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论文范例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历史研究论文范例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历史研究【第一篇】
1历史研究的价值
历史研究的方法覆盖教育问题研究的许多领域:一般教育史、教育专题史、教育法史、学制史等。
历史研究的价值非常广泛,从通过精确的描述提供对过去的理解,到为决定和形成政策提供视角。
2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
第一手资料时关于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第一次描述;第二手资料是对事件或经历至少转手过一次的资料。
3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论有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任何研究的开头都是如此。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收集和评价资料的来源,综合信息。这些步骤紧密结合在一起,还包括不断地形成假设并修改假设。最后一步是分析和解释,形成结论。
1、确定研究问题
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陈述要研究的。内容,它们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具体的假设和/或问题。
在分辨研究问题,且在报告这一研究的过程时,避免关键术语使用的模糊和不一致很重要。卡斯特所描述的“现实主义”的危险:
“把过去的术语赋予现在的含义,或与之相反,用现在的术语来说明过去,但在过去这些术语从未存在或在当时有其他含义,这些都是危险的。”
2、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
历史研究中的外在批评是这样对文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文献在哪里产生,什么时候产生,谁记录的。
内在批评在历史研究中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值得信任的程度。
3、综合信息
4、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原来历史研究被视为定性研究,但对某些研究来说,特别是那些设计许多组资料(如人口调查资料)的研究,定量方法也可以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料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历史研究》读后感【第二篇】
在未接触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之前,我的“历史观”一直是通过学校各种历史、政治教材所通用的“经济形态”或者说是“阶级形态”形成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并且一旦牵扯到历史的相关知识,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是朝代,是民族,是历史人物。
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汤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企图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形式的发展及其意义,揭示人类文明运动的轨迹。汤因比反对把民族国家当作历史研究的单位,认为只有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相对独立的系统。根据对文明的独特理解,汤因比认为在人类近60的历史发展中,共出现了26 个文明形态。其中有21个得到了发展,它们是: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或划分为拜占庭文明、俄罗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它与前者可以合为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可分为中国文明、朝鲜-日本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于加丹文明(又译为尤卡坦文明)和玛雅文明。
另外有5个文明停滞了,它们是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有的时候,汤因比还提到一些流产的文明,如斯堪的那维亚文明和凯尔特文明等,从而使文明形态的数目增加到30 多个。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汤因比对于文明形态的划分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划分方法是主观的,似乎完全没有什么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分类依据”。但是,读完这本书,确实给我的历史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要更好的去读一本书,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和现实背景,才能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我大体了解了一下《历史研究》的写作背景:汤因比开始筹划要撰写《历史研究》的时候是在19,那时他32岁,正作为一名记者,坐在一辆从伊斯坦布尔开出的“东方列车”上奔往巴尔干半岛各地采访,时值希—土战争正酣。眼前这块曾经孕育了西方文化的古希腊文明之地,刚刚不久经历了一场号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劫和蹂躏,此刻又继续成了人类自相残杀的屠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文明,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和力量的推动而诞生、成长、衰落和消亡?触景生情,思绪联翩,年轻的汤因比深深跌入了一种永远也难以以自己的想要质疑人类的命运的神圣的“使命感”之中。当晚,他便在一张便笺上录下了一部历史巨著的撰写提纲,人类历史上从此多了一部鸿篇巨著。
读到这里,不仅想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的《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中说:“孔子是位保守主义者,他从未梦想过中国会实现有效的政治统一。秦始皇的事业或许让他震惊,汉高祖刘邦修复统一一事也不见得会使他多么高兴。孔夫子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视政治分立为正常现象。”结合汤因比写《历史研究》时所处的背景,不禁想到,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孔子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思想,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他欲以“道德”约之以己,以“礼”约之以君臣人伦,他的着眼点在文明建设,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统。他的以文明为基点的思想,穿越数千年,确与汤因比的思想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历史研究》读后感
《历史研究》读书心得体会【第三篇】
第一部分作为全书的纲领,指出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与意义。在陈述了以前不少历史学家以国别史或地域史为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后,提出了一个更加广泛的新的研究单元:文明。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式范畴:希腊、中国与犹太三种文明模式,希望以此来理解所有的文明,这种模式的选择基本是可以认可的。提到一个观点:文明的识别标准有一条就是一个社会中一些人脱离经济活动而存在。
第二部分开始尝试解释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与应战这种模式作为文明诞生的条件,文明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成果,在于人类成功地应对了外界的挑战,而不是如平常所理解的观念所说的环境是文明诞生的决定因素。挑战越大文明的发展越大。
第三部分解释文明的成长。提出将自决能力作为文明成长的评价标准,成长不在于取得了多大成绩,而在于文明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应对了外界不断的挑战。而文明的停滞也是一种现象,原因就在于当一个文明成功应对了外部的挑战之后,却被牢牢地束缚在了某种环境中无法向前发展,无法提供更大的创造力与动力以促进文明的继续成长。
第四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衰落。首先批评了以前的将决定论、宿命论等一些观点作为文明衰落的原因的解释。文明的衰退在于没有创造性地应对挑战,而是沉醉在对过往成功应战的崇拜中,丧失了创造力。一个社会中能够成功对挑战作出应战的永远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少部分人的带领下应对挑战,这就有了机械性的模仿的存在。而当领导者失去了带领大众应付挑战的能力同时又不愿将领导权让给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时,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出现,文明就此进入衰退。对过往的崇拜有各自形式:对短暂的自我的崇拜、对一种制度的崇拜、对暂时性技术的崇拜、对胜利的崇拜。简而言之,崇拜是衰落的原因。
第五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解体。文明的衰落并不必然会引起文明的解体,解体包含着两个过程:文明的衰落与文明的重生,有许多文明在衰落之后却仍然长久地维持着,并没有产生出新的文明,也就没有完成解体。在一个解体的文明中,群众失去了领导,必需独自应对挑战,大部分无法成功应对,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此时内省的魔力会逐渐吸引他们,将失败归结为内心精神的控制失败,以此否认对外部世界的无奈感,为此他们会努力内省,最终让他们沉迷在对一种乌托邦的幻想中。但是这种处理方法终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也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第六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国家的一些特点并预测了在以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并非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重新整合的结果,是文明解体的表征,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统一其他国家的结果,战胜的原因是之前的分裂已经让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无力再争。这样一个国家的建立是一种消极行为,他的目的其实就是维持整个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为此他们会建立交通、语言、首都、文官制度等各种体制来保证其发展。这些体制的建立最终的受益者往往并不是统治者自身,而是宗教教会,不管是交通还是语言还是文官制度都促进了教会的发展,另外外部的蛮族也利用了这些便利条件,正是他们最终摧毁了大一统国家。大一统的国家毁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内部对挑战的无能为力,暴力压制那些创造性的个体,最终被日益发展的外部蛮族所毁灭。在预测将来世界性的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时,作者认为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以前的统一都是以武力为依据,但是现在因为核武器的存在,完全的战争将毁掉整个世界,这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 第七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宗教。如上一部分所述,教会是大一统国家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绝对不应据此认为宗教是大一统国家分裂的毒瘤。同时大一统的宗教也为下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力量,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宗教是文明的蝶蛹,结论主张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式。同时作者从人类精神需求的不可消灭性论证了宗教是不可能消失的,同时作者也认为宗教不是对幻象的回应,而是对实在的的回应。
第八部分对历史上处于英雄地位的那些蛮族进行了评价,大一统国家的毁灭并非蛮族的胜利,而是其自身的失败,这些蛮族的作用就是扫帚,许多大一统国家被蛮族所毁灭,但是从没看到某个蛮族能够承担起构建另一个文明社会的重任,这说明了蛮族的局限性。他们被尊为英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象而非真实。
第九部分与第十部分分析了在历史上各种文明相互接触的一些结果并分析了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这种接触分为两上部分:空间上的接触与时间上的接触。空间上的接触就是同一时代文明的接触与融合,而这能否成功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全套照搬与完全抵制都是造成恶果的原因,在现代信息时代文明的接触更加频繁,这些因素我们必须牢记。在时间上的接触则是指某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在后来的某一时期再度出现,对这种现象作者认为这种文明复兴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应该关注于现实问题,现实文明。而不尝试去复兴一个已经消亡的文明。
第十部分简单谈了一下为什么研究历史。好奇心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前提,而历史学家与收藏家的最大区别在于面对历史资料,历史学家尝试去分析解读这些资料,而收藏家只是好奇于收藏,行动是历史学家的根本原则。
《历史研究》读书心得体会/《历史研究》读书心得体会【第四篇】
远古历史因传承条件所限,没有或缺乏及时准确的语言交流、文字记载和影音摄录。因此,研究探索和争鸣质疑都必须理性,必须实事求是。凭借“口述心记,”道听途说的“相传”,仅以“曲笔”或“谬误”的翻版史料,甚至在研究过程中产生认识的不同、理解的深浅、判断的差异,以及那些赖以虚名、投机吆喝、盛赞诽章的不严肃现象,发生“一字褒贬”以及“曲高和寡”和“不睹事”讹传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写史书、讲历史,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游戏历史人物或事件,就是游戏读者、游戏社会;演绎、恶搞出来的虚假传说、鬼神故事,是对历史的极不负责。
所以,研究历史必须潜心读史,并要以客观、辩证、公平、求是的态度去理解过去的过去,认识过去的现存意义。对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新的澄清,应当规范行为,禁忌玄学;认识问题不偏颇,研究探索不沉醉;推测假设谨慎、论述不应夸张;论点和数据要有必然联系,合乎思维逻辑;写出的文章要有严肃的学术性、犀利的论辩性、民众的共认性、感人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