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教学论文(精彩4篇)
【导言】此例“小学美术课教学论文(精彩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美术课教学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导入;复习;图物展示
什么是课堂教学导入?课堂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行为。课堂教学导入的成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复习式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旧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复习式导入法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授《春》一课中,教师设计下面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来一场‘古诗寻春’比赛,看谁能说更多的描绘春天的诗句。”话音刚落便激起学生们强烈的表现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用古诗表达出自己对春的诗情画意。教师正好要利用这一时机进行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春有关,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
这一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且能通过比赛的方式,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运用复习式导入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复习的旧知识要与新知识存在较大的联系;二是复习环节要简短有力,不宜冗长,更不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二、作者介绍导入法
虽然目前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受到人们不少的诟病,但客观地讲,不少经久不衰的文章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佳作。这些经典文章的作者,无论是他们显著的成就,还是他们传奇的人生,都是教育学生的宝贵素材。因此,在开讲之初,直接引入文章作者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对作者产生仰慕崇拜之情,有利于激励学生奋进,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课文。
如在教学《拣麦穗》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走进张洁建构的传奇的文学世界里。”
这一课堂教学导入有两个成功之处:一是巧妙地借助学生们熟悉的著名女作家冰心引出文章的作者,引起学生对不太熟悉的作家的探研兴趣;二是善于渲染文章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运用作者介绍导入法时,一定要充分挖掘作者信息中的闪光点,如流于俗套,将很难“一锤定音”。
三、讲故事导入法
无论是学前的儿童,还是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故事对他们永远具有吸引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琵琶行(并序)》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下面的故事进行导入:“平时我们形容能理解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叫什么?――知音。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讲‘知音’一词的来历。相传春秋时期,有一名琴艺十分高超的乐师,名叫俞伯牙。伯牙有一位特别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钟子期。尽管伯牙琴艺高超,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一个不赞不绝口,但是很少有人能准确说出伯牙弹琴的心意,唯独钟子期可以做到这点。当伯牙弹《高山流水》时,心中想到高山,他的琴声就像雄伟的高山矗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听后就赞叹他的琴声就像巍峨挺拔的高山。伯牙用琴声赞美流水,他的琴声犹如翻滚的江水流进钟子期的心中。钟子期听后就会称赞他的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于是世人都称钟子期为伯牙的‘知音’。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世上唯一的知音,于是把琴摔碎,从此再不弹琴。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学白居易与一个歌女之间的知音故事。”
此法虽然效果明显,但所讲故事要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且故事讲述要精彩生动,切不可把语文课堂变成故事讲坛。
四、图物展示导入法
在课文教学导入环节,借助图物、动画等方式导入课堂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方法,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图片、动画这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导入方式通过形、声、色对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增强课文内容的吸引力。
在《春天砹恕肥诳吻埃教师先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春天画面:冰雪初融的北国,细雨朦胧的江南,争奇斗艳的花朵,千姿百态的小草,花丛忙碌的蜜蜂,田间耕耘的人们等春天的画卷,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了直观形象的优美画境。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这一导入方法的优点是形、声、色俱全,能迅速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在图物的展示上,不能过多,过杂,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不能一味利用图物来代替文字,这样会扼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力和鉴赏力。
五、游戏互动导入法
游戏,是人类最古老的娱乐方式,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在课前设计游戏互动,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角色分组,让各小组认真预习课文,上课前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扮演课文中的相应角色,通过表演戏剧的方法来表现课文内容。待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表现,一边点评各表演者的表现,一边分析各角色的性格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互动游戏中,充分理解课文主旨和寓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不分年龄,无论年龄大小,要成功运用游戏互动导入法,关键在于如何掌握一个表演的度。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短,过轻,只是蜻蜓点水,就无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长,过重,又会主次颠倒,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游戏表演。
小学美术课教学论文【第二篇】
个性化的美术作业不是模仿与加工过程,而是一种创作的过程,如果作业内容与要求被固化、范式化,则只能够培养工匠,而非艺术家。所以,教师在美术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给学生个性的思维、情感表达留下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能够大胆思维、充分表达。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作业一定是个性化的。
1.自主的空间,个性的保证
这个“空间”哪里来呢?这个空间要以学生主体性的保证为基础,一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活动;另一方面,作业设计的内容要“宽”、要求要“活”。作业内容要相对宽泛一些,不要布置一些过于狭窄的创作主题,主题要能够让学生有个性化理解的空间,让“一千个学生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如湘版美术教材中《星空》的创作,如果教师布置“用染纸法创作一幅星空的图片,其中要包括月亮、流星、卫星,以蓝色为主色调……”这样的作业就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创作的空间。如果我们在探讨星空的故事、分析星空的美丽、对深邃的星空进行无比的遐想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彩笔、撒盐、吹色、油色吸附、染纸、电脑作画等多种方法,表达自己对星空的理解、情感与想象等”,这样的作业就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学生的作业就能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智慧与情感出来。
2.自由的思维,个性的提升
有了自主的空间以后,教师不能够让这个空间成为学生“随意性”的自留地,没有教师的激发与引导的空间是盲目的、低效的。所以,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室外观察等多种手段,通过激发讨论、鼓励发言、讲述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让思维与情感交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深化学生对作业主题的理解。
思维的引导要尊重学生思维的规律,初中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多但体验深刻,他们的思维不深刻但是大胆而叛逆,教师的引导要顺应学生思维特点,既要防止学生思维“跑调”,也要防止思维“堵塞”。在思维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讲解与示范必须是有限度的。在课堂布置作业之前,我们会围绕作业的主题进行一定的讲解与示范,这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尽量与学生一起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情感,不要让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思维的桎梏。同时,教师的示范必须保持“低调”,防止成为学生模仿的唯一“指标”。教师要善于顺着学生的思维去示范,善于鼓励学生互相示范,善于肯定学生的大胆设想与做法。这样,学生创作过程才能够成为个性的激发过程。
二、经验与情感,个性化作业的灵魂
学生的个性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不同的成长经验与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个过程的激发是个性化作业的灵魂,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是学生灵魂的表达。所以,初中美术个性化作业的生成要诞生在学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情之中,这样的作业才是真正的个性化。
1.经验是个性的起点
学生的创作过程是建立在其成长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要能够充分发掘学生个性的经验,引导他们对经验进行进一步发掘、体验、升华,激发出创作的智慧,赋予作品生活的灵感。那么,这个经验如何在作业中被发掘、体验与升华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回顾、表达自己的经验,交流各自的经验,来一次课堂“生活经验的头脑风暴”。例如:湖南版七年级美术教材中的《绿洲》,学生对于绿色、沙漠等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而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表达欲望,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绿”的理解,绿色与沙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经历等,这样的过程既是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更是向美术表达过度的过程。
其次,要善于带来学生体验生活。可以通过室外参观、校外写生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校外生活进行体验,在体验中激发创作的灵感与基础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教师示范讲解等途径,把生活知识与经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同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效果。
2.情感是个性的本质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初中生的情感比较单纯而丰富,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激发学生的爱恨情仇,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在湖南版七年级美术教材的《中国结》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与学生分享中国结中蕴藏的爱国之情,通过海外华人的爱国故事与中国结的融合,激发学生深刻理解这个简单图案背后内涵,激发创作激情。然后再布置相关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一定能够激发学生个体的创作智慧与灵感。
美术课教学论文【第三篇】
意象性艺术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对教师开发课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意象性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二、意象性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四个要素
1.教师要养成素材收集习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天成事物“乱”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让学生多接触感受可以丰富对事物物象多样性的感知,改变学生因接触面窄而形成的固有视觉图式,让学生获取第一手的物象印记,为意象性表现打下基础。素材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物象,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各艺术派别的艺术作品,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大家作品图片资料收集,可在介绍作品成就的同时,让学生领略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客观事物与表达画家主观感受的方法。
2.教师要具有教学案例设计能力
美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美术教师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须具备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能力。例:《指甲长长啦》教学设计过程收集资料:2011年9月14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专业歌手克里斯•沃尔顿,艺名“公爵夫人”,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前展示她刚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长手指甲。她的左手指甲总长10英尺2英寸(约米),右手指甲总长9英尺7英寸(约米)。只需484个她左手大拇指指甲那么长就可以够到帝国大厦的顶端。分析与设计:小朋友的指甲是不可能长长的,以上的资料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指甲。指甲,其长长后并没有固定模式,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猜想,于是《指甲长长啦》这一意象性绘画教学课案例经多次修改设计完成。
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读“画”
意象性艺术因过多强调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世界。因此艺术家就需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即在表现对象时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对象的自然形态,以符合自己的创作所要表达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再现客观对象时,有具象表达和意象再现两大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意象艺术作品时应更多从体会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入手。创造美、表现美的标准不具有唯一性,从而为理解、接纳美术作品奠定感性的理论基础。
4.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形式美法则
美术课教学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兴趣;情境式教学;重要作用
将15克的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德国—学者
上面一段话很形象精辟地比喻了情境式教学法在美术鉴赏课中的重要作用。看到这段话,我如一个苦苦念经的和尚顿悟一般,参透了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堂才能真正被学生喜欢,被学生吸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具有无穷的魅力,为什么不少学生还厌学?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之美。为此我们要担负起“美容师”的角色,要让我们所“经手”的知识富有美感,要让我们所“经手”的知识“流光溢彩,青春靓丽”。
情境式教学法在美术鉴赏课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象)则是抽象和简约的。而我们的教材正是由语言文字和图画汇集成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欣赏作品时,都要透过语言文字、图象把他们所表达的实际事物想清楚,把课堂搞“活”起来,从而把两者真正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则是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境。一次讲到罗中立的《父亲》,学生首先被其领袖式构图感染,我趁机讲中国“遗失”的几个词“小姐”、“同志”、“农民”,曾几何时“农民”与“土佬帽”“不讲究卫生”划上了等号,我教育学生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穿什么,没有农民工就没有现在的现代化城市,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热爱农民。从而加深了我们对这幅作品的理解。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情”。(美术教学论文 )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识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境”。
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之山水单元专题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让学生达到未见其境如临其境的感受。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如古人般畅游在幽静的山水之中,感受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及意境,这样学生就能在我为大家创设的“境”中进入山水画的鉴赏之中。
在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时,我根据五段式的画面内容,用音乐分别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轻音乐、笛箫合奏,引导学生随音乐感受作品的具体情节;再如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穿插影视讲述,引发同学对古希腊文化的向往与兴趣,我还邀请同学全班示范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到欣赏的乐趣,增强作品的感悟能力。
以上这种充满情境式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们的脑海中。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的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科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课堂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感受“身临其境”意境。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正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的“孩子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理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向。这是情境教学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当然,我们都注重“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不少教师对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偏差,创设的 “情境”要么目的不够明确,师生的调侃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么缺乏价值取向过于花哨。如果设置不好,反而弄巧成拙,一味地挖空心思地在教学备课中为创设情境,寻找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备美术’、‘备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美术线索,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懂得如何克服难点,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定位不准,即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美术鉴赏课。因此,在注重情境的同时,还必须更深入地研究美术教材及学生。还有一种现象,有些创设情境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如在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时,教师从奴隶社会的陪葬讲到世界各地的葬礼竟然用了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这样就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了。
另外“情境”的创设并不时时处处需要,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情境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是为美术教学服务的。我们应根据美术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情境。
总之,情境式教学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利也有弊,对其弊端要克服,更要发挥其有利的方面,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
参考文献
[1]韩永昌 符丕盛 《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