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例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39586

【导言】此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例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孔子启发式教学【第一篇】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刚出生时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既然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而教育在塑造理想人格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只要你具备了一个正常人的素质,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自己努力和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有其相通之处。应该说,“有教无类”的主张闪耀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光彩,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育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很大。宏观层面来讲,根据《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微观层面上讲: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育的权利,这里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上学这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不管学习好与坏,学生都应当接受平等的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把目光着眼于每位学生身上,不要局限于部分优等生的身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二、孔子的教育目标:君子儒、德才兼修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修的“君子”。他曾告诫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雍也》)。他对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与素养的综合表达可以用《述而》中的话归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远大的抱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处世原则、广博的知识)。他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意思是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使一般人安乐,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归纳起来,上述表达概括了君子应该具有的两个品格:一是“修己”,二是“安人”。

“德才兼备”早在古代就有的产物,在我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东汉张衡在《应问》中就有过这样一段话:“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要你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作为职业,你的素质就会定格了。教师作为人类精神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有“给人一杯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高风亮节,只要站在了学生面前,你就要抛弃杂念,把一腔热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受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

综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把培养以德才兼修的人作为树人理想。概括地说,把培养德才兼修的人使其具备这样一些品质与道德的人物。总之,孔子把培养、塑造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正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育目标非常契合、一致,我国教育要求的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全面培养国家的栋梁人才作为其宗旨,并常抓不懈。

三、孔子的教育内容:六艺四教,博采众长

孔子办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素质之才的。所以,他更注重德才并重、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重的。孔子从研究整理的大量文献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在这六部经典作为教科书,即后来的“六经”或“六艺”。其教学内容可概括为:传“六艺”,授“六经”,以“四教”。这里涵盖诸方面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涉猎十分广泛。

当前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出现,而对层出不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接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式,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

四、孔子教育方法:因人而异,注重启发

孔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其实施教学实践中,也同时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从《论语》的论述过程仍能看出其主要精神。

1. 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不同和有针对性的方式施行教育。

因人而异也是当今教育学的教育原则之一,纵观古今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成功的例子很多。曾国藩善于根据儿子的气质,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如针对曾纪泽记性差、悟性较佳的特点。他给儿子的老师写信说:“纪泽读书记性差、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纪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数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诵也,亦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正是合于儿子的秉性和气质,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主导——教师更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更好地得到发展。

2. 注重启发。注重启发式教育也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按照宋代学者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咨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在教学上,孔子出色地运用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思想,而且他的启发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正面诱导,或者旁引侧证,或者“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或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

启发式教学策略【第二篇】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状态良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亦在加快,就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水平而言,其要亦在不断提高。传统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亦不能够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能够提高高校声乐教师教学水平,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对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在对比启发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后,提出了几点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模式;高校声乐;教育教学

声乐教学属于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课改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声乐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与环境,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和质量,因而需要对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环节与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与钻研,对于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广大高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1、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发散学生思维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启发式教学模式更加具有现代特征,比较符合现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标准。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加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便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掌握,更加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由此将能够制定更加科学与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与情境,激发广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项事物联想到其他诸多事物中,由此不断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思考意识和学习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1]。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而言,其不仅涉及到诸多声乐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学生进行恰当的声乐联系。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将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并且能够在声乐联系时举一反三,提高声乐学习水平。

2、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发展趋势

虽然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出现以后,其已经不能够符合当前的教学发展趋势和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为“逼迫”学习,无论学生自愿与否均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学习。但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放松与自由,及家长与教师基本上在为学生规定学习范围后,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探索,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中规中矩,既拉近了学生与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将教师作为中心,学生基本被动接受知识,使得课堂的气氛十分沉闷。但是,新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作为中心,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虽然气氛比较“闹”,但是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反而会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策略

1、气息启发策略

气息启发与训练是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气息的启发十分重要,其作为一项基础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气息训练,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想要歌唱的气氛,以及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此时,学生将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松的调解呼吸,且能够自然的把控气息。在气息启发策略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肺活量、鼻音、呼吸类的训练。在此方面,教师可以摆放具有香气的花或者食物等,引导学生闻其味道,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寻找控制吸气、呼气等气息训练的规律,在享受、玩耍中收获良好气息训练效果。

2、吐字启发策略

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吐字要求十分重要,除了方言类的歌曲以外一般均要求演唱者咬字、吐字准确且清晰。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进行吐字启发训练时,首先必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吐字必须要清晰。正式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吐字时字与字之间的变化,恰当处理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关系。保证每一个字在吐字与声音之间均能够保持良好的统一与和谐状态。另外,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吐字发音训练,必须要引导学生尽量保持舌根始终处于放松状态,在联系的过程中争取能够自主发现吐字变化的规律与共同点,由此方能够提高吐字训练效果[3]。

3、表演启发策略

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进行表演的启发,重点在于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和谐的声乐表演课堂氛围。在该种氛围下,学生能够自行对自己的表演心态进行调整,避免出现紧张、恐惧、烦躁等不良的情绪。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声乐表演中需要适时的基于鼓励与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能够对自己产生认可与自信,由此方能够在表演当中恰当的抒感,更好的进行声乐训练。此外,在学生声乐表演前,教师可以为其讲解作品以及作者的背景或者生命,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受作品或者作者的情感,在产生共鸣的情况下将能够收获更佳的训练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中通过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气息训练、吐字训练以及表演训练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可以说,高校声乐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段凤琴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03):37.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三篇】

一、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只有感到疑惑,才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问促读,边读边想,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例如我在教《会摇尾巴的狼》时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狼和老山羊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学生通过预习,答道:“故事发生在森林里,狼掉进陷阱里,想让老山羊救它。”接着我马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想让老山羊救它,说了几次话,老山羊是怎么回答的?结果如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兴趣盎然,异常活跃,循着设计的问题边读边想,掌握了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也正是这一连串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开拓了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二、引导疑惑。授以方法

教师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争论不休,教师应相机提示、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例如《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学生对于这一句话不能深刻理解,不能突破课文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写闰土的四件事,了解闰土之所以知道的那么多,鲁迅知道的少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农村的海边,而鲁迅生活在家里;其次让学生品词析句,理解含义,鲁迅不能和外面接触是什么把他们隔开的?学生不难想象是高墙,我顺势引导:“高墙还有门,它实质指的是什么?学生灵机一动随口答出: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束缚。”我趁机又说:“他们在高墙里看到天空只能是四角的天空,好比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这说明什么?”学生抢着回答:“鲁迅与外界接触太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含义后,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看出这样描写是对自由生活环境的向往,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这样一步步解疑之后再总结出:“了解课文理解含义――体会感情”的训练方法,为今后自学打下了基础。

三、学生质疑。主动参与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四篇】

关键词: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按照知识点结构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只能照搬照套模仿示例代码,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难于自己动手编写代码以解决实际问题[1]。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自然现象,才逐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不是先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才推导出实际结果或发现现象。所以科学家们都是从实际问题、具体现象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从实践升华到理论,再从理论应用到实践。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家们研究出的科研成果时,应该让学生先了解存在的问题、知识的来源、过程,以深入理解知识、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成果,然后应用到实践中。

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要采用启发式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迫切需要按照知识被发现、研究和应用的“再现”过程,传递知识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所以,本文研究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然后应用到具体实例中。本文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为例,从基础知识、程序算法、过程和函数、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分析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历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思想。他强调学思结合,认为只有当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时,在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时,在知其意而不能言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最为合适,教学效果最佳。同样,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助产术”,以交流方式讲学,在交谈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和方法,为古今中外历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2]。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多形式,包括经常使用的正问启发、从问题对立角度提出的反问启发、增强学生直观印象的观察启发、依据知识点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的推理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认识理解的对比启发、类比启发、发散启发、图示启发等[3]。

问题启发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问题本身的质量是影响启发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报告,一个好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可行的、可持续的、合伦理的。有价值的启发式问题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可行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教材和参考资料、互联网等资源,通过研究、讨论等形式可以解决的。可持续的启发式问题应该能够扩展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合伦理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合乎伦理的。

2程序设计语言教学

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语言包括汇编语言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领域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技术和工具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计算的思考能力,还极大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兴趣。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主要讲授基本语法、常用的函数、典型算法和编程技巧,培养学生具备程序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

问题诱导就是按照知识被发现、研究和应用的“再现”过程,传递知识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然后应用到具体实例中。本文将问题诱导启发式方法应用到具体的Java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4-6]。

基础知识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点有标识符、注释、分隔符、变量和常量、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数组、语句。

对于标识符,通常的做法是先介绍标识符的命名规则、作用,然后给出示例。在Java语言中,标识符是以字母、下划线或美元符$开头,字母、下划线、美元符$、数字组成的任意长度的字符序列,用于表示程序中的变量、常量、类、函数等名字。合法标识符:A, a1, $Systembol, square, ex_sa;不合法标识符:1a(不能以数字1开头),break(禁止使用保留字),TWO WORDS(不能含有空格),.NO(不能有圆点)。本文采用问题诱导策略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程序需要由CPU执行,读取并处理内存的数据。CPU如何找到数据?根据内存地址?高级语言不会知道数据的内存地址的,所以给数据所在的内存地址起名,这就是标识符命名程序要访问的数据。对标识符的命名就像我们对日常的起名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这就是标识符命名规则。

对于注释,通常是依次讲授注释的表示方法、作用。在Java语言中有3种注释形式:“//”单行注释:表示从此向后,直到行尾都是注释;“/*……*/”块注释:表示在“/*”和“*/”之间都是注释;“/**……*/”文档注释:所有在“/**”和“*/”之间的内容可以用来自动形成文档。注释的作用:对程序的执行不产生任何影响,注释可增加程序的可读性,也有利于程序的修改、调试和交流。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如何使形式化的程序易读、便于交流?如何让程序员很快能回忆起以前编写的程序代码的含义?在Java中提供了便于理解程序的可以采用自然语言编写的注释。当然,这种自然语言编写的注释不会影响程序的运行,仅仅是对程序的一种补充说明。

对于分隔符,通常会列举出空格、逗号、分号及行结束符等分隔符,并给出示例。采用问题诱导策略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语言元素如关键字、标识符、运算符等?与汉语不同,在英文中需要采用分隔符将单词分割开来。例如,我是一名教师,对应的英文:I am a teacher,这里必须采用空格作为分隔符;否则我们是无法理解没有空格的英文Iamateacher。程序设计语言和英语一样是西文字符表示的,所以需要采用分隔符区分语言中的语言元素。此外,和英文中的段落划分便于阅读相同,分隔符也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

对于变量和常量,通常依次给出变量的含义、类型、定义形式、引用形式、作用域等。在Java语言中,变量是程序运行期间其值可以变化的量。变量的类型决定了该变量的存储范围、可以进行的运算形式。布尔型的变量只能取值: true和false,只能进行取反、并、或、异或逻辑运算,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变量的定义和引用形式示例代码段如下:

bool sex;//定义变量

sex=true;//引用变量

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先提出问题:在程序运行过程中CPU读取并处理内存数据,CPU如何获取数据所在的内存地址?这就要求程序标识命名CPU所访问数据的内存地址。在程序运行中如果该存储单元的值可以变化,就是变量,否则就是常量。例如一个根据半径计算圆面积的程序中,半径是变量,圆周率是常量。

具体代码段如下:

final float PI=;//圆周率

float radius=;//半径

float area;//面积

area=PI*radius*radius;//计算圆面积

对于数据类型,通常讲授数据类型的分类、每个数据类型的取值范围和运算。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定义一个表示年龄的变量age,age=30该变量对应内存存储单元的值变为30,表示年龄为30岁,然而,age=是错误的、无意义的,那么如何让程序运行前通知这个错误,而不是运行后经过分析才发现这个错误?数据类型可以实现对变量的取值范围限制以及所进行的运算。当变量age定义为整型变量,该变量只能被赋值以整数。然而如果要限制变量age只能存放0到200之间的整数值,就需要结合条件语句来实现。

对于运算符和表达式,通常依次讲解运算符的种类、优先级和表达式的定义。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创造计算机执行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计算,如何表示计算中的运算符、操作数和表达式?程序设计语言中的运算符、变量以及常量、表达式与之相对应。进一步,如何表示形如 的表达式?因为计算机是按行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读取代码执行程序的,所以,必须将这种占两行的表达式转换为一行的形式,即为分子/分母。

对于数组,依次讲解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多维数组。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如何计算100个学生的平均成绩?没有采用数组如下代码段表示:

float grade00;

float grade01;

float grade99;

float avgGrade=0;

avgGrade=(grade00+grade01+grade02+…+grade98+gtrade99)/100; //计算平均成绩

如果采用数组表示,如下代码段所示:

float grade[]=new float[100];

float sumGrade=0;

float avgGrade=0;

for (int i=0;i

avgGrade=sumGrade/100;

显然,可以看出没有采用数组表示,需要定义100个整型变量,需要102条语句,而采用数组表示仅定义数组变量,需要5条语句。所以,采用数组表示可以减少代码数量、也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数组是相同类型元素的集合,如何表示不同类型元素的集合?可以进一步引出其他知识点。

对于语句,通常讲授语句的定义、种类以及示例。语句是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语句包括简单语句和复合语句。简单语句包括变量定义语句、赋值语句等,复合语句就是使用一对花括号{}将若干语句括起来的语句块。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如何编写程序控制计算机执行命令?程序是由什么构成的?语句就是构成程序的要素,是控制计算机的命令。简单的命令就是简单语句,负责的命令就是复合语句。进一步,如何表示语句?语句后面跟着分号。计算机按照顺序依次执行语句,如何表示当某种条件满足才执行语句?如何表示重复若干次执行某条语句?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顺序结构表示依次顺序执行语句,条件语句表示满足一定条件才执行某条语句,循环语句表示满足一定条件执行某条语句。

程序算法

对于程序算法,老师通常依次讲解算法的概述、分析算法流程、阅读算法代码、展示运行结果。算法本身比较抽象,再加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并结合实例启发,提出如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如排序、查找,从而引出算法。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的排序算法时,应先进行问题启发,给出要排序的一组数,然后启发学生如何能够排序该组数,以调动学生,让学生根据算法的要求结合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算法的设计过程中来。图示是一种直观的、简明的、清晰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程序算法设计是比较复杂的知识点,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示方法启发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思考的进度将课件中的程序逐步展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再采用多媒体动画方式播放排序过程,把抽象的、复杂的排序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切忌将事先编好的程序直接显示给学生,然后再从头至尾地将程序介绍完毕。否则学生即使理解程序代码的意义,自己也不能灵活运用已经学习的程序算法,解决类似问题,设计出正确的程序算法。

过程和函数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对于熟悉控制台方式编程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

到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不宜理解,一时不能转换编程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讲解该内容。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并结合实例启发,提出如何设计实现一个具体应用程序,如腾讯QQ聊天程序、PPLive网络电视等,从而引出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应用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就是采用基本组件:窗体、按钮、工具栏、文本框等,“组装”程序界面,类比我们把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等组装成一台个人计算机,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接口和功能就可以有选择地组装计算机,而不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例如光电鼠标的作用是通过USB接口和主机相连,作用是采集人移动的方向、坐标以及动作。学生只要知道鼠标的作用和接口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4结语

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是本专业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团队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在日常教学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解并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问题发现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然而,该方法在其他课程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1] 朱昌流。 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 教育与职业,2007(18):157-158.

[2] 陶沼灵。 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 中国成人教育,2007(4):39-40.

[3] 邵洁。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建构: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课程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8):120-124.

[4] 樊新华,孟铂。 “C程序设计”启发式实例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8):98-99.

[5] Harvey M. Deitel, Paul Java大学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4-112.

[6] Bruce Eckel. Java编程思想[M]. 4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0-90.

Research of Heuristic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Problem Induction

LI Xue-jun, LI Long-shu, XU Y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启发式教学策略【第五篇】

关键词:举一反三;教学要义;意蕴

中图分类号:CA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2)01-0040-02

举一反三,出自儒家典籍《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与教育著作中蕴涵的优秀教学思想之一。该词沿袭至今,使用频率依然很高。在现代教学心理学视野下,化旧为新,重新审视举一反三的内涵,可以发现,举一反三与现代教学心理学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教学要义非常丰富。

一、从教育目标看,举一反三不单是教师教授方法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举”是条件,“反”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实现。举一反三强调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这样才能使“学会学习”成为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即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钟启泉教授认为,“重建学习和学力的概念是基础教育课程转型的基本前提之一”。他把“学力”界定为“旨在培养学习动机与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他把课程(学科)目标大体分为以下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兴趣、动机和态度;--是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三是技能;四是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钟先生将上述学力观比喻为冰山,他认为学力由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组成,浮出水面的是知识、技能;隐藏于水下但支撑浮出部分的是基础,包括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等。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上述两种学力的统一。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卢秋玲指出,当前学生在学力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概括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查找资料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等方面。诸多研究表明,学力研究已成为各国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问题,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尽管我们不能说举一反三就是“先学后教”或“以学定教”,但举一反三至少包含了“学一教一学一教”的循环过程。学力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过程,而是学习者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意义生成的探究过程。可以说,举一反三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从学习的过程看,举一反三重视学习准备与学习反思

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与交换系统,并通过研究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学习准备与学习反思是教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习准备包括经验准备和心向准备,举一反三更多体现的是后者。一方面“愤”、“悱”状态,即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启发”的前提。另一方面,“不复也”则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与反馈,也可将其看做是维持学习动机的条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心理学家认为,动机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但良好的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具体的目标,并使学习唤醒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举一反三,也指明了学生学习反思的重要性。反。有“返”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一种连接,既指向过去所学,又指向未来活动。指向过去所学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对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进行探究。具有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的目的是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复”字的意义是指不重复,意即不用老的方法。即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教师就不能再走老路了,而要改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这里也包含了教师的反思。因此,举一反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欲望,而且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甘民曾撰文论述了启发式教学的三种存在形式:“引而不发”――尽可能让学生自得,是孔子启发教学的首要宗旨与首选形式;“愤悱启发”――学生在自求自省后尚无法解决所遇疑难问题,由此产生了愤悱,教师以“举一隅”的方式答疑解难,是孔子启发教学的主要形式;“开而弗达”――学生出现愤悱后先予以启发,如果教师在启发后学生仍不能得之,也还是不能向他们机械灌输,而应循循善诱。不难看出,上述三种形式的反思必须在学的反思与教的反思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换句话说,唯有主体的反思介入,才能体现出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三、从学习的内在机制看,举一反三包含了实现多种迁移的可能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对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通过迁移,使各种经验得以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反映在不同学习领域中,举一反三既是对具体知识与技能的推知和运用,也是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往往是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使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迁移比比皆是。而这一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综合课程与学科等,有着较高的契合度。

其次,反映在先后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方面,举一反三既有顺向迁移,也有逆向迁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产生影响。

最后,反映在不同水平或程度方面,举一反三既有横向迁移,也有纵向迁移。人们通常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举一可知其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等教育理念,较好地阐释了“由此及彼”思维方式,这里的迁移多指横向迁移;而《论语》中记载了两条实例则有力地反映了孔子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能力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一是子贡在思考“贫者与富者的品性”时,通过老师指点,闪现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联想思维与创造精神,受到了老师的极力称许,赞扬他是一个“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思辨型人才。二是子夏在老师“绘事后素”的启发下,马上联想到“礼后呼”,这一超人的联想办和洞察力,赢得了孔子前所未有的赞叹:“启发我的是你上商(子夏名)啊!”可见,这里的迁移绝不是简单类推,而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纵向迁移。

四、从学习方式看。举一反三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现学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迫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众所周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是对启发式教学的现代演绎,其经典教学案例之一是由布鲁纳和数学家迪因斯设计的“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发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布鲁纳把儿童看做是主动获得知识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其职责是设计和提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无论是“举一可知其三”,还是发现学习,都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涵。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努力去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五、从学习结果看,举一反三是获得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学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关注与研究更加深入。众多学者由于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学习策略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学习策略一般是指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人们普遍认为,学习策略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它既是广义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习结果的重要指标。此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对于有效学习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可能只是拥有了大量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却不一定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教学的长期效应与迁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学习策略教学与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

举一反三作为学习策略获得的必要途径,其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训练,且主要体现在方法训练和意识训练两个方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93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