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案精编5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找骆驼》教案精编5篇”学习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找骆驼》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1)课题,配背景;(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2.橡皮泥两团。
教学流程
一、课前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
(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
(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二、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要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1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到第三遍的时候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通过手势,让学生的学习进程外显化,一方面能起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一举两得)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教师点拨,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
(二)明确学习要点
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
(指导朗读)
师:老人看见了什么?
(生画下相关内容)
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
(生用另一种符号画下相关内容)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生自由练习)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
(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
(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
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生读课文并交流)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设计思路
一、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要在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在《找骆驼》这课的教学中,如果只重视让学生弄明白老人知道了骆驼的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三个特点这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堂教授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提升,这才是语文课语文性的体现与落实。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老人向商人发问时用上的“是不是……”这个句式,让学生学习发问,发问的内容则是展示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特点的思维过程。如此一来,就把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点评
怎么教略读课,一直是教师们很关注的问题。如果将略读课仅仅当做1篇阅读材料,上不挂单元学习专题的要求,下不连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至于语言学习,更不在思考之列,读过了事──这是对略读课文资源的一种浪费。但要是将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一样来教,那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没法得到锻炼──这就辜负了教材编者安排这一类课文的良苦用心。陆虹老师教授《找骆驼》一课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研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别是研究如何用足略读课文这一教材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找骆驼》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全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组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即掌握提问的表达形式)的培养。陆虹老师正是从落实单元专题的内容及形式这两方面的要求出发,来制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可圈可点之处不少。比如:课前按橡皮泥游戏的安排,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突破学习难点(理解老人没见到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右脚有点跛的问题)作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重点明确,思路清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形象地展现了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和过程;等等。然而,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称道的还当属“是不是”这一语言形式从发现到运用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课第二板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来推进的。在读了老人和商人的对话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让“是不是”这样一种带有猜测、比较委婉的问法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然后又在第三板块中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转换成商人的角色,尝试运用“是不是”这一形式来向老人发问。这一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离开课文,去搞外加的、为运用而运用的提问形式练习,而是融课文内容理解、语言形式运用和思维发展于一体,尝试用“是不是”发问,练得很自然、很落实,使语文学科的本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是不是”这一使用频率很高的提问形式,会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且自然融入学生的生活语言。
当然,这样教学对于略读课文来说,会不会太细了一点儿,特别是教师的提问是不是多了一点儿,能不能将线条搞粗疏一些,以留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读读书,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我们可以再研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找骆驼》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找骆驼》综合资料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1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小学二年级语文《找骆驼》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1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案4
《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1篇课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找骆驼》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五册第4单元的1篇课内阅读课文,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使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二)目标设计: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三年纪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处于重要地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感受文章的情感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
(3)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有人说过:“教无定法”但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本课采用的教法如下:
1.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心、爱探索、易感染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2.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三、说学法
根据常规班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整体感知文本,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情境交融,构建新知
四、说教学思路
本文是阅读课文,我用一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情景导入,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探究学习、学会道理等下面我一一地介绍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先让学生观看影片,然后问:“影片中的动物叫什么?从影片中你能了解这种动物的哪些生活习性和知识?请学生们自由发言”最后切入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出示自学要求,初读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括号里的注音;然后利用查工具书或通过上下文的意思理解词语;对长句、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同时要注意人物的不同语气最后让学生指名读、轮流读、齐读,对不能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自提自解(有些不好解释的词语把它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去理解)
第三部分: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首先,我让四个学生分角色读,然后让学生评,说说这些句子用什么语气读,才能体现当时商人和老人的心情,并理解 “忿忿”的意思 ,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 “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接着,我让学生画出老人说的话,指名学生用老人的语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知道走失骆驼的三个特点: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
第四部分:探究学习,学会道理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我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自读第十自然段后完成表格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运用读读、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让学生读出“看见…又看见…还看见”的句式,让学生边读边说,完成表格,检查学生正误最后,
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先让学生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 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说板书:本文板书直观、形象,用简洁的文字,表现出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6、找骆驼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本课教学我努力地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语文课上的知识、语言、思维等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
小学二年级语文《找骆驼》教学反思5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