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文(精彩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孙子兵法论文(精彩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孙子兵法相关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2500字【第一篇】
读《孙子兵法》有感
《孙子兵法》饱含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朴素的唯物论,二是朴素的辩证法。
哲学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究竟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是存在决定思想,还是思想决定存在?人的主观能不能能动地认识客观,能不能积极地改造客观?《孙子兵法》中有两句哲学至理名言。一句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讲的是唯物论。
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便有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区别。唯物论又分机械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机械唯物论只强调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论既承认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唯心论又分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强调天道鬼神主宰世界。主观唯心论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孙子兵法》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朴素唯物论的世界观。
奴隶主阶级的宗教天命论长期统治着古代人们的思想。商朝以卜为主,而周朝则以筮为主。商周是占卜发展的鼎盛时期。春秋末期,随着奴隶主政治统治的动摇,哲学思想上的天命同反天命、有神论同无神论的对立和斗争十分激烈。在这场反天道鬼神的斗争中,孙武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孙武对于“天”作唯物的解释:“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这同宗教神学把“天”看作人格化的神是水火不相容的。在战争中,他竭力反对用迷信的方法去预测胜负,主张“禁祥去疑”,“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表现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
孙武认为自然界的天是物质的,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的天时、地利,可以使之服务于军事斗争。他在《火攻》中对于天时的利用有许多古朴而珍贵的论述。如“ 昼风久,夜风止”,白天刮了一天风,夜晚风势就会减弱直至停止,因而这一夜就不宜发起火攻。他还发现“月在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时,必然有大风,可以采取火攻。
孙子的朴素唯物论,还表现在他在战争决策问题上主张力避主观、力求客观。如《火攻篇》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国君不可以因一时愤怒就轻率地发动战争,将帅也不可以因一时的恼怒而冒然致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就停止。从国家利害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感情出发,是正确决策的第一步。
《孙子兵法》开卷第1篇就着重论述以“ 五事七计” 预知胜负。“ 五事七计” 就是指综合国力。孙子曰:“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道”,即民心,即政治信誉。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清明,民众与君主
是否同心同德,可与君主同生死而无违疑之心,是进行战争的首要条件。孙子之后,孙膑曰:“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儒家孟子在讲“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的关系时,将“人和”放到首位。可见,他们的观点与孙武是一致的。打仗总是要由“人”去打,人民如果不愿意效力,这场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取胜的。“天”,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地”,是指道路之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这都是制约战争胜负的自然物质条件。《 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就是考虑了“ 天”、“ 地” 自然条件对战争的制约。“将”,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诚信、仁爱、勇敢和严明五项卓越品格。惟智能谋,惟信能守,惟仁能爱,惟勇能战,惟严能临。此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法严则治,治则强;法疏则乱,乱则衰。法令行,士卒用命,军队战斗力会有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阐述综合国力是决策战争的重要依据,孙子还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战争是一件极其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事件。如果动用战车千辆,辎重千乘,士卒十万,千里馈粮,每天光是正常开支就要耗费千金。后来曹操对此注曰:“ 购赏犹在外之也。”悬赏的钱还要另外追加。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财力物力,十万之众的大军才可能开动起来。消耗如此之巨,国家一般承受不起。如果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势必导致兵锋困顿,锐气挫伤,国家草野之物耗尽,军队战斗力完竭。
唯物论认为,凭感官直觉所得到的认识,不过是一些片面的、表面的现象,它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战争现象较之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更带所谓‘盖然性’。因此,对于战争现象而言,尤其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更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达到“真知”的过程。孙子曰:“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孙子认为:通过战争实践,即试探性地进攻,可以获取敌人的真实情况。策,原是古代运算时用的一种筹码,转意为筹谋,出谋划策。筹划谋算,研究敌(我)计谋的得失;挑动敌人,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侦查敌情,察知敌人的虚实备虞状况;与敌作试探性的接触,较量,以发现敌(我)的有余和不足之处。
孙武认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清形势、科学决策、正确指挥,运用战争规律指导作战,是能够取得战争主动权的。他所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就是讲要想办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他还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虚实篇》),也是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作战中取得主动,避免被动。
孙武把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这就可以避免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07交通工程黄洁贞0717020017
孙子兵法选修课论文【第二篇】
《孙子兵法》在政治世界和商业世界的应用
2500多年来,《孙子兵法》早已超出军事领域,而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企业经营、市场竞争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并远播海外,不断掀起《孙子兵法》研究的热潮。各种介绍《孙子兵法》以及关于《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的书籍纷纷出版,畅销不衰。而今天,我只想针对《孙子兵法》中的几个思想,对于其在当今政治世界和商业世界的应用的理解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认为战争仅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下策才是“伐兵”、“攻城”。《谋攻篇》强调以“全”为上,以破为下,以“不战”为善之善者。“不战而胜”,既能使己方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又能尽可能地保全对方,使胜利果实更为牢固,使战争带来的灾难降为最小,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这是一种“全胜”,是以“仁爱”为指导的战争观的体现。
这种“全胜”思想用于现代政治同样是有效的。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美国在正式实行封锁政策之前,向多国驻美大使通报了情况,国务卿还会晤苏联驻美大使。在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之后,美国才开始正式实行封锁政策。之后,美国还向全世界公开宣称:企图闯越封锁线的任何船只,都将被美国海军击沉。最后,苏联迫于压力退让了,撤除了在古巴的导弹,一场可能发生的核战争被避免了。美国虽然冒着发生核战的风险,但正确的策略方法使其成为当然的“全胜”赢家。从军事方面来说,美国利用了自己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从政治方面来说,美国采取了“伐谋”、“伐交”等一系列措施,首先在道义上尽可能取得最大的国际支持,同时配合强势的军事行动,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胜利。
除了在政治上我们要学会这种不战而全胜的哲学思想,在当今世界,竞争更为激烈的经济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充分应用孙子的这一哲学思想。 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是“不战而全胜”——占领但不毁坏市场。首先,你必须要确定所要追求的市场,并致力于在这些市场中取得相对的市场优势地位。通过这样做,企业将能够确保生存和繁荣。这方面,美国的微软公司在过去的十几年对于整个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支配控制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也因此微软公司在九十年代初期,每年的销售额增长可以达到47%,每年的利润率增长可以达到53%,可充分的体现出利用这一战略取得的成功和繁荣。但是在达成胜利的同时,天下还能保持“完整”,从商业的意义上说,就意味着你在市场的争夺战中不应该败坏行业利润。而航空业就是一个自认为在击败对手,实际上却使自己也遭到了破坏的例子,他们通过猛烈降价来夺取市场份额,但结果却是从1989年到1995年间,整个航空业的公司既没有提供利润,也没有提供工作职位。正如你所看到的,如果行动过后一无所获,那么夺取“整个天下”对你毫无意义。
二、避实而击虚
在《虚实篇》最后,孙子以兵形象水作比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实,掌握了这种虚实运用之妙的“神”不仅能在军事中取胜,同样可以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取胜,取胜之道没有一定的规矩,关键的在于对己对人虚实的了解,对这种虚实的分析运用,能够“因地制宜”达到自己的目的。 新加坡的成功的发展道路对此可以作一说明。新加坡独立之初是一个既无矿产资源又无技术优势、劳动力素质一时又很低下的岛国。他们详细地分析了自己的特点以及国际形势,没有人云亦云地盲目追求工业化的发展,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一条避实就虚的发展道路。根据国家的现实条件,他们避开大工业,重点放在树立国家、城市形象,吸引外资上。他们努力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改造城市建设,建立花园城市,吸引了外资的大量涌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低成本高速发展的国家现代化建设之路。
而在商战中,“避实击虚”就是达到目标成功的关键,通过集中你公司的资源来攻击竞争对手的致命弱处,你就会获得成功。这条原则背后的道理非常简单,攻击竞争对手的弱处比攻击对方的优势能更有效力、更有效率地利用你的资源。攻其劣势可以更好地利用你的有限资源,而攻其优势只会浪费你的资源。攻其劣势可以缩短取得胜利的过程,而攻其优势只会使这个过程变得更长。攻其劣势可以增加你胜利的价值,而攻其优势只会丧失这种价值。总而言之,避实击虚可以使资源消耗最少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回报,因而能使利润最大化。
三、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对信息的掌握了解,对全局的把握分析能力,决策之前的“知彼知己”显然既是政治决策科学也是政治决策艺术中一个基本要求。伊朗第五任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执政伊始,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伊朗的经济恢复活力,从而解决伊朗高通货膨胀、失业率高以及出口不景气的问题。哈塔米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并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工业投资不足以及非石油产品出口不景气。因此,哈塔米决定采取措施,增加工业出口,放宽对出口商品的限制条件,建议修改法律,鼓励非石油产品的出口,以便把大量的游资吸引到本国工业中来,并保证要采取步骤加强货币的稳定。由于哈塔米决策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因而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有力地改善了伊朗的经济状况。
而在商业世界亦是如此,要想赢得竞争,就必须了解竞争对手,了解自己的公司,了解自己的市场。
《孙子兵法》看似是古代指导带兵打仗的兵书,但却在21世纪的今天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本我们中国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也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和喜爱。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们会背诵它,前总统布什在海湾战争期间会阅读它,而企业界更是将它视为“金科玉律”。 在日本管理学界中,研究《孙子兵法》的人也有很多,甚至还有所谓管理学中的“孙子兵法学派”。看到《孙子兵法》这样的广为流传,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也是十分的感到自豪和骄傲。
孙子兵法相关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4400字【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题名称:
研究课题
学生序号: 学生姓名: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探析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探析
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总结了从春秋到战国前期丰富的战争规律、谋略思想,并探讨了政治和军事的相互关联和矛盾关系。用原文第一句表达,即“兵者,国之
①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分为《计篇》、《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地形》、《九地》、《火攻》、《用间》。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兵书之一,它被奉为兵家圣典,同时在世界军事理论方面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兵法之核心在“法”,而非“道”。重点在讲述战争规律而非道德、哲学、精神层面。其中的理论涵盖的范围十分之广,除了战场上,它还可以应用于电子竞技、体育赛事、商场竞争等许许多多领域。前亚洲首富,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就是当今商业上利用孙子兵法中的哲学的成功案例,穷困窘迫的孙正义总结出来了孙子兵法的理论核心——在肯定会取胜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总而言之,《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异常丰富,本文就这本书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探讨。
辩证法是哲学里讲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运动规律的基本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一是事物内部可分,一分为二,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三是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此,下面关于《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的探讨,将以上面几点作为思考角度。
一、事物内部一分为二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孙子认为,战争是由矛盾对立的双方组成的统一体。强弱、勇怯、众寡、奇正、攻守、阴阳、盈虚、退进、贪廉、利害、治乱、分合、敌我、安危等看似矛盾对立的情形,其实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若能将这个道理巧妙灵活地运用到军事理论中,无疑可以大大增加胜算。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1.强弱
《势》篇指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②”混乱可以转化为严整,怯懦可以转化为英勇,弱小也可以转化为强大。如果将领头脑清晰冷静,在战场上能够很好地发挥这一点,那么即使他的军队此刻正处于“乱”、“怯”、“弱”,亦不必气馁灰心作必败状,可以通过转化,反败为胜。总之,强和弱并不是永恒的。孰强孰弱,瞬息万变。能根据战况之变而取胜,则谓之用兵如神。
①《<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②《<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举个具体的例子。《虚实》篇指出:“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③”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薄弱。守方的防备顾此失彼,免不了疏漏之处。那么作为攻的一方,如果能避开守方的精锐部队,而转而攻击其软肋,则能反败为胜,化解不利地位。同样地,在《九地》篇中,“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④”亡地、死地虽是兵家之忌,但亦可作“破釜沉舟”之用,激发起士兵的求胜心,从而化险为夷,反败为胜。由此,我们很容易地体会到战争乃至万事万物之中对立面的转化以及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思想。
2.奇正
孙子在《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⑤”沙场态势,变化无穷。一个智慧的将领,瞬息万变的战局保持着高度敏感,同时也善于调动军队做奇正的战术变化,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正,就是常规的战术原则、总结经验和教训、依靠经验对局势进行预估和对战术做出决策;
奇,就是打破常规,临阵出其不意,变化莫测,打破原有人们的思维定式与判断习惯。
孙子在《势》篇对此给出了奇正的含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⑥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制敌,以“奇”取胜。出正势以避其锋,以奇击其弊。因此,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所用的战术变化,就像天地万物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之水一样奔流不息,而不是拘泥于成法。
奇和正作为统一对立的双方,其实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奇正相生,奇正互化,全凭指挥者如何依据战场上的局势来进行调配。
总之,将领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统一对立的矛盾,“以迂为直,以害为利”,“以治待乱”,“以近待远”,以掌控住战争局势,使自己处于战争中的有利地位。
二、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孙子兵法》在总结战争规律时,表明了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天时、地利等诸多具体情况都应该被划入考虑范围,而不是孤立地就战争而论战争。这正是战争问题中“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的体现。
《计》篇中这样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③《<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④《<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⑤《<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⑥《<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⑦”道,是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政治开明。天,是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是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是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是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另外,《作战》篇也谈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⑧”一场战役,需要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招待使节、武器维修、保养战车,每天要消耗千金。这些都准备充分之后,十万大军才可正式出战。
由此可以看出,阴阳寒暑、气候季节变化、地理条件、政治制度、国家经济基础等具体要素对战争能否取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彼此密不可分,有着紧密联系。战争中,将领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要件,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正如《虚实》篇所言,“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⑨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态势就像五行四时,日月星辰那样,皆在悄然变化发展。水没有固定的形态,而战争格局也瞬息万变,时时刻刻处于变化发展的动态之中。所以,负责指挥军队的将领必须有极为灵活的应变处事能力,才能掌控住这变化万千的局势,从而使自己处于战场上的有利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孙武在战场应对变化方面颇有见解,不愧“兵家鼻祖”之称。
四、《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对于现代战争的意义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历久弥新。所以,哪怕铜戈铁戟不再,人类社会到了航母火箭的时代,这本书还是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的。战争的形式由于技术的发展进步在不断变化,然而分析战争的思想办法是一脉相承的。
举个例子,《作战篇》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故兵⑩贵胜,不贵久。”
⑦《<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⑧《<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⑨《<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⑩《<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外出征战劳民伤财,需备好粮草、储好兵力,而且最好速战速决。仗一拖久,就如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支军队就会沦为粗劣破败的兵器,国库也会日渐空虚,给其他国家提供可乘之机。如联合部队在2003年发起的伊拉克战争,历时7年多,美军阵亡5000多人,反恐战争军费超过一万亿美元,相较于他们预期达到的“占领伊拉克并培植自己势力”的目标,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了。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军事理论中的各个方面,而且也饱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辩证法思想。其一直被视为军事著作中的瑰宝,这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孙子兵法相关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1300字【第四篇】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结合中日关系浅谈对《矛盾论》的理解
矛盾是普遍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又是特殊的,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矛盾,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矛盾,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中日两国在某些历史时期发生的斗争和对立,是双方国家利益的矛盾在两国关系上的反应。然而,中日关系又有其特殊性。首先,它不同于中美关系,也不同于其它的国际关系,它受着不同的因素影响。其次,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二战时期,中国与当时的日本存在着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等核心利益的争夺,因此矛盾是激化而尖锐的;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与日本的矛盾有所缓和,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点。最后,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中日争端。在二战时期,我们不得不用战争的形式保卫祖国、反抗侵略;在当今的局势下,我国和日本还是要尽量争取以外交途径解决经贸冲突和领土之争。
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中写道:“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他进一步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根据他提出的这一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在影响中日关系的众多复杂因素中,中日经济发展的反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领土之争(台湾问题和钓鱼岛争端)、历史遗留问题等是内因,而美国因素的影响,“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等是外因。在分析中日关系的影响因素中,我认识到,对内外因的理解不能绝对化、模式化、机械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联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但并非只有内因能够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还要着眼于内外因的互动。在重视内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具体到中日关系而言,经济因素、历史因素、领土因素等固然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因注意到美国在中日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美国对台出售武器、鼓吹“中国威胁论”,干涉西藏问题等等行为都对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发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了。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使得中日关系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着。在唐宋时期,日本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矛盾并不突出;在明朝,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主要矛盾在政治军事方面;在清后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日本不断从我国攫取经济和政治军事利益,侵略我国国土,矛盾主要在我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等核心利益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双方既竞争又合作,主要矛盾在于经济和领土方面,呈现出紧张与缓和并存的特点。
《矛盾论》中说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不少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少年在看待中日关系的问题上有失偏颇,掺杂了过多的感情色彩,这可能会使得我们对中日关系的研究浮于表面,甚至可能引发不当的爱国主义行为。因此,我们应静下心来研究毛泽东的矛盾法则,尽量避免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看到矛盾的本质)差异网●(。
时间安排: 查阅、整理文献资料4学时
阅读、研究矛盾论8学时
撰写论文4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