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4290

【导言】此例“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1)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

(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口算大赛

6+30= 60+8=

40+3= 50+7=

3+90= 20+5=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4.变式训练。

(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三、巩固新知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

六、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

复习内容:

教材练习九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

1.巩固乘法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知一个乘法算式在脱离情境支撑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3.培养孩子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在练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关于乘法的知识。

1.乘法的意义。

2.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小组内回顾、交流后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师:通过前两节课对乘法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吧!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9题。引导学生看清题中的条件,再独立列式,同桌互相读一读。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题目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0题。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结果。对于“3+2+1+3”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把“2+1”看成“3”,即原式可以看成“3+3+3”。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2题。学生自主连线,指名展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3题。教师引导:3×2既可以画成3个2,也可以画成2个3。5×4既可以画成5个4,也可以画成4个5。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检查。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集体进行评价。4.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4题。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并计算,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简便性。

四、拓展延伸把下面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4+8=4×6

5+5+5+10=5×57+7+7+7+7-7=4×7

2+2+2+2+2-4=2×3五、课堂总结这几节课我们都在学习乘法,对于乘法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重在复习乘法的意义。通过练习,再次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练习中,始终抓住乘法的意义教学,不脱离乘法的本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练习始终结合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感知乘法的简便性。不足之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

教学建议:适时丰富学生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模型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给定一个方向(东,西,南,北)能辨认教室里的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地图、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教室里的方向、

教学难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教具学具:多媒体(投影仪)

童话导入“帮助兔子找家、”

一只小兔子在大森林里玩的很高兴,但是,它不小心摔伤了,遇到两只好心的小鸟决定帮助小兔给兔妈妈报信,于是小兔把自己家的地址给了小鸟,通过地址和图你能帮助小鸟找到小兔的家吗?有困难没有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帮助小鸟找到兔子的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同学们,我们昨天画了学校四个方向主要景物的设施图、

1、展示,说说分别是什么地方、(学生展示平面图,说一说各个方向都有什么设施、)

2、对比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把两张方向(东、西、南、北)定位不同的平面图展示对比一下,观察不同点、)

3、你们知道吗,为了使我们每个人看平面图的时候非常的'方便,清楚、图上的方向习惯上还有一定的规定呢?谁知道是什么?(齐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你能把你的图调换一个方向和图上的规定一致吗?(学生操作)

5、你能再根据这幅图说说我们的校园东、西、南、北每个方向都有什么吗?现在能帮助小兔找到家吗、(指名演示回家的过程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图上的方向,根据地址一步一步指着图纸,帮小兔子找到家、) 里看到什么?穿透校园你能看到什么?

4、画小人图,我们面一起向北方,你的后面是什么方向?伸出手臂?左边呢,右边呢?

“当我们面向北方的时候,总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学生自己伸臂体会、看着平面图,你可以想象自己面向北方站在图中央也就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5、在教室的南面看到什么?穿透墙壁你能在校园里看到什么?穿透校园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根据学校这个方向有的设施回答、)

6、自己选择“东”或者“西”在教室看到什么?穿透墙壁你能在校园里看到什么?穿透校园你能看到什么?自己说说、指名说、(小组合作、交流、)

7、如果你站在(走出)学校门口,说一说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8、出了北京,或者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到大海,沙漠、森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辨别出方向吗?(可以用查阅到的资料为根据、)

三、请你做一个设计师,设计一个新的校园,安排一下“教学楼”和“图书馆”的位置、贴在纸上、

1、和你的同桌说说“教学楼”和“图书馆“在校园的哪个方向?用剪贴的学校设施在白纸上粘贴、

2、小组合作把剩下的部分选择好位置,设计一个新的学校、

四、回家设计一下动物园的位置、

设计理念:

首先通过童话故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故事中问题的产生,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与极力想找到方法的想法推动新课的行进、学生通过绘制自己观察到的最熟悉的学校的建筑来认识方向,引出图上的各个方向,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童话故事中的问题了,学生学以制用,自然兴趣盎然、

接着从图中的方向过度到熟悉的生活之中的方向,以一个方向(北)为依据,判断出其它三个方向,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内到学校外的景物认识东、西、南、北每个方向,再身临其境的把自己放在其他的地方再次的感受方向、最后,让学生通过资料解决在荒郊野外时辨认方向的办法,从而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2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