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9185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六、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①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②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①用xx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②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6、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自叹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了解四大名著,生说所知道的《三国演义》知识。

3、生说《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生: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二、初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思考前面所提的问题,并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读了课文,谁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直接从文中找答案,重点引入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一问题,相机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师: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师:理解“虚实”,诸葛亮他们的内部实际情况怎样?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课件演示)

(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

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五、小结

板书:

识天象           大雾弥漫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利            顺风顺水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教案【第四篇】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名学生读第三段。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从这里,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神)

诸葛亮是神吗?(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从书中学来的)(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33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