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学反思及不足 西门豹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汇总4篇)
【导言】此例“西门豹教学反思及不足 西门豹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西门豹》教学反思【第一篇】
今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意义段来读,考虑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内容,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对比,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89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提供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能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第一课时安排了前1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考虑周全,很多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
《西门豹》教学反思【第二篇】
星期二我上了《祁黄羊》第二课时。这篇课文讲的是春秋时代的历史故事。祁黄羊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中军尉,由于常年征战,腿脚落下毛病,行军打仗很不方便,于是他就向晋悼公提出辞职。在辞职之前,晋悼公要求他举荐一个能替代他的人。祁黄羊第一次举荐了他的杀父仇人——解狐,第二次举荐了他的儿子,这让晋悼公深感意外。他惊讶地问祁黄羊为什么要推荐自己仇人和自己的儿子。祁黄羊说:“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报仇”,做事出于公心的精神。故事是非常简单,但怎样让学生来理解祁黄羊在国家面临危急的关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于公心的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于是在课堂上我直接奔向问题的所在,让学生找出反映他品格的一句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举内自不必说,人吗,总是会有私心的吗?这一点任何人都能理解。但是举荐自己的仇人这一点是学生们不能理解的。于是在讲述晋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了人物的对话,并思考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当晋悼公提出让祁黄羊举荐中军尉的时候,我让学生来模仿当时的现场:老师模仿晋悼公,一名同学模仿祁黄羊,其余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来扮演和祁黄羊同朝做事的官员,另一组来扮演祁黄羊的老母、妻儿老小以及他家的仆人。”这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同学们,我们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上经过深思熟虑的,是非常严肃、认真、慎重的。那么和他同朝做事的官员们,当你们听到他举荐的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时,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 学生们有的说:假如你选解狐的话,恐怕连你的亲人也不会认你啦!有的说:老兄啊,你为什么要选他呢?要是你选了他,就不怕他恩将仇报杀了你们全家。有的说:祁兄啊,解狐是你的杀父仇人,你看我不是也挺强壮的吗?平时和你关系也不错,你怎么就没想到要推荐我呢?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扮演父母妻儿的说:大哥呀,你怎么会推举咱们的杀父仇人解狐这样无用的小人呢?你不怕他灭了咱的九族吗?有的说:黄羊哥呀,你难道忘了是谁杀死咱的父亲了?如果你让解狐担任了中军尉,那你就是祁家不孝的子孙!有的说:黄羊啊,你这不孝子,你连杀父之仇都能忘记,养你这样的儿子有何用!
接着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大家为什么都不赞成他的举荐呢?而祁黄羊是从哪些方面考虑推荐了与自己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解狐呢?为什么晋悼公一开始也感到惊讶,但是后来也同意了他的举荐呢?读读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学生们这时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无论是从分析问题上,还是从朗读技巧上,他们都非常地投入,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喜欢参与此事的讨论,他们很喜欢这样充满争论的课堂。
在解狐去世后,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事!”看来祁午和解狐的水平是基本相当的,为什么一开始祁黄羊不举荐自己的儿子,而举荐了自己的仇人呢?难道祁午的本事真的低解狐一等吗?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是最后还是形成了共识——那就是祁黄羊不想让人背地里议论他偏心眼儿,说他有野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有舍弃小家利益,而要顾全大家利益。这件事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人用的对了国家就兴,人民们从此安居乐业;人要用错了,有可能导致国家灭亡,因此他从国家大局出发,不考虑是他的仇人还是他的亲人。
接着让学生小结: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祁黄羊在处理事情的态度怎样?学生们把一些能用在他身上的好词全搬出来了:出于公心、秉公办事、铁面无私、正直无私、爱国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后,布置学生查阅一下资料,搜集一些能反映“解狐”“祁午”的军事才能的事例,用事实来说话,再一次验证祁黄羊的举荐是否公正!
西门豹治邺教学反思【第三篇】
《西门豹治邺》这是1篇历史故事,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最大的特点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全文中写的最详的是第一段。四问四答,每一次问答都是两个自然段。第一问,是因为他初到邺地,不了解情况所以问事、“怎么回事”。以了解“田园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第二问是意在找出作恶的坏人。第三问是弄清受害者是谁。第四问是了解河伯娶媳妇的结果。从中得到了可靠的事实根据,也找到了如何对付的巧妙办法。 至于如何定计,文章却写得十分简略,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的兴味。第二段写破除迷信比较详细,而第三段写兴修水利则比较简单,因为“神”害难破,水利易修。除“神”害,不但要打击巫婆和官绅头子,更重要的,要教育广大群众以至巫婆的女徒弟和其他的官绅。显然,比较复杂。而兴修水利,只要群众觉醒了,比较好办一些。 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多余的情节分析已被公认为现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为〈WWW.〉棘手。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估计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受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轻松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2、综合训练了听、说、读、写。在本课的教学中,读、写能力得到了主动的发展,把“读——说——读”紧密地反复结合在一起训练。感悟西门豹的话中之话,必得读,而读出其语气,演得逼真又得通过说来暴露思维过程。最后的情趣作文又把听、说、读所得综合起来。这样语文素质得到了整体的发展。
3、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给西门豹送匾额的环节,让学生思考一下匾额上会写些什么,然后动笔写下来。旨在让学生动笔的同时揭示文章的主旨,丰满人物的形象。
4、让学生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感受人物的同时,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和语言表现出来。
联想是桥梁,想象是翅膀。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
西门豹的教学反思【第四篇】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的1篇自读课文,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杨修是历史上的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性的人物,本文探讨的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课题,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本文的要义。
整个教学设计由六个环节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三国》,并引用一首短诗导入课文,短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文本解读:讨论:请以“杨修之死,过在……,是因为……”(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课后同学可搜集补充材料,展开辩论 ! )6、拓展延伸:
根据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写一句话:如:
1)大愚若智,聪明反被聪命误。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联系文章,补写对联:
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 本文是1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稍显紧张。
4、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需要培养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