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论文(精编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艺术教育论文(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艺术教育论文1
课余艺术教育的含义
在本课题中,课余艺术教育是指除普通中小学艺术课程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全日制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由社会力量利用中小学生课余时间举办的旨在针对中小学生艺术特长和兴趣提升艺术技能的教育。由含义可以看出,本概念不包含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艺术类学校及非全日制高考、中考艺术技能提升短期教育。
课题指标选择
本课题主要指标为: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艺术门类设置,师资状况,学生数量,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
2统计分析方法及问卷数量
本课题对石家庄市的长安、裕华、桥东、桥西、新华等五个主要辖区(为方便调查,没有按照新辖区划分调查,居住人口较少的辖区也未列为调查区域)就课余艺术教育机构师资状况、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几方面以问卷方式分别调查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双方。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采取了分类统计,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共面向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发出调查问卷各100份,回收教育机构问卷95份,学生(家长)问卷100份,回收率为%,有效率为100%。
3现状分析
取得的成绩
弥补了中小学课堂艺术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技能。
在笔者参与的另一民生调研课题中,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为:艺术课时总数达标率偏低,艺术课程类型陈旧且偏少,课外艺术活动偏少,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艺术课程安排满意率低。可见,学生及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很强烈,而学校做不到的,只能转求于社会,社会的课余艺术教育正好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这在客观上扩展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活跃了社会教育市场,为社会教育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调查结果显示,每门课余艺术教育课程一般收费为5000元/生/年,而一般艺术教育机构学生保有量在5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石家庄市现有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为210个左右,这样,每年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最低产值为5250万元。虽然,对于河北省的整体生产总值来说这个数字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要看到,这只是一个最低估算值,况且它的发展潜力是无法估算的。
对于艺术技能的传承、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绝大多数艺术教育机构的主要目的为赢利,但只有做大做强,才能达到最大产值,为了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艺术教育机构会在师资艺术水平、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等方面殚精竭虑,不断创新,在客观上,这些对于艺术技能的传承、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断发掘艺术新苗,正成为艺术人才的摇篮。
课余艺术教育立足于中小学生,将发掘学生的艺术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作为首要任务。可以说,课余艺术教育机构对于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对于有艺术天赋和潜力的中小学生的开发和培养起到了伯乐的作用。据课题组调查,许多艺术教育机构当年的尖子生已到部级专业艺术院校深造,有的毕业后已从事专业艺术表演或创作,而且,不少学生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就直接考入了省内外专业艺术院校从事专业艺术学习。由此可见,课余艺术教育机构也正在成为专业艺术院校的重要涵养生源基地。
存在的问题
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
石家庄市的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构成比较复杂,经过调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由社会力量举办的经过正规注册的艺术教育机构。这类机构整个石家庄市共有210家左右。第二,由青少年宫等国家群众文化管理机构举办的青少年艺术教育班。这类机构数量极少,它的优点是国家机构举办,场地固定,师资稳定,管理正规。第三,专业艺术院校的业余培训班。这类机构数量很少,但它的优点很突出,除具备与第二类相似的优点外,还有数量足够、力量雄厚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支撑教学,有专业教学研究团队支撑艺术创新,它的缺点是由于灵活性差,艺术门类设置不全面。第四,从事艺术行业的专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举办的艺术辅导班。第五,由琴行、画室、工作室等形式兼营的艺术培训机构,这类机构管理难度也较大,因为有些涉及超范围经营,做的很隐秘,因此,监管起来难度自然很大。
教育机构规模小,艺术教学门类单一,专业发展不平衡。
调查发现许多教育机构规模较小,学生量保有只有50人左右,且教学门类单一,75%的教育机构只开设1门艺术课程,21%的教育机构开设2门课程,开设3门以上课程的只占4%。在开设课程中,主要集中在舞蹈、乐器、美术三类,其中舞蹈类占%,乐器类占%,美术类占%。而令人不解的是演唱类只占2%,比戏剧类还低1个百分点。经过座谈及定性分析,归纳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教、学双方成本投入高;②学习目的不明确及见到学习效果时间长;③师资来源是不充足。
社会力量举办的艺术教育机构发展缓慢,成员更新频繁。
艺术教育机构大多数发展不快,75%以上注册年限为5年以下,而5年以上的机构中有70%左右承认进步不大,部分声称勉强维持,在所有被调查的教育机构中有10%左右有转行或停业的想法。经过分析,发展缓慢、更新频繁的原因主要有:艺术教育为长线教育,投入大,见效慢,许多艺术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追加投资,只能无奈退出;社会的功利性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的功利性,多数人选择投入少,见效快的专业,使乐器类、演唱类等传统艺术专业教育逐步萎缩;优秀师资缺乏导致一些新专业无法开办,旧专业无法吸引生源。
高水平师资和管理人员缺乏,教学的规范性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课余艺术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多为艺术类毕业生和艺术院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他们或者具有某一门类专业背景,或者根本没有专业背景,而艺术类高水平师资的聘用费用相对较高,普通文化类教师的课时费为75元左右,而艺术类师资的课时费在100-200元不等,而学生的收费标准却相差不大,这就大大增加了艺术教育机构的办学成本,为降低成本,只能聘用一些专业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但课时费相对较低的在校学生和新毕业生任课。
缺乏行政监管和行业监管,导致许多行业问题的出现。
由于门槛不高,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庞大,无论是否具备足够条件,都想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许多教育机构名为文化课辅导,实际也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许多机构不办理任何手续,租间民房就办班;许多个人因为从事的艺术工作或艺术教育工作,多年在家收徒上课。由于缺乏行政监管,地下艺术教育机构数量可能远远高于公开注册的艺术教育机构数量,他们灵活的授课时间,随意的收费标准给正规的艺术教育机构带来巨大冲击。由于缺乏行业监管,他们在教学上各行其是,自己学错的或理解错的东西再一直错下去,导致整个行业内的错错相传。
4参考对策
行政层面: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逐步规范课余艺术教育市场
对于行政管理机关来说,管理艺术教育机构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构成的复杂性、地点的隐蔽性、时间的随意性,都为监督、查处增加了难度,但所有事情不能因为难就不办或不好好办,而更应该想方设法办好,办好就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建议先易后难,先从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入手,把能把控的先规范起来,然后集中力量,多部门联合,重点查处不规范的课余艺术教育行为,采用引导、强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规范课余艺术教育市场。社会层面:成立课余艺术教育行业协会或艺术教育集团,制定行业规范,形成行业合力建议由掌握优质资源的专业艺术教育单位或发展规模较大的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树立大旗,像其他行业一样,成立起行业协会或艺术教育集团,行业协会或艺术教育集团承担起组织、规范、协调、交流的重任,力争做到:规范共守,难题共攻,资源共享,红利共分。这样,就能够做到通过修炼内功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笔者刚刚听到一个可喜的消息,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已经着手申请成立河北省艺术教育集团,集团成立后将制定河北省艺术教育的规范及标准,这无论对于河北省课余艺术教育市场,还是对于河北省文化教育事业都将是一个令人得欣喜的举措。
专业层面: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每个行业都应该有每个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课余艺术教育市场也不例外,评价指标体系完备才能考核出机构的教学实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现在河北省课余艺术教育市场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更谈不上行业评价指标体系,社会、个人对于艺术教育机构的认识只能是盲人瞎马。建议由文化艺术、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由艺术研究单位、艺术教育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同制定课余艺术分门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再佐以教育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一样的行业评估,从教学、师资、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对课余艺术教育机构予以督查、指导。
个人层面:家长与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慎重选择课余艺术门类和艺术教育机构
艺术学习本身是唯美的超脱于现实社会的,不应该带有任何的功利性。但我国的社会现状、教育现状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使艺术学习演化成了一部分人逃避社会竞争和高考竞争而走上成名、成功的捷径,这就为艺术学习带来了超强的社会功利性。于是,家长和孩子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明星梦”,为了那些触手可及的“大学梦”,纷纷投入了艺术学习的大军当中,创造出了让世界瞠目结舌的“艺考热”。
5结语
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本课题组设定的指标、调查的数据、分析的结论难免偏颇,但我们确信:我们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为管理部门、为社会、为行业、为个人正确认识课余艺术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规划发展未来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希望通过这扇窗能有更多的阳光和空气透进来,从而让课余艺术教育市场成长得更加健康、茁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艺术教育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学前教育艺术论文2
首先,我们的顶层设计、制度设计尚不够科学、完善。面对公共艺术教育,为数不少的教育单位的领导同志对于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视“艺术教育”为“娱乐”,这种潜在的思想观念是应试教学思想的遗存,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文明和先进程度,要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首先打通思维观念的通道。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强调,“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因此,作为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必须建立起来艺术教育的专业化的知识素养。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艺术教育给予充分的认识。在人事、职称评聘、工资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艺术教师的根本利益和工作积极性。鉴于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设施缺乏、落后,应该大力加强对于艺术教育设施的投入,为学生乐于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957年,前苏联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将人造卫星送上茫茫太空,给了美国当局以当头棒喝,这引起了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反思,他们普遍认为正是美国长期奉行的“实用主义”原则,导致了美国教育的功利性上升,精神生活的乏味,这主要体现在美国艺术教育的衰坏上。经过十年的探讨和规划,美国政府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了《零点项目》,由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尼尔森•古德曼(NelsonGoodman)主持。为什么要以“零”命名?在美国的教育者看来,用“零”表示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空白。他们决定从头开始,因此这个“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零,而是空白,或者叫做nothing。《零点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如何在学校中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建立起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并重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的革命。之后的20多年里,美国对该项目投入上亿美元,参与研究的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数百人。在《零点项目》的推动下,美国不仅在中小学普及了艺术教育,而且自上世纪70年代,在多所大学对本科生进行艺术与思维方式相关的教育实验。
目前,在全美,70%的高等学校设立了艺术学或音乐系。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的教育政策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首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主干课程,这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这种时代大潮的裹挟下,《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得以推出,这是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全国性教育组织的艺术教育官方文件和具体的实施总则。这套文件的调研工作从1992年开始,于1994年定稿并出版。美国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的政策不仅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艺术的品位,对于国民思维方式的全面性和包容性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其次,高校中普遍存在艺术教育课程定位不明晰的问题,相当部分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由本校进行专业艺术教学的院系来承担,教学特点的不一致性,凸显了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教师在这种体制下,也缺乏积极创新研究教法的动力,基本是以尽义务的心态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这就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初衷。从公共艺术教育办学比较成功的兄弟院校的经验来看,完成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学的剥离是必要的,并成立独立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客观地讲,能借助本校丰富的专业艺术教育资源来充实、公共艺术教学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举措,但是需要反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因人制宜,来满足非专业艺术学生的知识诉求。而在教师的管理方面,则宜予采取艺术教育中心聘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扩大;另外一方面,经过竞聘上岗的专业教师也更愿意投身到公共艺术教学活动中,并且可以从艺术教育中心的课时中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打通艺术教育教学的衔接环节。
再次,目前绝大数高校中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紧缺,尤其是熟悉公共艺术教育基本规律的人员更为匮乏,部分高校还存在着因人设岗、因人设课的奇怪现象。要打破这一局面,亟需厘清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从源头上下手,建立起稳定可靠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鼓励有兴趣、有余力的专业艺术教师作为师资补充,积累师资储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认知与课程体系建设
要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办学水平,课程设置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审美诉求与课程安排的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能否最终走入学生内心并且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着以学生为主导的基本方略,公共艺术教育要以全面的艺术鉴赏课程为主,以理论讲述为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觉融入到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来,感受艺术所带来的审美和情感宣泄,并辅以必要的、生动的理论探讨,启发学生的心智,并促进对于艺术现象和风格生成更加全面的理解。因而课程设置与安排是进行公共艺术教学办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方面。
第一,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体验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专业化的理论教学,这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清晰了解且加以把握的重要方面,因而如何使学生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互动,从而实现人文关怀是衡量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指标。奥地利音乐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在《风格与思想》中曾经指出:“‘音乐欣赏’通常给音乐学生提供的不过是一部作品的气氛。音乐所发散的麻醉性对感官起作用,而不包括理智。”在课程设置方面,《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八门艺术教育公共课程:《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艺术导论》(有些院校称《艺术概论》),均是以艺术鉴赏和基本艺术知识普及为基本立足点,以作品和理论的融合为教学目标,以艺术审美精神为授课主旨,引领学生充分了解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作品和风格。若采取“满堂灌”式的传统理论化的教学范式,势必使大量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感到无趣和厌倦,从而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程讲述中,教师不应囿于自己的专业兴趣而对课程有所倾斜。如在《音乐鉴赏》中,不仅仅要引领学生了解、欣赏中西方传统艺术作品,对于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当代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也应采取宽容、兼容并蓄的视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层次。从公共艺术教学规律看,只有让学生以轻松自由的心态充分融入课堂,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抛弃以往“艺术学不学都一样”、“艺术是让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学习的”陈旧观念,使艺术真正走入大学生的内心,当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目的的正确有效途径。
第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由点及面,这需要我们首先解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客观地讲,美国目前所执行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十分强调艺术各门类间以及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的,“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在各门类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这种针对艺术教育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印证和确立,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感知精神和创造能力,构建起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丰富人类的感性能力,而并非掌握一两门具体的艺术技能。公共艺术教学应打破艺术各个门类之间所谓的壁垒,以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瑞士音乐理论家恩斯特•库尔特(ErnstKurth)在《浪漫主义和声及其心理基础》中认为,“综合艺术”的观念,早在瓦格纳以前就全神贯注于精神探索了。它不是基于感情表现的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在乐剧形式中的简单的汇聚,而是根植于对一切艺术本原的综合领会之中。在综合艺术里,它的展开不在于量的多少,也不在于形式上的联合,而是天然一致。归根结底,其艺术创作的内在的、深刻的根源,是一种表达意志的作用。这种表达意志,不是音乐、不是文学、不是绘画、也不是造型艺术,更不是某种概念,而是一种情绪似的感觉所拥有的深沉而广泛的统一;当它在进入每种艺术各自的表达语气时,才分散开来,从最深沉的源泉向着意识的光明发展。”当然,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应以一门课程为主,作为引领,辅之以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例如在介绍唐代乐舞精神的课程中,除了介绍音乐、舞蹈艺术之外,唐代的“颠张醉素”的狂草艺术作品是否可以作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极佳的注脚呢,此外吴道子婉转飞动如“莼菜条”般的线描作品亦是否可加以一并介绍,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个辉煌宏大,充满生命力的民族所迸发出来的时代声音。所以艺术教育的呈现应为多元化、多样化的,通过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感性的艺术世界。此外,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亦不能被忽视,艺术与科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已被广泛认同,李政道博士在“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中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象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爱因斯坦一生酷爱小提琴,英国前首相希恩曾经是一位音乐指挥家,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同志文采盖世,尤擅书法,创制了“毛体”;李岚清同志常年治学于音乐理论领域,这种儒雅平和的艺术气质,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找准艺术教育的定位,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塑造人性,完善人的本质属性,消解异化方面的作用,对于当下的高等教育科学化目标是何等的重要。
第三,对于艺术理论该不该教,如何教一直是广大公共艺术教育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毫无疑问,充分理解艺术理论的基本命题、范畴对于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涵与本质,揭示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真理,促进学生思考艺术产生根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从而启发心智,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完满的欣赏境界是大有裨益的。而现实的情况则是教师认为艺术理论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毫无助益,没必要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问题;另外一方面学生也觉得艺术理论枯燥乏味,味同嚼蜡,在课堂上心猿意马。但据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产生根源自我们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正确认知,而任课教师也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艺术理论课程的授课技巧。面对广大的非艺术专业的莘莘学子,教师应该结合专业、时代、学生心理对于艺术理论作出新的理解,从新的切入点引入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是艺术理论课程摆摊“枯燥、无聊”的现实处境。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开始滥觞、萌蘖,在全美的中小学、大学中逐渐流行开来,这种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不仅仅带来了艺术教育的新的阶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艺术理论体系教学实验的新方法、新视野,我们不仅要广开言路,还要打开视野,充分汲取积极合理的教育经验。《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这本书指出,“这种模式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个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试图将艺术教育的多重效应与美国国民的人文素质”,“显然,这种互补性的合作方式旨在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等四门人文学科与艺术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艺术教育这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美国的艺术教育得以广泛展开,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将艺术理论细化并以整体关联的方式引入艺术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可在课堂播放或演奏一段乐曲,让学生体验品味作品中所蕴涵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自己对这个作品进行解读,在陈述完毕后,教师应再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史内涵;以美学的视角分析这件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并总结音乐美学的一般规律,提升学生的艺术美学修养;以艺术批评的视界重估艺术作品的当代意义,以丰富的批评素养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人类学、社会学依据,对艺术作品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正如《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中所说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是以多门人文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以四门相互关联的人文学科为基础,来阐释视觉艺术的教学活动与综合方法。在这四门人文学科中,艺术创作即艺术作品制作,属于创造的艺术(artofcreation);艺术史重在理解历史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属于传承的艺术(artofheritage);艺术评论关涉艺术作品的表述,属于沟通的艺术(artofcommunication);美学致力于揭示艺术表述并从哲学角度分析审美概念性的评论,属于批评的艺术(artofcriticism)。”
三、结语
学前教育艺术论文3
关键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研究报告;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机遇。
学校艺术教育与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艺术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实施途径上,都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艺术课程教学,二是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育人作用。
中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的学生在农村,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开课率大幅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较快;艺术教育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所改变。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造成一些学校只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仅仅把艺术教育的外显成果作为响应素质教育的举措。二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部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另外,农村艺术教育基本条件建设相对薄弱,教学、科研和管理还相对落后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对艺术教育性质、作用的认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进而探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实验的设计
1.实验目标。结合农村学校现状,拟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2)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3)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5)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上述问题的解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健康顺利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实验时间。计划从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完成,实际完成从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由于最初估计不足,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研究解决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时间过于仓促,课题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失去了我们研究此课题的实际意义。因此,从课题研究的实际出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负责的精神,决定延时结题,求得更加真实有推广价值的实验研究结果。
3.实验研究对象。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在教育局体卫艺科和教研室艺术教研组的指导下,调动全县艺术教师广泛参与,以艺术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研究对象涵盖全县所有中小学校。
4.实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2)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3)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5)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实验研究的方法:(1)分析研讨法:搜集国内外有关艺术教育的理论文献,结合中国有关艺术教育的法规和规程,进行研讨、分析,借以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2)追踪调查法:将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实践相结合,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结合实际调查研究,探寻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实验总结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开展有针对性地变革研究,分析其发展轨迹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超越经验的局限性,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5.实验研究原则。(1)实践性原则:课题研究的着力点要立足现有条件实际,立足学校、教师、学生实际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去研究探讨。(2)统一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针,所有研究务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3)可操作性原则:农村艺术教育积账很多,我们的研究既要有超前意识,更要立足实际,避免海市蜃楼似的虚无缥缈,要符合实际。(4)开放性原则:围绕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所展开的各个问题的研究要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不要割裂开来;另外除了课题组成员外,还要广泛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形成边研究、边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实验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机构: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开题的宣传与发动,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
负责人:孙伯旭
成员:王卫欣王东霞刘秀云刘艳红刘强
张志文赵红赵江汉张娟邱文红
李春燕张淑艳李提姗王红艳冯敏
张文杰魏巍
2.学习调研:发动课题组成员查找有关艺术教育理论资料,搜集当前对艺术教育论述的最新信息;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座谈,明确各自所负责研究的内容;对各自所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通过相互沟通明确目标,形成共识,使研究达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分工合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围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等内容,成立五个研究小组,课题组人员任组长,吸收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
2.各研究小组针对各自的研究内容,通过调研、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看法、感受和需要。
3.通过实践为理论提供依据,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及课外艺术活动,结合所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为课题研究寻找支点,提供依据。
4.适时组织各种交流、比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论文、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录等形式加以检验,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进而增加研究人员的自信心,也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广。
5.定期交流,总结修正。每学期至少二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汇报会,对研究进程与成果、内容进行调整和分析,对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研究布置下阶段的研究行动计划。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总结归整。通过对五个方面内容研究的分析、总结、提炼,完成《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实验报告及相关材料的总结工作。
2.归纳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成果,以论文集、音视频实录等形式整理汇编。
3.召开研讨会,通过交流、观摩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以检验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整体性、发展性、可操作性,使之更加完善。
4.归纳整理,申请鉴定。对需要评审的相关课题资料汇总,提请专家评审组对报告及相关成果进行学术鉴定,并呈送上一级课题领导机构审批。
四、实验研究的成果
(一)深化了艺术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1.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乏艺术素养的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2.让每个农村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如果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能学同样的数理化,却不能享受同样的艺术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3.让每个农村孩子的眼睛亮起来。艺术教育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的特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营造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实践证明,每一个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赋和潜能。学校艺术教育就是要发现、激发、调动、激励、培养、发展农村学生的这种天赋和潜能,让每一个农村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4.艺术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具有的基础性作用。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不是“文本”教育;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意识决定行为,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使艺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改变就技术教技术,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解决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在艺术教育实施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明确了艺术教育三个方面的关系
认识的提高为很好的处理艺术教育三个方面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明确了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使艺术教育工作能够高效率的进行。在2007年和2008年的艺术工作中,广大教师根据全年的工作安排,结合自己的实际,协调安排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关系,改变了有艺术活动就停开艺术课的现象。体现了广大教师对艺术教育三方面内容的把握意识和协调能力。
(三)促进了艺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参与研究,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当前形势下如何强化自身素质,解决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为了达到以研究促提高的目的,我们在2007年举办了“宁河县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既促进了艺术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四)加强了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课题研究大大强化了艺术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为全县艺术资料和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2005年,我们对全县艺术教育设备、资料等进行了统计,除了大件设备外,所有物质材料形成全县流通,相互支援的政策,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材料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往,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局面。
(五)提高了艺术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课题研究使我们有机会把艺术教师从各校的“角落”里拉出来,给他们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教育科研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自身素养。最近几年,在全国及市、县组织的论文评比,教师基本功大赛及各种艺术教育获得中,课题组成员获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课题实验对于提升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作用。
(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师研讨交流的运行机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使我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教育研究氛围,在教育局体卫艺科和教研室的支持下,我们形成了每年搞不少于四次的研讨会,每年搞一次教师基本功比赛,彻底改变了艺术教师在学校“形单影只”的局面,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充实的“家”;随时更新全县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统计,充分发挥资料的利用效率,达到资源共享。
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才能保证艺术教育的方向正确;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艺术教育的开展才有保障,只有相互合作,达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才能使艺术教育工作形成合力,高效率的开展。
五、对课题实验研究的认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我们在研究中经常会有困惑,“应试教育”、功利思想、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等等问题,总使我们有被挤压、被边缘化的感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觉我们的研究工作总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总是有一种想突破但又不能的感觉。我们在反问,我们所确立的研究目标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但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还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当前农村艺术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是什么在隐约地制约着我们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制约我们发展的恰恰是当前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不科学。当前以校为单位的艺术教师管理模式,使艺术教师的工作受到很多环节的制约,这些制约就像很多座大山,阻隔在广大艺术教师之间,这样的管理模式也使所有艺术教育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层层衰减;另外,我们在“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的研究中发现,不论是以校为单位的艺术教师管理模式,还是从要求学生全面接受艺术教育的角度,都要求艺术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的素质,尤其是综合艺术素质,但又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标准呢,这样的要求符合客观现实吗?
所有问题的提出使我们发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之所以会有困惑,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是在当前的管理机制下进行的,大前提决定了事物的结果。包括全国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如果不在艺术教育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就谈不上艺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几年的研究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的研究夯实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改变现有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可以说这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两个轮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研究的加强与深入,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整体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将更加完善,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君。走向公平的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4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选择[M].张定璋,高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高校艺术院校。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