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4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4篇)”学习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钢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
学具:格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对了,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量一量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2、提问引入。
看看谁有超强的记忆力,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一起拿出格尺,看看除了厘米外,还有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尺子上还有1小格1小格,仅有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是显然不够的,在测量或表示物体长度的时候,有时还需要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有时也需要更大的单位,你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1、估一估。
(1)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课前老师都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枝铅笔,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
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枝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里。
(设计意图:教师课前富有神秘感的设计安排,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估算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给予学生独立观察估计的时间和空间。)
(2)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
生:我的手从拇指到中指大约是10厘米,我的铅笔有两个这样子的
长,所以我估计这根铅笔20厘米长。
生:我估计这根铅笔的一半是10厘米,所以我估计我根铅笔有20
厘米长。
生:老师,我是用中指估计的,我的中指大约有6厘米,这根铅笔大
约有3个这样的长还多一点,所以我觉得这根铅笔有19厘米长。
生:老师,我看了看,这么长(他用手比了比),我就觉得铅笔大约是
20厘米。
生:1厘米是这么长,我看这根铅笔这么长,应该有18个这样的1
厘米,我也觉得这根铅笔大约有18厘米长。
(设计意图:学生意见可能会不统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会针对别人的发言补充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枝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好办法吗?这们大家就不会再有争论了。(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大家都把尺子拿出来,量一量,并把结果填在书中
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
(4)说一说你估计的跟你量出来的数据相差多少,以后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测来看看估测验结果,让学生感受测量的过程、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说一说。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比给老师看一下。
老师告诉大家,你们用手比出来的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认识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知道吗?
(学生质疑。)
生:我知道,我看书本的,是dm。
生:老师,分米是什么呢?
生:分米要怎么量呢?
师介绍。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怎么表示吗?
生:1分米=10厘米。(还有的的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还知道3分米是30厘米。
生:我也知道70厘米是7分米。
生:我想1米=100厘米,那1米=10分米,老师你说对吗?
生:老师,我看到10厘米是1分米,10分米是1米,我想厘米满10向分米进1,要是分米满10就向米进1。那米满10要向什么进1?
师:你们能把这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吗?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10 10
全班齐读公式。
(3)实践活动。
A、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生:从1-10。
生:我有意见,应该是从1-11,这样才是10厘米。
生:我是从3数到13的。
B、让我们用分米作单位量一量教室里物体的长度。
D、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分米和厘米间进率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结合测量具体物体的实践,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你们有橡皮吗,请你用尺子量一量橡皮有多长?
生汇报。
生:我量出来,比2厘米还多一点点。
生:我也是,我量出来不是刚好4厘米,还多一些。
师小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小的物体,有时不是整厘米数,这样子量出来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了。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 一议。
i.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作中获得这些知识吧。(出示表格)
观察刻度 厘米数 中间小格个数 每小格长度 共有几毫米
0-1
4-5
9-8
ii. 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生共同完成1组,再让学生自己实践。
生:我发现,从4-5也是1厘米,所以就跟第一行一样了。
生:我也发现了,从0-1、4-5、9-8相减一下,就全都是1
厘米了,也就全部一样了。
3、说一说。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用手比一比。
生:就像两个手指的那条缝。
师: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
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b)量一量。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学生汇报。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c)想一想。
师:再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也是1毫米。
生:扣子的厚度。本子的厚度。鸡蛋的厚度。铅笔中间那根铅。指
甲的厚度。衣服的厚度。玻璃
(设计意图:认识毫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操作,针对操作中的存疑,而进行巧妙的设颖,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动力,向未知领域探索、冲击。)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教学时,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有趣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自己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三、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州闻名的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室里配备了电脑,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条件,非常有利于低年级的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市区,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分析生活。我班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关足球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的手里有一枚硬币,猜猜这枚硬币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
(学生进行猜测)
师:有的同学认为在左手,有的同学认为在右手,在这种不能肯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 评析 引入比较自然、合理。)
师:你们瞧,硬币在老师的右手。
(出示硬币)
师:硬币有两个面,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老师这样一抛(抛硬币),硬币落下后,结果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好吗?
( 评析 刚提出问题没让学生进行猜测,就让学生做试验验证,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可让学生猜测,再验证。)
(板书:抛硬币)
(二)实践验证,探索求知
1、活动一:抛硬币。
(请一学生抛硬币,其余学生做记录。)
(评析这种游戏简单、易操作,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单,谁愿意告诉我硬币落下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硬币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
师: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不确定现象。
(评析此处若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引出不可能一定更好,下面活动太多,没有层次有些杂乱。)
师:为了表扬大家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新知识,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吧?
2?活动二:摸球。
(出示袋子)
师:这里有1个袋子,我在里面放入3个红球、3个绿球。如果从袋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小组合作摸球:小组长装球,记录员记录,其余同学摸球。)
(各小组的记录员汇报摸球的情况。)
师:从摸球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摸到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在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因为我们没有装黑球。
师:除了不可能摸到黑球,还有什么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
(板书:不可能。)
师:老师有一种魔法,无论谁从这个袋子里摸出球,我都能猜到摸的球是什么颜色的,你们相信吗?
生:不信。
师:谁来摸摸看,注意观察,看谁最先发现老师的秘密。
(学生摸,老师猜。)
师:老师怎么猜得这么准?谁发现老师的秘密了?
生:老师袋子里全是蓝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蓝球。
(出示袋子里的球,板书:一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生:想。
师:请这三组的同学分别在袋子里装10个球,让老师不可能摸到红球;这三组的同学请你们也分别装10个球,但是要让老师一摸就摸到红球;这两组的同学请你们也装10个球让老师有可能摸到红球。装之前先商量一下,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装好。
( 评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反馈什么现象是不可能可能一定,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
1?活动一: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同学们通过抛硬币、摸球游戏发现,生活中有的事是可能发生的,有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事是一定会发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这几件事是可能、不可能、还是一定会发生的。
(1)西瓜变桃子。
(2)我们会长大。
(3)明天会下雨。
(4)人要喝水。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你能举出事例吗?
(学生举例)
2、活动二:足球比赛。
(课件播放:红队和蓝队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比赛中,红队和蓝队各踢进一个球,比分是1比1,整场比赛马上就要结束时,红队得到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准备射门。射门后比赛就结束。)
师:同学们,比赛马上就结束了,红队能踢进去吗?
生:可能踢进去,也可能踢不进去,我希望他们能踢进去。
师:如果红队踢进去了,比赛结果会怎样?
生:红队一定取胜。
师:如果红队踢不进去,比赛结果又会怎样?
生:红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四)课后小调查
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是一定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调查的结果记录在你们的数学日记中。
四、教学反思
1、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抛硬币作为帮助人们作出两难选择时常用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因此,从抛硬币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弄清抛硬币背后存在的数学事实,从而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抛硬币的探索中。
2、以猜想实践验证为活动主线,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教学中安排了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猜想实践 验证来获得结论。活动中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想、实践、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探索过程,获得直观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3、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游戏,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要从实践中得出。
第一次教学时,无论是抛硬币活动还是摸球活动,我都是让学生先猜一猜,再实际地抛一抛、摸一摸。我发现这样一来,结论实际是学生在猜的时候就得出了。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猜,而是让学生直接实践,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5、活动的要求应由学生自己提出。
在学生装球教师摸球的这一活动中,如果要求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相互提出、相互摸球,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比较精巧。比如让学生自己装球,使教师摸到的一定是红(或有可能是红)球的活动,使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体验客观事件的不确定性。
不足之处是活动较多,没有明显的层次。如在抛硬币时,只是让学生体验了可能性,接下来又换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若是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如提问硬币可不可能到天上去硬币一定会落到地面上吗?,让学生体验确定不确定现象,则效果就更好。或就摸球游戏深入展开都可,下面的游戏就可作为巩固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的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时间:
20xx年11月15日
四、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五、辅教工具:
小刀、粉笔、铅笔、三角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2)、小组合作,量粉笔、铅笔和三角尺的宽。
3、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4、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的做一做第一、二题。
七、教学小结:
同学们亲自量过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
八、课外作业:
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长与宽。
九、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长宽长与短
十、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长度单位,且初步会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气氛比较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