗中体会到有黄河和白云。
(这个学生平时是一个内向的男孩,但这次是他最先举手)
生乙:我也画了黄河和白云,不过我和他的黄河不一样,我的黄河是远远的流向白云的,所以我画的越来越小。我从“远眺”这个词知道的。
(这个同学的发言,很显然得到很多人的赞同,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孩子们自主地进行交流了。)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也画的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将第二句诗也同样的画下来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吧!
生:齐读第二句诗,并继续作画。
师:巡视。发现有孩子没有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于是马上提示:孩子们,我们现在是重新单独画呢,还是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为什么呢?
生:应该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因为它们描绘的是同一幅画面。
生甲:我又画了城墙和山,因为诗句中说了有城和山。
师:有同学补充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诗句,诗句中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城,怎样的山呢?你能将你的画再进行修改呢?
生乙:我只画了一座城,和很多的山。因为诗句说是“孤城”和“万仞山”。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仞”的意思吗?
(生七嘴八舌,不能一致。)
生甲:尺
生乙:米
师:“仞”是一种度量单位,它不是指数量,而是用来表示长度、高度。“一仞”相当于七尺。可见,万仞山是指山高,而不是山多。所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自己手中的这副画,就知道第一二句诗写的是什么了?
生:写景
师:对,它在进行写景,那么后面两句诗又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后面两句,再用手中的笔进行描绘。
生读诗,画。师巡视。发现很多孩子都不能画,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能画了呢?”
生:因为不知道该怎样画!
师:为什么呢?这两句在些什么呢?
生:写人。
师:能不能具体的说说写人的什么,怎样写人的?
生甲:写人在吹笛子,很忧伤。
生乙:又在写柳树和春风。
师:我们写人物有哪些呢?这里诗人写了人物什么?
(引导出了问题,偏离了诗意)
生:神态。
师:对人物描写呀,可以有神态描写,但是,同学们,你们在回头看看我们的前两句诗,你明白前两句写景的目的吗?我们分析古诗,不能将几句拆开,而应该前后联系的进行分析。
生静默,思考。良久,生甲:是作者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其他附和。
师:以前老师曾经告诉过大家,诗人写诗都有它的目的,要么是借景抒情,要么是借古讽今,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借用黄河之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自己觉得像是硬灌)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感觉出作者的意图,那么,你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生自由读诗。
生甲:我觉得是作者依依不舍,因为有战士要离别了。
生乙:我感觉诗人生活很孤独,很无聊。
生丙:我觉得作者心里很不舒服,在埋怨。
(能够起来说的很少,很多同学都是一幅沉思状,这时候,我着急了,只有又开始硬灌。)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从诗句中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请问同学们,作者“怨”什么呢,在“怨”字的前面还有词语你认真体会了吗?大家知道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那么是谁走谁留呢?诗句中写的人是谁呢?
生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作者没有怨,因为前面还有“何须”两个字,就是不怨的意思。
师:诗句中写的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写战士,他们在吹笛子。
师:为什么吹笛子?
生:因为有人要走了。
(简直就是问答式的提问法了)
师:请同学想象,在黄河边上,孤零零的城池里的那些人们,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吹奏笛子的目的真正的是为了送别吗?
(问题开始绕了,纠缠不清的感觉了)
生:他们很孤独,所以吹笛子解闷。
师: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只有靠吹奏笛子来解除烦恼,但是他们缺并不抱怨,“何须怨”,这又可以看出战士们怎样的思想?
生沉默,没人能够回答。
师继续引导:这样孤独的生活,他们居然一点也不抱怨,这是怎样的思想啊?(还是没人回答,只有自己说出来)这是一种豪迈的情怀,一种悲壮的情怀。这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为的就是表达内心的这种孤独和豪迈。
师:当我们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却身处异乡,倍感孤独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请你将自己当作诗人去感受一下吧?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朗读全诗吧。
生:读诗
(下课铃响起,本打算推荐王翰的《凉州词》,也没有时间了)
回想上课的过程,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虽然是引导,不是主导,但是,如果引导不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堂课,我的引导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果不发挥好,或者根本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会很大程度影响课堂,甚至会限制课堂的生成和出彩。
三、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的孩子,仍然是个难点,尤其是理解感悟能力欠缺的孩子,根本不能进入角色,与诗人、与课本进行对话。
四、在古诗教学之前,一定要充分给与孩子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尤其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然,无法让孩子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2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qing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4、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3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熟古诗;2、运用图文结合,结合注释,边读边想等方法, 学习诗句,体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3、培养学生的诵读古诗能力,激发学习古诗的 兴趣。 教学重点: 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教学准备:1、关于诗中折柳寄乡思的资料; 2、打印5首 边塞组诗; 3、多媒体课件。 4、古诗及注释。 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循序渐进读熟古诗 图文结合引导感悟 入境朗读配乐背诵情景运用主题拓展同学们,第五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想想是围绕什么主题写的?诗人王之涣的诗中思乡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一)读范读古诗。引导学生读熟古诗。(二)看指导同学们看画面。(三)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四)比引导比较自己的话与古诗语言。(五)想引导学生想象“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悲壮气势。”指导朗读。(六)悟(1)引导学生感悟第二行诗表现的边塞景致,及作者的心情。指导读。(2)组织学生学习后两行诗。引导点拨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怨”“何须”。根据学情相机交流整首诗。的学习情况。(七)背引导学生背诵古诗。1、出示有关河流的图片。 2、拓展边塞主题诗。 回忆学过的第5课三首思乡诗词。 同学们齐读课题。简介作者听准字音,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等。学生看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体会古诗语言的简短凝练。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背诵有关黄河的诗句。 读出黄河的悲壮气势。 多种方式感悟“孤”。 有感情地读第二行诗。 学生先自主学习后两行诗;再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学生诵读古诗,配乐朗诵古诗。学生吟诵相关诗句。学生课后读读背背边塞组诗。 抓住课外与课内的结合点“思乡”。 体现古诗教学多读的理念。 培养学习古诗边看图边想象边描述的能力。 感受中华古诗的魅力。 触发学生的古诗积累。 培养朗读古诗的能力。 学习抓住关键词体悟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表达的学习素养。 感情朗读,背诵积累古诗。激发学诗兴趣。 古诗学以至用。向课堂外延伸诗。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
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
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
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在这里,“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
理解应予以关注。
5.相关资料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