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教学加法交换律。
1、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又即将举行了,学校的同学们都在做充分的准备。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请学生回答。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同桌交流并汇报)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符号或文字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9、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的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交流不同的算法。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为了看得清楚,我们给2817添上括号)
4、观察或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口算或计算一下。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a、b、c各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女生代表交换律,男生代表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小黑板)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4、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听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哪些想法?
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人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男生做第一行,女生做第二行。表扬女生快,知道为什么吗?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能很快地找出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吗?
学生在书上连线,同桌相互校对。
师: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思。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理念。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从中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在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第4小题时,注意让学生说清应用的运算律,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很可惜,我引导得不是最合适,学生自己发现的不多。整节课,由于新授部分花时较多,显得稍有拖沓,导致了有些练习来不及处理。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2
[教材简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计理念]
1、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向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3、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2、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观察,比较、不断地思考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4)仔细观察这两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想法?(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5)这只是猜想,这种猜想在其他加法运算中也存在吗?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7)师:刚才老师用省略号把无数个这样的等式藏了起来,你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交流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4、巩固练习,完成自主练习单(一)
自主练习单(一)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3+35=35+()a+12=12+()
23+()=178+()()+98=()+56()+()=()+()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1、朝三暮四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出示:3+4=4+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生:想。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1、举例要求: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3)比较两次的结果,判断式子是否相等。
2、学生汇报,师板书。
3、小结:根据自己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是对的。(同时将“?”改成“。”)
4、揭题: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师板书。
5、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1)观察自己仿写的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
(学生可能使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6、追问: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7、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加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3)出示教材56页的例题情境图。
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17+28=45(人)
(三)规律延伸,猜想拓展。
1、根据反思,拓展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从个别例子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获得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那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其它三种运算中呢?
生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想法?
“猜想二: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三: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四: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猜想五:几个加数时,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2、举例探究,验证猜想。
师: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是与众不同的、全新的`猜想!如果猜想成立,它将加大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那这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3、汇报交流,验证猜想。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二”又是怎样验证的?请生汇报,观察、总结
小结:
a、验证的结果是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猜想不成立
b、只要能举一个反倒,就能验证猜想肯定不成立。
(2)验证猜想三。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三”,又是怎样验证的?学牛汇报,观察、小结: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验证结果是积不变,猜想成立。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简洁交换律:axb=bXa。
(3)验证猜想四
师:哪些同掌选择了“猜想四”,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汇报,观察、小结:验证结果是“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变。”猜想不成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5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2、对“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做得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