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9537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参考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一篇】

设计思路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有一次我在班上给幼儿播放了一部由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制作的动画片《鹬蚌相争》时,发现幼儿很感兴趣,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学习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及表演。活动的难点是两人合作表演。

教学目标

1、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能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

2、尝试用手指动作跟音乐进行故事表演。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幼儿已看过《鹬蚌相争》动画片;

2、音乐 ;

3、布幕 ;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观看表演。

1、师:小朋友已经看过鹬蚌相争的动画片了,动画片都有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请3——4位幼儿讲讲,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2、今天老师要用小手来讲这个故事,你们可要认真仔细的看(老师走到布幕后进行表演,让幼儿在观看的同时,初步感受音乐)。

二、欣赏音乐、感受结构。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手指讲故事的本领。我们一起听听音乐,音乐一共有几段?(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

2、蚌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鹬又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它们争斗是那一段音乐?老师带手指跟音乐进行表演,让幼儿再次倾听和感受。

三、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1、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小河蚌是在第几段音乐出现的?把你的小河蚌也请出来。小河蚌跳舞时蚌壳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一张一合的动作)。

(2)师:音乐里小河蚌睡着了,听到小铃铛响它打开蚌壳一张一合的跳起舞,请小河蚌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小河蚌跳的时候听到什么声音打开蚌壳跳起舞?(小铃铛响)我们再来跳一遍。

2、分析第二段音乐,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第二段是谁?(鹬)把你的鹬请出来,鹬有长长的脖子,它可以怎么跳舞?(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跳舞、点头动作,幼儿讲一讲练一练),师:鹬有大大的翅膀可以怎么样做动作?(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扇一扇,幼儿讲一讲、练一练)。

(2)师:音乐里鹬在河岸上也跳起舞来,摇摇脖子、点点头、飞呀飞,让我们的鹬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刚才鹬在跳舞时,我发现有的鹬脖子伸得不够长,所以不好看,这一次再跳我们把鹬的脖子伸长很神气的跳

3、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两遍音乐)

(1)师:河蚌爬上岸晒太阳,鹬看见了蚌,鹬要去干什么(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啄蚌的动作),蚌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合上壳的动作),鹬又去捉蚌,蚌又合上壳,一共几次?教师做孩子创编的动作 ,请幼儿数一数鹬啄蚌一共几次?(四次),请幼儿做一做。师:接下来蚌用壳夹住了鹬的嘴,它们拉来拉去互不相让,(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夹住鹬嘴的动作)一共几次?(三次)请幼儿做一做。

(2)师:这次我们一只手当蚌,一只手当鹬,跟着音乐来表演这一段。

四、 完整表演  体现快乐

1、请幼儿跟音乐集体用小手完整表演故事;(完整两遍)

2、请一名幼儿和老师示范两人合作表演;(完整一遍)

3、幼儿结伴合作表演故事;(完整二遍)

4、请一对幼儿在布幕后面表演,其余幼儿观看。(在观看前,老师提要求,看后能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5、幼儿结伴在布幕后进行表演;结束时,老师扮演老爷爷,道白:看它们互不相让,我可要得利了,用布幕把幼儿全部兜起来,走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设计与教学反思

我国是世界寓言三大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以单纯而奇妙的情节给人以隽永的哲理和智慧的启迪。本次活动以故事情境表演导入,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在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尝试跟音乐用手指动作进行故事表演,通过幼儿自身的表演,使其更深刻领会“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手指表演的乐趣。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活动对幼儿很有诱惑力,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由于本次活动的音乐是民族乐器合成的乐曲,幼儿对这样的旋律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活动中应该用不同形式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这样才能让手指表演更符合音乐结构,体现音乐的艺术思想。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二篇】

作者:郑 梅    转贴自:吴老师工作室    点击数:651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学生做“快速抢答”游戏(猜出图上寓言故事的名字:

(1)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

(2)掩耳盗铃(看谁能告诉我们它的道理。)

(3)郑人买履(什么意思?这是我们刚刚学习过的。)

生:告诉我们做事要动脑筋。

师:这些道理你们都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中。

师:课文中的故事里。寓言就是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师:要注意“蚌”这个字怎么写,师板书“蚌”字,在田格中写,边写边讲要领。“第三横最长,要感谢谁给它留出了位置?”(生:虫)

师:你们想不想写一写?要注意“虫”字旁写在左边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学生在作业纸上写“蚌”字。

再读课题。

试着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生: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

师:你们见过鹬吗?(看图片)

师:蚌生活在哪儿?

生:生活在河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文中的“河蚌”一词。

师:你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中的词语来理解。

把课文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文。

两个伙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师:谁能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文。

生1读。(师打出课件全文。)

生:“谁”字读成“谁”了。

师:两个字音都可以。

师:鹬和蚌相争,结果怎么样了?

生:一起被鱼翁捉去了。(师板书:一起被捉)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它们俩为什么不放开?

生:它们俩为什么一起被渔翁捉走了呢?

师:你们都会用“为什么”来提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鹬和蚌是怎么争的,一起来标画下来吧!

学生默读,标画有关句子。

指名汇报。

生: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一个渔夫走来了,就把他们一起捉去了。

师:这是他们怎么争的语句吗?

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结果。

生:“你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

师:他找的是完整句吗?

生:不是。

师:画句要画完整,大家帮他补充出来。

生:鹬生气了,说:“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饿死。

指名学生读。

师:你从哪儿听出它们在争?

生:从“今天”和“明天”听出来的。

师: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吗?那后天呢?这是什么意思呀?——永远不放,直到对方被干死、饿死!

指名再读一读。

自由地再读一读。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吗?也能读出它们各不相让。

生读。

生评:她在每个“不”字那里读得重。

师:你听出什么了?

生:谁也不放开谁。

师:谁都不服谁。(师板书:毫不示弱)

生:我想再创造一种读法。(生读。强调“干死”和“饿死”)

师:它们互相之间都想争出个什么来?

生:用生命在争,非争出个你死我活来。

师:(染红两个“活活”)

自由读文。

指名学生再读这句。

指名学生和教师互相读。(师读鹬,生读蚌。)(很生动)

师:两个伙伴演一演吧。

学生小组练习。

指名两人读一读。

师:鹬和蚌太温柔了,它们争起来了吗?

再指名读。

师:它们俩谁赢了?

生:鹬赢了。

师:实际上它们都没赢,让我们来帮一帮蚌吧。

齐读蚌的话,那位读鹬的同学再读鹬的话。

师:你们怎么反映有些慢呀,人们鹬都读完半天了,你们才说。再来一遍。

再齐读。

师读一遍。(声轻)我像你们那样大声喊了吗?我读出它们互不相让了吗?可以选择短适合自己的声音,不一定要大声嚷。再试一试。

师:谁能不用大声喊,就能读出它们互不相让来。

指名二生表演。

师: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争的呀?

生:从第一句话中看出的。

生:从第二句话中看出的。

师染红课件前两句。

师:它们相争时想到会被一起捉去吗?

生:没有。

师:你们想到了吗?

生:没有。

师:现在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为什么呀?

生:先要看看周围有什么情况再争。

生:要随时警惕。

师:警惕什么?

生:危险。

师:什么样的危险。

生:我候告诉它们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你真有一颗宽容的心,连汉字都懂得谦让,何况人呢?

生:

师:结果被第三个人得到好处了吧。那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如果

师:如果它们要像同学们这样聪明,那就不会被捉走了。

师: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儿来的吗?

生:战国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妈妈让我背过一本书,书上说的。

师:书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的。

师:想听听吗?(师伴着课件读这个故事。三个人物:赵王,大臣,苏代出谋。)

(故事略)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最后说……

师:你真聪明。能从故事中就知道这一成语。

师:这个成语还有其他说法呢,出示: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师:你们想把这个故事变成课本剧吗?

小组排练。

指名小组台前表演。

组一。(只是分角色读,没有表演。已下课。)

专家质疑:

娄湘生:

今天在这节课上,为什么让学生花了这么多时间让学生读。你为什么让学生反复读?

郑梅:

我是想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层次,来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复的读中来体会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而不仅仅是进行说理,语文课还是应该以“读”为主的。我今天设计的课件可能有些内容没有展示出来,我在想,假如今天学生读得不好,我该怎么办呢?我可以把重点词语出示出来,逐字逐句地读,让学生提高,来体会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娄湘生:

“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活活把你饿死”其实它的读法是多元的,还可以带着一种气人语气。不一定就像课堂上你所要求的那样,有可能是故意气它的语气。阅读课不一定只读够量,还要读出质。读法应是多元的。

另外关于寓意:

鹬蚌该不该争?什么该争?什么不该争?小日本鬼子占了我钓鱼岛我该不该争?.......

来源:吴老师工作室  作者:执教:一师附小 郑 梅 笔录:吴琳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听说咱们四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它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统天下。有一次,赵国与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十分生气,调兵遣将准备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急忙派遣当时著名的说客苏代,去出使赵国。到了赵国,苏代心平气和地给赵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赵王听完,恍然大悟,立刻决定罢兵,并与燕国和好如初。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鹬和蚌分别为何物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

3、在了解了鹬和蚌之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吧!(生齐读)

4、古人云:“为学患无疑。”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争”你又有哪些疑问呢?(生质疑,师评价。)

5、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

三、初读,读通:

1 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

4、看来我们都会读了,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齐读)

四、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读一读,用自己的办法理解生词,读懂句子。

2、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3、文言文的词语的含义很多都是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字和词吗?

4、在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相信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个故事。那谁来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呢?

5、基本情节讲清楚了,已经很难得了!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内容,编者想得很周到,为我们准备了译文。让我们对照译文再来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6、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7、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8、故事内容读懂了,那么刚才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五、精读感悟寓意:

1、那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呢?

2、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

3、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鹬和蚌在相互钳制的同时还不忘斗嘴,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心里的暗战。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语气词,然后带着这种语气跟同桌读一读。

5、师: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引读),蚌亦谓鹬曰(引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学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学生接读)。

6、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乘机板书“不肯相舍”)那么鹬蚌相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7、生回答后说: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如果你是他,你会说些什么呢?

8、渔翁乐了,我们的鹬和蚌却悲剧了——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渔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被渔翁带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心情肯定不会平静,它们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对话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试着写一写,最好能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来!

9、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鹬和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他们的肺腑之言吧!(请 2、3 名学生读一读)

10、这场悲剧能避免吗?作为悲剧的目睹者,你又会对鹬和蚌说些什么呢?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完成板书 )

11、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拓展

1、其实,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2、师介绍: 1934 年,当国共两党争得不可开交时,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这就是“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领会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之后,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有味道了!(齐读)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

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

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

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习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

(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

(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

2、运用学习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

(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

概括关键词并板书。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寓言故事。

阿拉题库 · 学习办公更轻松!

22 49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