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976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五层次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4-0000-01

一、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1]

黑龙江东方学院属教学型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自2009年以来,我院深化教学改革,通过“五个突破,五个构建”逐步探索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我院软件人才培养更是强调动手能力,为此,我们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框架,突破“以考为本”、一卷定优劣的传统考核办法,形成一套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2]的一种有效模式――计算机软件专业五层次实践培养模式。

二、计算机软件专业五层次实践培养模式

为保证软件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学习不断线。我们把实践环节分成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课程实验,第二层次是课程设计,第三层次是技术实训,第四层次是校企合作,第五层次是毕业设计。

(一)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侧重于验证性实验。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课堂上学完循环语句后,做一个实验,让学生编一段有循环结构的程序。通过验证性实验获取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加深理性认识,达到巩固理论基础的目的。这就是说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理论基础。

(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该综合应用一门或二门以上课程知识,做一些综合性实验。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贯通几门课的理论知识,培养一种专业应用能力。课程设计比课程实验提高了一个层次,它不是验证性实验,而是综合性实验。但不管怎么说,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仍然停留在实验这个层次上,还没有达到实际应用的层次上。为此,我们引入了技术实训这一新的实践环节。

(三)技术实训。引入技术实训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我们要求学生毕业前,掌握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而不仅仅是学过一门门课,比如说,目前软件开发平台主要有3个平台:.NET平台,J2EE平台,和LAMP平台。这些平台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学过的一门门课,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开发工具和程序设计语言等,但这些平台不等同于这一门门课,这些平台是一些计算机技术的有机整合起来的整体。比如。LAMP平台,由LINUX操作系统、阿帕奇服务器、MYSQL数据库和PHP语言有机整合起来的平台。只有掌握了平台,才能实际开发软件。所以我们要通过技术实训,让每个学生掌握一个平台。其二,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讲授的计算机技术滞后于企业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比如说,我们也开设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这门课,但当前流行的AJAX技术,我们没有讲到。再比如说,我们也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课。但目前流行的Struts、Spring等框架,我们没有讲到。所以,我们应在技术实训阶段把这些当前流行的技术介绍给学生,尽量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技术实训阶段,指导学生应用IT企业当前流行的计算机技术,开发仿真的商业案例项目,掌握项目管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等开发流程和开发规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我院先后与海康软件公司、哈尔滨黑大伊思特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易第优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中国齐二机床集团等企业合作,并致力于实训基地建设,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直接以实际开发的项目作为实习训练项目,相当于在专业IT公司工作超过半年的员工具有的软件开发能力与经验,方便毕业后直接上岗,参与实际项目研发。

同时,我们还邀请企业专家或优秀的项目经理人来我院讲座或授课,在2009年我们对软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把企业引入到学校的合作培养工作中,使培养的学生能达到软件人才的要求,尽可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

(五)毕业设计。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应该是用获得的专业能力真刀真枪地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方案或方法,以培养集成创新能力。通常情况下,第8学期是毕业设计阶段。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在校外找工作或已经工作,没有精力做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考虑将毕业设计与技术实训或将毕业设计与校企合作同时进行。每个学生在技术实训或校企合作开始时就选定毕业设计题目。以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作为技术实训的实践项目,或以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开发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以技术实训或顶岗实习获得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毕业设计。实训或实习结束时写出毕业论文初稿,将毕业论文初稿作为技术实训和顶岗实习的主要考核依据。这样做,可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我们将实践环节分为五个层次,通过课程实验,巩固理论基础;通过课程设计,贯通理论基础,培养专业应用能力;通过技术实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培养集成创新能力。其中,以毕业设计培养集成创新能力,它的实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三、结束语

本文是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性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它提出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五层次实践培养模式,构建了新的面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尽早适应软件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性职业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07级、08级软件专业学生的实施,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做到软件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我们还会不断的摸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他们是怎样造就实用型人才的?――黑龙江东方学院高就业率解析(一)[J].光明日报,2011,6

[2]贾宗福,齐新军。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2009,10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参考文献;NoteFirst;本科毕业

设计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毕业论文中有一类是综述类论文,其注重培养学生对科技文献查阅、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随着科技文献的快速增长和子期刊的快速发展,学生面对的文献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大,通过手工收集、整理、组织和引用这些文献信息十分繁琐与困难。文献管理软件能帮助学生高效完成毕业论文相关工作[1]。文献管理软件的种类很多,分类方式也很多,中文文献管理软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NoteFirst、NoteExpress、Mas个人学术空间和CNKIE-Learning四款软件[2]。本文围绕NoteFirst简介及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应用,阐述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重要作用。

1NoteFirst简介

NoteFirst是一款网络版文献管理软件,由西安知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提供技术支持,功能上不仅与国外主流文献管理软件相当,还具有全面支持国标,支持多语言方案,SCI、EI收录期刊所要求的双语参考文献自动形成等功能[3]。NoteFirst是科技文献服务市场上第一款把科技文献管理和开放存取、科技资源交流共享相结合的服务系统。NoteFirst个人使用版本有普及版、专业版和高级版,普及版用户可永久免费使用。三个版本在功能上没有任何差异,只是在使用权限上稍有区别。NoteFirst的功能:(1)文件管理;(2)文献收集;(3)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自动形成;(4)参考文献自动校对;(5)科研协作交流;(6)免费科技文献[4]。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具有较高的文献管理效率,本科生将其应用于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收集和管理,论文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NoteFirst在毕业论文中的应用

本次毕业设计学生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其毕业论文题目是“金属三明治板的国内研究综述及弯曲性能分析”,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金属三明治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金属三明治板的力学性能分析。此论文与NoteFirst软件有关的内容如下:(1)采用NoteFirst查阅并管理100篇近十年研究金属三明治板的中文文献;(2)对文献分别按时间、类型和研究方向分类;(3)整理三明治板的力学性能研究方面的文献,着重分析比较弯曲性能、疲劳性能和腐蚀性能;(4)采用ENoteFirst编写参考文献格式。在毕业论文开始后的3个月时间内,学生不仅要学习和应用NoteFirst软件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与管理,还要进行一些论文题目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学习,为后续力学性能的分析做准备,因此,对于本科生圆满完成此次毕业论文,并取得优异成绩具有一定难度。图1是学生利用NoteFirst软件所查阅和管理的部分文献,可以看到这些文献与此次毕业设计题目十分吻合。学生按论文格式要求便可生成参考文献列表,不用一一手动输入,提高论文写作效率与质量。图2是分别按照论文、期刊和力学性能整理的文献,如果要查阅某一年某种力学性能的论文,直接点击链接就可以打开具体内容。图3是根据查阅文章,建立的论文提纲框图,可以看出其逻辑性较强,且内容安排合理,为后续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总之,借助NoteFirst软件,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相比往届毕业论文有大幅度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NoteFirst软件要花费一定时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毕业设计之前学习一些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管理软件,培养良好的文献及知识管理能力。

3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过程,是我国高校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运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NoteFirst的文献检索与整理、引文标注、按格式要求生成参考文献列表等强大功能,可以轻松完成参考文献的修改和参考文献格式的变更;这种文献管理模式不但效率高,而且可将参考文献引用过程中的错误减少至最低,尤为重要的是在文献查阅与管理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构建起整个论文的框架。因此,工科院校在培养高素养工程人才过程是,应引入一些文献参考软件以提高学生的文献管理与论文写作能力。

作者:蒋小霞 张天星 张帅 刘俊萍 万元 张波 单位: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田维。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106-107.

[2]郭垚。四种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对比[J].情报探索,2014(5):101-105.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软实践教学 论文写作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C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08-02

一、高校毕业论文现象

近年来,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太差一直成为网上公众热议和诟病的话题,一些毕业生为了顺利通过毕业论文,通过网上卖家提供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自检,然后将涉嫌抄袭的内容和段落进行模糊处理。而“在一些专科类院校,论文答辩更像是一种时装秀。学生台上一站,一问一答基本上就毕业了”。[1]这些现象反映,如今的高校毕业生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质量堪忧。毕业论文已不是“试金石”更像“遮羞布”。对此,高校毕业论文制度的废弃,抑或改革另辟蹊径,一时又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在开展本科专业试点建设工作。高职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更强调其应用性,特别是生产性综合项目要以真实的生产性项目、产品、任务、作品、方案等内容的研发、设计、制作、生产、调研等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项目,改革与实际应用无关联或少关联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要求每个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这些要求更能体现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大学生毕业必须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其实仅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的一个手段,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论文里有创新思想,但不应是“硬杠杠”。因此,毕业论文的原创思想该如何要求与甄别,的确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与研究,否则这一设置会把很多学生逼上抄袭之路,而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悖。

二、重视与突出软实践教学

学生写作能力是一项综合技能,不能仅仅依靠一门课程独立完成,需要多门课程的综合支撑。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何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忽视对知识点的质疑和发现,殊不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就是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如何把这一环节落实到位,必须依托课程研究性、探究性、问题式等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我们以为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就是要突出“软实践”教学,即“理论知识的运用、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实践经验的积累等实践教学活动”,[2]需要更加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软实践”教学应该通过阅读实践、话题实践、评鉴实践、展演实践、科研实践和评价实践等模块来实现。

在课内外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术思维训练,以尽快提高学生的研究、写作能力,以期学生能在学期(年)末完成1篇小型的、比较规范的学期论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重视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为此,在实验班级教学中,可以研究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介入文学研究领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根据相近的研究兴趣确定研究小组成员,每小组一至五人不等,分成若干个研究(探究)小组。在阅读实践阶段,教师主要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话题实践和评鉴实践阶段,教师要帮助学习小组确定研究的角度、思路、方法,在科研实践和评价实践阶段则要训练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查找和利用,以及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等,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研究性论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然而,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训练周期。因此,在课程“软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研究性论文的要求也不能过高,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三、探索实施软实践教学

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作为教育主、客体的教师、学生都有着相应的责任。所以要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确立了探究性、研究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应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和实践空间,探索“软实践教学”的模式与路径。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争取多形式、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研究的思路进行拓展,这主要包括与地方文学艺术团体合作,加强学生文学实践活动,将地方文学艺术(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等引入课堂,也包括开展诗歌朗诵、课堂小型戏剧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环节来补充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探索实施讨论式、启发式或项目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前对于讨论资料的准备、主题发言的准备、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研究性论文写作能力。另外,课堂讨论环节对于形成并提炼出论文的观点或主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这一教学环节进行认真的设计和实践。占有丰富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研读,是发现问题形成观点的前提条件。学会探究本质上就是要学会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揭示其蕴含的真谛。而规律往往是存在于大量的现象之中,创新的思想和观点也总是掩藏在纷繁的资料之中。众所周知,材料是文章的“血和肉”,是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文章观点的依托和支撑。做科研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进行研究现状的分析,这其实就是对研究题目的前沿问题的敏锐追踪,必须弄清楚所探究的问题哪些是前人未曾解决的,有哪些问题前人还没有提出来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收集材料,才有可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阅读实践、话题实践阶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关键环节。此外,相互交流是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正如我们所熟悉的“头脑风暴法”,评鉴实践也是旨在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资料的搜集以后,开展讨论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更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阅读谈写作,犹如无米之炊。通过阅读可以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提高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对于文学评论而言,如果没有对作家、作品的研读,谈论文写作那是无从说起的。我们只有持久地对某一作家、作品的关注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才可能对与其相关的问题产生质疑和思考,进而有探究解答的欲望,并在此基础上进入研究性论文写作的构思准备阶段。在传统的文学课教学中,学生往往忽视对作家作品的阅读,仅满足于文学史的框架性的了解。加之,90后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读图”的一代,他们常常把时光浪费在资讯图片的“浅阅读”上。所以,在实施课程“软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阅读实践列为六大实践环节之首,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策略和写作策略。要有效推进我们所倡导的阅读实践,必须适应网络时代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要以数字技术、软件技术、新一代移动技术、新兴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精品课程”网页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性的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读书宝”、“多看阅读”、“iReader”、“云中书城”、“书旗免费小说”等智能手机阅读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和学术前沿著作,指导学生研读学科相关理论性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其学术视野,设计阅读计划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在“浅阅读”成为时尚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书面阅读这种“深阅读”的优势,毕竟网络阅读的准入门槛还是较高的,且在一种人机对视中,它缺少书面阅读环境的宽松与舒适。它无法像书面阅读的纸质介质那样能够给读者以重量感和质感,也难以让读者通过触觉对书籍的内容进行感知和想象,增加阅读体验和感悟。而这些体验和感悟对于论文的写作来说极为重要和难得的。此外,在阅读实践、课堂讨论实践与论文写作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当前教育确实存在某些功利化的趋势,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责任容易被淡化。但在笔者看来,文学欣赏课程应以实施“软实践教学”为理念,培养学生具有相对广博的专业知识、较为深刻的人文思想以及健康的审美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半岛都市报[OL].http:///system/2012/05/10/

[2] 王敦。应用型地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建构[J].百色学院学报,2010,(2).

[3] 成都商报[OL].http:///l/2010-03-16/

[4]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时期的海军工程系水下兵器科,1958年,我国第一用电子计算机在此研制成功,1966年创建计算机系。1970年开始筹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院”)后,又以原“哈军工”计算机系的部分教师为基础组建了计算机教研室,1975年成立了“哈船院”的计算机系。1984年,计算机系的603研究室与学校计算机室合并组建了计算中心,2001年,计算中心并入计算机系,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年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基础,成立软件学院,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署办公。

学院全面总结了建系30多年来的办学经验,为了适应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认真听取了来自行业学会、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和高年级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培养出计算机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工程师为目的构建了新版培养方案。

1调研与研讨工作

行业协会调研

各专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具有本专业、本行业规范制订的职能,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院为各课程组长配发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

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一书,使教师们可以系统地了解计算机专业公共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公共核心课程大纲和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示例。

2008年10月,学院承办了“2008年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论坛(黑龙江地区)”,充分研讨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教学实践与建设,共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整体质量。此次论坛邀请蒋宗礼教授作专题报告,介绍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与规范、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交流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和教学经验。

同行及用人单位调研

主要围绕学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训基地、管理措施、学生就业情况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先后走访了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联想、曙光、中兴、华为、百度、中国平安保险、IBM研发中心、中科院软件所、北京新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久其软件开发公司等十余家著名企业单位。

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主要可以概括为加强学生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基础、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及自学能力;养: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展示自我价值的能力;写: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全面性、条理性、逻辑性等。

教学研讨会

学院前后召开了20多次各种规模的教学研讨工作会议,与会教师就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课程群建设、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内容进行专题研讨。教师一致建议进一步加强数理基础、强化实践创新,规范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专业课的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大纲中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初步形成学院本科各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包括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ACM班。

2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前沿和基础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学院的层次和水平,我院确定了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致力于培养计算机专业一流工程师的战略目标。

目前学院按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学制四年,前三个学期打通专业壁垒进行培养,后五个学期再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ACM实验班四个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培养目标如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IT行业,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理论与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应用工作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ACM实验班,实验班面向世界一流的计算机企业,强调问题求解能力,培养数理基础扎实、程序设计能力强、能够适合国际计算机行业高端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面向软件企业,强调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软件工程基本理论、能够从事软件项目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型人才。

信息安全专业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强调保密特色,培养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与保密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信息安全与保密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计算机专业一流工程师,形成新版培养方案

学院根据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在校高年级学生的调研结果,参照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

构建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体系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基础与理论训练,由四个层级的课程构成,自底向上依次是学校公共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学院平台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另一条主线是纵贯四个学年的实践与能力训练。原来的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偏多,实践环节薄弱,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的问题(如学院的数字逻辑与信通学院的电工技术),本次培养方案将在此方面进行改进。适当增加一、二年级课程量,使学生保持高中阶段发奋学习的劲头,在三年内基本完成理论教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做毕业设计(论文)。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设置多模式培养方案。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学生愿意做、喜欢做,才能成功等。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生毕业就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回炉现象发生。

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思路以及现代化教学管理方法,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强调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进国内外经典教材,组织教学内容。具体措施有:把握好教学内容,信息量要大;把握好教学理念,重视创新;把握好实践教学,培养能力;把握好课程衔接,承上启下。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2008年,学院申报成功省级新世纪教改1项,校级新世纪教改19项。“数据结构”入选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入选2008英特尔――教育部精品课程,目前学院共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精品课程体系汇集了一批学术造诣高的知名教授,产生了一批特色鲜明、内容翔实的教学成果,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优质教学资源,带动了学院整体课程教学改革和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升了学院的教学质量。

实践环节

科学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的科技创新事业,“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能力”的特色已在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中不断积累,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全面地总结并展现出来。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建成了成系列的软硬件专业实验中心和上规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也已经建成。今后学院将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切实建立起一支业务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岗位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加大对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力度,不断更新内容,加强实验室开放,逐渐达到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全天候、开放范围全校性、开放内容多样化,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4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开设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是面向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性质的课程。通过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师与新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启发学生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综合培养和训练。其教学模式,包括授课方法、教学媒介、考核手段等均体现研究型教学的特征。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充分考虑了新生的特点,重在激发新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搭建优越的软硬件环境,为本科生实践创新提供支持

为保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以“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投入为保障,政策体现为推力,教师指导为支撑,科协工作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学院设置了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和ACM/ICPC训练基地四个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环境;近三年来,学院直接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投入7万多元,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学院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学生,在保送研究生及学期综合成绩评定时予以加分;学院在创新实验室安排了11名专职和8名兼职指导老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6人),为学生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

充分利用网上在线考试系统,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

学院教师在为ACM程序设计大赛研发的“在线评判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网上在线考试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计算机语言类考试设计,能够实现考试的整个工作流程。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实践证明,“网上在线考试系统”是一项有益的教学改革措施,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通过上机考试,将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也充分意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该系统是全新的、可操作的、通用的考试系统,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学院从2007年起将此系统应用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Java语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考试中。在机考过程中,该系统运行正常,实现了预期目标。

精心组织实习,培养合格的软件工程师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毕业实习效果如何,将直〈WWW.〉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学院从目前毕业实习质量不断下滑的现状着手,运用目标管理思想,对毕业实习全过程实施弹性目标管理,贯穿于毕业实习全过程。学院的毕业实习选在中软国际无锡软件人才实训基地进行,该基地是2008年由中软国际与无锡市政府联合规划的面向IT软件人才的市级人才实训中心。培训事业部根据“六艺”人才的需要,在“五个真实”(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的人才培养实施理念下,以中软国际的大型项目作为实战教程,完整地还原办公场景和客户需求,由真正的资深项目经理带领学生完成部级软件研发,增加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及企业文化的灌输,让学员了解企业、适应企业,得心应手于以后的工作岗位。

研发“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水平上新台阶

考虑到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管理的繁杂,该系统注重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水平,同时灵活性是系统具有通用价值,适用于任何高校的毕业设计管理,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脱离了大量手工统计操作的模式,促进了学生、教师在毕业选题及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互动,推动了毕业设计的良好运转,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总地来说,新版培养方案重视基础、强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广深厚的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具有创新意识、计算思维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能力;具有从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工程的研究和开发的全方位综合素质,包括数学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团队协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秦辉。 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机制的研究与思考[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5).

[2] 余欢。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凸显办学特色[J]. 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3] 臧斌宇,赵一鸣,李银胜,等。 国际化、创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4] 刘建东,田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8).

[5] 宁丽霞。 计算机教学模式与培养实用型人才初探[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2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