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地理小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0028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地理小论文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地理小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环境效应 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

土地资源属于再生资源,其再生速度受当地自然条件制约,在人类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其再生状况与人类利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是掠夺性的开发,就会破坏其再生机制,使其遭到破坏,甚至消失。近几十年来,__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再加上人口素质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掠夺性的土地利用已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迅速发展的小煤窑、小矿窑等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失调。因此,研究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对于探讨我区生态环境优化和振兴我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地是我区各族人民赖以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财富的源泉,土地的性质及其利用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区地处__高原向__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二者占全区总面积的93%,全区四分之三的地面海拔在1200—2200米之间,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平均海拔在1400米左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垂直差异显著和类型多样的地形条件,使我区土地资源形成如下特点:①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样;②坡耕地面积大,适宜性差,限制性强;③喀斯特面积广,土壤瘠薄,肥力低下。

我区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地的人口负荷按国际标准已达到或超过极限,为了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大量毁林毁草盲目开荒,增加的耕地几乎全都是25°以上的坡耕地,在威宁县一些山区,35°以上的坡耕地随处可见。我区有草山草坡747万亩,居全省首位,但利用也不合理,越近村寨过度放牧情况越严重,使草场质量变坏,甚至使一些草场不能自然更新,尤其是草坡被过度放牧破坏后,加剧了土壤的侵蚀。

土地利用的不合理,造成了恶劣的环境效应,由于坡地上的自然土层很薄,尤其是喀斯特地区被开垦为耕地后,加速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使农用地减少,使表层耕作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元素被冲走,土壤沙化,肥力下降。同时,因大量泥沙流失,使河床增高,溪流变小,山塘、水库淤积,给浇灌、防洪、发电带来危害。

交通运输事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乡建设的需要,导致堆放废物、废矿渣等占用耕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占用的耕地多,非耕地少,平地多,坡土少,乱占滥用土地,加剧了耕地的不足。我区一些乡镇的农民,世世代代沿袭着焚荒铲草皮和烧土灰的习惯,放火烧山,破坏了植被,同时毁坏了土壤的有机质和腐殖质成分,使土壤结构变坏和贫瘠化,作物产量也随之下降。一些能源缺少的地方,用燃烧农作物秸杆作为生活用能,使其不能还田,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积累和补充,使土壤肥力下降,当肥力被耗尽后,就丢荒了,目前我区荒山荒坡面积还有增加趋势。

我区可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内部,高原山区面积大,土地瘠薄,坡耕地面积大,土被不连续,破坏严重,承受人为压力和自然恢复能力差,使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同时,经济系统结构也不合理,耕作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用地少,发展缓慢,耕作管理粗放,投入低等,造成了经济系统的低效性,为此,我们建议:

1、重点治理喀斯特山区

我区26853平方千米的总面积中,山区面积占93%,喀斯特化的高、中、低山地区,是生态环境最为恶化的地区,因而也是重点治理的地区。

2、恢复林草植被,合理利用土地

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后的经济损失最大,因而只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才能做到水土保持,搞好水土保持才能消除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对立的矛盾,实现其协调发展。

3、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必须同步

这是促使生态系统向健康方向发展,提高整个系统功能的正确途径,环境治理应以解决当地人民的温饱问题为基础,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将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把广种薄收变为少种多收,建立保护性的林业,发展商品性的牧业、副业,逐步走上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地理小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地理小论文范文2

1人们的认识有误。过去许多教师包括一些领导,认为小语教法,不就是讲怎么上小学语文课吗,没有多深的理论知识,不需要进行理论研究,能上小学语文课就能上小语教法课。三级师范时,小语教法是作为中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附属品,很少有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是语文教师兼教,语文教师如果不重视这门课的话,就不会花许多精力去研究它,有的教师还不愿意教。由于语文教师不愿意教,而这门课又不得不开设,领导们就从小学调老师来上这门课,小学教师一时又无能力去研究这门学科.所以小语教法学科的教师水平就参差不齐,学科本身也无法快速发展了。

2小学语文教学法真正被人们认为是一门学科的历史较短,我国虽然有长达二千多年历史的母语教育,有许多教育论述,但大多是论述学法的,论述教法的很少。若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黎锦熙的《新授国语教法》起,算这门学科初步建立的话,至今也只有6O年左右的时间,而真正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并进行一些研究应是从1978年开始,由于这门学科研究的历史短,就有许多理论问题亟须解决。

3.小语教法学科研究发展缓慢也与这门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的性质有关。小语教法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又具有语文和教育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要研究它,研究人员必须具有教育理论和中文专业知识。目前有许多教育理论家在研究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又附在了语文教育之内,有些专家的研究注重了学科的理论性而又淡化了它的实践性,加强了教育理论而又忽视了它的语文特征,因此小语教法学科的研究深度不够,发展也较慢了。

由于它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的历史又较短,目前还没有这门学科的专家委员会,我们这个小语教法研究中心是隶属于教育学会。即使小语教法的研究专家其水平如何之高,理论研究如何之超前,他都要面临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例如评申高一级职称,如果你的主要研究方向仅是小语教法的话,可能就会很难评上高一级职称。因为把你放在中文系列评定,你的研究成果好像是属于教育学系列,不属于中文教师专业细化范围,中文专家教授就不给你审评;若是列属于教育学系列,你的研究成果就好像没有教育学专家那样专业化,会被认为你的研究水平不高,这就是小语教法教师包括所有学科教学法教师现实尴尬处境。因此绝大多数教师必须做其他的专业研究,或者是把小语教法的研究作为一种业余兴趣爱好而已。这种尴尬现况又如何能够提高小语教法的理论研究,推动其发展呢?

随着教师教育的向前发展,小语教法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得到加强,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小语教法的研究必须深入、发展、提高。要想使小语教法的理论研究得到尽快提高,可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国家应尽快成立一个学科教学法学会,小语教法研究应隶属于这个学会之下,以加强学科教学法研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促进其学科的理论发展,更好地推动教师教育的全面发展。

地理小论文范文3

关键词:《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 胡应麟研究 小说理论史研究

毋容置疑,此前有关明代知名学者胡应麟的文献学思想、诗学思想、史学思想业已多为学者论及,即使胡应麟的小说理论思想也有学者谈及,但这并不能遮蔽我们对胡应麟小说理论纵深研究的空间。如何理解胡应麟在重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以及回归历史语境客观审视古代小说的理论思想,这在现代小说观念充斥中国小说理论视域之下,显然是个美好的期许。不过,陈卫星博士《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的出版,则恰逢时机地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立足文献资料,抱持尊重历史的态度,从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与明代学术背景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将胡应麟小说理论史的构建放在明代小说思潮的大背景之下研究,可谓圆满地做到“了解之同情”的研究初衷。

谈及该书的创获,笔者并不想分门别类地介绍该书的章节内容,而是将该书于学术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作以深入浅出地解构,以期使读者能够真正了解该书的创获所在。

首先,该书以近代以来中西小说观念的冲突为研究视角,以胡应麟小说理论史的构建为研究个案,不仅是学界对胡应麟学术思想研究的全新尝试,更是中国小说理论史研究的全新路径。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社会改革的思潮影响,“以西例律我国小说”遂成为我们衡量和要求中国小说的普遍批评观念与方法。当然,无可否认“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 《国闻报》1897年发表的著名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中国小说首当其冲也成为梁启超、康有为等很多人改良社会的核心问题。在这种社会变革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言小说缺乏系统理论观念便成了众矢之的,批判之声随着时代推移并不曾削减。当然,近代文言文变阿拉文库造成文体与语体分离,白话语体与传统小说观念的脱节,也可能造成西方现代小说观念乘虚直入。也有人将西方现代小说观的盛行推咎为传统文言小说缺乏理论依托。陈钧《小说通义》曾说:“(文言小说)由来虽久,著作虽多,而历数千年,至今从未有能阐明其微旨,与确当不易之界说者。以视西人之列小说于文学四种之一,诚不可同日而语矣。今欲明定其界说,固不得不借助于西人之论也。”无论社会变革思潮影响也好,传统文言小说缺失理论依托也罢,摆在我们面前急需面对和解决的唯其如何处理中西方小说观念的冲突,抑或如何正视中国传统文言小说的理论构建。值得欣慰的是,陈卫星博士的著述恰恰着眼的也是中国小说理论史,选择研究的胡应麟小说理论史个案也颇具时代特征。通过对胡应麟小说研究、小说创作、小说观念、小说分类思想、小说史的研究,该书大致透析出胡应麟的“子部小说”是对传统的继承,而“更定九流”既是为小说正名,又影响到近代通俗小说重心地位的确立;胡应麟在整合总结前代小说基础之上,对小说的分门别类无疑是种理论建构,而他所谓“一代有一代之小说”的小说史观,又何尝不是客观真实的小说观念之依托。显而易见,陈卫星博士的这本专著,不仅着眼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理论冲突当颇具创新,选择明代胡应麟小说史观为个案研究对象也颇具代表性。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时段与研究对象,所论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才更具说服力。

其次,该书求真及尊重历史以期对胡应麟小说史观“了解之同情”的研究思路,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胡应麟小说思想的内涵及价值。一如作者所论,“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虽然根植于文献典籍,以博学精思为基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这样扎实的研究在束书不观、放言高论、游谈无根的明代中后期是很难受到重视的。清代学风扎实,朴学渐兴,但是思想观念却趋于保守,乾嘉朴学大师众多,却无人问津小说,故胡应麟的小说研究成果在清代亦无提及”。到了近代,“小说界革命”兴起之后,白话通俗小说异常繁荣,西方现代小说观的引进也适时适地,但这并不能说传统文言小说就是糟粕,亦不能因为传统文人无视通俗小说就是守旧,更不能说传统文言小说视域里没有小说理论。胡应麟所处的时代正值传统文言小说与通俗白话小说交汇盛行之时,他是如何看待眼前的小说及如何审视先前的小说,这必然折射出他的小说观念。经过他对前人小说的辨伪、考证,以及基于文献考察的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基本上构建起来他所谓的小说理论体系,虽然还不够完整,但至少符合那一时代的特征。作者在著述中,不仅注意到了明中后期到近代以来小说语体新变造成西方现代小说观对传统文言小说的误解,同时条分缕析地对胡应麟小说研究及其小说观念进行了探讨,从而揭示他在中国小说理论构建中的历史地位。这样的研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至少在当前现代小说观念影响之下,要想重新审视定位中国小说理论史并非易事。然而,作者却恰到好处地抓住时下文学史研究注重作品无视背景的“软肋”,更剥离开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小说观念根深蒂固的意识影响,立足文献资料,通过对胡应麟小说史观产生的背景的解构,纵深洞悉胡应麟小说思想的内涵及价值。要回归历史语境来看待胡应麟的小说研究及其小说史观,必然要求作者在文献资料上深入爬梳,更要作者心存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而不是拿今天的眼光去批判、去亵渎;要超脱现代小说观念的束缚,必然要求作者寻求更多时代迁移下文体及语体变迁的客观证据。从《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这本专著的研究路径来看,作者也正是以尊重历史为先决条件,以重构胡应麟小说研究的历史语境与解构胡应麟小说观念的时代性为双重研究线索。例如,在尊重历史的研究视角下,作者对胡应麟“子部小说观”的产生渊源及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历史阐释,指出胡应麟的小说观划清了小说与史书的界限,确立了小说的位置,并且廓清了小说的范围,突破了小说的虚构;既而通过对胡应麟小说虚实观理论渊源的探讨,指出胡应麟记事“有所本”、言要有“旨”的虚构原则,基本为小说理论的独立提供了基础。

最后,该书中不仅论据中大量征引文献资料从而突显作者的实证功底,并且难能可贵地是作者还对《胡应麟年谱》作了补正,对胡应麟所论小说作了提要介绍,对胡应麟研究论著作了目录索引,无疑有助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胡应麟对中国小说理论史建构所做的贡献。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契合,历来是中国文史研究的终极期许,但由于现实语境与历史语境上的差异,以及文献资料的不足或缺失,常常给我们的实证工作带来困难,理论建构又因我们过去重实证轻理论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本书研究而言,所探讨的是胡应麟的小说理论,他整理前人小说及其小说观念的形成固然牵涉大量的典籍资料,这显然会给研究者带来资料纷杂难以梳理、观点难以提炼等困难。但从陈卫星博士的研究结果来看,资料错综复杂非但没有成为研究桎梏,反而恰到好处地成为其提炼胡应麟小说理论思想的论据。关于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不仅仅是资料梳理、考证上的困难,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所谓的“文章流别”和“文体明辨”,考量到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之时,常常成为很难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本书中,陈卫星博士在对胡应麟以前小说分类中“类”与“家”的区分、刘知己小说分类思想及《太平广记》等类书小说分类思想综合剖析之后,将胡应麟小说分类放在其学术源流视域下进行深入挖掘,并对其小说分类方法进行了延伸探究,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将胡应麟分类思想与刘知己、纪昀、鲁迅等不同时代学者的分类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最终,作者在对众多相关文献记载梳理论证及对不同时期学者们小说分类思想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胡应麟实为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的小说分类学者。再者,作者还对吴晗《胡应麟年谱》之中一些疏漏进行了补正及对胡应麟研究的小说作了提要,这样基于实证分析、文献考究等学术功底的研究,不仅方便了读者有效地研究学习胡应麟小说理论,更体现出作者崇本务实的学术态度。

地理小论文4

(一)结合生活环境选题

对于学生来说,与他们紧密联系且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构成了他们的认知环境。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个体的真实生活入手提出并发现问题,才是最真切、最能把握的选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提高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让同学记录一周内的天气预报,观察雾霾中的北方天气状况,了解北方冬天的取暖措施等;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现象间的联系,再经过老师指导,小课题“北方雾霾天气的成因与防范措施”随之得到确立。

(二)根据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和热情是行动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有趣的小课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思索、积极探求的欲望。心理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习行为多依靠意志维持,兴趣也发挥一定作用;而初中生的学习行为主要依靠兴趣维持,如果研究课题是初中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内容,学生就会敷衍了事。如果学生对旅游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围绕熟悉地区的旅游现状展开讨论,由学生了解的名山大川、深山绝谷、古墓石刻等不同自然和人文风光延伸到旅游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而引出“不文明旅游的危害”小课题,由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联系热点时事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不感兴趣,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4]。国内外的很多热点、焦点问题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热点时事中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举国搬迁、“天堂岛国”马尔代夫面临消亡、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引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小课题。

(四)围绕教材内容选题

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利用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任何教材中都蕴含着大量可用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师在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发挥潜在功能[5]。围绕教材内容及其拓展内容进行小课题选题能降低确立小课题选题的难度,是初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一个途径。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长江的开发和治理”一课为例,学生从中仅仅认识到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针对长江的水运、长江流域的水利资源、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小课题研究,通过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撰写小报告、相互交流等环节达成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

二、小课题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引导学生发现研究“切入点”,避免选题“抽象化”

选题“抽象化”指学生确定的小课题研究对象太过宽泛、不明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国的民族”相关知识后,学生在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时常会列出“对我国民族的研究”这样过于抽象的选题,导致后续研究无从下手,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展开调查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我国的民族展开具体讨论,进而确定从某一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的具体课题;此外,教师在修改课题时要尽量保留学生原来的意图,只是将过于抽象的课题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把“对我国民族的研究”改为更加具体的“对造成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边缘化原因的研究”。只有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才会避免选题的“抽象化”,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二)结合学生的学识水平,避免选题超出“最近发展区”

初中生性格活泼,对什么事都跃跃欲试,所选的课题往往好高骛远,忽视了开展课题研究的现实条件和自身的能力水平,小课题研究初始阶段的常见课题有:关于环境防护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这些课题都不切合学生的学识水平。为此,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引导学生从小的角度和范围去思考问题并展开研究。具体来说,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有限,不适合研究太过复杂的课题,且选题过大和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导致研究活动的失败,增加了学习挫败感,导致学生打消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并展开研究。以“学生居住小区的绿化调查”课题为例,学生可以从调查居住小区的植物名称、种类、分布状况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并就“提高小区绿化质量”提出科学的建议,这样才是符合初中生学识水平的合理化问题。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避免缺乏创新意识的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初中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时间不长、了解不多,在确定课题时往往是已经被研究透彻的问题,不仅缺乏新意,而且已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学生若完成报告也只需下载拼凑,白白浪费了资源和精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多收集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或采取新的研究方法确定课题,也可以多关注时事焦点或新鲜事物,从而确立一个全新的课题。例如,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学生以此为主题成立小组展开研究,提出了诸如“还我晴朗天空”、“雾霾和雾的差异分析”、“防护口罩是否有效”等创意课题。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应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细节和新鲜事物,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一定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富有创新性的课题。

(四)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外在条件,避免选题缺乏可行性

地理小论文5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教学革新一、引言

我国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私塾教育是我国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引进,私塾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新式教育所取代。然而,受到所授知识内容的限制,我国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私塾教育比较相似: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个人能力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和老师们都渐渐意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这里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究竟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而多元智能理论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又该怎样运用到孩子们实际的教育中去?这都值得我们思考,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如果能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小学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去,较好地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

二、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构架》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人类智力因素只由逻辑数理能力和语言能力组成的这一说法;而提出了与人类智力相关多重因素,如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其中也包括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来充实智力的评判标准。而相较于之前传统的认知,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无疑符合现下我们提畅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可以发现我们对“人”自我能力的发掘有了更多的进步。并且多元智能理论是不断发展的,这也符合我们不断发展的认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往这一理念中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说,多元智能理论是有极大生命力的。

多元智能理论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强调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当注意学生是否有自己专长的方面,对于这一方面应当积极培养,而学生如果有些学科赶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我们也不应该予以指责。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学,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我国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些忽视,导致在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特殊性。不过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弘扬,使得语文教学又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就小学教学而言,让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极大的裨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的观念问题

很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还比较老旧,仍采用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教育观念。对待语文教学只讲究两个字:一是读;二是背。采取的课堂方式就是领读和听写,这两种方式在巩固小学生语文基础方面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采取这两种方式则显得过于呆板,且不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

2.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通常自制能力较差,很难做到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语句、词汇的积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地背记汉字,而应付老师的课堂听写是非常痛苦的事,而且即使背下来了,也大都是短暂记忆。如何让孩子自主快乐地学习是老师们的一大难题。

3.区域方言问题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没有规范的学习方法让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这一时期,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世界的模仿。但是我国虽然已经普及普通话三十多年,且普通话作为我国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但是很多地区受到方言影响,孩子即使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下课后与同学或者回家后与家人的交流仍然使用方言。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够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其中,则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老师自己应该做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且都拥有着不同的天赋,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生。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语文课堂的一切资源,跨出应试教育的老观念,将更多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

其次,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简单化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如有些学生有较强的音乐天赋,那就可以多推荐一些歌曲给他,让其通过唱歌,记歌词的方式学会掌握文章的节奏韵律和生僻字词;如果有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体现出不一样的天分,那么可以鼓励这个学生多多进行课堂演讲等,并且还可在在课堂推广,“课前三分钟”小演讲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有学生展现出较强的表演天分,则可以将语文课文改编成简单的小话剧,让同学进行课堂表演。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课本知识,并且使孩子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综合发展。

最后,针对地区方言问题,多元智能理论也可以较好解决。由于方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小学阶段孩子还处于模仿时期,因此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多元智能理论中将孩子的语言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指标,指出儿童阶段是最佳语言的学习阶段。而作为老师可能很难改变学生家庭的语言氛围,但是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为孩子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带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普通话。

四、结语

本文已经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简要介绍,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且细化出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多元智能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又能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已经发现,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强化他们的天赋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则应积极主动地探索国内外较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新理论投入教学实践当中去,为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并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杨璐。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来自美国的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刘桂芝。多元智能理论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