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00字]心理学与生活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71416

【导言】此例“[2000字]心理学与生活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精选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第一篇】

摘要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利用绘画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绪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释放与满足。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图画进行探索,简单探讨隐藏在图画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关键词绘画艺术 无意识 投射 心理意义

早在18世纪末,欧洲精神病医生就开始把绘画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病的方法。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人被遗忘或被压抑的记忆,会以表象和象征的形式在人的梦里或艺术作品中出现。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另一个现象,心理学家的先驱荣格经常鼓励病人画画,荣格认为,通过象征物进行幻想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经历心理创伤或痛苦时试图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20世纪初期,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绘画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缺乏。本文旨在简单探讨隐藏在绘画艺术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一、寻找“画”的心理源头,探索绘画背后的神秘空间

石器时期的洞窟图画记载了两万多年前的人类已经懂得制作记号和图像作为仪式之用,祈祷他们免受外部环境或外界不可预知力量的伤害。这些远古时代的图画不仅仅是符号,还寄托着人类的情感和希望。近代的绘画也是如此,在某些地方的原始部落,绘画艺术被作为治疗疾病和减轻身心压力的一种方式。如北美印第安部落Navajo结合歌唱、舞蹈和沙画针对特别的疾病,形成特别图形给予治疗;西藏人画曼陀罗也是作为祈求者集中心灵的一种方式,来减轻和治愈心理所遭受的苦痛。

20世纪初,弗洛伊德就曾研究过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那些艺术家的特质和无意识可以从中识别。随后精神病理学家也开始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艺术表现,如Jaspers、Riese等对梵高作品的研究,1922年Prinzhorn发表《疯者艺术》,1956 年Jakab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他们都对精神疾病和绘画的关系做了探讨。20世纪以来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心理学家要求受诊者利用绘画表现作为治疗的一部分,或从图画上的意义来诊断病人潜在的心理困扰。随着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绘画心理分析已经成为艺术治疗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二、用“心”读“画”,绘画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沟通交流

绘画是一种表达。绘画通过投射技术,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象化为一幅绘画作品。绘画的过程就是通过个体在客观现实中寻找到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然后再将自身投射到这个事物上,并向意识表达无意识内容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从立体到平面、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形到有形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这时候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表达与体现。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绘画作品的线条、色彩中表露出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如线条下笔奔放、孱弱或者细腻表达着不同的心理能量;画中各个方向的线条用力是平均的,大多体现着绘画者没有找到自己力量的出口,正在寻觅中;画中线条有很多不同的可能,表现了绘画者面对很多选择等问题。又如,色彩冲突,喜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体现了较大的能量感,但处在冲突的状态中;和谐则没有明显的色彩冲突,比如喜欢用同一色系的颜色,体现着追求和谐、苛求完美等心理特征。

绘画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表现出来,一幅图画可能胜似千言万语,也就是说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丰富、更具体。从画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画者的性格、情绪状态、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可以通过绘画这个方法读懂人的内心。据说,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同下属谈话时喜欢画一些交叉的直线,这说明他是个性格直爽、固执,还常跟别人发生冲突的人。普希金喜欢在稿纸页边画些人像,这也能说明他是个好与人交往、容易相处、易于共事和活泼好动的人。这跟他们同时代人所谈到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完全吻合。

绘画也是一种沟通交流。人类是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的,儿童也是先学会涂鸦再学会文字的。语言和文字是交流的工具,但是当表达的内容较为复杂时,人们常常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绘画与语言一样也是交流工具,但二者相比较,绘画来得更加自然,更加具体,也更有象征性。绘画比语言更易沟通,譬如,用绘画与聋哑人交流时,你可能更容易发现一些被隐藏起来的问题。笔者曾遇到一个聋儿,3岁时开始被福利院收养,在他的画中,就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他自己,而且人物都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的画投射出他内心对自己耳朵功能的忽视。画纸上孤零零的几个小人,看上去也是那么无依无靠。通过这些画能“倾听”聋哑少儿内心孤独的心声。

绘画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拥有着超越言语的力量。一般来说,人物画通常是个案本身的投影,或对个案来说是很重要的人及个案对“人”所持的一般性概念。比如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当他们在家庭动态绘画的方法的引导下,如果是画爸爸在从事一些琐碎的家务活动,如看报、付账单和孩子玩耍等,都显示着父亲一般的居家生活,拥有着快乐幸福的家庭气氛。如果是画爸爸开车或是去工作,通常是反映着父亲离弃或离开这个家庭,或整天忙着工作,而孩子期望把爸爸画在里面,以透露其对爸爸期待的心情。如果平常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无论我们给予孩子再多,孩子也无法感受到我们的爱。透过这些图画表达可以发现其潜意识里可能存在的冲突或心理上的困扰、恐惧。如果我们明白这些画外的意义,那么我们与孩子沟通交流将会变得更容易。

三、用“画”疗“心伤”,绘画是一把开“心”的钥匙

绘画活动有审美意义,更富有心理意义。自古以来,不管是绘画还是赏画都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调查发现,美丽的图画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疼痛,意大利研究人员曾让病人注视20幅最美的和最难看的作品,发现看美丽画作的人疼痛感减少了1/3,其中让他们感到最舒服的画是梵高的《星夜》和桑德罗·波特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心理研究也表明,人们在画画时,通常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等不自觉地投射到图画中。通过绘画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还能看出绘画者的一些人生经历。

绘画能为右脑疗伤。美国心理学家Ley说:“用左脑的钥匙打不开右脑的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从理性上接受了一切,可就是走不出来,因为创伤印刻在我们的右脑,思维理智的左脑对掌控情绪处理的右脑其实力不从心。这时用言语去劝说对方脱离痛苦往往是不够的,内心经历创伤的人,最严重的痛苦是情绪困扰。右脑中往往印刻着很多的灾难图景和负面情绪,用绘画的钥匙打开右脑的锁,能起到不同于言语性的治疗方法的作用。绘画能治疗处置创伤性情感体验,如Reese曾对16名年龄在5—12 岁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了绘画心理治疗,发现有很好的疗效。

绘画是一种离心灵很近的活动,对生理和心理都有独特的影响。画画,可以表达画者心中的焦虑、忧郁、孤寂或害怕等种种复杂情绪。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色彩的渲染,画者的心灵自然地得到抚慰与舒张;画者的抑郁与紧张、成长烦恼带来的躁动与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与平复;画出自己的伤痛,画出自己的心情,一旦画出来之后,画者不良的情绪都能随之得以释放与缓解。可见绘画活动亦是潜移默化的陪护着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

结语

绘画疗法是在西方和北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绘画是一定文化下的产物,画画传递着画者的个体信息,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透过隐藏在绘画背后的“心理画”意义,启迪着我们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多地去探索、去关注“心理画”背后的奥妙。

参考文献:

[1]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J]. 江苏社会科学,2006(S1).

[2]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3]玛尔考蒂。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 李甦,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李洪伟,吴迪。心理画[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第二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现代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现代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现代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现代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现代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现代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写心理学与生活论文(推荐【第三篇】

健康的情绪是积极、乐观、愉快、稳定的情绪状态,具有健康情绪的人情绪反应适度,具有对情绪的调控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冲击碰撞,随着各种诱惑、冲突的呈现,人们的内心环境不再平静,人们需要不断调集心理状态、不断调控情绪应对各种刺激。尽管如此,各种情绪障碍还是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高职学生还要承担社会评价较低等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是高职心理健康课的重要目标。笔者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职心理健康课情绪单元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大多把情绪、压力、挫折分在三个章次,并且前后没有关联。这样安排不利于学生更深入、集中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三个内容分散教学的时间成本也过高。关于情绪、压力、挫折这三个心理学概念,在学术领域有不同的理解,但如果把时间花在辨析概念上则得不偿失。心理健康课要帮助学生获得心理成长,自然离不开培养健康情绪,应对压力、挫折等内容。情绪、压力、挫折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压力是个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身心紧张状态;挫折是实现目标受阻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压力和挫折都属于情绪范畴,都是对刺激所产生的身心反应。所以,情绪单元的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情绪的内容,还应包括压力、挫折的内容,将三者组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情绪的主观性特性。同样的刺激作用于不同的人,不一定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刺激解释不同,这就是情绪的主观性特性。正是由于每个人所体验到的刺激的性质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人们才有可能很好地调控情绪,情绪调控的方法才有意义,人们也才能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挫折,进而培养健康的情绪。为此,在课程导入时,可以用寓言故事、案例和学生自身的经历,从体验、感受入手。例如,在狐狸与葡萄的故事中,同样是饥渴难耐的狐狸,在看到葡萄又摘不到时,有的想办法爬梯子吃到了葡萄,有的吃不到葡萄抑郁而死,还有的愤怒而死,也有去找其他充饥的食物等,这使学生认识到应对同一刺激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调控情绪。

情绪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掌握情绪调控和应对压力、挫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合理情绪abcde法时,先运用实例引出方法,再对方法进行描述,并让学生当堂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绪单元安排两次课进行教学,第一次课主要学习情绪的相关知识和合理情绪abcde法,第二次课主要学习应对压力和挫折的知识和方法。

第一次课安排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心态的结果”,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情绪的认识,学生通常说出的是情绪的种类。教师从某一种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引出情绪定义,并把关注点放在情绪的主观性特性上。可以运用故事、案例、个人真实经历等,并进一步提出健康情绪的含义。第二个活动是“我的情绪我做主”,主要学习运用合理情绪abcde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情绪,并进行分析,最终消除不合理情绪,培养健康的情绪。

第二次课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直面压力与挫折”,主要分析压力、挫折的来源和学生采用的有效的应对方法,并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学习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第二个活动是“学会放松”,让学生体验冥想等放松方法。第三个活动是“快乐芯”,使用软件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呼吸控制心跳,从而让心情平静。

情绪单元的活动主要是分析和体验。分析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善。在活动中学生精力较为集中,分析效果会比较好,教师及时引导、点拨、纠正也至关重要。体验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冥想放松时有的学生睡着了,有的学生则通过冥想使精神更加饱满,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后者是最佳的放松状态。在“快乐芯”中有一个名为“菩提树”的游戏,游戏前教师告诉学生调整呼吸控制心跳的方法。如果学生方法正确,软件中的菩提树就会逐渐长得枝繁叶茂,在游戏中学生学会了调整呼吸的方法。第二次课结束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唱《真心英雄》,让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体验中结束课程。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第四篇】

摘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带来的一系列的学习上的问题,根据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认知情绪调节 大学生 学习 策略

一、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已经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有多项关 于大学生学习问题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学习问题。在南京市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大学生最关注的十大心理问题公布,其中学习压力位居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问题之首。Abouserie的研究揭示,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考试成绩及其结果、学习的负担重等。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大学生学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没有动力,懒散拖拉,将学习视为苦差事,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2、学习方式不当,没有近期或远期的学习目标,不能科学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学习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3、学习道德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4、学习情绪不稳定,其中学习情绪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习效果好,但容易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淡漠,学习意志消沉,学习生活无序,学习效果差,容易灰心丧气,怨天尤人。对学习生活的两级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好时觉得快乐,情绪低落时觉得沉重、枯燥乏味和痛苦。

大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稳定性对大学生学习的自控力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情绪一般会受到各类问题的影响,比如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压力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如果高校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大学生学习中的情绪变化等心理过程,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的效度。美国心理学家莫勒认为情绪在学习中是最为重要的,情绪有特殊的引发作用的驱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情绪,管理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作为教育的宝贵手段。

二、 认知情绪调节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情绪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正面情绪是积极肯定的情绪,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自律,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负面情绪是消极否定的情绪,它会使个体意志消沉,兴致低落,阻碍人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学习。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候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候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产生矛盾与冲突,与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个体经常进行情绪调节以适应生活环境。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孟昭兰认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认知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而又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消极的情绪体验后所做出的情绪认知方面的有意识的调整行为。格鲁斯提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其中,认知重评就是指认知改变方面的情绪调节,指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事件的认识,它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评价,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

三、认知情绪调节与学习的关系

认知情绪调节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关系。合理的情绪调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付出更多的自觉投入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绪会使学生赋予学习以一种享乐的性质,他们更多地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而消极的情绪会使学生把学习看作是强迫行为的负担,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和信心,没有学习目标和合理的学习计划。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的那样,“正是那些对人特别有意义东西,才能表现为他的活动动机和目的”。为了使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学习,应该让使学生真心实意的接受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明白这个道理,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价值感。学生只有在心情上为学习的理由找到一个立足点,才会对此积极实施。因此教育既要改变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本身,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

四、应对策略

(一)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能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克服学习困难,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动机影响努力程度,努力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1、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而又合适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学生目标明确后,在学习过程中才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的无计划的学习。

2、教师要提供学生学习的诱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可以把专业学习的思想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避免枯燥传授,要尽可能的使传授的思想和内容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意见要及时的反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学会真正的享受学习和使用知识中的乐趣。

3、对学生要经常性的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团体中有一定的价值。比如说在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布置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的任务,让学生有确保成功的机会,促成他们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关注,积极调动学习情绪。

1、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有差异,但是他们的情绪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学生的情绪,针对学生的情绪及时应变,比如学生情绪高的时候,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尽快到进入学习主题;在情绪的低潮期,由于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学习倦怠,教师就应该重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或改变,教师的自我言行会给学生产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在2003年度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一位合格教师,无论是谈吐或衣着都要得体大方,个性热情开朗,处于良好情绪中的老师,精力集中,思路清晰,这样也能够较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能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教师的情绪感染,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教师要正确对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教师如何看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首先教师要有信心能够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是可以提高的,他们是值得教师重视和为之付出努力的,认为学生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达到目标。平时要平等对待这些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具备一定的学习潜能,而教师是自己潜能的引导者,从而学生们会发现学习过程变得积极而有意义。

(三)重视学风建设,改善学习氛围。

学风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学风能够形成促进大学生勤奋学习、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校的学习氛围等。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效过程。因此高校应该成立学风建设专项领导小组,要重视学风建设,将学风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围绕学风建设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并开展相应的思想工作和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学风的监管,比如检查学生的考试不及格率情况,学生的上课出勤、晚自习出勤等常规考勤工作、学生的学习诚信情况等等。在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评估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由于学习情绪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家庭环境,在校期间的交友恋爱关系,经济、就业压力等等因素,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学校成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辅导人员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疏导,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选择,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任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和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要结合心理知识进行授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佩卿,叶瑞祥。新形势下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若干思考。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87-88

[2]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4]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5]胡云君。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

[6]冯立婷。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情绪调节和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7]孙红梅 郝志红。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调查与应对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09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第五篇】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生境界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实效性,其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原则和教育实践等,也应该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它充分肯定人的潜在能力和自我价值,倡导尊重个体,重视鼓励与肯定,这些理念尤其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并能够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供借鉴和引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引言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积极心理学都与人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功能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促进工作对象,拥有阳光心态。积极心理学重视引导,从而使工作对象接受和内化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一点上二者一致。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活动和工作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关注工作对象的改变和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的方式,把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灌输到教育对象头脑当中,使其对教育内容产生内化和认同。积极心理学尽管是应用目前比较完善的心理学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但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一点是脱离不开教育功能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教育方法,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信仰,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同样重视对个体的情绪疏导与引导,积极心理学通过理念倡导和实践活动引导个体走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积极心理学在引导途径中,重视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觉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也同样看重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认同。总之,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共同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7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