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218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一篇】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⒉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学习、掌握文本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课件出示余光中的《乡愁》。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

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从这一幅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什么?

3.是啊,这首诗写出了中国台湾人民的心声,也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的课文——《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余光中的《乡愁》语言质朴,动人心弦。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凝神静听。

2.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的“母亲”,一是生身母亲,一是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怀念母亲》一文感人至深,课文录音如泣如诉,再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得情、境共生。“凝神静听”给师生带来的必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文本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

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季羡林6岁时被送到济南叔叔家开始读私塾,9岁开始学英语,12岁读《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24岁赴德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为终身教授。他从读高中时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万字以上。

季羡林家境贫困,小时候整天跟随着母亲跑前跑后,一有问题便问个没完没了,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在与母亲共同生活的6年中,母亲总是把家中最罕见的白面饼子给季羡林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季羡材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就立刻迎养母亲。可是,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这使他感到悔恨万分,季羡林一生写过许许多多怀念母亲的文章。

季羡林热爱祖国,在他留德的十年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多灾多难的祖国。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学业期满,几次想返回祖国,报效祖国,可都没有成功。季羡林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

这篇文章抒发的就是作者身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充分发言,为解读文本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课文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得过生字关。

出示生字: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2.认识它们吗?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3.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鼓励学生创意表达,及时总结识字方法。)

4.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会读吗?

出示新词: 真挚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朦胧

凄凉    可见一斑    1篇散文

5.把它们放到句子中能读好吗?

(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或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6.用心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不必苛求与词语解释上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从生字到新词,再到课文中含有新词的语句,从字音到字形,再到词语的意思,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既习得了语言,又掌握了方法,同时也为解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读得不正确、不流利的地方停下来重新读。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质疑解疑。

(课文中有许多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奔丧、弃养、终天之恨等。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质疑解疑,及时帮助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

4.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师生交流。

6.自由朗读课文,读令自己心动的段落。

[设计意图:读,读,读,学生在形式各异的朗读中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朗读和感悟之中,促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历练语感,在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出示生字,指导正确书写

1.课件出示: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⑴“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

⑵“挚”的主笔是“”,一定要写好。

……

⑶教师相机范写,讲解。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从细微处入手,扎扎实实地过好写字关,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文化魅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自主作业,彰显学生个性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二项:

1.朗读课文,划出令自己心动的语句,写上批注。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语,试着完成文后的问题。

3.收集海外赤子热爱祖国、思念母亲的文章或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摘抄、朗读、收集资料等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解读文本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2.自主交流,回顾复习。

⑴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⑵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虚心涵泳,以读见悟。

⑴课件出示: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生身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了这段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⑵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品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迸发。正如巴士卡里雅所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 ]

⑶师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只许读,不许说,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你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大家。

②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到困惑的地方吗?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引向深入。

预设一: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我的生身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第二节,并指导学生读好帮助理解“生身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出示作者与母亲生活的故事,以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

我的祖国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教学策略:1.出示作者在留德十年中的饱含深情的语句:“我的祖国正处在苦难之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她呀!”2.介绍我们国家当时的情况。)

预设二:

读着这几个句子,哪些词语会跳入你的眼帘,让你久久拂之不去?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简直不能忍耐”、“心潮腾涌”、“一直”等词语感受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挚。)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充分自主的舞台,书让学生尽情地读,情让学生自己去悟,以实现“情感和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⑷再读课文,捕捉感动。

①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课文,看看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弦?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

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③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预设一:

课件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a.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b.“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里的“一样”指的是什么?

c.“看到她的表情”,我会想到些什么呢?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二:

课件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a.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为什么?

b.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三:

课件出示: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a.“凄凉”是什么意思?

b.你不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吗?(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设计意图:“读令你感动的语句”,充分发挥了文本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认识得到提升,心灵受到震撼。]

二、放飞想象,再现文本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很自然地会浮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2.如果让你给课文配上插图,你觉得可以配上哪些图画,为什么?

3.师生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创意表达。)

[设计意图:给课文配插图的过程,既是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解读外化的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得进,用得出。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得到历练。]

三、超级链接,丰富文本

1.齐读课文的第一节。

2.师激情: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抛家离子,远渡重洋,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他们何曾不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3.课件播放《我的中国心》。

4.学生自由朗读歌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深情诵读: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6.设境写话。

⑴同学们,读过这首歌词,再回首课文《怀念母亲》,你不想对谁说些什么吗?

⑵学生自由写话,配以舒缓的音乐。

⑶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布置作业,延伸文本

1.写1篇读后感。

2.学唱《我的中国心》。

3.阅读季羡林的著作《留德十年》,继续深入体验季先生对祖国,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

特别建议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这篇《怀念母亲》是他留德十年的内心写照,文中既有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之如品陈年佳酿,醉意浓烈且又芳香四溢。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切体验作者的“绵绵思母意,悠悠爱国情”。

1、在课内外联系中生情。

课文内容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远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难度。因而,本课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家境,了解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心境,力求在课内外联系中促进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意相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种爱国的种苗,生发出对祖国的崇敬和爱慕之情。

2、在朗读感悟中品情。

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朗读、自主感悟的时空,保证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把学生完全投进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通过研读文本,咀嚼文本,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包蕴的深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享受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3、在语言实践中融情。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教学时,不要为思想教育所囿,一味追求朦朦胧胧的感悟,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读感动的语句写批注”,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伟大的灵魂抒真情”,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历练中,融入文本丰厚的情感意蕴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怀念母亲》教案【第二篇】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1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4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怀念母亲》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带着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我们再读题目。

2、过渡:

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那一刻开始

二、感思母之痛。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说。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

齐读第二自然段。

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3、课文中为一个恨字,这是怎样的恨?他悔恨的是什么?请你再仔细地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抓住句子任意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重点理解: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4、好,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样的悔恨吧!

过渡: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遥远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却频来入梦,作者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请你们读读下面的四则日记,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画一画,和同桌交流感受。

三、悟思母之情。

(一)、自读自悟。

(二)、交流体会:

过渡: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了,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1、体会一个糊字。

出示句子: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2)、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好,把作者的这种思念读进去。

个别读、齐读。

文中像这样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还有哪些?

2、触景伤情悟哭字。

(1)、看到房东太太的神情,作者为什么真想哭?请你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2)、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她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了什么?

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像房东太太这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所以作者真想哭。带着作者的这种心情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齐读。

过渡:

在作者的日记里,类似这样的语段还有很多很多,可见,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作者的心就会很激动,很不平静,文中哪个词写到了这种心情?(心潮腾涌)读读这句话。

3、解频来入梦。

过渡: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作者的亲生母亲会(频来入梦),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

出示句子: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了吗?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他热爱祖国的体现。)

4、感悟寻梦。

过渡:

但是老师却突然有了这样的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出示句子: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生自由读《寻梦》的两个段落。

(2)、交流读后的感受。

重点理解: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 面影能换成面庞吗?为什么?结合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2) 在你们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3)、作者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他追寻的结果,只是让他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他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请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所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音乐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憾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也来唱一唱吧!

(播放音乐)

2、朗诵诗歌《我的中国心》。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

两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

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

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

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

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我的母亲 祖国母亲

课时二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课题后复习上街课所学。

t1:课文写了谁在怀念母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二、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句,品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1、品味“我”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1)大声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重点词概括段意。(弃养、终天之恨)

(2)结合课文理解“终天之恨”的“恨”。(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是指作者因为失去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3)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遗恨”,体会作者“以恨写爱”的表达方法。

t:你还从这段话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遗恨?(读出这些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想法)

2、品味“我”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

(1)提问过渡

t: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祖国母亲”的?

(2)学生默读文章中作者引用的“日记”,边读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段品味。

3、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五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呢?

(2)学习《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追寻的梦是一个什么梦?

(3)介绍“季羡林”先生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留德十年》这本书。

(4)教师朗读《赋得永久的悔》,学生读《我的中国心》

三、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彩色的翅膀》

3、比一比,组词

挚( )频( )凄( )斑( )篇( )

掣( )濒( )萋( )班( )翩( )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同样)

生我的母亲 = 祖国母亲

教学反思:

本设计用了近三课时才完成。通过三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字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至于让学生“读文入境,批文入情”,我觉得这届毕业班的学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训练路要走。

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6篇课文,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点,我似乎还未找到。这段时间的教学里,我总是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总总问题。想想学生只有一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可他们这种语文能力的状态,我又能带他们跨多远呢?我心甚忧。(9月25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5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