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初中地理小论文(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00610

初中地理小论文【第一篇】

在“应试化”的教育背景下,地理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并不被重视。课堂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学生对初中地理课堂重视力度不够,觉得地理课“可听可不听”。课堂上“互动合作”教学方式成效不明显,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互动合作,有的甚至放弃学习地理,上课的时候睡觉、讲话、学习其他科目的现象尤为普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要从三个角度进行探究:(1)从社会的角度讲:“应试化”思想深入人心,从根本上对初中地理的重视力度不够;(2)从学生的角度讲:地理学科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空间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不理解,产生了“畏难”的情绪;(3)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简化,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兴趣不高。这些现象是造成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合作”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下是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提高初中地理“互动合作”学习,提供参考建议。

一、设计双向性任务、促进互动合作学习。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课堂互动合作不足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开展互动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促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尽快融入讨论的环境中。例如,教师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时提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每年都会长高?四种说法正确的是()a.陆地是会运动的,喜马拉雅山受地壳运动的影响;b.人的测量技术有限,存在误差;c.喜马拉雅山自己会长高;d.人的主观想象。”教师要求学生分好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这时前后左右的学生聚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室里嗡嗡的声音学习氛围浓烈。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讨论之中。几分钟后,小组中选出的代表发言,“我觉得是选a”“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是应该选……”。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大家凝聚智慧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以讨论交流的方法相互学习、交换看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师生情感,促进互动合作学习。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师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师生互动合作中。通过师生之间情感互动合作、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合作,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和创新胆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和平时的教学,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家访的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等内在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效地实施“互动合作”学习。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升师生之间的融洽程度也很重要。假如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和谐,学生也很难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师生情感,在生活中注意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幽默风趣、在课下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生通过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投入情感,在互动合作中不断发现自我、感受自我,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的熏陶,享受学习地理的快乐。

三、增加课堂活动,促进互动合作学习氛围。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特性。由于它的抽象性,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上畏缩不前,认为地理是非常难的学科。为了消除这种“畏难”情绪,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地理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概念记忆大赛”活动,教师给出20个学过的地理知识点,然后将学生按成绩的优良中分配,然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开始记忆知识点,最后进行小组比拼,看哪个小组默写出的公式总和最多。学生为了集体荣誉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由此可见,我们广泛开展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地理互动学习的实施。

四、结合社会焦点、促进互动合作学习。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2014年,英国伦敦的奥运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奥运会开幕之际,长达数个月的火炬传递活动将奥运圣火和奥运精神传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教师结合地理学习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与社会焦点相结合。教师从世界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图上,选取几个典型的城市,并制成挂图供学生参考,学生在挂图上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让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地形、地貌特点。类似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五、角色扮演,促进互动合作学习。

“角色扮演”是一种拉近学生与地理课堂教学的距离,是地理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学习初中一年级的《世界气候》的时候,采取了分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互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组查阅资料和阅读课文,讨论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差异,说出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了互动学习中,十几分钟后两组学生各派出代表,有的同学说:“我是来自马来群岛的人,我比较黑,那是因为我们那里是热带雨林气候,其特点是常年高温多雨,气候年较差比较小,各月平均气温在25到28度之间,太阳比较晒,所以我这么黑。”“我是来自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这里不像热带地区那么热,但是1月份平均温度也在0度以上,7月份平均气温在25度以上,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我是温带季风气候区的人……”这样贴近生活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生活教育情境,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自我发展,有效地展开了学生的互动学习策略。

六、从身边生活出发,促进互动合作学习。

从学生身边发掘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地理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的变化,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发掘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师讲述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时候,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提前观察:“最近,请同学们观察不同时间段的气候和季风变化,然后做好记录,自学有关季风与气候的知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结合了以前学习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以及通过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这样教师在讲到《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节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因此,地理教师要具有善于捕捉、善于发现的慧眼,发掘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指引学生根据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究分析,在实际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出发,感悟地理,学习地理。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地理合作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地理并不仅仅局限于认识多少地理知识,也不是要对地理事物有多透彻地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才是地理学习的关键。而教师的引导在这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学习形式、合理分工、亲切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悦地听课、透彻地理解,使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阚星星。让地理教学走进学生生活[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

[2]李树民。生成性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地理教育,2011(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二十九中教育集团致远校区)。

初中地理小论文【第二篇】

首先,引导学生读一幅地图时,要先读图名,然后再读图例,最后再读图的顺序来进行阅读。从地图、图片中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以及大小和形状等信息。此外,还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各种地图“叠加”起来进行阅读,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更多地理特征,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其次,教学生画轮廓图,补充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一幅地图能容纳很多有用的地理信息。在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勾画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这样也方便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比如,在教学“巴西”的相关信息时,就可以组织学生简单地勾画出巴西的轮廓图,在图中画出重要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让学生再填出巴西的海陆位置,然后,再根据其地形的“北低南高”特点,填写出主要的地形区名称来。这样的教学,既能牢牢地掌握巴西的自然地理概况,又能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再次,忆图。要组织学生将地图清晰、完整地储存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并且还能够随时进行回放。即使地图不在自己的眼前时,也能够将储存的地图信息进行空间想像。比如,当老师提到任何一个大洲或者大洋时,学生们要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七大洲四大洋和分布图,而且还要能够准确地说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中地理小论文【第三篇】

本学期,根据学校对教研组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课前认真备课,统一计划,统一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业全批全改。

二、教研组教研活动情况回顾。

1.组内老师相互听课评课,并且共享课件资源。

2.每周集体备课一次,交流进度和自己对这节课教法的设想等,就相关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原因,统一对策。

3.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研究自己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课堂的改进和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最终解决自身问题,促进专业发展,并在客观上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4.期末考试试卷由备课组老师集体进行出卷分析,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练习的数量与难度。

5.初步形成应对初二地理会考的模式。既重点针对地理后进生,教师个别辅导和学生对学生辅导相结合、知识点与练习的落实相结合、教师间的分工合作等方法,尽可能的转化地理学习后进生,在本学期进行的泉州市地理会考全体同学都取得“a”;初一期末考及格率100%、a率达94%以上。

三、本学期教师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在20__年泉州市地理教学创新设计比赛中,黄慧琦老师《埃及》教学课件设计获得晋江市及泉州市一等奖的佳绩,朱诚恳老师的论文《初中地理课堂图表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发表在《地理教学》(20__年第20期31-1022/g4)。

四、本学期教研组存在问题分析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

2.进一步加强组内授课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改变学生认为地理只要到考试之前背一背就万事大吉的认识误区,加强课后作业及检测的强化落实。

4.推进本组的教研方向,形成本校初中地理教学和教研特色。

初中地理小论文【第四篇】

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地理课本中,采用了大量的卫星照片。例如,第一册的封面底图“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第一册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第二册封面底图“北纬26°附近尼罗河一段河谷及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第三册封面底图“太湖流域卫星照片”、第三册封底“卫星云图照片”、第四册封面底图“北京市地区的卫星照片”,等等。课本第一册“地图”一节中,穿插了“绘制地图的新技术”一段“读一读”课文,简单介绍了遥感技术和卫星照片在绘制地图方面的运用。

卫星照片是一种遥感资料,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按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图像,它能比较准确、客观、全面反映地表地物的几何形态信息和电磁波辐射信息。

卫星照片的判读方法,概括地说可分三种:常规目视判读、光学增强技术判读(包括多光谱彩色合成和假彩色密度分割)和电子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等。光学增强技术判读和电子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必须利用一些光学仪器或电子计算机才能进行,一般中学都不具备这些设备。常规目视判读则简单方便,室外和室内都能进行,用普通的放大镜即可开展工作。

要掌握常规目视判读的方法,必须了解目视判读的标志,国为常规目视判读就是依据这些标志进行的。目视判读的标志主要有:

1.色调和色彩。地物的光谱特征,通过色调和色彩反映。照片上色调和色彩的差异正是区分各种物体的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上采用的几幅卫星照片,基本上都属于假彩色合成照片。在假彩色的合成照片上,一般植物是红色,城市是蓝灰色,水体是蓝色(较深部分是黑色),荒地是灰色,砂地为黄色,均和自然色彩有明显的区别。在第三册封底的“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是云雨区,白色的程度越浓,表明云层越厚,这种云区下面往往下雨越大。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时采用的卫星云图,就和第三册封底的卫星云图一样。

2.形态标志。进行卫星照片判读时,地物的.形态标志常以它的宏观影像、地貌特征、水系特征和组合图案作为识别基础。

地物的宏观影像:如第三册封面底图“太湖流域卫星照片”上,太湖和太湖以北的长江河段的轮廓;第二册封面“北纬26°附近尼罗河一段河谷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尼罗河河谷的形状;第四册封面“北京市地区的卫星照片”上,北京市区轮廓和长城位置,卫星照片上都有良好的显示。

地貌特征:借助卫星照片的阴影,可以衬托出各种地形地貌的立体效应。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地势起伏,使平原、山地、盆地条带状的山脊、层状的岩层组合和河流切割面等地面特征明显地反映出来。观察时,要注意阴影方向,要让阴影朝向自己。如果阴影背向自己,观察效果与实际物体凹凸正好相反。例如,在第一册封面“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让阴影的方向朝向自己,就可以较明显地看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区的条带状山脊和山谷走向,以及这个地区的地势起伏特征,还可以看到白色的冰川沿山脊的分布情况。

水系特征:水系的组合反映一定岩性和构造特征。黄土地区水系呈密集的树枝状,花岗岩地区的水系是树枝状与钳状沟头组合;格状水系反映两组构造的扭裂面,放射状水系反映穹隆构造等。水系的变迁在卫星照片上也有明显的显示,可以研究古河道与新构造变动。例如,第三册封面“太湖流域卫星照片”上,就能较清晰地看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稠密、纵横交错、湖泊众多的特征。

图案:通常以点、斑、条、格、垅、链、栅、环、圆等条纹重复出现。说明它的数量和质量特征时,还可冠以粗的或细的、稀的或密的、显的或隐的等。每一种纹形、反映一定的物质性质,如线状反映地表断裂构造或沉积岩地面的层面,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地理课本第四册的“北京市地区的卫星照片”上,象长城这样的线状地物,就有良好的显示;而块状可能为岩块、地块和田块,或链状的沙丘;栅状可能为直立岩层。

形态特征信息往往要与色调和色彩特征信息结合起来使用,以图形引路,结合色调色彩识别不同物体。例如,在第一册封面“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白色表示冰川,它主要沿地势较高的山脊分布。如果判读成冰川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谷中就说明你没有把卫星照片上的阴影朝向自己,所以观察效果与实际物体的凸凹相反。

3.相关位置:相关位置特征是一种间接的判读标志。由于卫星相片比例尺小,有的物体看不见,有的物体被掩盖,但可根据相关位置特征进行判读。如判读阶地的新老关系,常与河床位置相关联,近河床为一级阶地,两侧为二级、三级阶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只有判读为冰川沿地势较高的山脊分布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根据冰川分布与山脊相关位置这一特征。

4.透视信息:卫星照片的多光谱影象特征,具有一定的透视信息。借助透视信息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深对图象的认识。例如,有的卫星照片上能看到一定深度的水下地势起伏,有的能反映出一些浅层地下水信息。4个不同波段的卫星照片上,对深部地质构造、隐伏构造有一定透视效应。一般以不同色调和色调的界面综合反映地物的反射光谱总特征,包括浅层地下水、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和地表植物等。

掌握了卫星照片常规目视判读的标志,就可以进行简单判读了。不过,要判读较复杂的卫星照片,还需要作大量的训练,甚至要借助光学仪器或计算机进行光学增强技术判读或电子计算机图象自动识别。

初中地理小论文【第五篇】

1。有效性提问的启发与培养功能。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提问类型多为记忆型提问(如:什么是季风),观察型提问(如:找出地图中里海的位置),以及理解型提问(如: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有哪些),此三种提问类型均为低层次提问类型,主要考查学生的书面知识记忆,以及学生观察直观材料的潜力,缺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应用型提问、探究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类型,无法锻炼学生分析、解决与评价地理事物的综合性潜力,且提问的次数较多,随意性较强,使得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提问普遍缺乏目的性与策略性。对此,有效性提问立足于地理教学目标,增设相关提问类型,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潜力同步提升的教学功能。

2。有效性提问的激励与参与功能。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提问的方式与资料缺乏应有的设计,一方面是提问形式过于单调,趣味性不强,无法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有效性提问利用设疑吸引法、反诘提问法、层层递进法、比较提问法等多样提问方式,优化教学的趣味性与新颖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是问题设置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教学的真实需求,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有效性提问明确提问的发问点,包括预设导入提问、预设衔接点提问、预设图样提问、预设课后思考提问等各种提问策略,对应不一样的教学需求,指导学生参与教学。

3。有效性提问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有效性提问还具备教学的反馈与调节功能,高中地理教学的提问反馈主要存在于理答环节,在传统地理教学提问中,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的问题答案多于问题本身,忽视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且教学提问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提出问题。有效性提问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与拓展,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认真倾听,适时点拨,实现有效理答。高中地理教学提问的调节功效是指教师提问为教学建立的节奏性,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提问不重视提问的简洁与准确,模糊性问题常常影响教学的连贯性,有效性提问重视教师的提问表达技术,旨在为实现物理教学过程的流畅奠定语言基础。

1。紧扣地理教学目标的多元提问类型。高中物理教学应立足于教学目标,利用多元提问类型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潜力同步提升的教学功能。在提问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方面,以《地球上的水》为例,可设置如“地球上淡水储量占多少”“、淡水主体有哪些”等概念性问题,对应知识性目标;透过地理图表观察,提取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对应树立学生水资源保护观念的情感性目标;透过设置“人类采取哪些措施缓解黄河断流”等问题,对应方法性目标,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潜力。在提问类型方面,应多采用应用型提问(如:运用案例归纳放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评价型提问(如:你对我国人口政策有哪些看法)、探究性提问(如:为什么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呢)等等,创设学生的问题情境,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潜力。

2。强化教学提问方式与资料的设计性。高中物理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问的激励与参与功能,应强化提问方式与资料的设计性。一方面是趣味性设计,比如《工业地域的构成》,可采用设疑吸引法,“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不聚集在一齐?”引出工业分散课题;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可加入中国玩具鸭与淘金热的故事,以“中国玩具鸭怎样在海水运动中到达英国”的设问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发问点设计,发问点设计旨在满足教学的真实需求,以新旧知识的衔接需求为例,可透过预设衔接点提问来实现,比如,《人口的数量变化》,“我们已明白人口增长在不一样历史时期呈现不一样特点,那么在相同历史时期的不一样国家,人口增长又有哪些特点呢?”由此承上启下,从时光变化教学自然过渡到空间变化教学上去。

3。保障理答的交互性与训练提问表达。高中地理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问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教师重在保障理答的交互性与训练提问表达。在理答的交互性方面,教师应完成基于问题的“倾听ddd评价ddd引导”过程。比如,教师提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哪些?”学生给出“交通与资源”的答案后,教师应用心评价:“很好,还有哪些其他条件?”引导学生探究遗漏的“水源”条件,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具备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水源条件呢?”从而逐步深入教学进程。在训练提问表达方面,教师则应力求语言的简洁准确。比如围绕地球公转运动提问,教师应将诸如“九月十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的关系”准确到“九月十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还是以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地理小论文【第六篇】

1.增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实验其实就是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的回顾,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会自发的要求我们把课本理解透,再去操作实验,在试验工程中,我们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能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要自传,这种情景光凭学生的想象能力很难理解清楚,如果通过地理实验模拟,学生就会一目了然,而且可以拓展到对日食和月食现象的理解,这比老师在课堂上重复的讲授要高效得多,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增强动手能力我把实验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动手模拟运行,另一类是运用软件模拟运行。无论是那种试验方法,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就无意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板块运动知识中,我们要运用软件的方法来模拟运行,那个把那块运动会带动那几个板块的运动,那些地带是地震的高发地带,都需要学生自己去一一验证。如果我们真实在实验中发现也没那么轻松,因为我们要学会去运用软件,在学去运用这些软件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软件的各种操作,甚至是指令。这在培养学生自己操作能力上有重要作用,把学生培养成适合时的科技型人才。

3.培养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想象,凭空想象没有多大实际作用。例如在大气运动的学习中,学生对气压与气流的运动,温度与气流的运动理解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地理实验模拟的方法给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知道气压升高大气将会下沉,温度升高大气将会上升,反之结果相反。那么学生记住这些模拟过程的时候对情景的在线将会简单的多,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实现复杂情景综合想象的效果。这样就慢慢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是当代学生必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所谓团队精神,是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一种协同工作精神,而思想政治类理论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做人,学做事。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往往都需要一个或多个队友共同搭档完成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无疑需要他们的默契与沟通。例如,在模拟地球自传公转的实验中,一个要模拟地球的运动状态,一个同学要在旁边观察记录数据,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配合。

二、小结。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

初中地理小论文【第七篇】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2让学生动起来。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3创设新颖的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4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象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是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5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了。

初中地理小论文【第八篇】

地理课中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等,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的费力。如果,教师们借助地球仪、地理景观图或者电视录像等,将原本比较繁杂的教学内容以一种比较直观化的且生动化的模式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撒哈拉沙漠”的相关气候时,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有关沙漠动植物的生存视频,通过它们顽强的生存能力来反映出沙漠环境的恶劣,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在降到山区的相关内容时,也可以先播放出一段太阳下山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主要是因为太阳的照射导致岩石热胀冷缩最终导致岩爆。然后,再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响声,教师再讲解其中的原因,结合多媒体课件,既形象,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会因为好奇心而全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也充分地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做好师生的双边活动,又能形成活跃和谐的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都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还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出一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