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96314

【导言】此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优质8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启发式教学策略【第一篇】

从促进学生开展自适应学习的教学策略来看,在我国的广大教师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只要教师不将知识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直接说出来,尽量让学生说出来的,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适应学习。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很多教师将以师生对话形式出现的启发式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课堂中,教师的任务是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按照“低起点、小台阶”的方式序列化地组织起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与基于讲解的、传授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相比,这种启发式课堂教学的策略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避免学生采用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学习知识。然而,启发式教学策略并不是一种理想的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的教学策略。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课堂中,为了使师生对话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够使大部分学生依据在已有的知识或翻阅课本的基础上,通过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当同一个班级中学生水平的差异较大时,这些问题必然会对部分优秀的和落后的学生不适合:优秀的学生认为提问太简单,不值得回答;落后的学生会觉得提问太难,不明白问题之间的关联和意义。即使对于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由于需要持续地集中注意跟随教师的思路,能够有效应答的也只是少数人。因此,这种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实际上只动员了少数学生配合教师的思考,大部分学生还是被动地跟进,处于接受学习的状态。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向学生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或者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引导他们主动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第二,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第三,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活动,为学生反思和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交流经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机会。

显然,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并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首先,由于需要将问题分解得很细,每个问题的探究空间极为有限,因此,启发式教学很难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完整的问题情境;其次,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很难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也不是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如何通过设问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再次,在启发式教学中,由于结论是以水到渠成的方式铺垫而成的,学生获得或者理解结论的同时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表达和交流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由此看来,启发式教学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自适应学习。

在自适应学习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加强对产生式条件的学习:(1)在具体的实例或问题情境中,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产生式的条件部分,引导学习者从给定的条件推出适当的动作或结论;(2)在实例中展现顺向推理的问题解决过程,使学习者能够建立起简洁的程序产生式;(3)利用简单的再认和判断任务呈现产生式的条件线索,使学习者熟悉各种条件变式;(4)将产生式的条件以不同形式蕴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使学习者能够敏感地再认这些条件线索。(作者单位:北京师大教育学院)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第二篇】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始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高)长(底)

接着提问: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③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④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第三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与合作伙伴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深入,依然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本文通过探索启发式教学创新策略和方法,为提高教师的新课程认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所谓启发式教学,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不难发现如果不经过“启发”,学生很难获取前进的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仅是几千年前我国传统的古老教育思想的内涵,也是今天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现代教育提倡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启发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导”作为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越俎代庖式的学习方式。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把握其内涵,避免以下几个误区:一,教师不相信学生,扶着学生走而不肯放手,教师具备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但是在具体实施上,还是不放心学生自己来完成,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二是无法将方法渗透给学生,有些教师教学中就题目讲题目,不能有效的将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思路,为教育思想铺路,因此,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启发学生利用方法探索更多自己需求的知识。

二、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探析

(一)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年龄偏小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感兴趣,愿意学习的时候,便会很快产生兴奋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探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启发性教学非常有效,例如结合数学内容,讲一个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者做一道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题,在教师饶有趣味的引领中,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这一个数学板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故事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大家饥渴难耐,正好路过一个桃园,猪八戒就想吃几个桃子解解渴,唐僧说:“谁回答对两个问题就让谁吃,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两个桃子,分给你们二人,一个人分多少?”八戒轻松回答出来,悟空也喊简单,答案是“1”,唐僧接着问:“如果只有一个桃子,那么分给你们两个人,要怎么分呢?”这时候猪八戒傻眼了,悟空也抓耳挠腮,老师接着说:“请大家来帮帮他们。”学生听了之后,兴奋的举手:“一人一半。”教师通过这样的启发,激发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从而能够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马克思曾经说“激情是一种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光靠一时的兴趣是无法实现长久的持续。真正的数学学习更应该以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让学生在思维的发展中感受收获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最终归宿。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设置问题:“6个苹果,每一盘放三个,可以放几盘?”学生利用剪切好的纸片进行区分,可以获得结果。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有7个苹果,一盘分三个,需要分成几盘?能分完吗?”学生经过尝试,发现会剩下一个,这时候教师提出,那么这一个苹果放在哪里呢?进而引导学生对于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采用启发式思维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对于没有余数除法的复习,接下来再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探索,这样前后衔接,深入启发,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更加深刻,而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展。

(三)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年龄较大的初中生比较起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优势,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的平台,在启发式提问设计环节之中设计具有梯度问题。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当其走上第一个阶梯的时候,就给学生提供第二个阶梯,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就很容易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一种思维方式为主进行讲解,当有学生提出其他的解题思路的时候,教师予以充分的鼓励,并不断将这种思维优势扩大化,其他学生也会在做题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让学生的主动思维带动学生的主动思维,而教师的启发式引导就像一个导火索一样,会将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次次引导提升。

(四)利用启发式教学,搭建思维衔接的桥梁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过程,需要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把学生在多阶段的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就会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复习之前的知识,并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建立衔接的纽带,搭建衔接的桥梁,就能提高学生数学理解的高度和深度。例如:在“分数化成小数”的教学中,有的分数能够化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够化成小数,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有的地方实在过不去的时候,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进行点播,“大家尝试把分母分解质因数,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峰回路转,很快就从困境中走出了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四篇】

关键词:多媒体 启发式 英语教学 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25-01

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能够实现实时传播多样化、多维化的信息,因而这种教学模式对情景的创设比录像、投影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形象和生动。教师不但可以根据实际的授课内容创设一个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的情景,而且还能够把那些学生现实生活中尚未见过的事物和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形式再现于屏幕上。因此,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并且能够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教学全过程。启发式英语教学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创设真实、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启发式英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但是,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我们都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它,我们在利用它给我们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应了解它的劣势,或者过犹不及之处;然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得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点,争取做到恰到好处,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起应有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那么,在启发式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呢?我觉得在启发式英语教学中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过于时髦化、模式化,而应该追求更加理性地合理化、实用化。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并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探讨一下多媒体在启发式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教师的启发式英语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进行视听一体的具有启发性的形象化演示型教学,但需要注意得适时、适当,以免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1)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借助于动态的画面将或学生不熟悉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适时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振奋学生的想象,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讲“Earthquake”一课,介绍地震时,可以观看1978年唐山大地震的片断,这些片断根据需要可反复播放,可根据讲课需要把任何一个画面进行定格。这样学生就可直接地感受到灾难到来时的各种场景以及顷刻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2)利用声音创设信息环境,可以增强直观教学的力度。如在教学“A Pioneer for All People”时,在教学阅读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关于袁隆平的梦想时,直接播放袁隆平在“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仪式上所做的获奖感言时谈到他的两个心愿的视频片段,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袁隆平表达愿望时的情真意切,而且能够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理解原文。

(3)还可将MTV引入课堂。在教学“Music”时,我插入了John Denver的吉他弹唱“Country road”的MTV,引导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哼唱,这样子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通过歌词了解到乡村音乐所表达的主题。

然而,这些视听材料必须适时,恰当、适合教学目的。绝不可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要过分的依赖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忽略引导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这会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而这也是与启发式英语教学目的本身背道而驰的。

2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1)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多媒体课件在给学生提供视听教学信息的同时,还提供了表达视听教学信息的多种媒体类型,因此,对所学知识的表现更加准确、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易于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

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这种活动的因素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学生外部的情境因素,还有学生的心理因素,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的学习就会是主动的、进取的和高效的。而多媒体课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晰直观的功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信息,把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3)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有学有练,多种形式交替出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是视频图像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多通道的信息输入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当然,借助多媒体课件并非常规教学的全部,也不是对于每篇课文都适用,它只是常规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不过,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多媒体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如,“课本大搬家;重视演示现象、忽视揭示过程;重视媒体的外在美、忽视媒体的内在美”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英语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选用购买的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己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调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如果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那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违背初衷的。我们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魅力,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想学,乐于学。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程晓堂,主编。英语课堂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启发式教学方法范文【第五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93—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讲解式”、“启发式”是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因两者在教学情境、所用时间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能否恰当、合理、有效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它们,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一、精研教材,以文而定

在备课时,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理清课文的知识脉络,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宜运用“讲解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思想情感。而对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及对外关系等,宜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因为这些知识的生动性、故事性不强,采用引导、点拨方式收到的效果更好。如,在教学《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教师可提问:“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盛时期,那时的农业有哪些进步?唐朝人的主食以什么为主?什么是唐三彩?那时长安繁华的程度如何?”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可能回答不出。为此,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本课知识框架,待学生把课文阅读完毕后,再让他们回答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最后,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记忆的准确性。

二、统筹安排,以时而定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向课堂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恰到好处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用好这45分钟呢?笔者认为:第一,基本的课堂常规,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宜运用“讲解式”教学方法。需注意的是,为节省时间,教师应在备课时设计简明、准确的问题。这部分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第二,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先用“讲解式”方法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历史故事的梗概及历史人物的基本情况等。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课文标题、课文知识要点等。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一课时,待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语言向学生提问:“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是不是同一个诗人写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那么前一句诗是哪一位诗人写的,后一句诗又是哪一位诗人写的?”大多学生会说出诗人的名字。这时,教师将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详细介绍这两位诗人的生平。这样,通过不断转换教学方法,既避免了单调、枯燥、空洞的讲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照此方法,一般用20-25分钟就能讲完本课。最后,还有10分钟时间留给教师灵活安排。教师可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也可启发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范文【第六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58 ― 02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追根溯源,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春秋战国那会就已经出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举一反三即是孔老夫子根据当时学生状况对启发式教学的最早阐释。而在《学记》当中,古人别出心裁把启发式教学思想高度归纳为“善喻”,“君子之教,喻也”。这意思就更加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要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思索。而在《四书集注》里把它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2。意思就是说在学生渴望求通但就是不能得其意,在学生心里明白了但就是嘴上说不出来的情况下,运用启发,使他们通达其意,口述之思。而在西方,提倡启发式思想的教育家首推苏格拉底。他主张产婆术即问答法,在教学中通过讽刺―助产―归纳―定义这四个步骤,在学生与老师交流辩论中,使学生明白自己想法的错误,从而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问题。此后,许多教育家也都重视教师的引导和诱发。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发挥学习主动性,发掘学生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而获得知识,开拓智力,发展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本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思想水平与年龄特点,情感特征等。“启”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启”,而重要的是学生积极地、多样地的“发”。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使学生具有探索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的冲动与热情,积极在在学习过程中找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兼顾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发展

与“注入式教学”不同,过多地关注学生就是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等非智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正确、全面地看待每个学生,依据情况因人而异进行启发诱导。在启发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有意引导,启而不露,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达到启之后发,启之多发的效果。

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教学要趋向于生活化,启发要趋向于实际化。教学趋向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联系,提高学习效率;启发趋向实际化,使学生在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中受到感触、受到启示,从而重新认识生活,看待生活,享受生活。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启发方式单一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常见的有提问启发、材料启发、直观启发、语言启发等。这些启发方式各有优势,应当加以选择运用。但作为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单单这几种启发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这门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大,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也不容易理解。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陶冶与感化,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求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启发方法。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征、思想水平、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面对全班学生,要因人而异,寻求最佳的启发效果,这也要求教师要掌握更多行之有效的启发方法。

(二)启发效果不佳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经常会抱怨在课前明明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课堂上想尽办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但总不理想,具体体现在:首先,启而不发,启发效果不明显;教师竭尽全力地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启发,但学生似乎总是表现为思维的迟钝,导致课堂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目瞪口呆。其次,纯粹贪图课堂的热闹,形式主义严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启发学生,常常搞一些活动,比如进行相互讨论,自主活动,小组探讨等学习形式,课堂氛围很活跃,然而一节课,学生似乎学到的很少,时间浪费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最后,忽视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是什么都要一味地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而忽视了一些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启发内容片面

作为中学德育核心的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的学科知识,更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感化,对生活的启发与指导。而现实是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能够恰当地进行启发,使学生的学科知识很是扎实,但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生活实际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这才导致了这么一些现象的发生:好学生插队、闯红灯、随地吐痰、不讲卫生,更有甚者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探讨多种启发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进行启发可以利用恰当的提问,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可以通过巧妙的对比,还可以直接了当地进行启发等。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价值,在教学中要加以选择运用,但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单单这几种启发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探讨更多的切合实际的启发方法。1.活动启发;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学的一门兼具知识性与教育性的课程,它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导,道德感化。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更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中进行道德熏陶。而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积极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教育。2.生活启发;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认清社会现实,了解自己的状况,热爱自己的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3.案例情景启发;案例情景启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典型的案例为途径,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案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启发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积极自觉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掌握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掌握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才能达到启发的最佳效果。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性格特征等。在具体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在学生关注的问题上下功夫。在材料的选用上要有时代感和吸引力。其次,发扬教学民主,实现和谐课堂;试想一下,在一个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师说生听,教师主导着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讲多讲少,怎么讲都是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完全处于顺从的状态。这样,怎么可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因此,发扬教学民主,实现和谐课堂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条件基础。最后,正确看待各种教学方法,学会优化组合;我们倡导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但并不否认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功能。比如,讲授法它对于一些基本原理、观点的讲授有自己独优势;演示法对于一些实际操作的学习也有自身独到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它们,基于所教的内容,正确恰当地运用各种行之微妙、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一堂课要教给学生的内容非常多,单独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发挥每种方法的特长,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坚持全面启发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关于知识传授与生活引导,教师更注重前者。这对于兼具知识传授与教育功能的思想政治课来说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好好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与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启发的原则,不仅要在知识方面进行启发,还要重视在生活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第一,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是思想的先行者,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生活的指导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更要结合所学内容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启发引导,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第二,用生活辅助知识教学,用知识教学指导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事例是最好的教材。教师要敢于、善于把生活中的事例搬入课堂,用生活教育学生。当然,教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发挥学生所学知识的最大价值,更好地为学生生活服务。第三,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性强、活动性强,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具有极大的价值。中学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指导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热爱生活,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好地生活。

〔参 考 文 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天庚。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3〕胡天庚。新理论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姜乐仁。启发式教学新探〔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七篇】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步步设疑,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它符合学习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不是启发式教学,但我们经常将一问一答误以为是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教师经常问“Do you follow me?”“Is this sentence right or wrong?”或“Yes or no?”等等,学生回答:“Yes.”这样,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这不是启发式教学。再如,当教师提出疑问,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时,教师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这也不是启发式教学。

简单的一问一答式不属于启发式教学,那么繁琐的质疑呢?

答案是否定的。将问题繁琐化是对启发式教学的另一种误解,有一位教师想用启发式教“china(瓷器)”这个单词,他是这样提出质疑的:“C-H-I-N-A”拼出来是什么词?学生答曰“中国。”“Yes,but there’s another meaning in it,what’s it?”学生答:“Sorry,I don’t know.”老师又问:“What’s a cup made of?”学生答:“玻璃。”于是教师拿出一个瓷杯问:“What’s the cup made of?”学生答:“陶瓷。”这样繁琐的质疑耗时又无实际意义。

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心理学家认为,疑,最能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能引起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什么样的质疑能引起严密的逻辑思维呢?

系列性质疑,可使思维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系列性质疑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它可引起学生产生急于求答的愿望,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质疑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先提出一两个看似简单但又易出错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兴奋点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例如,在区别:“in future”和“in the future”时,我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①Can you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in future”and“in the future”? ②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hrases? ③Here are some sentences:I’ll never be late for school in future,and I’ll work harder and try to be a doctor in the we use“in the future”or“in future”to replace them in these sentences?

这三个提问中,先从简单造句入手,过渡到二者区别,然后进一步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的系列提问,必然会将学生的兴奋点逐步引向深入。

改变思维定势,启迪从多角度和多方面思维,培养生求同思维能力。所谓求同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创造一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并获取相同答案的机会,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流畅的、变通的和具独创性的思维。如在教“A Tale of Two Cities”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sydky save Charles?从文中学生知道Sydney and charles相貌酷似,都爱上了Lucy,而Lucy对Charles情有独钟,按常理,Charles被判处死刑后,Sydney就可以无阻力地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可他不是坐视不管,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Charles,从而实现他对Lucy许下的诺言:He would do anything he could for her to make sure of her 是贵族后代,但他憎恨那些欺压贫民、敛收重税的法国贵族的残忍行径,决意放弃将属于他的一大笔财产,隐姓埋名,来到英国过平民生活。后与Lucy相爱、结婚。从中学生领悟了爱情和幸福的深层含义。人们常说,爱情是自私的,而拥有真爱的人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危难之时,不惜自己的生命。这种质疑,使学生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的功效。

一疑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种质疑,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和突破的思维。如在讲“ask/tell/order/ ... sb. to do sth.”的用法时,我先让学生把“老师让我们早点来”译成英语,学生顺利译出“Our teacher asked us to come a little earlier”,接着我又让学生把“They aked to close the door.”译成汉语,学生将其错译为“他们要把门关上”。随后,我便问:“What’s the logical subject of the infinitive ‘to close’?”这个问题便引起发散思维,它使学生重新考虑非谓语动词逻辑主语的用法。

小疑大作,大疑小作。小疑大作,则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也能收到别人收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好习惯,悟出“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的道理。大疑小作,是指有些问题头绪太多,学生感到不质疑不好,越质疑越糊涂。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所致,这时,我们不但要以质疑的形式加以启发,还要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更大的疑问,以激起更加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八篇】

一、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只有感到疑惑,才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问促读,边读边想,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例如我在教《会摇尾巴的狼》时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狼和老山羊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学生通过预习,答道:“故事发生在森林里,狼掉进陷阱里,想让老山羊救它。”接着我马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想让老山羊救它,说了几次话,老山羊是怎么回答的?结果如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兴趣盎然,异常活跃,循着设计的问题边读边想,掌握了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也正是这一连串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开拓了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二、引导疑惑。授以方法

教师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争论不休,教师应相机提示、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例如《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学生对于这一句话不能深刻理解,不能突破课文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写闰土的四件事,了解闰土之所以知道的那么多,鲁迅知道的少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农村的海边,而鲁迅生活在家里;其次让学生品词析句,理解含义,鲁迅不能和外面接触是什么把他们隔开的?学生不难想象是高墙,我顺势引导:“高墙还有门,它实质指的是什么?学生灵机一动随口答出: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束缚。”我趁机又说:“他们在高墙里看到天空只能是四角的天空,好比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这说明什么?”学生抢着回答:“鲁迅与外界接触太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含义后,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看出这样描写是对自由生活环境的向往,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这样一步步解疑之后再总结出:“了解课文理解含义――体会感情”的训练方法,为今后自学打下了基础。

三、学生质疑。主动参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99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