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案例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28626

【导言】此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案例汇总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教学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和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发轫于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日趋丰富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为三大核心理念[1]。在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的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及其理念在国内各高校产生了越发深刻的影响。在2017年10月,本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组的进校考查,并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第3点“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第6点“工程与社会”及第7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指出:在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中,必须考虑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时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因此,如何通过本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价值取向,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从“传统教学法”向“案例教学法”转移

传统教学法是目前针对理工科学生最常用的授课方法,即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收为辅。传统教学法面临着教学形式单一、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学生参与度不够、激励手段持续性差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有效调动[3]。而案例教学法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以当下热点问题作为经典案例,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对经典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4]。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主导地位,而教师处于启发、引导、辅助学生能力达成的从属地位。这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将教学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扭转填鸭式教学现状,这正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3教学方法实践的具体创新思路

3.1共性环境问题中基础理论的教学

以教师传授为主,针对各专业学生共同面临的共性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物理污染等,从污染源、污染类型、危害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理论教学。

3.2针对部分工科专业选取经典案例开展教学

以教师引领为主、学生参与为辅,针对已经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学生,由教师设置案例,以各认证专业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实际面临的一项真实环境污染问题为切入点。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制定时的背景及原因,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解决的基本途径;建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3.3学生自主提出本领域经典案例开展启发式教学

将所有学生以专业进行分组,以学生为主,自主提出本领域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围绕事件的起因、经过、事件影响、治理方案、事件得到的启示等这一主线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剖析、讨论、辩论、总结等,将真实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转换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复杂工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互动教学过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均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近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4通过小论文培养所有学生能力和建立环保意识

在期末课程考核中,针对各工科、理科和文科等工程实践过程中具体的环境污染为案例,独立查阅相关的主题文献,撰写课程小论文。授课教师仔细批阅后,对小论文提出指导建议并反馈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后续工程实践。3.5各专业案例库的建立通过对各专业学生小论文中提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论证,实现由个别专业案例库到所有专业案例库的建立。同时总结各领域中学生重点关注和感兴趣的案例点或知识点,为下一学年的授课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孔子启发式教学【第二篇】

关键词: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孔子,可谓是儒家的开山鼻祖,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用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在了教育事业上,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原则以及教师自身修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我国教育历史上最宝贵的教育遗产。研究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孔子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思想上,孔子非常重视后天经验的学习。主张以闻和见作为知识的源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的,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孔子的学习思想

孔子的观点认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习、行”几个因素。学习态度方面,主张“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生在学习上要虚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学习贵在有恒心,“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与习相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与行相结合,学以致用,多问多见,去伪存真。

(二) 孔子的教师修养思想

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孔子主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隐无私;师生互学,教学相长。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诲人不倦”也是孔子最可贵的的精神。无论什么向他人请教,他都毫无保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仁者爱人”的思想也贯穿了孔子一生的教学生涯。

(三) 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宋代教育家朱熹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指学生在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时,急于解决但尚未搞通时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而“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但是还没有考虑成熟,想说又难以表达出来的另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生动地体现了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志趣、能力等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培养不同类型的各种人才。孔子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智力、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此外,孔子还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别才华,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3 .循序渐进

孔子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循序渐进的原则。孔子认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学习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自然发展的过程,应该按照其自然规律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应该超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并且要注重学习的顺序。

二、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

(一)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首先表现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在课程内容和培养环节的设计上,从“以学科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素质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上来;教学过程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习目标从“知识观”向“能力观”转变;人才观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教学更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受到广泛的文化熏陶,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养成健全的人格,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支配下,教师把精力重点放在了如何“传授知识”方面,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这种风气已悄然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教学局面,必须首先转变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错误观念,确定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教”放在引发、指导、组织和鼓舞学生的“学”上,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他们发展自身的创造力,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2.以培养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

在课程的设置上,开设有关国际政治、文化艺术、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外语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增加各种涉外专业,以培养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懂管理的,既具备综合的知识技能,又拥有智慧和情感的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

3.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为自身今后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现代教学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 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1.因需施教

因需施教是指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课程的教学思想。例如,很多学校都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开设了古代文学、古典音乐、外国风情、游泳、滑雪、保龄球等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素养;在文化课程方面,以我校为例,由于日本的电子及软件技术比较先进,为方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日本先进的技术及信息,学校为软件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开设了第二外语(日语)课程。

2.因材施教

在现代教学中,“因材施教”仍然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性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以因材施教的思想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各因其材,即在保证同意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才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虽然一直为人们所崇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入式”教学却长久地支配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应当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且要善于设疑、激疑、释疑,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必须要有透彻、深刻的理解;诱导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

4.注重教与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只有主体和主导作用有效地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内在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现代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键是要做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改变在封闭的学校环境内组织教学的传统做法,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三)教师自身修养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更有力。教师不能光口头说教,而是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举止行为作出榜样,以达到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及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结语

孔子的教学思想至今仍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启发诱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趋于综合化。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各学科既高度分化、又趋向综合、广泛交叉、相互渗透。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科独立朝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氛围,以拓宽学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涵盖面,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多元化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赵爱平。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开 封大学学报,2008,(2).

[3]孙泽文。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J].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第三篇】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始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高)长(底)

接着提问: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③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④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即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或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予以点拨和诱导。启发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分析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是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它能提高看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且印象深刻;研究式教学,是对问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研究式学习甚至能发现现有知识的某些不完善、不准确,质疑其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品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显然,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则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所以目前两年制高职教育很受推崇。要在两年中完成过去三、四年完成的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较大改革。近年来在“汽车构造”等课程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摒弃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节省了课时,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和学互动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预习,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实际上,有些基础好、预习认真的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根据这种情况,有些内容可以请学生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讲述,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与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讲解,对新见解及正确观点予以褒扬,对错误想法应委婉地予以评价并指出错误或失误之处。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引导和定位的作用。这种教学过程热烈生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气氛,学生大都能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针对性很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可有效促进下一轮的预习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讲述要通俗,举例要生动,启发引导要由浅入深

有些专业知识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所接受,但换种讲法也许就容易多了。比如汽车化油器喉管处的流速和压力,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去解释费时费力,而以河道宽窄变化引起水流变化这种人人都见过的现象为例来讲解,巧妙利用了水流气流相通的性质,使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在讲车轮外倾和前束的关系时,只需将粉笔在课桌上一滚,其大头绕小头旋转的现象立刻就显示了车轮外倾使左右轮分开的趋势,前束的作用不言而喻;用人的体能与跑百米、举重的关系来比喻汽车功率与车速、驱动力的关系;将地球简图巧妙地过渡成子午线轮胎的基本结构图等等。这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法花最少的时间和气力,却极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降低了学习难度,收效明显。

单元测验、习题课、

辅导课、讨论课相互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许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是不是每个环节都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能否二合一、三合一甚至n合一?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把单元测验、习题课、辅导课及讨论课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一次课(2节)先由教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给出若干测试题,以考试的要求请学生书面作答。25分钟后允许学生翻阅书本、资料。下节课的前半节允许学生交头接耳相互讨论,后半节课则允许向教师提问请求解答。这个过程,检验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查询、研讨的条件,有利于挖掘学习潜能。学生以不同的步骤,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增强了接受知识过程的刺激程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既测出了水平差距,又完成了习题练习,还解决了疑难问题,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这样,一次课可以获得以往多次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很适合两年制高职教育。

变简单的答疑为师生间启发、讨论的方式

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不忙做答,而是反问学生: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哪怕是错误的。这样学生在每次提问前必然会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自身努力便得以解决,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案,此时教师再予以点拨,则事半功倍。同样,教师向学生提问时也不应满足于答案正确,也应问一句为什么,因为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路径。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思路、开展学术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很少问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等判断性、叙述性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在思维上要求很低,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更多的是问为什么、有哪些办法等述理性、扩散性问题,使学生能有尽可能多的想法、见解和思路。比如在讲了配气机构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判断第一缸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这一扩散性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得出了多个答案。学生在毕业前的等级工实践考核中遇到了这个问题,考核所用发动机年久失修,用常规方法难以判断。许多学生根据气门推杆的运动规律做出了准确判定,顺利通过了该项考核。

把实验室作为教学的主战场

高职学院学生的强项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汽车构造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过去授课习惯于先在教室对着图讲,再去实验室对照实物讲,形成了一定的重复和浪费。现在尝试除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外,直接在实验室上课。实物演示结合装配图投影,结构原理一目了然,现场讨论气氛积极热烈,既省时省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致,对培养实践技能效果非常好。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突出实践环节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我们对“汽车构造”课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尝试。由过去的理论考试为主结合实验、实习成绩,改变为现在的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并举结合实验、实习成绩,使实践能力成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贴近。

毕业前进一步强化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02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