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春望教学设计【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春望教学设计【第一篇】
《春望》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文,背诵本诗并了解相关背景;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施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到现在这个阶段,老师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诗词。把你们的小脑袋调动起来,看看能背诵多少思乡爱国的诗句来!同学们的积累真不少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春望》。(板书课题)
预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二、诵读诗文
1、学生齐读诗文。(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2、出示写作背景后,指导读诗的节奏(课件显示),师示范朗读。3、找4位学生个别读并评出等次。(要求:抑扬顿挫、情感变化)
三、品析诗文
小组探究:请品析《春望》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请按以下句式来赏析:
课件显示:我喜欢第()联,因为它美在();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 按朗读等级的先后,由4位同学选择了解哪一联,并由其他同学说明原因。预设:
1、首联:写“春望”所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描写景物之中,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抓关键字“破”、“深”体会)明确表达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副板)(板书:国
破)
2、颔联: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抓“感”、“恨”)明确表达方法:借景抒情(副板)
3、颈联: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板书:家
离)
4、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四、拓展诗文: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问题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展示)
(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问题二:一悲一喜,但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件展示)
(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恋亲人)/ 3 五、诗文小结
本堂课通过学习杜甫的《春望》,了解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学习到了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后再找杜甫的诗来读一读,背一背。
七、板书设计
春 望
杜 甫
己——家——国
老——离——破/ 3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板书设计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
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
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
寓情于景感时忧国
城春草木
溅泪花
触景生情过渡
惊心鸟
产生共鸣烽火家书
恨别思家
细节描写搔更短不胜簪
春望教学设计【第四篇】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相应的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以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难点:读出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范读视频,PPT课件,相关资料、素材 教学工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1、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猜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吗?(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2、齐读教学目标
二、作者介绍
过度:《礼记》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了吗?关于杜甫大家了解了多少呢?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老师适当补充杜甫的生平、思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起兵反对李唐统治,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劫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生死不知。第二年(757)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此诗,正作于此时。
二、初步朗读,走进文本
(一)读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板书课题)(拓展猜想: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写什么?感情应该是什么?)
(二)读古诗。
1、自由读两遍。(要求学生看注释正字音)
2、听视频范读,要求正音,注意停顿,掌握朗读节奏。(正音:烽、搔、胜、簪)
3、齐读,读准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4、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生字是否读准、节奏停顿是否合适)
5、看大屏幕自己练习后大家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互相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三、个性解读,深入交流探讨诗歌情感
1、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的依据和理由。
预设: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拍摄时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河山到破败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对比反衬)对比诗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流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拟人,移情于物)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夸张)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四、《春望》是杜甫晚年的一首忧国伤时之作。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清怀。(集体朗读下课)
五、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国破城荒 凄 对比反衬
花鸟泪惊 悲 忧国 拟人,移情于物
烽火家书 苦 忧民 夸张
白头更短 愁
五、作业
1、课后积累杜甫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