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2000字]心理学与生活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1930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00字]心理学与生活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第一篇】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现代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现代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现代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现代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现代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现代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第二篇】

摘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带来的一系列的学习上的问题,根据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认知情绪调节 大学生 学习 策略

一、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已经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有多项关 于大学生学习问题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学习问题。在南京市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大学生最关注的十大心理问题公布,其中学习压力位居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问题之首。Abouserie的研究揭示,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考试成绩及其结果、学习的负担重等。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大学生学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没有动力,懒散拖拉,将学习视为苦差事,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2、学习方式不当,没有近期或远期的学习目标,不能科学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学习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3、学习道德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4、学习情绪不稳定,其中学习情绪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习效果好,但容易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淡漠,学习意志消沉,学习生活无序,学习效果差,容易灰心丧气,怨天尤人。对学习生活的两级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好时觉得快乐,情绪低落时觉得沉重、枯燥乏味和痛苦。

大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稳定性对大学生学习的自控力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情绪一般会受到各类问题的影响,比如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压力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如果高校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大学生学习中的情绪变化等心理过程,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的效度。美国心理学家莫勒认为情绪在学习中是最为重要的,情绪有特殊的引发作用的驱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情绪,管理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作为教育的宝贵手段。

二、 认知情绪调节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情绪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正面情绪是积极肯定的情绪,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自律,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负面情绪是消极否定的情绪,它会使个体意志消沉,兴致低落,阻碍人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学习。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候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候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产生矛盾与冲突,与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个体经常进行情绪调节以适应生活环境。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孟昭兰认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认知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而又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消极的情绪体验后所做出的情绪认知方面的有意识的调整行为。格鲁斯提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其中,认知重评就是指认知改变方面的情绪调节,指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事件的认识,它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评价,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

三、认知情绪调节与学习的关系

认知情绪调节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关系。合理的情绪调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付出更多的自觉投入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绪会使学生赋予学习以一种享乐的性质,他们更多地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而消极的情绪会使学生把学习看作是强迫行为的负担,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和信心,没有学习目标和合理的学习计划。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的那样,“正是那些对人特别有意义东西,才能表现为他的活动动机和目的”。为了使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学习,应该让使学生真心实意的接受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明白这个道理,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价值感。学生只有在心情上为学习的理由找到一个立足点,才会对此积极实施。因此教育既要改变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本身,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

四、应对策略

(一)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能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克服学习困难,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动机影响努力程度,努力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1、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而又合适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学生目标明确后,在学习过程中才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的无计划的学习。

2、教师要提供学生学习的诱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可以把专业学习的思想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避免枯燥传授,要尽可能的使传授的思想和内容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意见要及时的反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学会真正的享受学习和使用知识中的乐趣。

3、对学生要经常性的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团体中有一定的价值。比如说在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布置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的任务,让学生有确保成功的机会,促成他们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关注,积极调动学习情绪。

1、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有差异,但是他们的情绪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学生的情绪,针对学生的情绪及时应变,比如学生情绪高的时候,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尽快到进入学习主题;在情绪的低潮期,由于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学习倦怠,教师就应该重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或改变,教师的自我言行会给学生产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在2003年度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一位合格教师,无论是谈吐或衣着都要得体大方,个性热情开朗,处于良好情绪中的老师,精力集中,思路清晰,这样也能够较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能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教师的情绪感染,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教师要正确对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教师如何看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首先教师要有信心能够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是可以提高的,他们是值得教师重视和为之付出努力的,认为学生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达到目标。平时要平等对待这些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具备一定的学习潜能,而教师是自己潜能的引导者,从而学生们会发现学习过程变得积极而有意义。

(三)重视学风建设,改善学习氛围。

学风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学风能够形成促进大学生勤奋学习、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校的学习氛围等。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效过程。因此高校应该成立学风建设专项领导小组,要重视学风建设,将学风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围绕学风建设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并开展相应的思想工作和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学风的监管,比如检查学生的考试不及格率情况,学生的上课出勤、晚自习出勤等常规考勤工作、学生的学习诚信情况等等。在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评估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由于学习情绪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家庭环境,在校期间的交友恋爱关系,经济、就业压力等等因素,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学校成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辅导人员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疏导,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选择,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任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和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要结合心理知识进行授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佩卿,叶瑞祥。新形势下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若干思考。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87-88

[2]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4]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5]胡云君。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

[6]冯立婷。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情绪调节和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7]孙红梅 郝志红。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调查与应对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09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第三篇】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获益匪浅。人们经常说:学习心理学的人通常自己也有病,但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明白学习心理学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深,甚至是恐怖。它接近人们的生活,关注人内心深处的东西,给人生活上的启迪,让人快乐的生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同学们,我自己就会有些着急,这可能也和心理学有关吧,总之自己会会为了一些这样的是而着急,但是我感觉着急是必须的!不急需要着急,最主要的是着急之后能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能够赶上或者超过自己的同学,也不枉成为大学生。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就不断发现自己也有少许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虽然都称不上是心理疾病,但或多或少的页有点问题,也许这是正常的吧,是人都会有的感觉,只要自己注重调整就行了。心理学真可能称得上是有神奇色彩的的学科,学了心理学,感觉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种感觉,甚至每个眼神都能运用于心理学,都蕴含着无数的信息给外界。

我自己的问题如果按心理学的话应该是不少,我得生活好像有一部分实在焦虑中度过的,因为我会考虑很多事,也害怕很多事。担心考试,担心未来,担心大学念着没用···担心好多东西。不过还好,我不算是有心理疾病性的,因为我会自己调节,这也是我在生活着又充满欢乐。把自己变成一个外向的人,心里的问题应该就迎刃而解了。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第四篇】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为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和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三类内容对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为幼儿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借助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幼儿教师;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是针对消极心理学中的“消极”而言的。消极心理学将重点放在研究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使命上,关注的更多是有问题的特殊人群。而积极心理学则将关注对象转向普通人,更关注生活中的鼓励和友爱,关注人的内心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提倡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强调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主张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解读,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使命是使普通人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具创造力,更幸福。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

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主要研究乐观、自我决定性、爱的能力、美的感受力、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尊严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它能帮助个体在应对问题时采取更有效的策略;[2]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学校和单位等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形成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等的积极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这些系统的建立强调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对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反思和完善。积极心理学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它对人价值的高度重视,所蕴含的积极思维方式,值得幼儿教师学习与反思。

二、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教育观,用发展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众多的积极体验中,有一种积极体验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那就是主观幸福感体验。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3]

幼儿教师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持有怎样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其具体教育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要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必须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充满幸福感。首先应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工作,心怀感激,满意自己的过去;积极对待现在,让工作变成一种福乐体验,并把这种福乐体验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对幼儿、对未来充满期待。只有心里面有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教师,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求。其次,应理解和信任幼儿,以宽容的的态度对待幼儿的“缺点”和错误。站在幼儿的角度,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重新认识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每一个幼儿,关注幼儿的优势,细心地发现每个幼儿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每个孩子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揠苗助长或抑苗生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意义,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人就如同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就像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5]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孩子,而是要找到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之处,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不至于被埋没而失去价值。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3]例如,幼儿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期的孩子多动、好奇、好问、好玩的特点,这原本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那些比较顽皮淘气的孩子,在教师眼里却成了“问题孩子”。事实上他们大部分并非真正有问题。受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性本恶”、“师道尊严”等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学生就应该是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坐着听讲,自然这些调皮的孩子便成了“另类”,对待他们的自然是无视或打压。换一种思维来看,调皮的孩子或许思维更敏捷更具创造力;或者调皮是因为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遇到类似情况,首先应了解清楚情况并反思自身,是否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就算真的是问题孩子,也应该正确对待。所以教师应以更包容的视角看待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守护住孩子的天性。包容他的过去,相信他的现在,乐观他的未来---“任何花朵都会适时开放,只是早晚不同而已。我们能做的就是给每一朵花儿创造适当的条件,耐心的陪伴和等待它的绽放。”[6]

(二)创建一个适宜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幼儿的是非善恶意识尚未完全确立,他们最初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往往从身边最亲近的人习得,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团体氛围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环境”,既指物质环境,也指社会关系层面的家庭、社区、学校或班级、社会文化等心理层面的环境。[7]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也是除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环境(包括周围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好奇、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智慧、宽容、毅力、关注、未来、自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8]积极情绪能拓展人的行为或思想方式,而消极情绪则会限制人类的行为或思想方式。福乐是对待现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福乐一般是个体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中直接获得的。研究表明:福乐体验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对学习起关键作用,它对学习结果的多个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当下的学习成为福乐体验。[9]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积极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同时充分利用周围的一事一物,注重环境的熏陶教育作用,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增进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丰富的物质环境,培养幼儿兴趣,增强幼儿的福乐体验,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寝室,安全卫生的户外活动场地等。学前阶段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能力大大加强。因此,教师在确保活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应鼓励幼儿大胆行动,以此满足其内心发展需求,提高其对自我的希望水平。总之,环境的布置应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做到动静结合等。

其次,应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精神环境,如教师态度应和蔼可亲,教师间关系应融洽,让幼儿感到安全可靠、依恋。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只有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追求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为只有在安全可靠、布局合理,刺激丰富的环境下,幼儿身心才会完全放松,进而产生积极情绪和探究的欲望,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个体只有在享受当前的状态的情况下,才会把这种积极的生活体验和情绪迁移到对自我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上。

第三,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应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营造利于幼儿发展同伴关系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积极交往。如在区角活动中投放合作性的材料,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开展“找找我的好朋友”的主题活动等。成功的交往体检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强化其交往行为;对于失败的交往体验,教师应持理解包容的态度,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还应及时疏导幼儿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

教师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的职业。在这种心灵的接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用真心才能换来真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威廉姆斯等人的研究也证实,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老师、朋友都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一个生长在积极、鼓励、宽容环境下的孩子和一个在充满暴力、谩骂、训斥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性格、处世、人际交往上必然都有着很大区别。前者会更加自信、更富有爱心,身心更加健康,更加快乐。[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幼职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趋向、态度多半可以在5岁前培养成功”。诸多研究和事实均反映,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是依赖人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正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后天社会生活体验,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人格面貌的根本不同。因此,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即乐观解释风格人格)的最主要途径。一个人解释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基因影响因素之外,其他重要的有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风格、个体自身的生活经历、社会媒体等。[3]

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引路人,他的教育态度、风格等对儿童解释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显着。幼儿教师首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格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幼儿,赢得幼儿的青睐。德韦克(Dweck)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反馈方式对儿童的解释风格影响很大,老师经常性的表扬对儿童乐观型解释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幼儿开展积极的对话,多以积极的语言鼓励幼儿。所谓积极的语言就是让表扬的每句话都有意义。对于正确的想要的行为教师应多进行积极的正向强化,对不想要的行为则应忽视或采取负强化,尽量少用惩罚。教师通过积极语言强化孩子的每一个小成功,即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幼儿实现目标,成功扮演为“语言塑造师”。

此外,教师应有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即教师和幼儿都是教育的主体,而非教师是主体,幼儿是客体。“皮革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实验”充分表明,一个人能否自尊、自信、自强,教师把学生当作主体来教育和当作客体来教育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师生间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求知的过程是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正如弗雷尔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老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教师只有准确定位,作为幼儿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时,其介入幼儿的活动或游戏才能得到正向的结果;才能让幼儿获得归属感和控制感,增进幼儿良好的自尊,进而建立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相反,如果教师以控制者、指挥者、权威者自居,则其在幼儿的活动中只会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幼儿及师幼关系的健康发展。

总之,只有在平等、接纳、支持的对话过程中,幼儿才会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依恋,形成良好师幼关系,进而形成健康人格。幼儿教师只有做到德才兼备、行为世范,才可能实现“以爱育爱、以才育才、以德育德”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四)借助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

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其中几个最主要的方面。[3]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系统中的平等主体,家庭教育的权威性、连续性、随机性和普遍性使得其成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的教育。积极的家园合作关系,是幼儿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家园合作,强调以家园同步教育来促进幼儿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塑造孩子积极人生为最终目标,它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全方位的。

首先,教师应发挥“桥梁”的作用,充当好主导者、服务者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加强家园合作的宣传,提高家庭参与教育的意识,在家园合作活动中做一名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育问题上,教师可据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家园合作的多种渠道,如设立家园联系栏,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网站平台等,与家长就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进行积极沟通。教师还可以提供父母训练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的育儿知识;定期开展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等。

最后,无论在园还是在家,孩子积极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父母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家园衔接是否和谐顺利,是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建立的关键。此外,还应调动社区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支持作用。正如非洲有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是整个村子的事。只有家庭、社区和幼儿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嵚。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9-131.

[2]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5):83-84.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1-217.

[4]应意桥。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新视角[J]。好家长,2014(37):21-23.

[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6]蓝春。教育的沉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

[7]唐丽霞。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幼儿教师班级管理的启示[J]。特立学刊,2012(4):25-27.

[8]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124-125.

[9]李荣敬。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74):16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36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