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论文(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学德育论文(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1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是每一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处理,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机,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那么,如何做好中学德育工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生德育现状
1、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工作力度不足。虽然当前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以的分数为核心的背景下,这些都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太少
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提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好与否的关键,因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更多的教师德才兼备、爱生敬业,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我们的中学教育才会塑造更多、更纯洁的灵魂。
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水平而非垂直的关系
新世纪的教师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逻辑起点,尊重学生,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使其成为优秀的中学生。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导与主体而非主体志客体的关系
主导与主体之间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志尊重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非改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生命亲近生命上,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所以,要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在“授人以渔”的同时“获人之渔”;学生也才能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敢于创新。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学校可以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从家长那里反馈学生在家表现和家庭教育的情况。班主任或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必须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如此配合必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活动指导,实现活动育人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塑造是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行为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但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也不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造成学生被禁锢于校园里,约束于课堂上,导致学生的活动空间被大大缩小,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点,将时间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近自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活动、开展学校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同时要求班主任利用班级的条件和中华民族丰富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何伟雪,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J],广西教育,2007
[2]陈向平,新形势下再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 [J],中小学教育,20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中学德育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中学生道德教育论文2
《中学生品德教育之浅见》
摘要“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知识容易传授,道德难以提升。而目前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育,忽略了孩子的德育,导致了“高智低德”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品德教育;填补;教才育人;浅见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所树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修养。俗话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正品。”而目前的现实是,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育,忽略了孩子的德育,导致了“高智低德”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笔者是一名思品老师,又是班主任,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班级管理中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方法,愿意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一、挖掘教材育人的渗透点,适时进行教育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具有“最普遍”“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并伴随学生求学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忽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忽视基本的育人功能。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渗透德育教育,增强育人的实效性。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课堂教育的组织者――老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挖掘教材育人的渗透点,适时运用励志教育,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做到有的放矢地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如利用“案例”“相关链接”等栏目,结合社会内容中各类典型鲜活的教育个案,加强对学生的公民道德规范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健康成长。事实证明,励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和教育学生,可以多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名人先进事迹及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雄心、立壮志,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勇攀科学高峰,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二、必须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统一起来
现代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实现沟通与协调,只有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和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夸美纽斯也形象地说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像一架飞机的双翼,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出事。”所以,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能背离家庭教育,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但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偏差,走入误区,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教育孩子眼下成人。“望子成龙”的观点非常狭隘,其现实目标就是孩子考上大学,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把成绩抓上去,把分数搞上去,其他什么都不管,导致一些孩子出现了“高智低德”现象,可以说,这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绝对不受欢迎,注定难成大器,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将成为不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这既不利于孩子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许多家长都用自己的处世之道来教育孩子,这些方法含有浓厚的明哲保身的意味,他们不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用成人的思想教育引导孩子,势必会让孩子少了几分纯真多了几分世故,使孩子过早地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人际压力,剥夺了本该享受的无拘无束的快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老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对孩子的教育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尽量与学习教育保持一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否则,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
三、注重问题生的转化
“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一个团体中,个性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问题生,他们一般是指在品德的发展方面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等方面差的学生,多表现为学习吃力、纪律涣散、粗暴不讲礼貌、骂人打架、顶撞老师等,由于问题生的种种表现而影响集体,作为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使问题生更加失去信心,若不及时转化,将会对其本人和集体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如果能把他们转化过来,将有利于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就像下一盘棋,关键的几个子走好了,整盘棋就活了。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却非常艰难,他们的一些毛病和不良行为已不是一两天了,他们的表现也反复无常,要想彻底改变这些学生,就必须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心灵深处打动他们、改变他们。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身心进行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问题生,他们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对问题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转化问题生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对问题生的转化也是成功教育的魅力的体现,也是教育艺术和以德育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和追求。
四、巧用赏识教育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认可和推广。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对于教师来说,要怀着赏识的态度、真诚的爱心去对待学生,赏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所有的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让他们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美好。
中学生道德教育论文3
《浅析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文化科目,明显德育教育处于被忽视状态。然而从当今中学生身上反映出的诸如早恋、冷漠、自私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上看,中学生德育教育亟待加强。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现状;教育措施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他说:“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德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我们的国家,法治与德治之所以相辅相成是因为二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法律是主要的治理手段,但不是万能的;道德的涵盖面、辐射面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言行举止的自律作用,无疑要比法律大得多。道德是照亮人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是赋予人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力量,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高尚的人。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的时代与以前大不相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不同价值观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总体情况看,目前中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进步的,是上进的,是爱国的,能够做到讲文明,讲道德,是一个良好的群体。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现代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中学生特征现状分析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在从幼稚向成熟蜕变,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新知识、新事物接受渠道多元化变化,当前中学生已不再是一味听从教师、家长、大人的教育和指导状态,从一些现象分析呈现以下的特征。
以早恋为代表性的青春期叛逆。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接触相对独立生活,尚未有自我规划、控制的能力,在咋脱父母管制的情况下,面对异性交往问题,是既追求向往又要固守本分,在这种两难抉择中稍有不慎就形成早恋。目前早恋问题已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大障碍,据观察外向、虚荣、文采型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差、缺少家庭温暖和身边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早恋。
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明确。主要体现为自尊心强、报复心理强,不听话、倔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模糊而又只以为是。中学生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对周围世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开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会有忽然之间成熟了许多的感受,从此对人生观虽然有新的定义但又不太明朗,懵懂之间还是说不太清楚;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尝试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事物,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能力深入理解;当然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是从课本课堂上学习的,正真自我的深刻解析和定义还是模糊地。
道德、纪律观念不强。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自私冷漠、麻木等。从对人类自我约束的范畴上讲,有两条是必须得一是纪律,二是道德。纪律规范了人得行为准则和要求,纪律依规定以外的范围自然要依靠道德约束了,就拿公交车上让座来说,没有一条纪律要求必须让座,这就要靠自觉,利用道德去约束了,其实现实中公交车上遇到该然让座的时候很少有人让座,这就体现出一种就自私冷漠和麻木以致道德缺失。对于纪律规定,更是不以为然,比如迟到缺课等现象屡禁不止,更有些学生以违规多少次为荣。
消费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不懂节约。由于我国国情决定现在的中学生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对孩子全力付出,致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之外,还形成了互相攀比的心里,从而一定量的零花钱,和各式各样的玩具等学习之外的东西成为同学之间炫耀的资本。这种局面的结果除了养成了他们大手大脚花销外,还有就是根本不理解大人工作养家的辛苦,更不用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
2、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措施
国家应建立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1)国家建立准确的道德教育理念,即政府明确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什么、怎么进行等。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国家加大投资,建设了许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开办“青少年电视台”等。(3)国家应通过各种手段,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政府牵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重视入学教育。对于新人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学校环境、教师、同学、课程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会有一个适应过程,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学校的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同时,教师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施以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角色定位。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紧抓心理健康。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意志薄弱。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使其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等,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个人无论从生理形成、心里发展以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都要紧密的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提倡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要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借助学生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靠自我的反省自责,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具有持久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德育工作者,要针对当前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民族精神,淳化现代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灵素质,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