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优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一篇】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二篇】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一些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了解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透明的水槽、水、石块、木块、食盐,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瓦,火柴等。在科学器材超市给每组准备盛有大于二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水的水槽一个,烧杯3个,毛巾,玻璃杯,漏斗,滤纸,漏勺,玻璃棒若干……
2.学生准备:能放入水槽的固体,食盐、白糖、沙土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一小烧杯温水,一勺食盐,把食盐(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现象(先下沉,一会不见了)。
然后问学生,把其他的固体放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导入并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入水中。
(二)活动探究
1.猜想
组织学生猜想自己准备的各种固体放入水中的现象。
2.实验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补充,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提示。
(2)指导填写实验报告单的“实验名称”和“实验材料”。
(3)教师演示实验,分别放入个别固体,重点突出“放”。指导填写实验报告单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4)材料员根据需要,到科学器材超市选器材,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3.汇报交流
重点交流把固体放入水中的现象有下沉、上浮、溶解等,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固体的大小、轻重没有关系。
(三)提问质疑
根据上面的实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或者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提问质疑,引导学生现场解决,教师并相机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小小的螺丝钉会在水里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呢?
2.在一杯水里放盐,是不是放多少,水就溶解多少啊?
(四)研究分离
1.让学生把刚才放入水中的固体想办法分离出来,学生可以再次到科学器材超市选器材。
2.汇报分离方法,重点是过滤、沉淀和蒸发等。
3.课前的小烧杯已经结晶出了食盐晶体,展示给学生看。
(五)生活应用
1.引导学生回顾、交流生活中的沉浮和溶解的应用。
2.教师出示几幅图片:
(1)清澈见底的小河,漂浮着垃圾的水面;
(2)人们利用救生圈学习游泳,我国自主研发的打捞船,轮船的铁锚沉入水底稳定轮船,潜水艇可以自由沉浮;
(3)几道可口的好菜也是利用固体的沉浮和是否溶解于水的性质做成的。
(六)小结评价
(七)课下延伸
课下利用固体能够溶解和分离的性质,根据课本34页的制作方法做一个结晶分离实验,制作一个彩色树枝。
五、附:实验报告单
小组科学报告单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现 象 固 体 名 称
实验结论: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三篇】
第五单元 沉和浮 1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同一种质料,不同体积、重量的球进行实验,体会同一种质料的物体,其体积、重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2. 通过对不同质料,相同体积的球进行实验,体会对于相同体积的不同质料的物体来说,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同一种质料,不同体积、重量的球进行实验,体会同一种质料的物体,其体积、重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2. 通过对不同质料,相同体积的球进行实验,体会对于相同体积的不同质料的物体来说,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教学难点:
1. 通过对同一种质料,不同体积、重量的球进行实验,体会同一种质料的物体,其体积、重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2. 通过对不同质料,相同体积的球进行实验,体会对于相同体积的不同质料的物体来说,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等。
小组观察用: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
小组观察或演示用: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至少五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一组(至少五个)。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今天开始,我们来研究有关物体在水中沉和浮的一些问题。
2.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能有新的发现吗?
•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讨论小纸片、铁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怎样观察物体的沉浮?
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①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②把物体放在水底,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讨论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3.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推测一下,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把它们分成两堆。
•把认为会沉的物体放入水里观察,看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把认为会浮的物体放入水里观察,看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
•把推测正确的物体放成一堆,把推测出错的物体放成一堆。
•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
•怎样说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没有关系?
•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用小卡片标出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
•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用小卡片标出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根据排列,物体的沉浮好像和它的轻重、大小无关。真是这样吗?
•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结果怎样?
•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大的物体容易沉还是小的物体容易沉?
•为什么用前面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刚才观察用的这组物体与前面观察用的物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如果要观察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没有关系,该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研究?
•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然后放进水里观察,有什么结果?
•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
5.思考和讨论。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到底有没有关系?
•怎样说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的关系。
•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
6.课后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