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课堂实录片段及评价【优秀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西门豹》课堂实录片段及评价【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支玉恒:《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第一篇】
师:我们要学会读书,也就是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我以第一段为例,来帮助同学们读书。请拿起书,读。(生读第一段)
生:先想想这一段里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再根据这个关键词语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吗?
生:关键词语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师:非常好。同学们读书很善于思考。(教师出示小黑板:荒芜)
师:看这个词该提什么问题?
生:“荒芜”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你们平时要注意老师是怎样提问题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是野草丛生,无人耕种。
师:根据哪个字判断出来的?
生:“野草丛生”是指“芜”。
师:“田地荒芜无人耕种”是指什么?(生答“荒”)从“田地荒芜”这个词语可提什么问题?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生:田地怎么会荒芜?
师:非常好。问题可以有多种问法。
生:耕地的人到哪儿去了?
生:人烟为什么会稀少?
师:这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怎么样”和“为什么”。描绘一下,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形式适当总结,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和对问题的发掘能更进一步。
生:地上都是枯枝败叶,乌鸦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师:这儿的房屋怎么样?
生:有的塌了,里面没东西。
师:西门豹看到了这种情景了吗?西门豹发现问题(板书:发现问题),心里很焦急,怎么办呢?
生:他进行了调查研究。
师:(板书:调查研究)他找到了一位老大爷向他了解情况。这段是一问一答,注意这个问和答的特点。现在我问,你们答。
师:(读)这是怎么回事?(生齐读课文有关语句)这话是谁说?(生齐读课文回答)新娘是哪儿来的?(生齐读课文回答)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生齐读回答)
师: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我也去送送新娘。
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使课堂教学形式既活泼生动,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接下来,你们问我答,你们要注意听我的答案和你们的答案有什么不同?
(过程略)
师:发现了吗?我答的跟你们答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你答的都是每段第一句话,每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这是一个发现。还有呢?
生:我们是用书上老大爷说的话来说的,你是把老大爷说话概括起来回答。
师:可是我并没概括起来。
生:你答的是每段的主要意思
师:都发现了,不错。
生:你读的是每段的总起句。
师:发现了句子的关系了。
生:你回答得很不具体。(众笑)
师:你们同意吗?(众摇头)这个意思该怎么说?
生纷纷回答:你回答得很简练、简要。
师:很好。(板书:简要)那么你们说的呢?
生:很详细。
师:很好。(板书:详细)人家问话,你的回答首先要简明扼要,然后再作详细的叙述。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上课觉得高兴吗?(生:高兴)对下边你们再说为什么高兴。(笑声)
一引一放,通过轮换讲读形式,学生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明白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发现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3期
诚如编者的评价那样,看着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我们无不为其高超的质疑问难艺术、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所折服!建议大家找到原文,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再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想一想。
— 摘者语
《西门豹》教学实录及点评【第二篇】
(一)、让我去调查
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我也颇为踌躇。到底该怎样教学呢?我总觉得不能让学生游离在故事情节之外,只做观众和听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我为学生创设情境——“西门豹大人需要一批能干的随从,你们愿意和他一同前往邺这个地方吗?”学生都很高兴。我又问:“你们想到哪儿干什么?”有的说要到哪儿旅游,有的说要去玩,总之大家很高兴。我又问:“到了邺,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说,那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我问:“你们有什么想法?”有的说这个地方以前不是很繁华的吗?现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那你们该怎么办呢?”有的说,要种上树,有的说要去向当地人打听打听。于是我又问:“那你打算怎样打听?”有的说要去向当地老百姓打听,还有一位同学(金宇琪)说要去向当地的官绅打听。这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不行,官绅肯定不会讲实话的,要骗你的。”我让学生就按你的想法去打听吧。五分钟后,学生纷纷汇报结果。金宇琪说:“我向官绅头子打听,他告诉我这些老百姓不肯种地,又不肯交租钱,都逃到外地去了。”我让她把调查结果写到黑板上,又问其他同学。有的说他们向一位大爷打听,大爷说这全是巫婆和官绅搞的鬼。他们说漳河里有神,每年要娶妻,不给他就会发大水,他们硬逼着老百姓出钱,多余的钱就平分了,而且这些新娘都是穷人家的女孩,所以人都跑到外地去了。我让他们也把结果写到黑板上。然后问学生,究竟谁说的是真的呢?学生说多问几个人吧,于是又纷纷去问了什么大娘,小孩等等,结果都是跟老大爷说的一样。由此得出结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偏听偏信,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一环节,我很喜欢。一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得到拓展。金宇琪的调查显然为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使课堂显得充满生成,充满生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迸发出了理性的火花。多次调查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凡事不能偏听偏信,要全面调查了解。
(二)、让我去采访
教学第二段时,我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漳河边上热闹非凡。《法制在线》栏目需要一批记者前往漳河,采访这件事,谁愿意去?学生又踊跃报名。
接着让学生自由看课文,了解经过。分析内容时,没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几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你在漳河边看到了什么?(人多)听到了什么?(自由想像)新娘命运如何?谁救了她?怎么救的?(出示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当时你听到西门豹这样说,怎么想?后来怎么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绅有没有受到惩罚?(出示句子,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表演巫婆落水时,要求加上语言、动作。学生很有想象力,嘴里大喊着:“救命,救命!河里没有河伯,那是我骗你们的。快把我拉上来!”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你作为记者采访了谁?(自由交流,采访了西门豹大人,采访了新娘,新娘父母,采访老大爷,青年、官绅等等,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最后,你看了整个事件,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任之身。是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使巫婆和官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且表面上还跟巫婆和官绅很客气。从而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学生还能说许多,诸如父母官,清官,包青天(及时指出西门在前,包在后,有错误,但意思是可以理解的)
接着进行撰写报道的简要培训,出示一份报道,要有标题,记者名字,内容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要重点突出,语言简练。接着由学生自由看课文,写报道。
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大部分学生完成得非常好,但也有个别后进生有困难。主要是重点部分转述不清。有许多学生写得很精彩,以至于在后来我专门用了半节课让学生上台读自己的报道,并再次组织全班学生修改自己的报道,就像上作文课一样。我认为这很值得。
(三)、让我去汇报
最后,我又让学生当了一回传声筒,我创设情景——你是魏王悄悄安插在西门大人身边的密探,现在该向魏王汇报了,你该把你的所见所闻汇报给魏王。要求以书信形式汇报,注意格式,简单明了,字数控制在150左右。这个环节一方面是回顾课文内容,并自由组合文字,内化并再加工,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同时又在复习书信格式,也是一举数得。
《西门豹》教学实录及点评【第三篇】
着眼基础,注重发展──《西门豹》教学刍议
浙江省杭州市文龙巷小学 李 卫
《西门豹》是1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对西门豹这一形象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他不动声色,着手谋划并实施了惩治巫婆官绅,破除迷信的妙计,正是故事的重点,情节的高潮。深入研读,可以抓住众多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契机。为学习课文语言,积累语言提供广阔的场景与舞台,同时又可以开拓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度、广度。
教学时我从语言文字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让学生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感知感悟,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教学过程。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两个根本原因,然后自然恰当地把它归结为“天灾人祸”,进而通过西门豹治理邺的成功和与其他官员的对比中,感受到他做法的巧妙,水到渠成地把问题引入研究的主题。
其次,我打破段落的界限,以人物为经线,由易到难地搜读有关的材料加以品析;然后以小群体讨论式的读议方式研读课文语言,将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综合重组,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把握,还使课文里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鲜活起来。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尤其是惩办巫婆的部分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所以我抓住课文中西门豹说的三个重点句,让学生先找到这些句子,读懂意思,再进行语言的转换练习,然后各自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并借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这里深入反复的读可以促进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切实的准备。
再次,基于上述的研读,通过一项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概括出西门豹的策略之妙:
“巫婆和官绅头子的进退两难,证明了给河伯娶媳妇是( )的。他们的鬼把戏( )。西门豹借着( )之名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这个办法( )!”
填写的内容不拘一格,让语言表达更为丰富,令思维训练再度拓展。学生从中叫轻松地习得“将计就计”一词。
在领略了西门豹的睿智与胆识后,我设计了一次写的练习,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写河岸上人们目睹这一切后会议论些什么,这样的练习将以往的对人物品质精神的理性概括,转化为儿童生动形象的积极的语言表达训练。使得文章的主题再次深化,情感再度升华。
我想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这也是我这堂课设计的主旋律:着眼基础,注重发展。
通过教学的实践,也发现这一设计的某些不足之处,教师在如何点拨学生领悟语言时,考虑得略显粗线条了些,使得课堂的应变不那么得心应手。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西门豹》教学随笔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凤起校区 沈 虹
《西门豹》是语文第六册的1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使这里年年得到好收成。
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活动的经过。而作者在叙述这一重点,难点时,是通过西门豹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惩治官绅们来突出的。因此,教学《西门豹》时,紧紧抓住“三惩”,并有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呢?
教学时我分这样三步进行的:
第一次想象:“给河伯娶媳妇”这个主意是巫婆想出来的,故而惩治巫婆是西门豹治理邺要走的第一步妙棋:
教学时,抓住“西门豹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这句话让学生边读边注意带点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不难明白:西门豹并不是真的要为河伯重新选媳妇,只是以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借口,把巫婆投入漳河,从而达到破除迷信,教育群众,惩治巫婆的目的。紧接着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巫婆当时的神态,动作,想象巫婆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学生仔细看图,经过讨论后,有的学生说:“巫婆嘴张得大大的,乱喊乱叫,好像在说:‘大人饶命,大人饶命……’。手伸得长长的,乱抓乱舞,似乎想抓到一棵救命草。”有的学生说:“巫婆听说西门豹要将自己投入漳河,吓得屁滚尿流,平时作威作福,得意忘形的神气劲儿早已不知跑到哪儿去了。”……通过想象,使学生明白西门豹聪明过人,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地惩治了邪恶,为老百姓报了仇,出了气,并产生怀疑:为什么巫婆这么害怕见河伯?她不是年年给河伯办喜事吗?
第二次想象:在教学惩治官绅头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抓住“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这句话要求学生注意带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就会懂得西门豹并不是真的在等巫婆回来,而是做样子给官绅们和围观的百姓看。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巫婆回来只是为了找借口把官绅头子也投进漳河,达到惩治邪恶的目的。接着提出问题:围观的群众表现怎样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老百姓会质问官绅们,漳河里真有河神吗?”有的学生说:“老百姓在交头接耳,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
第三次想象:当西门豹杀一儆百,官绅们吓得丑态百出:
教学这一部分时,首先让学生读读课文中的内容,并要求划出描写官绅们极度恐惧的词、句。学生们能很快找出“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等。教师应趁热打铁,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官绅们如此害怕?围观的老百姓都明白了什么?有的学生说: “那些官绅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们明白,用‘河伯娶媳妇’这种骗钱害人的把戏被戳穿了,他们活不成了。”有的学生说:“官绅们看到他们的头子被投进漳河里,下边该轮到他们了,个个吓得没了魂。”有的学生说:“官绅们知道他们罪恶大,西门豹不会饶了他们,老百姓也不会饶了他们。”教师这时进一步追问:这时的老百姓会怎么认为呢?有的学生说:“老百姓会想,哪有什么河神啊,都是这些巫婆官绅们编出来骗人的,害得我们家破人亡,他们一个个发了财,应该让他们受到惩罚,把钱还给老百姓。”有的学生说:“要不是西门豹来做官,还不知道要害多少人家的女儿,西门豹真是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教师稍一启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就都展开了,并且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联想是桥梁,想象是翅膀。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西门豹》教学实录及点评【第四篇】
课前放松活动。
师:到这儿上过课吗?看看媒体教室与我们的教室有什么不同,说得越多越好。要东张西望、七嘴八舌地大声说,可以站起来说,可以指指划划,但嘴不能停。
(生同桌互说)
师:要抓住各种机会练习自己的说话能力,说得越多,越经常,就会说得越好。
一、定向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西门豹》。“西门”是两个字的姓,是复姓。先想想应该怎么学习1篇新课文?
生:根据预习和课后的问题来反复学习课文。
师:对,有目的的学习,才能有高效率。等会儿要先看清预习要求和课后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2、师:老师整理出两个问题,请快速阅读课文,解决这两个问题。
(出示小黑板)
⑴ 用──划出西门豹说的话,用( )标出本课的重点词句。
⑵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说清起因、经过、结果。
3、指名:
小结:
概括主要内容,我们通常运用这三种方法:
⑴ 可以根据课题扩句成为主要内容。
⑵ 写人的文章,把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说清楚了,也是主要内容。
⑶ 抓住课文主要句子,说通顺,也是主要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读1篇课文,迅速找到主要内容,胸有全局,你就会学得更快。
文中有重点句,句中有重点词,找到了重点句重点词,你就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1、师:这些是本课的重点词,快速记忆这些词,看看规定时间内,你能记下多少个?
出示:
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都是……给闹的
投进漳河 提心吊胆 磕头求饶
明白内幕 开凿渠道 灌溉庄稼
(指名)
2、师:根据课文内容,把每一行的三个词连成一两句话,记得就更快了。自己试着说几遍。
(指名)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闹”:“每闹一次”“年年闹旱灾”各是什么意思?
生:闹──造成;每闹一次──娶一次;年年闹旱灾──产生,发生。
师: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懂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有时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有时另外换个词,如果意思不变也可以,还可以查字典理解。
(生叙述过程中,师提示“用上主要人物叙述”)
在每一行词后相应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师:这是经过,课文写得最详细,把什么人说什么话怎样做,周围人如何都细致描写出来,平时写作文也要这样;
小结:
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了,自己试着再说几遍,一直到说通顺为止。像这样,抓住重点词连词成句,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写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写得很生动。把自己当作是西门豹,把刚才画出的句子说一说,多练几遍,看看自己说得好不好?
1、生自由看书读。
2、出示小黑板:
西门豹: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我也去送送新娘。
对巫婆:不行,……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
对官绅头子: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对众官绅: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好吧,再等一会儿。
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惩治。
3、读,读中感悟:
第一句读出若有所思、恍然大悟、痛恨、讽刺四种不同的语气。
第二句读出十分客气但态度坚决,男生读后齐读。
后几句生自由感悟练读。
4、生合作读:
师根据小黑板的词语说提示语生读西门豹说的话,提示如下:
西门豹通过仔细调查,了解到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因为河伯娶媳妇闹的,他决定将计就计,揭穿骗局,让老百姓明白真相,于是他说──
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看到满脸泪水的新娘,他假装客气,不动声色地说──
惩治了巫婆之后,他继续假戏真做,假装着急地对官绅头子说──
处罚了两个首恶之后,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让官绅们胆战心惊,也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清骗局。他继续客气地对──
从官绅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在老百姓了解了真相之后,西门豹不露声色地──
在破除迷信之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
5、同桌合作,一个介绍西门豹在什么情况说这话,一个读西门豹说的话。
6、根据小黑板的提示,自己当老师,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各位老师,开讲。
7、师:自己会说这个故事了,再来感觉一下课文怎么写的,你一定会有新发现。
导读课文中所描述的这样。无论说长说短,都要注意突出主要内容。
四、小练笔
1、师:战国时期的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临漳县北部。西门豹为官一任,破除迷信,发展农业,造福一方。临漳县要为西门豹立传,请大家帮忙。要求:写出这个人物做过的最为主要的事,并对这个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不超过三句话。注意用上“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惩治”这些语。
2、生写。
3、反馈:
生: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在任邺县(现河北临漳县北)县令期间,曾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破除了当地“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开凿十二条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发展农业生产。
……
教后反思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如何体现?怎样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学语文?我希望在这节课体现我的教学风格:
一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是充分有效地训练。
三是全员全程参与。
一种追求,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得以实现,我希望在反复的尝试中能逐渐找到自己追求的那种理想状态。
点评
山霞中心小学的教师很年轻,教研氛围浓厚,有着良好的校本教研基础,探讨“常态下语文优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的提出源自于实际的农村课堂教学,从读学说,从说学写,抓住了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两个根本点,很有实际意义。希望山霞中心小学这一路走来,也能一路走好。
今天以《西门豹》这堂课为话题,来谈语文教学。
《西门豹》一课,正如张老师自己反思中所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充分有效的训练体现得十分明显。
1、拎住了主要词语,帮学生理清了课文脉络,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清主要内容,张老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支点,即记忆重点词。这是符合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可能会断断续续,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相反,这一环节进一步印证了前面学生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是否准确,让学生对这样1篇课文有了全面的把握。学习方法是渗透在教学中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实现自主学习。教学的过程即是不断地习得、感悟和把握的过程。
2、抓住课文主要人物的语言,多层次地朗读,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
这是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通过朗读这一支点,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人物的性格: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把握人物性格的过程,也体现了本学段的读写训练重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上述的训练实现了三个突破:
一是对课文中人文理念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语文课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就这样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反复体味得以实现。
二是实现了分析课文和朗读课文的两难突破。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分析课文固然也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挤掉了读的时间,学生获得的更多是教师给予的东西。而本节课中,学生基于自己的读、记、写所得到的,则是自己亲身体验的,对他们来讲,将是印象深刻。
三是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阅读教学中如何训练写是一个难点。本堂课为西门豹立传,既是总结课文内容,也是学生对西门豹人格魅力的再次深入体会的一个契机。真正实现了充分有效的训练。
当然,四年级学生是否能为人物写传,全员全程参与如何真正落实,这些都有待商榷。
教师的课应该从大处着手,以前人们把课堂教学视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技巧和技艺的。而现在则不同,新的课程理念是从生命的高度,从师生生命活力的展现这一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应该说,这种认识是符合“艺术”这一概念的本原意义的,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深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