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孙子兵法论文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93006

【导言】此例“孙子兵法论文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孙子兵法论文1

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13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兵法论文2

关键词:COCA;中华典籍;词频分析;语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

1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也在国际上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目光。中国作为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这些典籍凝结着古代先贤的智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本文以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载体进行研究。COCA是由美国杨百翰大学的Mark Davies主持创立的第一个大型的语料平衡的美国英语语料库。从推出至今,COCA已多次更新,其词汇量已达到亿个,为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语料支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华传统典籍在COCA中的词频和语境分析,考察我国典籍在美国的传播情况。

在国内,何宇茵和张小宁分别利用COCA研究了中国文化词汇在美国的传播情况,张小宁还借助COCA研究了河南文化在美国的传播现状,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和可行性借鉴。

2 研究对象

我国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典籍数不胜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资源库将其分为历史、群经、诸子、文学4类。本文从中选择了《史记》《论语》《周易》《孙子兵法》《牡丹亭》《西游记》等16部古籍,又另外增加了《春秋》《道德经》等6部古籍,共22部古籍作为研究对象。在英译名的确定上,本文主要参考维基百科英文版、期刊论文等确定了所选古籍对应的一N或几种基本英译名。

3 检索结果及分析

22部典籍在COCA中的词频数

笔者利用COCA中的CHART功能,分别输入22部典籍的英译名进行检索,统计了其总词频和每百万词频(依照类型和年度)的结果,并利用COCA中的“context”功能对语料进行了逐一鉴别和佐证,得到了一个精确词频数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22部中华古籍中,词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周易》《西游记》《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红楼梦》《牡丹亭》《春秋》《诗经》《水浒传》《史记》《三国演义》《汉书》《礼记》《金瓶梅》《孟子》《大学》《中庸》《西厢记》。《尚书》《长生殿》《桃花扇》在COCA中没有检索结果。

语境分析

本文主要对词频数较多的典籍进行语境分析,并由此得出相关结论。

群经

在此类中,本文选择的是儒家系列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在“四书”中,《论语》在COCA中的总词频数最多。在5类语料中,其词频数以学术类语料为首(9/);在时间分布上,以2000―2004年段为首(8/)。

通过语境分析,本文发现美国对《论语》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内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及研究。在检索结果中,有2条语料提到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有2条语料分别提到了“礼”和孔子“奉天法古”的思想。2001年,杂志Smithsonian中还有1篇文章详细介绍了《论语》的由来、内容、意义等。此外,《论语》经常被拿来与不同思想文化进行对比,如2015年的杂志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与基督教的福音教义联系起来研究。

尽管美国学术界对《论语》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其词频数也仅有34条,在民间的受众率很低。这与儒家思想作为在东亚及世界文明中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的地位不相符合,由此折射出儒家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广度明显不够。

在“五经”中,《周易》的词频数(以“I Ching”为检索词)最多,居22部典籍之首。在5类语料中,其词频数以学术类语料为首(23/);在时间分布上,以1990―1994年段为首(27/)。

通过语境分析,本文发现:(1)美国社会多将《周易》与占卜这一文化行为联系在一起,如在1997年的小说Fantasy&ScienceFiction中写道:“我妈妈相信塔罗牌、符文、《易经》这些东西”。有的语料还提到了《周易》中的具体卦象。在这一点上,美国人与大部分国人对《周易》的看法相同,即把它看作是关于卜筮的玄学书。但它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其内容包括玄学、历史、文学、医学等多门学科。(2)美国学术界对《周易》的研究比较深入,认识到了书中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比如在1998年的报纸HoustonChronicle1篇以我国的风水文化为主题的文章中,莱斯大学的学者Smith就论述了《易经》中“和谐”的哲学命题。史密斯认为《易经》最早教导人们用占卜的方式来寻求生存的和谐,强调“好运与和谐来源于所有元素的平衡”。(3)《周易》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其所代表的占卜文化在美国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如在1995年的杂志AmericanCraft中写道“kuhn在他13岁的时候就研读《易经》,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01年的学术刊物ReVision中写道“那晚,我在睡前占卜了一卦,卦象告诉我‘真正拥有的东西是不会被遗失的’”。这些都显示出《周易》在民间的受众率和普及度比较高。

诸子

在此类中,本文选择的是《道德经》和《孙子兵法》。这两部典籍的词频数在22部典籍中都位居前列。《道德经》的总词频数是54。在5类语料中,其词频数学术类语料为首(9/);在时间分布上,以2000―2004、2005―2009这两个年段为首(8/)。

通过语境分析,本文发现在提及《道德经》的语料中涉及到书中思想观点的词频数有15次,如在1993年的学术刊物ReVision中,1篇文章在阐释“道”时,就提到了《道德经》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其他语料中,有7条语料提到“某某读过或翻译过《道德经》”,如在2007年的一条学术类语料中,汉学家提到“自己与作家Ursula合译的《道德经》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这其中还有一些语料反映出人们用《道德经》中的思想观点去探求某些问题或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一层含义,如在2007年的报纸USAToday中,国际象棋选手Josh Waitzkin说《道德经》帮助他处理了在象棋生涯中内外之间的平衡。这表明《道德经》作为一部包涵广博的古老典籍,其地位在美国也到了认可,许多人将其奉为经典的智慧之书,将其中的观点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孙子兵法》在COCA中的原始词频数是168,精确词频数是60。在5类语料中,其词频数以杂志类语料为首(10);在时间分布上,以2000―2004年段为首(10)。

通过语境分析,本文发现:(1)在提及《孙子兵法》的语料中与军事战争相关的词频数达到20条,如2003年的报纸AtlantaJournalConstitution在谈到天气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时,提到有关这一点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孙子兵法》中。在军事领域,美国曾先后3次出现《孙子兵法》的学用热潮,可见《孙子兵法》作为“兵学圣典”在美国的军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2)《孙子兵法》中的理论不仅应用于战争军事,而且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尤其是涉及到策略上的问题,都可以参考《孙子兵法》。如2002年的杂志MensHealth的1篇文章在论及商业策略时就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话来强调“行动是关键”的观点。而且《孙子兵法》在口语语料中出现较多,这也说明《孙子兵法》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

总的来说,《道德经》和《孙子兵法》这两部典籍既深入又广泛地传播于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学术界对其有研究,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能发现它们的影子。

历史

在此类中,本文选择的是《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历史类古籍在COCA中的词频数都很少。《史记》的精确词频数为10,仅在杂志类语料中有5条。《汉书》的词频数(以“Han Shu”为检索词)为6,在学术类语料中词频数最多,有2条。

从具体语境看,有关这两部史书的语料涉及的最多的是其对天文现象的记载,如杂志Astronomy在2013年和2015年两次提到了《史记》中的记载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观测记录,其他内容涉及不多。

文学

在此类中,本文选择的是四大古典戏曲和五部明清白话小说。

在四大戏曲中,《牡丹亭》的总词频最多(14)。在5类语料中,其词频数以报纸类语料为首(5/);在时间分布上,以2005―2009年段(4/)为首。

通过语境分析,本文发现《牡丹亭》被改编为昆曲搬上戏剧舞台在美国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所有报纸类的语料都是关于1999年由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昆曲《牡丹亭》在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展演的新闻,尤其以NewYorkTimes报道最多。《牡丹亭》与昆曲的结合是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与传统艺术形式的结合,这不仅让我国的昆曲艺术登上世界舞台,还间接地促进了《牡丹亭》在美国的传播,达到双赢的结果。

在五部明清小说中,《西游记》的总词频数最多,其在COCA中的原始词频数为92,精确词频数为84。在5类语料中,其词频数以学术类语料为首(23);在时间分布上,以2010―2015年段为首(25)。

通过语境分析,本文发现:(1)《西游记》被改编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在美国社会广泛传播。比如,杂志TIME和报纸NewYorkTimes分别提到舞台剧《西游记》在古德曼剧场和林肯中心文化节上演的新闻。(2)《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的神魔小说,塑造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通过语境可以看出,尤其以孙悟空最受人们喜爱,在国际上的传播度最高,比如2013年,《纽约时报》报道了曼哈顿儿童博物馆一个有关“美猴王”的文化展览活动的新闻。(3)学术类中的23条词频都来自于JournalofPopularCulture1篇专门研究20世纪60年代由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港版《西游记》系列电影的文章。该文章详细介绍了《西游记》成书时间、地位、小说内容特点、意义等,并具体分析了港版电影对其的改编及其对中国、亚洲电影的影响等。

4 总结和对典籍传播的建议

通过对22部典籍在COCA中的词频数和语境的分析,我们发现《周易》《西游记》《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这5部中华典籍不论是在美国学术界,还是在新闻媒体界都得到了较多关注和研究,有些甚至已经广泛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其历史地位也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认可。而其余17部古籍在COCA中的总词频数都不超过20,只有少数学术界有所涉及,没有在别的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广泛而有深度的传播,这证明我们在推动文化“走出去”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华典籍的对外传播,本文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拓宽中华典籍在美国传播的渠道,官方输入与民间交流并行。我们不仅要通过建立孔子学院来传播传统古籍,更要加强民间社会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政府,特别是文化、宣传部门和相关民间组织应借助多样的文化活动来促进古籍的对外传播,比如与国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联系,举办与中华典籍相关的主题文化活动等。

(2)充分发挥文化人物在中华典籍传播上的作用。笔者通过语料发现在美国社会有许多研究我国典籍的文化界人士,他们在古籍的对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古德曼剧场的剧作家Mary Zimmerman将《西游记》改编为舞台剧搬上舞台,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Ursula对《道德经》的翻译,莱斯大学的学者Smith对《周易》的研究等。相关部门可以多关注、联系了解我国典籍的汉学家和文化人士,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提升美国社会对中华典籍的关注。

(3)创新结合多种艺术形式促进中华典籍的传播。我们要促进中华典籍传播的广度,就不能使文学作品仅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人们,而是要将其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如舞台剧、电影等,使其以更多样的形式出现在各行各界。《牡丹亭》和《西游记》在美国社会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此。

5 结语

近年来,中华文化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加入到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当中,中华典籍也因此得以传播。但此次研究显示出大部分中华典籍在美国社会仍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因此,我们要积极寻找对策,创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形式,提高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让优秀传统文化和古老悠久的中华智慧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何宇茵。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词汇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01).

[2]张小宁。从在线COCA看中国文化词汇在当今美国社会的接受[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2).

[3]张小宁。从在线COCA看河南文化在美国社会的接受[J].中原文化研究,2014,(01)

孙子兵法论文3

关键词:理据性;外汉语教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其目的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外国学生尽可能地熟练使用汉语。根据中国教育部方面2005年的统计显示:除中国人外,目前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已超过3000万,100个国家23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在欧洲,法国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居欧洲首位。截至2003年,法国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已超过53000人次,仅次于韩国和日本;在美国,汉语已经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截止2014年1月1日,全球孔子学院的数量已达1086所。

一 对外汉语教学是软实力战争的延续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开宗明义,在开篇首句即指明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其政治目的是保卫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与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不谋而合。

语言是一种软实力,以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为基础。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治军事力量的增强,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已形成世界“汉语热”,有人预言21世纪汉语将成为全球通用语。

二 《孙子兵法》三元理论结构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象似性

每个民族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认知结构。这些认知结构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相关研究表明,汉民族最早的认知结构是阴阳结构和三元结构。阴阳结构体现了辩证法的矛盾思想,我们将在下文论述。

认知系统及基本认知结构更直接表现为语言模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所有高层次思维都依赖于语言。我们可以对《孙子兵法》的结构层次进行再概括:

第一部分:《始计》,兵法之纲要;

第二部分:《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战、攻的基本原则和战前准备;

第三部分:《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作战的具体方法。

这和我们传统文化中倡导的道、法、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道,《说文》:所行

道也。《尔雅》:一达谓之道。可见,“道”指的是四通八达的大路。运用在战争上,指的是能够让一军无所阻碍、势如破竹的方法,即掌控全局的战略原则;法,指的是方法,即实现“道”的基本方法;术,是指具体的操作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理论特点,但也应该符合我们民族的文化认知框架规律。研究证明,三元结构对对外汉语教学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黄金分割对课堂讲练的时间分配起着关键作用。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是“人们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对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和孙子战争理论的三元结构具有象似性,请看下表:

在《孙子兵法》大多篇章内部体现黄金分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讲练时间分配问题进行了考查。

三 《孙子兵法》哲学思想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基础

前文提到的阴阳二元结构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最早见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阐释了宇宙的生成;“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朴素辩证法。这种思想经过诸子百家和历代大儒的发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维认知方式了,尤其是对于某一事物内部结构的认识。据《孙子兵法结构研究》的统计显示,《孙子兵法》13篇每篇的布局也都按二元对举的形式安排。这种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为对外汉语教学借鉴《孙子兵法》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又一个依据。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也充满了各种矛盾。要转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矛盾,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汉语语法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加快学生的习得速度、提高学习的质量呢?教师可以选择演绎法、归纳法、认知法等等,但也可以设计一个场景,采用功能法,把枯燥的语法放入生动具体的对话之中。

四 结论

《孙子兵法》是春秋晚期以前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孙子兵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尚属空白。我们经过上述比较,发现兵法和教学无论是战略地位、内部层次还是哲学思想都有很高的象似性,这就为我们研究《孙子兵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提供了理据性。根据《孙子兵法》,这种指导应该是三个层面的,根本战略层、基本作战层和教学技术层。每一个层面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解读。例如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教学法还有哪些没有发掘,什么时候应使用何种教学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客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月刊,2005(2):3-55.

[2]文光,宣林。孙子兵法(白话本)[M].成都:成都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

[3] 谭鼎莎。《孙子兵法》课程在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鄂州大学学报,2014(1).

孙子兵法论文4

一、哲学理念――均一切皆不胜事实验证、实事求是

直接的实践乃认识之母;“……夺其所爱(要害),则听矣。”(孙子兵法・九地)

数源于物而归于物,物乃数之本质。若无相应的客观存在,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实例就不可能出现不胜枚举的现象。不唯物,无科学;不唯物,即唯心。

数乃物之度(量),将某物确定为数的“客观参照”,然后得到“计量标准”,通过“实际计量”(推算),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与否就能得到“直观”的验证了。

二、物乃数之本质,通过“实际计量”,验证哥德巴赫猜想

解读哥德巴赫猜想的理念:物乃数之本质,将哥德巴赫猜想“数归于物”,那就是:一个被表为大偶数(2N)的物,可被分割为被表为S(素数)及S′(素数)的这样的两个部分。由此可知,该被分割物就是数(2N)的“客观参照”,由此而得到的“计量标准”是(该被分割物/2N)=1.该被分割物被2N等分

如同研究运动,确定数的“具体的客观参照物”,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必要的前提和充分的条件。否则,研究就因为“没有客观标准”而“说不清”了。

具体操作――“顺详敌意,巧能成事。”(孙子兵法・九地):

“数归于物”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实实在在”了,因此就一目了然了。

夺数之所爱,谜底就被“看破”了。“夺其所爱,则听矣。”(孙子兵法・九地)

永动机为何造不出来?因为无视摩擦力这一“客观存在”。敢问:没有任何“物质内涵”的数是什么?无视“客观存在”,从根子上错了,一切努力皆徒劳。

什么也不胜事实验证,什么也不胜实事求是。此基本道理是无须论证的大智慧。

数学与哲学同在,科学与人文同在。厚德载物,厚积薄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9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