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学教研论文【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3561

【导言】此例“教学教研论文【精彩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研究论文【第一篇】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主要地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小学语文阅读的研究无论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然而其不适应性也日渐明显。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等。”但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1篇课文1篇课文地按照“讲词、分段、概括段议、归纳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的程序教,学生沿着上述程序学习并背诵现成标准答案,语文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使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节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的独立阅读。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阅读能力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培养它们并对之进行测量和评价,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在阅读上的某些障碍是由哪一方面阅读能力的缺陷造成,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样对策等并不了解,在教学中也就很难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我们在三十所小学调查了300名语文教师,请他们写出至少五十条描述阅读能力的项目以及学生相应能力欠缺在学习中表现的障碍,大部分被调查教师的问卷表明他们对阅读能力及其在学习中的表现并不十分了解。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得不到实现,将影响写作能力的培养,以至于造成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花费两千多学时学习本国语言而不能学好的局面。

我们把阅读定义为从词、句、段、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从而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按照词、句、段、篇的序列与阅读过程中理解、概括、推论、评价等认知因素结合分解为(1)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认读词语的能力、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的能力、鉴赏词语的能力;(2)理解句子的能力:建立句子概念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复句成份间关系的能力、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结构的能力、鉴赏句子的能力;(3)概括段义的能力:概括自然概括逻辑段义的能力;(4)理解篇的能力: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理解逻辑关系的能力、鉴赏文章思想感情和文艺形象的能力;(5)推论能力: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得出某种论断的能力;(6)评价能力:对文章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个人看法的能力。

在实验班的语文教学中有目的的系统培养学生的上述阅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小学生阅读能力诊断测量量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测量评价,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障碍进行诊断,提出教学对策,针对不同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发展状况和障碍,实施不同步的教学和补救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与对照班学生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异。

教学研究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听读训练;说写训练;综合训练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感知语言材料,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语言材料,培养思维能力;巩固语言材料,培养记忆能力;应用语言材料,培养运用能力;活用语言材料,培养创造能力。这五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很难分开。从教的角度上看,前两个阶段合为一起,称为讲解语言材料;后三个阶段合为一起。称为练习。这样。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由讲和练两个大部分组成。为克服哑巴英语,学习英语要以练为主,讲练结合。当然,这里的“练”是科学的练,是巧练,而非题海战术。

一、加强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听读训练

敏锐的外语语感是学好外语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重要标志。它是在语言活动中发展而来的,并且是建立在语言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基础上的。所以从起始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听练读,培养外语语感。

练听,具体可分四个步骤:(1)模仿跟读阶段。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或听老师读,模仿正确的语音或语调,适当讲解意群、连续、弱读、清辅音浊化等语言特征和现象;②辨音会意阶段。可以是一组组的单词(如ship/sheep;it/eat;Miss/Mrs;T/G等)。也可以是一组组的句子(如:isthisabox?/isthisabus?/Aretheystudents?/Aretherestudents?/theglassissmall/Theclassissmall等)。在此阶段教师除加工语言材料之外,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识别数字、时间、日期等方面作专项训练:③技能训练阶段。本阶段主要是以情景会话和短文理解作为听力材料。以上三个阶段应为教师控制下的听力训练:④智能培养阶段。即指导学生独自去听录音、广播。

练读。语言材料要多读,尤其是课文——规范化的阅读材料,既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出声地朗读。也可以采取默读的方式进行思考。精妙之处要圈圈点点。一方面注意句子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语词激发唤起有关表象、再造想象以及各种联想;或者在情感上引起强烈共鸣,或者运用语境和自己的体验品味出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

人们常说:熟读成诵。诵,我想就是能够背诵。旧时私塾先生常常强迫学童背《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以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我想背外文也同样如此。只要长期坚持背诵大量语篇(包括对话),就基本上能掌握英语的“语序”和“一般结构”。在接受外界语言刺激时就有较高的“预期能力”,即只听清对方的个别词语就能感悟一句话,甚至下面要说的内容。有了这种“预期能力”,语感也就形成了。

二、突出培养表达能力的说写训练

美国著名语言专家Robinnet把英语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分成两大类:理解能力(receptiveability)和表达能力(productiveability)。听和写是将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重复使用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是表达能力的前提和条件,而表达能力的优劣又对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正或副的作用。所以在加强培养语感为目的的听读训练的同时,还必须突出提高表达能力的说写训练。

练说。能够说出几句英语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成功感,会消除顾虑,树立信心。然而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学了三、四年英语不一定用英语说过三、四十句话,总是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把说当成了一种望尘莫及的事。而至少学生又都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中国人学习英语缺少交际环境。其实我们是可以创造语言环境的。①从复述课义开始:对照课文以词类转换的方式进行复述:改变人称进行复述;抓住大意,简要复述。②把单词或短语放在熟悉的句型中造句。学生一般都觉得生词难记,死记硬背效果不佳且枯燥无味。若使用这种方法把每个生词造三到五个句子。那将是一举两得:既训练了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又训练了说英语的语流。③练习会话。教师应主动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兴趣。如在教第二册第三课对话时,教师可以有意把铅笔放在地上。然后装出找东西的样子问学生:“Whereismypen-cil?”在教I''''msorry时,可以有意把学生的东西碰落在地上。又如教初中第一册第十课时。让学生们戴上画有猪、母牛、山羊、马等动物的头饰,问学生:“假如你们来到动物园,看到这些动物,你们想问哪些问题?”学生们会兴奋地很快地说出:Whatarethese?Arethesepigsorgoats?Aretheyfat?等句子。这种情景教学能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生活的片段,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因而学起来特别顺利。他们既学到了课本中的语言,又知道如何将学到的语言再用于生活。从而大大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除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多说英语的语境外,更要注意随时诱导学生讲英语。只要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回答,目的也就达到了。经常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如果全班的学生都能这样做。那么学生之间就可以创造情景练习会话。④每周或每月定期开展英语角或英语活动日,扩大言语实践量。练写。用英语练写。不但能巩固学生英语词汇、句型、习惯用法、语法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达到用词准确、句型恰当、语法正确的境界:其次,学生经常通过写的训练可以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以及完整表达思想的能力。再次,在写的训练中,学生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活用语言,发展其创造能力。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在听和读的训练中捕捉主要的语音信息,从而正确理解语言材料。就写的方法而言,①最好是抓住课文这个语言材料不放,笔头、口头复述并举,缩写或改写。②提供语言点,让学生连句成文。③要注重对英文书信、日记、通知、看图说话、故事、人物简介等分类进行系统训练,以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文体写作知识及技巧。当然,在写的过程中要把握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有针对性地训练。我的做法是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好胜”的特点,任何带有竞赛性质的语言游戏都能使他们精神振奋。因此,我鼓励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发扬进取精神,把学生从考试分数上的竞赛引向追求知识,提高智能的竞赛。如引导学生对新的语言各抒己见展开争论,还常常利用课堂上的最后五分钟或十分钟,让学生做二分钟快速笔头造句比赛或默单词比赛,看谁在二分钟内造的句子多,造的句子正确,或默的单词多,默的正确。然后让同座学生互相检查,互相批改,报出最高成绩。让同学们鼓掌表示祝贺。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的综合训练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具备自学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教学不仅是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爱学”,把独立的学习能力交给学生。因此,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进行综合训练:①学会怎样使用词典,训练查词典时的迅速、准确。②教会学生抓住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和总结这五个学习环节,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③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英语读物,多方面了解英语特有的表达法、习惯用语、思维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激发求知欲。

此外,练习中要重视情感交流,培养自信心。

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习意志。还可以在学生中设立“互帮互学”小组,开展学习竞赛。这些活动都能为锻炼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当学生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绩时,会感到愉快,进而产生了要继续战胜困难学好英语的内部动力。

教学研究论文【第三篇】

一、化学老师更好地采用化学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不断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高中化学老师要更好地采用化学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在化学课堂上引起广大高中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落实他们的情感目标;注重实现高中化学的探究性教学,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除此之外,高中化学老师还要知道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化学知识的基础,老师要了解他们不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这有助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做到课前预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化学课堂,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如:高中化学老师在上化学必修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时候,在化学知识教学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可以通过对1-20号元素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通过演绎和归纳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主扩展到主族元素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以更好地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教育方面,化学老师可以使他们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更好地了解物质运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二、化学老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状况,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要为了不断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高中化学老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和具体的学习状况,争取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分层教学,为此,高中化学老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改进自己授课的进度、内容和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并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按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给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一个符合他们自身实际的目标,减少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努力帮助他们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以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老师还要为广大高中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化学的环境,重视教学情境创设,使广大学生置身于发达化学课堂的情境当中,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相关化学现象,加强他们的理解,同时注重使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概念,使他们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强化他们的学习化学的成功体验。如:学苏教版选修三《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原子晶体》的时候,要在课堂上注重了解学生对共价键的特征、实质、分类等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状况,为了使多数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掌握,老师的讲解应该针对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省时省力而采用跳跃式思维为班级的尖子生等思维运转迅速的学生而忽视反应比较慢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更好地采用分层教学,也可以采用PPT等多媒体创造情境,加强学生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三、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不断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高中化学老师在化学课堂上要努力丢弃那种呆板说教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同时要做到让优秀的学生带领部分后进同学一起学习化学,这样老师也可以省力一些;而且化学老师要做到一视同仁,绝不能歧视班级里的后进生,更不娇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化学课堂中来,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保证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化学老师在上苏教版化学选修五《醇的性质和应用》的时候,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乙醇的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等实验,增加与学生的感情,注重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困难,减少他们的挫败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爱,老师特别的爱,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化学的学习质量。

四、总结

化学作为高中理科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理科学生高考必考的科目,而且所占分值比较高,因此,不断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广大高中生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更有利于他们在短期内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增强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作者:杨超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

第2篇:高中化学教学渗透化学思想方法

一、灵活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告诉学生如何做题和解题,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对于学生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弊端.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灵活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根据化学思想方法进行学习,从而真正地弄懂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化学水平.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时,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能量转化”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思考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在工作的过程中,染料利用吸收而来的太阳光形成电子,电极对电子进行收集之后,这些电子会经过外电路返回到反电极,形成光电流.在这一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是怎样的呢?教师应该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以最简单的方法发现最复杂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该问题时应该将“能量转化的过程”先放在一边,从问题中提取出最初吸收的能量和最后产生的能量.根据这种化学思想方法,学生可以得出能量转化的形式为“太阳能转为电能”的结论.由此看来,化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难题.

二、展示化学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顾着在讲台上讲课,而不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地加深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印象.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互动,主动向学生展示化学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所学化学知识的印象.在很多时候,学生往往懂得解题方法和相应的化学知识,但是却仍旧不能够解对题目,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没有展示化学思维过程.例如,在讲“溶液的酸碱性”时,教师应该展开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展示化学思维过程.实验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运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对检验溶液进行酸碱性的测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蒸馏水、酚酞溶液、酒精、石蕊溶液、pH试纸、烧杯、试管以及各种待测溶液等实验用品.教师将这些物品用到实验中,然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加以观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透过化学思维过程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印象.

三、讲授化学思想方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重讲授化学思想方法,没有看到化学思想方法和化学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化学教学中讲授化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主动使用化学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掌握所学化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化学水平.例如,在讲“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师应该在其中渗透化学思想方法.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和“催化剂”相关,教师可以首先复习这部分的知识点,然后展开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掌握这一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可能会对某些概念不太明白,从而不能真正地掌握这部分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对其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知识点背后的规律.由此看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并且不注重化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思想方法,注重发挥化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其次,教师应该展示化学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最后,教师应该讲授化学思想方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曾娟 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第3篇:高中化学教学渗透学习迁移理论

一、对于物质性质的概括与迁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各种物质的认识以及对其性质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关物质的性质有良好的理解与认知,这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随着学生接触的物质的不断增多,相似的或者相关联的物质也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学生容易将一些物质弄混淆,对于物质的一些性质也会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要想化解知识教学中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合理地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渗透学习迁移理论,引导学生透过对于物质性质的概括与迁移来归纳出一些物质以及一类物质的特征,并且让学生能够区分这些物质的异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对于相似物质间的混淆,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物质的性质有更加准确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脂肪烃”时,在学习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如加成、气化、聚合等)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概括有不饱和双键的烯烃类物质的通性,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推断或解释结构更加复杂的烯烃的化学性质.这是一个灵活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通过对于迁移理论的渗透,不仅让学生对于乙烯的典型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推断出一些更加复杂的烯烃化合物可能具备的性质,进而在遇到一些不熟悉的物质时能够对其性质有合理推断.

二、对于化学原理的归纳与迁移

对于化学原理的学习,同样是知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所在.当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部分时,对于原理的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这是学生处理很多实际问题的重要参考.对于原理的教学,同样可以灵活地渗透迁移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理归纳的基础上对于化学原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推论出一些其他的内容.这是一个思维发散与延伸的过程,也是对于知识展开灵活应用实践的范例.教师要在课堂上深化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更加准确与高效.例如,在讲“化学平衡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引导学生概括出影响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勒沙特列原理.掌握了上述原理,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解释已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某些知识,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SO2催化氧化反应条件的控制、CaCO3在CO2水溶液中的溶解与析出等,即构成逆向迁移,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后续课程,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学习,即构成顺向迁移.教师如果能够在知识教学中渗透迁移理论,就能够让很多重要的教学内容都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点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框架,并且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透过变式训练,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理论不仅可以体现在具体的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中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这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与提升.教师可以透过各种灵活的变式训练来展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创设一些开放式的思考问题来让学生展开分析,并且引导学生透过有效的知识迁移来让问题得以解答.这种训练方式值得教师进行教学尝试,尤其是当学生的知识积累已经十分丰富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会更有必要.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准确地找到解答方案,并且透过有效的思维引导来迅速化解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有机化学基础”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根据你们学过的知识和不同的原料制取乙醇.让学生讨论时,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列举出许多解答方案,有卤乙烷水解法、乙烯水化法、乙醛催化加氢法、乙酸乙酯水解法、淀粉发酵法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料来源的难易、成本的高低、反应过程的控制,对上述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以达到思维求异、解法求优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典型的变式训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领会到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四、总结

总之,学习迁移理论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辅助功效.对于物质性质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对于物质性质的概括与迁移来归纳出一些物质以及一类物质的特征;对于化学原理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理归纳的基础上对于化学原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推论出一些其他的内容.这些都是迁移理论的有效利用.此外,教师可以透过各种灵活的变式训练来展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王玮 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第4篇:高中化学教学实施分组讨论教学模式

一、科学划分讨论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的学习

讨论小组的划分对于分组讨论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设置进行综合考虑.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有的学生在讨论时十分投入,有的学生却选择习惯性沉默.教师应该将那些课堂积极分子和学困生分在一组,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发挥团队的力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讨论和发言,从而使小组讨论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在讨论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提高化学水平.例如,在讲“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时,教师应该科学划分讨论小组.该部分教学内容包括铁铜的存在形式和使用情况、高炉炼铁和湿法炼铜等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那些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分在各个小组,对其他学生的讨论进行辅助,这样可以充分带动整个小组的讨论氛围.同时,教师还应该按照课程内容,将学生依次分为“铁铜存在形式”、“铁铜使用情况”、“高炉炼铁化学原理”、“湿法炼铜化学过程”以及“铁铜冶炼史”等合作小组,让每个小组就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讨论,这样就可以使小组讨论的目的变得更加精确,使学生的讨论结果更具有代表性,从而实现各个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二、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讨论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考

讨论问题的设置对于小组讨论教学而言同样十分重要.要是讨论问题在设置上存在问题,或者问题十分局限,就会使讨论问题失去现实意义和应有的价值.问题的设置不仅要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同时还要和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相关.当然,问题设置还应该保持开放性,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能知道如何拓展自己的思维,否则就会局限于教材内容,限制自己的思维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讨论问题,使学生根据相应的问题展开思考.例如,在讲“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讨论问题.该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以及“微观粒子运动”等知识点,可以使学生透过结构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该根据现实生活设计一些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我们平常在家吃的菜中都多多少少放了食盐,那么你能说说食盐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吗?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氯原子和钠原子可以自动结合成氯化钠吗?通过这种层层提问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提高学习效果.

三、对讨论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除了讨论小组的划分和讨论问题的设置以外,总结环节同样十分重要.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要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加以总结,就不能使学生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小组讨论教学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讨论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对讨论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印象.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时,教师应该对讨论知识进行总结.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就是向学生介绍这些能源的利用现状,并引出“能源危机”和“新能源”等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情况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应该针对这些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应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并使学生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比如,教师对其中所涉及的能源的优点、缺点和使用情况列成表格形式进行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这部分教学内容.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模式.首先,科学划分讨论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的学习;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讨论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考;最后,对讨论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者:陈国庆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

第5篇:高中化学教学微型探究式实验研究

一、明确探究性目标,落实微型探究式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之后,微型探究式实验就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该方式能够对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重点等进行详细的探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应用微型探究式实验时,应该对化学教材的探究目标进行详细的明确,方便落实探究式实验。例如,在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进行探究,首先在盛有饱和溶液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放入由石墨制成的电极,并将带有灯泡的正常电路接入到该电极上,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之后向饱和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硫酸溶液,同时进行不断地搅拌,这时可以发现电路中的灯泡从一开始的不亮到逐渐变亮,之后有熄灭的现象。通过这个微型探究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探索实验的原理,主动掌握学习方法。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主要的探究目标就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现象和电离后离子的反应实质,通过明确的探究目标进行微型探究式实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整合优化微型探究式实验,发挥其功能

实验在教学中能够辅助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同时它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必须对实验加以重视。教师在进行微型探究式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详细地分析实验的内容和方法,对实验中的一些不足进行完善,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方便。例如,在进行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首先要将长颈漏斗和玻璃管插入带有橡皮塞的试管中,同时将玻璃管外端通过乳胶管和金属管进行相连,在连接的乳胶管上放置一个弹簧夹。在试管中先加入60mL蒸馏水,滴入酚酞指示剂,混合均匀后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煤油,之后放入几粒适当大小的金属钠,漏斗加满水,装置封严后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微型探究式实验可以观察钠不断在煤油层下落,接触到水面时快速发生反应,金属钠迅速熔成小球,并且在溶液中快速游动。试管中不断产生气泡,试管中的溶液颜色由无色透明变成红色。该反应过程中,钠的体积不断变小,试管中的溶液液面也慢慢下降,同时长颈漏斗的水液面缓慢上升。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弹簧夹打开,并在金属管口处对喷出的气体进行点燃,燃烧的火焰成淡蓝色。在该实验探究中,可以对金属钠的密度范围、金属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成分、反应后生成的产物是什么以及检验生成气体的方法等进行详细的探究。通过微型探究式实验的优化探究,能够得出金属钠的密度在水和煤油的密度之间,从反应的方程式:2Na+2H2O=2NaOH+H2↑可以得出反应的产物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气。整合优化后的微型探究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不断地提高化学水平。

三、拓展微型探究式实验的空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微型探究式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对其进行研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为了应用好微型探究式实验,就需要对探究的空间进行不断拓展。探究实验不仅对学生的化学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微型探究式实验的拓展是必须进行的一项任务。学生的实验根据学生的能力可以给他们进行适当的延伸,教师对实验进行筛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教师需要在一旁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遇到探究困难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引导学生去顺利完成实验。微型探究式实验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型探究式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拓展微型探究式实验的空间。

四、总结

总之,微型探究式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必须对实验的探究内容和目标进行确定,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应用好微型探究式实验可以让教学更顺利地进行,提高教学的质量,也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因此,必须加强对微型探究式实验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小玲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

第6篇:高中化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对化学家以及化学史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化学的特点,创设情感教学的情境,为学生简述关于化学家以及化学发展史的故事,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向学生教学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先对元素周期表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对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门捷列夫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将门捷列夫发现和研究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以故事的形态讲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门捷列夫坚持不懈的精神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门捷列夫产生尊敬、佩服的心理,增加化学学习的情感元素。

二、创造实验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化学的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化学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开展化学实验,对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精神。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二氧化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以下的操作方法:(1)准备大型的玻璃杯和试管,及石灰石和稀盐酸;(2)对实验的部件进行组装,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加入化学成分石灰石和稀盐酸;(4)当石灰石的表面出现大量气泡时,使用向上排空气的方法收集二氧化碳。通过实验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快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知识。因此,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多创造实验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教学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对知识进行接受和学习,使得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然后根据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教学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快速找出答案。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化学气体泄露的重大事件,以及一氧化碳对大自然的危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者是实验的方法对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以及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从而得出准确的结果。由此可见,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对学生告知答案,而是要通过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罗建刚 单位: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

第7篇: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

一、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现状

我国自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虽然在新课程北京的推动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创新,但是,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程度还处于低级阶段,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于创新教学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多数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创新教学教学方式就是采取措施,调动课堂气氛,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热情,的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这是一种令人高兴的现象。但是,多数教师对于化学知识的讲解依旧按照传统的教授思维,讲究“多讲多练”。因此,对于这种教学观念,应该不属于创新教学方式的一种。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化学教学课堂,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机械地训练,学生能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仍没有实质性地进步。第三,在小部分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开放,让学生实行“完全地探究学习”,学习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控。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教学方式的创新,的确,创新的教学方式是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绝不是完全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需要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法。

二、强化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建议

创新教学方式是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提升知识素养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需求的变化。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教师与学生应该经常沟通,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课堂结构并不是呆板固定的,教师在遵循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科学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化学教学结构。第二,化学课堂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该作为课堂引导者,启发学生学习,而不是完全地放任学生自由学习或者仍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教学科目的特殊性。第三,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应该注重实验对于教学的重大影响,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殊学科,试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化学创新性教学方式离不开实验,因此,教师需要将实验融入到创新性教学方式中。以上几点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几点意见和建议,创新教学方式不是一个简单过程,教师应该在不断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维。

三、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对于各方面的影响都是积极而重大的,化学的实用性很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诸多的联系,因此,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将化学生活化,强化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认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提高化学课堂的效率。同时,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强调实验对于教学的影响,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你能力和董事能力,开发他们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模式。除此以外,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我国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水平的进步。

四、总结

高中化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遵循科学的课程规律,又要结合化学学科本身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实现化学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与进步。

作者:葛岩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第8篇: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策略

一、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升的几个方式

1.什么是科学素质,科学素质就是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过程

中的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化学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能力健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科学素养离不开化学科学素质这个因素。化学是一种自然类的科学,其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情况,其内容具备丰富性与我们的日常实际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效益,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化学基本知识及其实验技能,这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其科学意识的培养及其提升,保证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升。这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化学科学素养体系的健全,这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积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化,教师需要进行新课程理念及其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入理解,积极做好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工作,进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保证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这有赖于学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及其基本实验技能。这意味着高中生必须掌握良好的、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理解科学事实,掌握科学规律的应用方式。这需要教师灌输好学生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深化了解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科学价值观的运作情况,做好基础问题的分析,保证其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

2.这离不开化学实验工作的开展,教师需要做好化学实验的

设计及其评价工作,保证学生的高层次实验能力的提升,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其积极探索,进行困难的克服,保证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保证其良好的实验能力的提升。这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保证其积极科学情感的树立,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保证其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到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动机,生活中的化学和学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进行可利用素材的利用,联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共同解决高中化学课堂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增强。

二、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的具体细节方案

1.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进行化学史的渗透,化学史代表着一种人类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学生化学史资料的认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感悟那些伟大化学家的自身精神特质,从而激发其内心的积极性,从而进行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那些化学家们的探究精神,能够针对现实世界进行怀疑及其评判,脚踏实地的进行学习及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应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其有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这就有利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提升,教师需要保证自身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知识及其技能的学习,从而提升其科学素质。

2.在日常实践中,教师需要进行自身教学角色的明确,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这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毕竟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学生会模仿教师,教师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及其实践,保证学生从中获得乐趣及其满足,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些生动活泼、生动形象的化学研究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这需要教师做好实验的相关准备工作,做好设计准备工作,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其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3.这离不开教师科学培养体系的健全,进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这就需要避免传统式教学,比如避免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要改变学生的被动性的听课,要明确到师生之间良好关系树立的必要性,师生之间需要是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保证其解决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自学能力及其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许光 单位:山东日照市第一中学

第9篇:高中化学教学困难对策分析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寓情感交流于教学中,多接触学生,多关心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如经常找个别学习化学困难的同学聊聊,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问寒问暖,对优等生多听他们建议等措施,对待学生要真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能大胆地提出,将自己的心理话向老师诉说,从而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要多地表扬学生,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少批评、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使他们消除对学习化学的恐惧。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对回答不出的学生,也要采取暗示、提示、鼓励、肯定多种途径,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自信。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往往成为激励他们进步的动力、信心的源泉。

二、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决废除“满堂灌”的老传统,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读、自思、自练、讨论交流等,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逐渐积累知识,发展自身能力。作为教师要认真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新思想,转变角色。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除了化学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同时多参加一些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吸收新经验、新方法,尤其是向取得课改成效的教师学习,加强合作与交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政府应加大对中学教学经费的投入,帮助高中学校完善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等现代教学必需的教学设施。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例如,用一次性输液器可代替导管,用输液瓶可代替细口瓶装液体药品,用废金属可代替化学实验的铝、铁、铜,用暖水胆碎片可制硝酸银等,供实验所用。

四、总结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要多关注新课程实施情况,切实改善高中教学设施,改进教学管理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克服高中化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周春花 单位:江西省会昌中学

第10篇:高中化学教学难点与对策分析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第一,由新课程标准所带来的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材中新增了很多难点知识,并且这些难点知识集中在一起。而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难以达到与之相衔接的程度,于是这些知识点就成为了学习的难点,比如《化学反应原理》中,焙变、墒变、溶解积等知识点,就是典型的教学难点。第二,由思维方法的欠缺所带来的教学难点。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方法,包括抽象思维和符号思维两种。就抽象思维方法而言,又以逻辑方法、科学抽象、假说验证为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当学生缺乏抽象思维时,就难以理解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就符号思维方法而言,部分学生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使用符号来表示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确切地说是化学符号思维缺失,而化学教学活动中又离不开这些化学符号,因此它也成为高中化学教学难点之一。第三,由教师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教学难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一味追赶教学进度,于是忽视了教学规律,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越来越吃力,往往不能及时消化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也是造成教学难度的重要原因,很多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注重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只是沿袭“重复演练”的教学方法,于是化学课程就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学生难以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高。第四,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所造成的教学难度。学生方面的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缺乏学习动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太枯燥,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学习动力不足。其二,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来源于初中化学,而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并没有奠定好基础,于是高中的化学就相当于架空学习。其三,学习习惯滞后。一些学生仍然坚持初中学习化学时候养成的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总结,一味依赖老师。在这种学习习惯的影响下,学生就难以把握教学中的知识难点与重点。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难点的突破对策

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点教学中,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点。因为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保持信心,进而才能有化解难题的可能。对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将一个难题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之后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善于联系实际,利用实验来提高教学活动的直观性,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第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问题的思考。在面对难题时,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退缩,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予老师,而教师要想提高难点教学的效果,就要改变这一点,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索。例如,在教授《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这一课时,就可以使用以下方式创设情境:将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番茄组成一个番茄原电池,之后设置问题:为什么这种简单的构造能够使音乐卡发出声音?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展开对音乐卡发声的原理的探讨,而在探索过程中明确了电流的来源、H+在铜片上得到电子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第三,教师要重视交流与反馈的作用,在并在教学活动中体现这一点。交流是使教师的信息与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的桥梁,而反馈是教师预估教学效果进而做出改进的重要方式。就课堂交流而言,例题演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授“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这一难点知识时,就可以通过以下例题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某有机物中有40个电子,现已知它会在燃烧之后产生等体积的CO2和水蒸气,请写出相同条件下该有机物的可能的结构简式。这个例题本身就具有开放性,而它的解答也是多元化的,因而需要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而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把握程度就展现出来,教师获得了教学反馈。

三、总结

教育教研论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正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迅速的推广,它符合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实际。但许多教师在教育叙事的客体即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上深感困惑,尽管拥有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材,但不能从这些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出有典型意义的题材来,因此,造成叙事内容平淡,缺乏深度。本文试图对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作较全面的解读。

教育叙事首先要有“事”可叙,这个“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闭门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真实的教学实践,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这样的“事”就是叙事的“题材”,题材是叙事的基本材料。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事件所表现的内容、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时间和发生的场所等都是有区别的。如有的事件是表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是表现课外活动的;有些事件的主角是学生,有些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有些事件是关于少先队工作的,有些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等等。这些不同的事件,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叙事内容,实际上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题材。

在这里,我们选择课堂、学生和教师作为发掘叙事题材的切入点,简要的论述有关课堂题材、学生题材和教师题材发掘中的一些关注点,为我们更好的发掘叙事题材提供一些视角。

一、课堂题材的发掘

课堂题材主要指在课堂中所发生的各类教学事件,包括在学科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方法、技巧,精彩的教学场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

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面貌与办学特色,当然,也可以发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显然,在学校的课堂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叙事的题材。作为叙事者,理应把目光重点放到课堂中去,从中发掘出许多生动的、鲜活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事例来。

课堂题材可从以下视角去关注:

(一)发掘教学的“亮点”

“亮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彩场面,它可以包括: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的成功做法,教师有效组织的教学活动,精彩的师生互动场面,学生活泼、高效的学习方式等。这些“亮点”有些是预料之中的,也有些是预料之外的。在这些教学的“亮点”中往往凝结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蕴涵了教师深厚的教学情感,或集聚着学生的学习智慧。发掘这些教学“亮点”作为叙事题材,可以展示某种成功的教学范例,展示某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人以启示与借鉴。

(二)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预设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来调控教学进程,这不仅能体现出教师驾驭和调控教学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有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把握和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学问题、巧妙把握教学过程的一种技巧。从实践看,教学机智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能体现出教师优越的教学能力,也能体现出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表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同样能给人以启迪。

(四)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生动活跃的场面,也会出现冷淡尴尬的情景;会产生预料之中的效果,也会出现意外的失败。成功的教学事例会给人一些启示,而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所作的思考,同样会给人以启示。从研究的角度看,成功的教学事例与不成功的教学事例,同样具有思考价值。因此,教学叙事不仅要关注课堂中的“亮点”,也应关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二、学生题材的发掘

学生题材主要是指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事件。在这类事件中,学生是主角,表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品德、思想、情感、行为等,反映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题材主要包括: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学生家庭中的故事,以及学生在校外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等。

对学生生活题材的叙事,其意义在于:其一,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描述,揭示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教育者能对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变化,进一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其二,通过学生的故事,来透视学校的教育现状,了解学校哪些教育活动对学生发生了积极的效果,哪些活动对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等。

学生题材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

(一)学生的“思维火花”

“思维火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指学生突出的、优异的学习成果,或能表现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和仿效的事例。

具体的说,这方面的题材一般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有创意的思维活动;

2.对问题发表的不同见解;

3.独特的思维问题的路径;

4.具有个性色彩的学习方法;

5.超出的学习能力。

这样的题材在教学实际中是很多的,我们只有仔细留心身边的学生,就会发现这方面的事例。

(二)学生的心理情感

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把叙事的视野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叙述学生的心理变化,叙述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需求,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对叙事来说,这方面有着丰富的题材。

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题材包含以下内容:

1.学生个人爱好与追求;

2.学习愿望与情感上的需求;

3.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

4.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苦闷心理;

5.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6.对教师的喜爱或厌恨之情等。

(三)学生的家庭故事

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学生在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也有利于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家庭方面的题材可以包括:

1.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2.学生在家庭中的各种表现;

3.学生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演绎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份份难得的教育材料。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多关注这些“细节”,因为在它的背后往往蕴涵着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师要善于对这些“细节”进行发掘。,去发现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世界。(四)学生成长的故事

这类题材的范围比较大,凡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或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题材。

这类事件,对学生来说是一份值得纪念的个人财富,而对教师或学生家长来说,是一份值得思考的材料。从学生的成长故事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出富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经验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一,学校中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会对学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历程;其二,学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在不经意之中发生的,有时候会有一种“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时刻想到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教师题材的发掘

教师题材主要是指教师亲身经历的或与教师本人有密切关系的事件,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教师题材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学的收获,工作中碰到的困惑,教育生涯中难忘的经历等。

(一)记录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

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指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包含教师优秀的教育经验,教师富有推广意义的教育方法、技巧等,从这些成功的活动中能透射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以及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

具体的说,表现教育成效的题材可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一次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

2.一次与学生成功的谈心;

3.一次富有意义的家访活动;

4.一次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5.一次深受启迪的研讨活动。

(二)记录心理困惑

教师在教学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经过分析思考后,能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而对有些问题一时会找不到或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法,以至在心理上产生困惑。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困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教师的困惑,有些是普遍性的,这样的困惑往往能引起其他老师的心理共鸣;有些困惑是特殊性的,是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个别现象,对这种个别性的困惑进行剖析,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教学探索活动

这主要指教师所开展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包括经历的研究过程、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效果等。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会处处留下教学探索的痕迹,会遇到很多问题,碰到很多曲折,同时,也会不断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进行探索尝试,在这其中所经历的碰到问题时的困惑、研讨过程中的争辩、研究实施中的艰辛、获得成功时的快乐等,都是很好的叙事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比较注重的是研究结果,注重用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来表达研究的结果,而对研究过程的描述与总结则比较忽视。而实际上,具体描述教学研究的过程,如你的研究成果是怎样得来的,经历了哪些研究步骤,你的想法是怎样逐步完善的等,这样的记叙,无论对于成果的总结,还是对于教学研究本身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四)教学中的“遗憾”

在教师的教学经历中,会留下值得纪念的事,同样也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遗憾”可以指在以往的教学中做了那些不应该做得事,或者那些本来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遗憾”是对以往自己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以后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它既是一种教训,也是一份经验。这些“遗憾”的事,可以引起我们的借鉴,引起我们的思考。

四、发掘叙事题材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文简要地论述了课堂、学生、教师三种题材的发掘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题材不是完全独立的题材,而是相互交叉的,在一种叙事题材中,往往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叙事内容。对有些事件,如果仔细的分,很难说是属于哪一题材的内容。如课堂题材,就一定会包含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内容,有些题材,既可以属于课堂题材,也可属于教师题材或学生题材,因此说,它们三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这里所做的区分,只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而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叙事内容的侧重点。

在上述每一类的叙事题材中,列举了若干方面的小点,这些小点可以看作是发掘题材的切入点,当然,这里每一小点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这样的分类只是为大家提供几个叙事的视角,有关各类题材发掘的切入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几个。

在发掘与选择叙事题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发掘叙事题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叙事题材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通过分析思考,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看出其不平常的意义来。当然,这种思考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思考,而是要把对事件的考察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或把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放在理论层面上来加以分析思考,这样,才能揭示出事件所包含的理论意义。因此,作为叙事者来说,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在发掘叙事题材时独具慧眼,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来。

(二)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同一件事情往往包含有不同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来。对于一件事,从某一角度看似乎很平常,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其不平常的意义。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单独看一件事情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一旦把它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或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其意义就自然地凸显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叙事题材时,不仅要善于分析思考,而且要学会灵活地思考,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多一份题材选择的余地,具有更广阔的选材空间。

教学教研论文【第五篇】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历来重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全体教师为成员的草根课题领导小组。每学期,学校都在学期初召开小课题研究开题动员会。在会上,学校领导、业务骨干讲述进行教科研小课题研究对促进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求使学校成为教科研基地,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员。省、市课题主研教师做典型发言,畅谈研究的经验、成效。校长号召教师全员投入研究,以星火燎原之势,建构课题研究网络,形成人人搞研究的局面。

一、制订课题,明确目标

在开题动员会的基础上,我们引导教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确定自己研究的小课题,越实用越好。例如,关于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关于课外作业少而精设计的研究,关于课堂评价语言艺术的研究,等等。研究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揭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改善教学实践。我们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五个教研组,各教研组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制订研究小课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审定把关、盖章,把问题相同或相似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进行探讨,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这些“草根”小课题具有小、实、新、活、专的特点,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这些课题均成立课题攻关小组,以一个学年为周期。

二、组织培训,引领成长

我们聘请县教研室专家、省市名师、骨干教师为全校教师开展讲座,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让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还购置李吉林、于永正等著名特级教师的图书和讲座的光盘等资料,观摩、学习、讨论。这些专家从理论角度阐述小课题,教师结合研究实践进行消化吸收,获得了专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效果。我们还聘请具有省、市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段、学科小课题研究业务辅导。他们把自己的教科研经验、方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我校教师。通过学习,各课题组基本掌握了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实验方法、测量方式有了深层次的把握。

三、广泛学习,多元互动

为了避免教研活动流于“从经验到经验”的低水平重复状态,实现先进理念对教研活动的指导,实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整合,我们建立起学习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丰富校本学习和培训形式。每周例会首先要学习有关教育研究的文章或优秀教师课例。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教师结合确定的课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教育专著、专业理论书籍,夯实教师在小课题领域内的理论基础,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课题,促使教师实现对研究课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课题主持人为成员列出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阅读书目,寒暑假和双休日读刊、写读书摘记是必修课,学习内容纳入个人量化成绩。我们每月举行一次案例研究分析会,通过对个案的剖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教师研究行为,发现成功案例,进行提炼、推广,如果发现问题则及时调整计划和策略。每学期末都举行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大多以课例、论文形式交流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者先介绍课题,然后介绍设计意图、思路,预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评委和教师听课、评析,给出成绩。

四、引路研讨,共同提高

我们组织省、市、县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课上的教学活动。听完示范课,要求教师研讨评析,把重心放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与拓展上,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每学期开设校级以上研究课至少两节,其他教研组至少开一节教学研究课,对教学研究课进行录像诊断,就课堂中出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等问题进行理性讨论与剖析,改进教学。我们先在教研组内交流,然后择优到学校去交流研讨。

五、人人讲课,遍地开花

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做阶段汇报课,教研组内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听完课后,教研组长和小课题主持人当场点评,指出本节课的可取之处、值得商榷的环节。教者畅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听者也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这样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广泛听取每位教师的汇报课后,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教研组内开展优秀课例评选活动,遴选优秀课例在全校展示。组织全校教师赏析、品评,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六、论文交流,汇报成果

小课题研究完成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札记、课堂实录,以撰写论文、反思的形式总结科研情况,升华科研水平,先在教研组内交流,评定出优秀论文,再在全校教科研论文评比大会上交流,由评审小组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论文,并把结果通报全校教师。这样,1篇篇各有千秋的论文应运而生,一名名教科研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这些论文投递出去后,有的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的在国家、省、市级论文大赛中获奖。

七、结题总结,成绩喜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74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