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设计(精编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杠杆教学设计(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杠杆》教学设计1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物理
3、课时:1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 学生准备:
1.请同学们阅读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
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几个概念。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然后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接着探究使杠杆平衡时需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入力臂的概念(如何突破该难点后面将作为重点分析);最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杠杆 出示:百度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64图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 转动的 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 ;动力是 ;阻力是 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 到 的距离;阻力臂是 到 的距离。力臂的做法:百度图片
3.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4.观察百度图片,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警示:不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都对杠杆起相反方向的转动作用。
问题思考:
杠杆必须是直的吗?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吗? 师点拨思考。
探究点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 或。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你的猜测是: 实验探究
1、阅读P65,思考实验步骤
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若用F1、F2、L1、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 老师点拨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好处。力臂可以直接在杠杆上测量。探究点三:杠杆的应用
1.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3)天平 百度图片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费力杠杆:L1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
4.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建构体系: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或者其他形状的()
(3)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4)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B.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D.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
3.如图中,杠杆刚好平衡,若要使A端下降,B端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
A.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 B.两边各增加一个钩码
C.两边都向左移动相同距离 D.两边都向内侧移动相同距离
4、在①钓鱼竿②天平 ③羊角锤 ④理发剪刀 ⑤缝纫机踏板 ⑥铡刀 ⑦瓶盖扳子等简单的机械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属于费力杠杆的有,属于等臂杠杆的有。5、一支刻度准确的杆秤,若换了质量较小的秤砣,用它来称量物体质量的结果:()A、比实际的大 B、与实际质量相等 C、比实际质量小 D、无法判断
6、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杠杆
一、探究杠杆
1、什么是杠杆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用比例式表示
七、教学反思:
杠杆的五要素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自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杆秤的平衡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形式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究出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本节课突破了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中、体验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杠杆教学设计2
《杠杆》教学设计
宜城市龙头中学
朱红波
教材分析
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也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基础。本节内容可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可进行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方面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方面的教学。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2.通过探究,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实验器材
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钢丝钳、羊角锤、剪刀、镊子、扳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小猴子和小兔分萝卜吃的故事引入(小兔子认为自己胜利了,小猴子却认为小兔中计了,谁对?学了这节课后大家就知道了。)
2.出示钉锤,让学生把钉在木板上的图钉从木板中拔出,调动学生激情。二、认识杠杆
仔细观察下面的几幅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讲解(1)上图所示的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都是杠杆。它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为了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对照图来熟悉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图中的O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F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L2表示;
3、通常我们把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称作为杠杆的五要素。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设问: 如果有一天,一位体重比你的体重小得多的小朋友想跟你一起玩跷跷板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他和你一起玩吗?(让学生凭经验回答)
2.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动或杠杆匀速转动。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地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测出)力臂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4.巩固与拓展(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费力杠杆:L1
4、设计练习
如下图所示的常用工具中,它们的物理模型都是
。在这些工具中省力的是
费力的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是
(填序号)。
五、总结反思
[总结]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一根硬棒。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力臂的画法: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既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杠杆的分类(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反思1]杠杆的形状是不是一定是直的?
说明: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就是变形的杠杆。“硬棒”不一定是棒,泛指有一定长度的,在外力的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反思2]动力和阻力的确定,力臂的画法易错。
说明:尽管学生能说出定义,但遇到实际问题,学生易把杠杆施于别的物体的力作为动力或阻力。方向也可能画反。仍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对上述易犯的错误,需要在后续的学习和练习中多次强调和纠正。
[反思3]怎样才能使所用的力最小?
说明: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注意单位统一)分析,要使得所用的力最小,就应该使对应的力臂最长。如图:在C点最小用多大的力恰好使杠杆处于此时平衡状态?画出力的示意图。
六、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杠杆教学设计3
《杠 杆》教学设计
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邢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二、教具: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
学生:(1)剪刀、纸;钳子、铁丝;镊子、砝码,筷子、豆子,(2)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 量程)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等。
三、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演板)
四、导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真能如此吗?为什么他敢于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呢?想了解其中的道理吗?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五、新课讲授
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杠杆?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剪刀、羊角锤、抽水机柄、指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要了解杠杆是如何工作的,首先要了解杠杆的五个基本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到杠杆的工作呢?
演示实验:请学生挑书包,感受力臂的变化对杠杆的影响。
学生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完成实验,体会杠杆的力臂对杠杆工作情况的影响的作用,归纳出力臂的概念。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学生在学案上按要求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学生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跷跷板是杠杆吗?体重不同的两人能不能让跷跷板稳定下来?学生思考讨论。猜想力和力臂都会影响杠杆平衡。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静止,或匀速转动。
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几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阿基米德之所以敢于发出那样的豪言壮语就是因为他发现了杠杆的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没能翘起地球,却有一名物理教师利用杠杆原理提起了一头大象,并测出来了大象的质量。怎么做的呢? 分析例题,投影学生的结题过程。这道题目告诉我们使用杠杆可以省力,那么所有的杠杆都是为了省力吗?
(四)阅读:生活中的杠杆:(如果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处理)
让学生阅读杠杆的应用,理解三种杠杆的区别和优缺点,并会例举三种杠杆,掌握区分三种杠杆的方法。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如:撬棒、修枝剪、羊角锤、钢丝剪等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如:钓鱼杆、裁衣剪等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天平 讨论生活中的杠杆。
六、小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
B
C
D 2.如图所示,分别沿力F1、F2、F3的方向用力,使杠杆平衡,关于三个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F1方向的力最小 B.沿F2方向的力最小 C.沿F3方向的力最小 D.三个力的大小相等
3.一个人用长的扁担挑起重200N和300N的两桶水,肩膀应放在离200N的这桶水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