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推4篇】
【导言】此例“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第一篇】
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都特别开心,同样我也是这样的,但我又有点悲伤,因为这是我们小学的最后一个儿童节了……
而这最后一个儿童节,也和以前的儿童有所不同,以前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大吃大喝,看着电影,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吧,不过这一次有所不同了,这一次是包饺子,一开始我有些疑问,包饺子有什么好玩的,而且我又不喜欢吃饺子,真是的。
下午,我们去了食堂二楼,坐好位子,就开始了。
舒禧龙拿出他那牛肉馅,闻着香喷喷,真香吃一口,不过又不是熟的,唉。让后他又拿出饺子皮,由于已经擀好了,我们直接可以跳了过去擀面这一步,不过又遇到麻烦了,舒禧龙的饺子皮是干面……说罢,舒禧龙又让王梅静去接水,过了一会儿,王梅静就来了,我们就继续了。
我用手指沾了点水,之后又在饺子皮的边上“划”了一到水,再放上馅子,让后使劲一捏,一个胖胖娃做好了。继续!我又按照原来的步骤,不过这一次有麻烦了,因为我露馅了……放馅子放多了,我又把一些馅子用勺子递给了刘大姨(外号),过了一会又做好了一个胖娃娃。
好久后,桌子上出现了无数个胖娃娃,还有太阳。(就是一个饺子皮放上馅,然后从上面在放上一个饺子皮,再一压就完成了)开始下饺子喽,我们耐心的等待着熟了的胖娃娃。
终于等到了,一个个黄油油的胖娃娃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唉哟,不错哦。好吃,人人都说好吃。连我这个连看饺子都不想看的人,竟然吃了十几个……
最后一个六一就这样结束了,虽然不是毕业,但还是有一些遗憾。
语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第二篇】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读”为核心,作了如下尝试。课前,我首先把本课的目标板书在黑板上。内容如下: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自由读,比较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使读的层次性不断地推进提升,学生在读中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回顾香港屈辱历史时,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就在这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学生仿佛看到“那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那深入骨髓的伤痕”、“那铸进我们灵魂的血和刀光。”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读中解惑,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浮想联翩,他们仿佛已成了人群中的一份子,就站在现场看着国旗缓缓升起,学生有了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丰富的情感积蓄,让学生的表达做到了言真而意切。在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时,学生谈的特别好。学生逐渐做到了在理解、感受、品味中挖掘语文的语言因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反思【第三篇】
一堂好课就应是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是这堂课,我看不到学生小手常举,看不到学生有急于发言的欲望和冲动,感受不到学生思维的迸发,听不到学生对课文的深刻明白和感悟。因此说呈现这堂课的教学收效是甚微的,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预设欠主旨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1篇思路严密的、主旨突出的课前预设。这一堂课,我在设计上就没有做到设计的完整性,延续性,预测性。在揭题之后,我先让学生对香港回归,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让学生把自己初读课文以后的体会来补充课题,这是怎样样的最后一分钟。而后我就是准备让学生一节一节地研读课文。整堂课在设计上就只有最外面的框架,而没有资料、章法,没有贯穿一堂课的主旨问题,没有能抓住一堂课的中心词。因此,整堂课上下来,平平淡淡,没有血肉,没有学生激情的朗读和思维迸发。
由此,我想到那些语文大师的课。如王菘舟的《小珊迪》就抓住了两个“跑”。窦桂梅的《游园不值》就抓住了“不值”。大师们抓住了这些词后,透过读文,一步步走进文字,走进作者,再加上教师激情投入,往往在排山倒海之势诠释出文章的魅力,让学生情感充沛,激情四射,让听者啧啧称赞。
二、课堂瞬间欠生成
一名能驾驭课堂的教师就就应具备必须的教学机智。正因借班上课,学生和教师比较陌生,学生到底是一个怎样样的水平,教师该站在一个怎样样的高度来引领学生,准备让学生体会到哪一层次,这就要考验我们教师的潜质和素质了。而优秀的老师往往透过课始的几个问题,就对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选定自己这天的授课方案。这天的这堂课始,学生初课文之后,补充课题。学生们朗读的感受很深,有万众欢腾的最后一分钟,有战争停止的最后一分钟,有令人难忘的最后一分钟,有令人期盼的最后一分钟。学生们很能干,很有自己的读书体会,但是我却只觉得好,想从这些词打开本文的教学,但又不知从何下手,从哪个词下手,只能愣在那里。最后还是选取一节一节地教学。我从这很好的课堂生成点给丢弃了。正因没有强化这些感受,从而读新的句子,硬生生地谈新的感受,致使学生兴趣大减。
三、明白诗歌欠朗读
教育研究认为,“三分诗,七分读”。读是读懂诗最好的手段。但在这天这课中,我很少让学生朗读,其中的几次朗读也只是齐读。朗读不充分,使得学生对诗的明白受到局限,思路没有打开,思维没有发散,无法和作者构成共鸣。正因缺少重色彩的朗读,也使得这堂课缺少了语文味。此刻,各教育专著都提出,我们语文老师上语文课不能丢弃语文的东西,要上出语文味,不能丢弃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朗读。
一堂课下来,一场课后反思下来,我对新课程理念又多了一份认识,也多了一份思考,顿觉受益匪浅。
语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第四篇】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