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最后一分钟》教学建议【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3332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最后一分钟》教学建议【热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第一篇】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我把握住这几个要点进行教学设计。

说实话,选择这样一首诗歌进行公开课,是对自己的挑战。学生缺乏体验,其教学的难度,我也考虑到了。可自己教学完本课后,觉得非常不尽人意,暴露出了自己准备不充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好,前松后紧,对于第四小节的处理有些简单。拓展阅读《香港回归诗歌》已经没有时间来处理。课后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导入新课时,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看来采取的方式不好,应该用歌曲或是其他的,这是自己的失误。学生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几乎没有做,我觉着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不想统一一个模式,读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学生自己读的较多,但是展示的机会较少,主要是自己感觉时间紧张。总之,自己的教学仍有不少弱点,以后要注意。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诗歌朗诵,讨论交流

四、精读课文,梳理内容

五、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特殊的日子吗? 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2.教师板书课题。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4.默读课文,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成员讨论研究。

1.学生读诗后,同学间评价,教师做出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2.交流:通过朗读诗歌,了解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仍不明白。

3.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分别在哪些地方?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读第1节诗歌,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的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用你的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激动无比的

2.读第2、3节,思考: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领土、主权的回归。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中要透出自豪、激动、喜悦的语气。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这一部分呢?

急切、盼望

4.教师播放课件中的诗歌朗读,同学们随着课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的领土更加完整了,中国人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学习诗歌,运用已有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词以及诗歌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通过资料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24.   最后一分钟

自豪

最后一分钟   喜悦   美好祝愿

激动

八、课后反思: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的教学以“读”贯穿整堂课: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接着品读诗歌,引导学生读悟结合,研读课文,感悟那些过去充沛的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最后以诗激情,以读促说,直抒胸臆,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第三篇】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第四篇】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1篇课内阅读课文,这篇阅读课文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由于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我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从与学生的交谈中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从而加深对香港的认识与了解。接着,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1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如联系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我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4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由于刚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不久,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中国的种种罪行还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里,同学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还未消退,所以对香港能回归我们祖国妈妈的怀抱,是非常欢迎的,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在这节课上,我正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爱国因素,爱努力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发愤学习,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向前迈进。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五年级语文上《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兴庆区上前城小学     赵淑梅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使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手段。因此教学时我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小节之内以及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停顿;向学生明确: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我又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读、评议;听朗读磁带读、找差距等,进行读的指导,达到读的目的,读中也促使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学生读的兴趣较浓。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

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教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初读反馈,几乎一无所知。课前预案推翻,以"读"为核心,重新作了尝试。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联系实际,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爱国情怀。

反思:古诗还在积累,现代诗的熏陶几何时已了无踪影。回忆自己年轻时对诗人的崇拜,几本诗集视若珍宝,晨起背诵,路上反思,那种热情历历在目。诵诗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特别有帮助,有时感觉孩子们的语感不好,是否能多引进一些诗歌读读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73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