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文化语境论文【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6495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文化语境论文【热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化语境论文【第一篇】

一、髙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对话中的艺术创新

艺术总是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如果不与社会发生紧密联系,不跟现实世界保持本真的接触,艺术的存在价值就难以确定。虽然社会与艺术的对话中常常存在一个主导因素,但仍然不能偏信话语力量中主导因素的决定作用,从而排挤其他社会话语力量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当下中国正面临经济、科技的全面腾飞,并且促使艺术全方位地介入、渗透与覆盖。在这一复杂社会环境的经济语境中,商品因素使艺术也成其一分子,像传媒、中介和广告业等,迅速发展和膨胀,带着艺术的商品化涌向社会。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中国社会的人民,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审视和适应这一现象,像音乐、舞蹈、戏剧等大投入、大制作,以及单纯地追求剩余价值的现象,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应接不暇。但在现实社会语境中能够与艺术产生对话的不仅仅是经济投入问题。如宁波市前剧团仅花二万多元排演的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已经演出三千多场,并获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像我市话剧院排演的《秋天的二人转》投入也不多,现在演出态势也非常好。因此,艺术与社会不是单一的经济与艺术的对话,是艺术与社会的结缘关系,并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观念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后才开始产生出让许多人未曾预料到的联系。

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有了较快的发展,如音像、动画、电影等。但有些艺术产品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向市场化的条件还不成熟。从全国的艺术舞台来看,几年来,由于各省经济发展,因此,在百万或几百万投入的不胜枚举,但是真正能让广大观众喜欢、又叫座,并能产生很大经济利润的又有几出呢?从中国艺术发展史来看,艺术创作与发展不止是靠经济条件,还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正像《恩格斯致约?布洛赫》信中说:“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情况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所以,艺术创新发展必须突破经济唯一论的瓶颈,好像艺术生产没有大资金投入就不能创作出精品,这是一种怪现象,把艺术的创作与生产放在发展的、多变的社会语境中,去探查艺术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间的对话关系。还原其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

二、物质与精神互动语境中的艺术创新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高科技的开发与应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物质产品,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涌入消费者面前,用它特有的语言方式与人们的精神不断对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促使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活动进行交流、互动。艺术产品的价值观念过于凸现,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限。艺术的价值已被物欲横流所遮挡。因此,消解了艺术产品的思想性、审美性、教育性、娱乐性的重要价值。

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在物质与精神的共建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过去由于历史、社会和文化诸多因素,促使高雅艺术成为“贵族阶层”等很少群体的消费,是象牙塔中那很小的一个圈子里的东西。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它们从狭小的空间里,快步跑到了大千世界,通过各种渠道,跑到了多个阶层的民众面前,如心连心艺术团常年到基层慰问演出,同一首歌,春节晚会,还有一些艺术大家从剧场走到了万人的广场等等。大众文化的样式不断创新,如CCTV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星光大道,非常6加1,《超级女声》等等。这些活动使一些弱势群体,如打工仔、工人、学生、小孩等,一夜之间成了亿万人民注目的明星。这一现象是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语境下人们的艺术活动的主体化。充分地体现了自我的精神价值。然而在这一繁荣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即过于追求名、利,艺术成功的代名词是“金钱”,是对物欲的极大追求。这将是艺术发展和精神重建的最大障碍。

艺术研究创新,在精神与物质互动语境下,面临价值观念的转换与革命性的重建。现实社会所关注的艺术巳从传统的,处于文化背景位置的后台走上前台,变成了众所瞩目的社会和生活前景直接相关的重要角色。精神与物质,物质与文化,文化与剩余价值的相互作用,使情感在社会发展的总体积累愈来愈丰富和复杂。人类的精神与艺术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产生对话,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极度膨胀,艺术产品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水平与面貌。因此,艺术研究不能跟帮唱影,就现象而论现象,要从物质发展的丰富视角探索人们精神世界深层次的需求,使物质与精神处于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在这一基础上艺术研究的创新才能引领潮流。

三、文化多样性话语中的艺术创新

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化多样性是当下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多样文化,千姿百态、各有所长。但也带有各种价值观和历史观,因此,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化语境,必须进行研究、利用和创新。

我们应当看到,由于欧美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变化和多样性。所以,西方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观念。这两种文化在当下开放的语言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冲击和互动。因此,中国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外来的通俗艺术、流行艺术、以及杂七杂八的理论、现象等,大量涌人并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我们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活动时。像什么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创历史主义,在“后现代”的作用下出现的后东方、后个人主义、后知识分子、后新时期、后国学!诸如此类。我们在研究创新的同时如何面对这份复杂的“洋礼物”?鲁迅先生在60年前曾指出,“中国艺术界上可怕的现象,是尽先输入名词”,“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见女郎小腿肚做诗,是浪漫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不做诗,是古典主义……”兽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时期文化的先锋和旗手,对中国第一次敞开国门,文化大量涌入的现象,非常犀利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当下我国又真正地大开国门,各类艺术、现象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一涌而人。当然,我们不能拿过去的尺子来丈量当今的文化。也不能迷失在纷纭复杂的各种现象中。今天中国的社会文化巳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所以,也不能把外来文化视为洪水猛兽。在这种语境中艺术透视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安全和他国的价值观念等。我们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为我所用。如高科技在外来艺术活动中的大量应用,以及各类话语间的密切对话等,都是我们应当借鉴的。

在多元化的语境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传统艺术是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当代社会文化拿来主义非常盛行,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万万不可忽视这片土地上固有的文化,如果对传统文艺理论缺乏基本的了解,无法诠释传统艺术的精髄和伟大,创新从何处下手?因此,现代艺术应当把传统看作未来的开端。正确选择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作为参照系统,形成多元的、共生的态势;如戏曲类京剧的《贞观盛事》,舞剧类的《云南映象》,曲艺类的二人转,传统与自然结合的《印象?刘三姐》,民族节曰方面的像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等等,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话语间的有机结合。

因此,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研究艺术理论创新,必须扩大研究视角,既要考虑现代的、传统'的、西方的,也要从思想上、道德上、价值观念上去分析,还应考虑到民族的、宗教的、个体的,以及自然的(绿色文化)、经济的(商品文化)、科学的(技术文化)等等。在相互对话中去探求和构建现代社会的审美观、价值观,形成多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艺术理论体系。

文化语境论文【第二篇】

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英语文学成就,英语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多元拓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不断冲击着英美文学的主流地位,学者们也逐渐以开放式的视角和胸襟透视弱势文化对主流文化建构的影响。英语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首先,从传统的英美文学逐渐拓展到加、澳、南非、新西兰等国及前英属殖民地的英语文学;其次,愈来愈多的少数族裔作家步入世界英语文坛,开始与处于主流地位的白人英语作家展开抗衡。20世纪伊始,来自澳、加、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纷纷在世界英语文坛中登台亮相。正如《世界英语文学》一书中曾记载的,在当代世界英语文学领域,最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未必来自英美,最优秀的英语作家往往来自英美以外的前英殖民地国家,这些作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创作出了大批令世人瞩目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比如,作为一个文化迁徙者,出生于加勒比地区后又移民英国的印度裔英国文学家维•苏•奈保尔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着英国社会和文化现象并进行英语文学创作,1971年,他的作品荣获英国权威奖项“布克图书奖”,并于2001年获得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对英语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年后,南非英语作家约翰•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又一次确立了英美以外的英语国家文学成就所取得的国际地位,标志着当今世界其他英语国家文学的声音渐强,英语文学的文化边界正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中的族裔英语文学以其不同的交互感知,尽显异质文化间强劲的对话活力。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出身于他者民族文化传统的拉什迪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英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在阐释着他者的文化,其中的文学形象与英语的传统文化疆界已然不同。印裔英国作家哈里•昆兹鲁(HariKunzru)以小说《传输》(Transmis-sion)赢得2005年戴西贝尔奖。在美国,以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等非洲裔作家和以谭恩美、汤婷婷等亚裔作家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作家所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所彰显出的无尽魅力吸引着学者们从不同观察视角和研究视角对美国文学与文化进行研究。正如著名批评家杰伊所言,“美国文学已经终结,即单一的、始终反映美国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的文学已被多元文化的创作所取代,而多元文化的美国文学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后殖民英语文学作家及族裔英语文学作家都是以英语为创作语言,但又都是具有他者文化背景的英语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英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带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传递着民族文化呐喊的声音。这些非主流文学或后殖民文学已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们置于同一批评范畴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回顾

英国文学史与发展现状,英国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中的“文化混杂性”显而易见。如此一来,无论从历史与传统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讲,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真的成为某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英美文学边界,对英美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进行解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迫在眉睫。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今英语文学研究与批评也正逐步走向向多元化。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作为研究生课程早已进人教授及学生的视野;在欧美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所开设的“全球想象中的文学”等课程体现出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对于文学界的影响;非裔、华裔、犹太裔、印度裔等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正彰显出强劲的活力,成为众多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由美国著名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与杰尔斯•格恩(GilesGunn)主编的权威性知名著述《重划疆界:英美文学研究的变革》在历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时必读的经典性著作,其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在如今的文学理论界影响颇深。[4]他提出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经成为此领域研究的共识。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重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跨界研究的方法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方法论对于研究世界各国民族的文学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若要研究后殖民文学,必须敢于突破大国中心主义,立足民族文化,从自身被殖民的历史出发为人们提供特有立场去阅读和审视一切曾经受殖民过程影响的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将民族国家、文化霸权等纳入批评视野,开创了文化研究的新纪元,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而另一种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主张文学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强调文学隶属于文化。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应超越它本身的自治领域,参与到与各种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与循环之中。至于对话批评理论,其倡导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话批评的参与者在相互的对话与冲锋中,不断引发对彼此的思考与评价,最终产生出更科学的思想。

三、结语

文化语境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后语境;网络文化;电视;碎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049-03

20世纪中叶,“后现代”概念从西方率先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在国内学术界又纷纷出现了一系列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走向相联系的“后”概念,诸如后九十年代、后国学、后殖民化、后美学,等等。至此,中国也开始转向了一种全球化的“后”语境。同时,有学者曾用“漂浮不定的碎片”来指涉后语境文化的一种发展态势,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后语境下,“文学和艺术都成了碎片式的流行符号和流行电视,它可以一夜之间大红大紫,产生瞬间的轰动效应,但又往往好景不长,转瞬即逝,一旦新一轮流行形成,原来的流行碎片就会被新的流行潮所淹没,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浪头’――缺乏理性、拒绝思考和分析的感觉主义式的艺术碎片。[1]”而网络文化在当下后语境电视中的不时呈现,即是此种“漂浮不定的碎片”的延续性表征。

一、缘起:“后语境”与网络文化的契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人,较2008年增长%,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提升到%,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2]”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网络文化也已逐渐成为一种显性的强势文化。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网络文化又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

首先,网络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性,它与当下人的生活需求密切相关。“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新型网络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网络‘平等文化’,注重个性创造的‘个性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分散文化’,网络能造就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社会自治能力;它创造出了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超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并且因其虚拟现实的功能,将孕育一种热衷于精神创造活动的文化。[3]”显然,“平等”、“个性”与“权力分散”这三个词语恰恰折射出当下人对于生存状态的需要。特别是在中国,饥寒交迫的生存状态早已不复存在,物质上的充裕使得人们对于精神等“上层建筑”充满追求的动力。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和现实因素的种种束缚,“平等”、“个性”与“权力分散”在现实中难以得到充分彰显。因此,人们将视野转为虚拟网络,并建构起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全新文化。这种全新文化寄托着人们的普遍理想。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下,人人都是平等的主体,每个主体都可以对自我欲望进行着最大程度的释放与张扬,他们几乎没有高贵与低贱的差别。尽管网络文化主要以特有的虚拟状态存在并传播着,但是它对非网络传播媒介的渗透和影响却也从未停止。

此外,在中国的“后语境”下,网络文化的外延与后现代文化所体现的外在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高度重合,“后现代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所表现出来的消解中心,反逻格斯主义、反权威、反理性、无深度、零散化、变形、异端、模糊化多元性、断裂、消解主义等等,是从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和反动肇事的。[4]”而网络文化同样是在后工业社会下应运而生的新的文化样式,网络文化的主要缔造者――网民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颇深,是最具有反权威、反理性的一代。从中国各大论坛每年数以亿计的跟帖中可以看出,“权威”早已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在以“自我”为中心畅所欲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与不妥协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也印证了网络文化“平等”、“个性”和“权力分散”的特点。同时,从国际文化背景下来看,“网络传播在世界的顺起,延伸着人身体的功能、延伸着人脑的思维、扩大了人类自我的空间。网络先天就所具有的后现代特征.网络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已经与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价值观走向了重合,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文化产品的无穷复制性,而计算机网络复制技术的出现,助推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来临。”[5]由此观之,在中国,“后语境”与网络文化同样具有高度的“默契”。

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下,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盛行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弗•杰弗逊所言:“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音带、录像带等等。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发财,而是说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总之,后现代主义的中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6]”网络文化当然也不能“免俗”,它从“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日常的电视之中,同样是以一种供人观看的消费品的面目出现的。以这种姿态出现,也正是作为“后语境”下的网络文化向外扩张的最大原动力。

二、凸显:电视中漂浮不定的“网络化碎片”

前面我们提到,后语境电视正以“漂浮不定的碎片”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说此种态势是一种大势所趋,那么电视中网络文化的凸显即是这种趋势的具象化。时至今日,“网络化碎片”已经成为媒体工业常用的生产方式和运营策略。说到底,媒体人正是想借网络的人气来汇聚自己的人气,从而提升收视率、扩大受众群、赚得广告费。在中国当下的电视审美中,网络文化的介入多呈一种相对特殊的零碎化现象出现。它时不时充斥在各类电视综艺节目、文艺晚会、电影、广告和人物访谈等节目之中。概括起来,这种电视中漂浮不定的“网络化碎片”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展现在受众眼前,一个是网络语言的不时植入;一个是网络人物的不时介入。毫无疑问,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网络语言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因子。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民在网上的发帖、聊天等交流时经常使用、并且约定俗成的交际语言和感情符号。从社会文化层面而言,此种网络语言才最能体现网络文化的社会性,也最能够代表网络文化的精髓――对固有的传统语言进行颠覆,其实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换而言之,建构和使用这样一种全新的语言,才是在后现代文化熏陶下的年轻一代所体现出来的反理性、反权威的具体表现。

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蔡明和郭达就将网络语言“你可雷死我了”率先使用到了其表演的小品《北京欢迎您》中,使海内外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感受到了时尚的网络气息,并取得了良好的喜剧效果。随后,网络语言便开始被更多综艺类节目使用,例如:“我要回家偷菜呢”、“我妈叫我回家吃饭”、“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你爸唱的不是歌,是寂寞”、“我是雷锋的传人,叫‘雷人’”、“我爸是李刚”,等等。无独有偶,在一些电视剧中,也难以脱离网络文化的影响。网恋、QQ聊天、玩网络游戏等情节早已在当下都市偶像剧中大量出现,更有甚者,有的编剧甚至干脆就以网络语言为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命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湖南卫视自拍剧《丑女无敌》中的男主角“雷濉保“ 雷” 和“濉北旧砭驮谕络中分别有出人意料和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将其拼凑在一起变成人名,可谓既有创意,又别具一番含义。此外,在一些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中,某些主持人或嘉宾出现尴尬表情时,观众亦可从电视中看到后期制作添加的“濉北砬椋在这里,“濉币丫由单纯的网络语言变为了表情符号,这种加工可谓将汉字经过网络衍生后的象形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凡此种种,都无不体现了处于后现代语境下,网络语言、网络文化对当下电视的影响之深,这些零零散散的“网络化碎片”正是中国后语境电视中网络文化凸显的有力例证。

从另一方面而言,网络人物介入电视也是网络文化在电视中得以凸显的重要表征。从广义上而言,网络人物既包括依靠网络或网络技术为创业平台而走向成功的企业家,如李彦宏、马云等;又可包括依靠网络这个特殊平台,凭借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主动或被动展示自己的身体、才情、言论等而得以迅速成名的“网络红人”。本文讨论的网络人物专指后者。一般来说,“网络红人”的生命力都比较短,难以产生持续、剧烈的轰动效应,这当然与他们普遍的公众形象定位、包装运作模式以及观众的审美心理变迁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某个短时间内,他们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

近几年来,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兽兽、莲花哥等相继走红网络。尽管他们走红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有别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明星――他们大多既无过人的才华,有的亦无出众的姿色。以传统的审美标准观之,其中某些人的形象甚至还会令人反感,按照网络语言说,即非常“雷人”。特别是犀利哥,其原本为一患有精神病的乞丐,却因穿着和形象较为特别,也意外地被网友捧红。这些网络红人成名后,偶尔也出没于电视之中,例如:凤姐就曾被作为嘉宾,被浙江卫视邀请参加《越跳越美丽》节目,同时也主动与电视互动,参加了电视选秀节目的《花儿朵朵》。作为花样美男的车模“莲花哥”也受到湖南卫视《天天向上》邀请,在节目中秀了一回。他们在电视中,或展示自己身体,或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话语,以不断迎合观众的猎奇等审美心理。或许,这些所谓的网络明星出现,已经标志着“明星已死”的时代来临。因为在后现代,谁都可以成为明星,即使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美丽的容颜,没有出众的演技,没有高超的歌唱实力……或许一夜之间,你已经有意或无意地由一名平凡无奇的普通人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明星”。这正如鲍德理亚所言:“在后现代世界中,形象或类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与此相伴随,人们从前对‘真实’的那种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也均告消失。[7]”

三、反思:从肆意渗透观照多重缺位

对于中国后语境电视中日益凸显的“网络化碎片”,我们须持一种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之。一方面,它为电视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元素,进一步阔张了大众的审美视野,满足了不同年龄阶层观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中性”文化的网络文化又缺乏一种自净能力,尽管它通过调侃、玩闹、搞笑等方式消解了严肃与崇高,给观众带来了暂时的快乐。但与此同时,对于身体的过分展示与卖弄和“无厘头”式的“雷人”话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对于这种负面网络文化向电视中的肆意渗透,笔者认为与下述几个因素息息相关。

(一)观众信仰的缺位

进入后现代以来,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尽管“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主流价值观仍然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它价值观已不复存在。相反,它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显得活跃。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多元价值观早已泛滥成灾。加之在日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下,人们看电视的娱乐动机又显得尤为明显。于是,娱乐理念开始被中国许多媒体所借用。毋庸置疑,网络文化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也就是消解中心、消解权威,调侃、戏虐、恶搞和讽刺便是网络中常常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下的重要方式。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这些与人们所谓的娱乐精神恰好是一致的。于是,当网络语言和网络红人也成为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之时,网络文化也开始肆意渗透到电视之中。而这些恰恰都是在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观众的角度而言,这种迎合正折射出其价值观正在由多元化走向虚无化。正因如此,才出现了一些观众面对一个精神病患者或一个毫无一技之长的“网络红人”惊现出狂热的追求。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之摇旗呐喊,为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组建贴吧和粉丝团。如果说对多元价值观的提倡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对于虚无主义价值观的带给年轻一代的信仰缺失和审美扭曲的批判同样应该是当下有识之士所应该积极参与的。同时,教育部门在这中间也是责无旁贷,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重拾当下人迷失的信仰也同样十分重要。

(二)媒体职业道德的缺位

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下,电视首先是以精神消费品的形态出现在文化市场中,“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十多年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传媒经济竞争力与传媒内容的公信力和多样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8]”而低俗网络文化对向电视中的肆意渗透,恰恰加剧了这种矛盾。说到底,网络文化本身并无自净作用,他全靠人来掌控。低俗的网络文化被人引入到电视后,对于观影者的精神毫无提升作用,相反,它被别有用心的人肆意吸入到电视之中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奴役他们愈加麻木的思想,以提高自己的收视率罢了。如是,当收视率或票房的指标上升时,那么其公信力自然也会随之下降。这种矛盾的客观存在也折射出媒体职业道德的缺位。当下,电视仍然是中国普及率最高的大众传媒。“电视消费文化对于社会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电视文化传播者在实际的工作中注重电视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坚决抵制将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捎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的‘消费主义’与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相混淆的错误观念。‘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通过高质量、高品位的电视文化产品的流通提升消费者的素质和精神消费力,以引导社会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健康发展。[9]”面对网络文化的肆意渗透,电视人更应该对网络文化去粗取精,在其中起到一个裁判员的角色,如此方能既体现出电视文化的多样化和健康化,从而彰显出媒体的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公信力。

(三)政府管理体系的缺位

面对网络中出现的暴力、黄色、反动等相关信息,我们国家的文化等相关职能部门曾联合进行过大规模的整顿。但是对于低俗网络文化在电视中的传播,却存在管理上的难度,也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其进行监管。毕竟,这些低俗的网络文化并不涉及暴力、黄色和反动,充其量只是触犯到了传统的道德底线,故从一般的法律范围内对其难以有所管制。一般来说,出现明显“过火”问题的个案,相关部门才会对此进行介入,或限期整改,或予以停播。

网络文化由来已久,网络文化在电视中出现也已经不是新鲜事物。面对政府管理体系的缺位和眼下低俗网络文化的肆意渗透,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制更是显得刻不容缓。值得注意的是,自2010年7月23日总书记要求文化界“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后,相关文化职能部门便开始在文化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轮大规模的反“三俗”运动。凤姐等通过网络走红的“名人”都被视为“三俗”而陆续遭到官方媒体封杀。但一面官方在反“三俗”,另一面社会上却又对“三俗”形成了“一边狠打,一边追捧”的尴尬现象。归根到底,这种“边打边捧”的怪现象主要还是一些媒体和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味地趋利使然。因此,文化部门对“三俗”的打击不仅要落到实处,彻底切断庸俗、低俗、媚俗的网络文化在电视等媒介的传播渠道和表演平台,在对其监管上,更应形成一套长效机制,方能防止其暗地受捧,卷土重来。

总之,“现代高科技极大的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也使被压抑的欲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现代科技支撑的大众传媒,通过制造大量的模式化、通俗化、大众化产品,改变并强化着人类的各种欲望,并使得这种欲望复杂化。[10]”在后现代思潮的引领下,我们正通过各种电视与网络极力地满足着自己的各种欲望。这可以说是对于人性的解放,也可以说是对于人性的放纵。对此,我们必须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诚然,我们要大力提倡对人性的解放,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当人性过度解放后,个人欲望会被无序地张扬和释放,这恰恰也是本文反思的落脚点。倘若网络文化仅仅是因个人泄欲而生,那么当网络文化进入电视后,岂不是只能进一步满足我们张扬和释放欲望的需要吗?尽管我们不排除这种需要的存在,但是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对它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呢?

参考文献:

[1] 金丹元。电视审美与文化阐释[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R/OL].2010-01-15.

[3] 王文宏,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 金丹元。电视文化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 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6] (美)弗•杰弗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弗逊教授讲演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7] (美)贝斯特,凯尔纳。后现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 戴元光。超越传统 建构诚信的传媒体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文化语境论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新词语语境中短信文化传播的语式与辞格进行了分析。

自从1998年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以来,它己迅速发展为人们进行人际交流的新空间,从真诚的祝福到对人情世故的调侃,已成为近些年来一道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景观。被喻为“拇指革命”的短信文化大潮正在引领一种以手代口、以无声胜有声的交流新时尚。轻松椰榆的口吻,善意调侃的风格,平面化卡通化的效果,被称为现代信息文化的奇观。

手机短信既是一种时尚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使文字发挥出更广泛的作用,尤其是不拘泥于传统语言规范,力图打破语法限制,大胆改变固有的话语形态,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创造一种新鲜活泼、反映心态的新话语文体模式,产生一些新的词汇和用法,这就值得我们从语言文化传播特别是新词语的语境中进行研究。

一、精新之“短”,清新之“信”化传播的新词语语境短信文

其一,精新之“短”。

短信顾名思义,先讲究“短”,注重既短小精炼,又不乏新词语、新形象。限于技术条件,目前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于是短而精辟、言简意赅成为手机短信语言上最显著的特征。人际间的日常性事务和普通交往用简洁的话语传送,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适应了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

发短信只见其语,不见其人,不闻其声,对方的音容笑貌无法直接感知。为了弥补,也为了简洁,便用一些符号代替人的面部表情。如“:一)”或“oe”表示抛媚眼或者舒心的笑,“ :-d”表示开口大笑,“_<@_@”表示挤眉弄眼,“:一(”表示生气了,表示脸红了。这些符号形象直观,以符代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短信还常使用缩写,如汉语拼音缩写“pfpf"(佩服佩服);也有英文缩写,如“wry" ( whereare you?你在哪),"fm" (follow me跟我来);还有谐音缩写,如“3ks”表示“谢谢”,"7456”表示“气死我了”;有些还借网络语言,如将“东西”称作“东东”,将“漂亮的女孩”称作“美眉”。这些新词语对传统词汇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改造和变换,像一盘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大杂烩,虽不尽规范,但顺应了当代人休闲娱乐、游戏放松的心理状态,更因简练精短和新词新语而不胫而走,迅速传播。

其二,清新之“信”。

短信顾名思义,还体现于“信”,是民俗化诗词化了的“信”,大量的新词语流淌于诗词、歌谣、打油诗、顺口溜、笑话、歇后语、行话、理语、方言等。新词语如同闪电一样,有着惊人的传播速度。生活中一旦产生新词语,会很快风靡网络,更会一下子走俏短信平台,成为最为冲击人们眼球的文化符号。新词语反映新认识,新认识带来新变化,新变化刷新短信息,新信息推动新生活。试品味下面含有新词语的短信:营造绿色倡低碳,节约水电是关键。贝贝点亮节能灯,晶晶调暗电视机,欢欢节约一度电,迎迎收集废电池,妮妮回收再利用。我是地球小园丁,争当环保小先锋。这里的“低碳”、“节能”、“回收”、“再利用”、“环保”等都是近年环保新词语,“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则是北京奥运会以来的新词语,新词语体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新形象、新理念,崭新语境,如诗如画,清新感人,让人过目难忘。

二、方寸之地,井然之序—短信文化传播的数列语言模式

短信虽是只占“方寸之地”的“拇指文化”,但传播中仍是有“模”有“式”、井然有序的。笔者概括有如下“一打”12种序列模式:

一言式:一言引爆,先总后分。“第一言”,显然是易人耳入眼的,所以写短信的第一句话就很重要。笔者以为这“第一言”最好呈“一言引爆式”,即“先总后分式”,或全文呈“总分总式”。譬如:“春节快乐!具体内容参见其它短信……”在收到大量祝节短信时,读到这样一条仅此“一言”却不乏诙谐和爆发力的“超短章”,会有清新感和生发感。又如:鄙人携十二生肖之最后闪亮登场之超级小帅猪给您拜年啦!金猪吉祥!如此“先总后分”后,即便最后不再总结和与开头呼应,读信者也能理解全文,甚至更加发人深省。

二言式:二方辩证,殊途同归。如果短信要写两句话或要表达两层意思,不妨形成一种“辩证关系”,呈现“辩证统一”之美。譬如:我拿出一枚硬币来抛,如果正面朝上你将幸福一生,反面朝上你将幸福一世。但它偏偏立了起来!老天说没办法,就让你幸福一生一世吧!又如: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选择表情;你不能预支明天,但你必须用好今天!祝你天天快乐,日日开心!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品味衍理。

三言式:三点一线,鼎足之美。文章学有一句俗话:无三不成文。短信虽短,也不忘以“二’‘成“文”。譬如: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择时,得一缘,可益一世;有您一友,是缘,是运,是福!又如:烟花的一瞬是快乐,流星的一瞬是祈愿,思念的一瞬是感动,而我只想让你看到短信的一瞬能明白:我是真心地祝你一生幸福!上述前三句可谓“三点”铺垫,后一句可谓“一线”缀联,如此“三点一线”、“二维空间”,使短信有着“鼎足之势”,精美而又坚固。

四言式:四轮驱动,并行不悖。譬如:聚珠穆朗玛之阳光,拢天涯海角之清风,竭冈底斯山之祝福,吸比尔盖茨之财气,作为礼物送给您!又如:相逢是首悠扬的歌,相识是杯醇香的酒,相处是群同飞的雁,相知是根古老的藤。再如:让风带走你的烦恼,让雨洗刷你的哀愁,让雷振作你的精神,让电激起你的动力。这些“四言式”短信,四句话或四个方面成并列关系,“四轮驱动”,并驾齐驱,既并行不悖,又相得益彰。

五言式:五体相依,浑然一体。譬如:送你五枚铜钱,第一枚代表父母健康,第二枚代表家庭美满,第三枚代表财运亨通,第四枚代表广结善缘,第五枚代表国泰民安,用你的爱心将五枚铜钱连成串,就是心中的奥运五环。又如:短信来了,收到的人春风得意,阅读的人工作顺利,储存的人爱情甜蜜,转发的人大吉大利,删除的人依然好运气,祝你欢欢喜喜!五言相依,环环相扣,一言总揽,浑然一体。

六言式:六神“有”主,缘“六”而顺。“六神无主”这一成语在短信写作中往往被反其义而用之,变成了“六神有主”。譬如:我用祝福捻制成的绒线,烛光下为您织起一件红色的毛衣:前身是平安,后身是幸福,吉祥是厚厚的肩,如意戴在袖子里,领子蕴藏着体贴,口袋把快乐盛满,穿在身上让温暖包裹着您,让我的心陪伴着您。又如:年龄是生命的长度,品行是生命的纯度,意志是生命的强度,超越是生命的高度,学识是生命的密度,荣辱是生命的尺度。新年门槛,又一个刻度,祝你进步!如此“六言”,呈现国人喜欢的“六顺”模式;合成“一旨”,“六神”“有”了主,也使人们喜闻乐见。

七言式:一七色阳光,一“焦”汇聚。譬如:人生忙忙碌碌,日子酸酸甜甜,缘分简简单单,联系断断续续,惦记时时刻刻,祝福长长久久,天天开开心心。祝您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又如:风,带来轻松;水,带来温柔;雾,带来朦胧;海,带来宽容;月,带来温馨;日,带来热情;我,带来真心的祝福,祝您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七句话像七仙女下凡,在收信人手机屏幕上温馨可人;又像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阳光,在一个祝愿中心意思的焦点上汇聚,给人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美感。

八言式:八面来风,周到美满。譬如:心到、想到、得到、看到、听到、味道、福到、财到,节日还没到,我的祝福先到。又如:一句寒暖,一线相喧;一句叮泞,一笺相传;一份相思,一心相盼;一份友情,一生挂念。两则短信分别用用“到”、“一”来串联,一气呵成,较周到地表达出对朋友的相思,对友情的执着。

九言式:九九归一,久久回味。譬如:冬日数九数祝福:一九幸福二九甜蜜三九快乐四九发财五九健康六九平安七九希望八九开心九九祝福岁岁如意!祝你快快乐乐过好年!又如:总是在相逢后拥有你,总是在离别时泣诉你,总是在夜梦中遇到你,总是在电话边听到你,总是在照片前看见你,总是在传闻间寻觅你,总是在谈论下说起你,总是在网络上搜索你,总是在佳节里更想你。节日好!九个排比句子,归为一腔情思,“九九归一”引发“久久回味”。

十言式:十全十美,琳琅满目。譬如:春节到,拜年早: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难少;三拜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儿女孝;六拜幸福绕;七拜忧愁抛;八拜收人高;九拜平安罩;十拜乐逍遥。又如:平安是福,平和得福,平静有福,平顺聚福,平实显福,平步升福,平淡见福,平衡满福,平稳保福,平生幸福,祝福天天快乐!十“拜”十“福”,构思精巧,琳琅满目,十全十美,年味十足。

十一言式:十再加一,一语点化。譬如:新年天气预报:你将会遇到金钱雨、幸运风、友情雾、爱情露、健康霞、幸福云、顺利霜、美满雷、安全雹、开心闪,它们将伴你整一年。列出十种寄托着祝愿者特定美意的“新年天气预报”,再用“它们将伴你整一年”一语点化,使天气也成了“妙而可言”的馈赠品。

十二言式:十二生肖,成全一打。譬如:送你十二生肖:祝你聪明如鼠,强壮如牛,胆大如虎,可爱如兔,自信如龙,魅力如蛇,浪漫如马,温顺如羊,顽皮如猴,美丽如鸡,忠诚如狗,长得像猪。手机短信深受大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信息含量大,造句生动形象,且独具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传达人们之间特殊的情感。十二生肖的民俗文化贯穿在这里,全面、丰富、诙谐、可感,博人开心一笑。

以卫仅从短信的句子数量上列举出一打模式。因为手机短信的字数有限,而又要表达相对完美的意思,所以造几个句子、怎样造好特别是用什么辞格,就得如下文那样细分了。

三、翻造之新,多彩之美—短信文化传播的主要辞格手法

手机短信善用修辞手法,且大胆翻造出新,新语迭出,从而更富生气,异彩纷呈。常用的主要的辞格手法有:

1、设喻—形象生动,情理鲜明。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也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引发读信者联想,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譬如:愿幸福像内存能够不停地溢出,愿金钱像硬盘永远存不够,愿机遇像鼠标永远被你抓在手里,愿前途像显示器永远无比光明,愿生活像cpu奔腾不息。愿我对你的爱像笔记本,永远带在你的身边!这则短信把我们非常熟悉的电脑的零部件编成了短信,很有新意。另外,有的短信还通过设喻即借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委婉地规劝、启发别人,如:小猪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幸福就在自己的尾巴上。于是小猪开始用嘴咬它的小尾巴,妈妈笑笑说:“孩子,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会一直跟着你!”这则短信借用两只小猪的故事,把抽象的哲理说得通俗易懂,避免枯燥说教,让人耳目一新,易于被人接受。

2、比拟—拟人拟物,通俗晓畅。用比拟把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感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或把人当物,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譬如:我问过烦恼了,它根本不爱你,还说永远不理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作多情!还有,健康让我带封情书给你:它暗恋你好久了,并且一生不变。又如:我托空气为邮差,把我热腾腾的问候装订成包裹,印上真心为邮戳,三十七度恒温快递,收件人是你。祝你节日愉快!后则短信是一个包裹的邮递过程,一个“托”字,把空气变成了人,拟人手法让空气也变的更加鲜活和形象。用“热腾腾”来修饰问候,是一种移用的修辞手法。“把问候装订成包裹”又是拟物。“印上真心为邮戳”既是比拟又是双关,显现出发信人的风趣。

3、对偶—上下呼应,朗朗上口。运用对偶,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工整有度,开合自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短信、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譬如:黄河滚滚,川流不息;长江滔滔,源远流长。走过千山万水,铸就一派辉煌。到如今,普天同庆,举国齐欢。又如:年年度中秋今年中秋月更明更圆,国国有国庆我国国庆日最欢最乐。祝您节日愉快、全家幸福。后则短信运用对偶,增色不少。如果平直叙述月亮圆、国庆乐,就平淡了。对偶的使用把中秋节和国庆节的“同节庆”联系了起来,也把家庭(小家)与国家(大家)联系了起来,巧妙升华出大团圆的境界。

4、排比—营造气势,意趣浓烈。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语气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成句子,以表达相关的内容。排比用于叙事,可使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譬如:一朵花搞了许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丢;一把伞撑了许久,雨停了也记不起收;一条路走了许久,天黑了也走不到尽头;一句话想了很久,清楚了才说出口:有你真好!这则短信由四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名句重复一部分词语,大大增加了文字本身的容量,使得这份感情也沉甸甸的。由于句式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表达的感情也更能打动人心。又如: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奋进的人,听脚步就知道;和善的人,看笑容就知道;自信的人,看眼神就知道;吉祥的人,看您就知道。祝新春快乐!运用排比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感受,读起来一气呵成,充满了气势。

5、顶针—首尾蝉联,气势通畅。顶真手法,环环紧扣,引人人胜,议论说理精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十分奇妙。譬如:绕弯子约会见面,见面不如天天想念,想念不如时时挂念,挂念不如经常思念,思念不如万语千言,千言还不如发这个短信件。又如:悠悠的云朵里有淡淡的诗情,淡淡的诗情里有我绵绵的喜悦,绵绵的喜悦里有我轻轻的问候!后面这条短信中顶真的使用把悠悠的云朵、淡淡的诗情和轻轻的问候连接到了一起,婉转、飘渺、浪漫,又不乏深沉、关爱,还带几分羞涩。表述传情,曼妙动人。

6、借代—特征凸显,印象深刻。譬如:我点击整个春天,搜索到祥和画面;我复制喜庆笑脸,粘贴在我的网站;我打开我的邮箱,编辑最美的语言;发送最好的祝愿,希望你删除烦恼;存储快乐每一天,备份幸福每一年。又如:愿你的一切烦恼被二极管截止,快乐被三极管放大,生活里的磕磕绊绊被稳压管整流,一切幸福被爱的芯片集成,被生活的电容存储,无阻尼振荡伴你一生!借代手法使短信的现代特征凸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7、对比—辩证统一,相映成趣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譬如:喝酒伤胃,送礼不对,电话太费,唯有短信祝福实惠又珍贵。又如:我不是你最得意的学生,你却是我最崇拜的老师。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做了您的学生,我本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敬爱的老师,并不是只在今天才想起您,而是今天特别思念您!再如: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浪花拍上岩石,我错过了祝福;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人生只有一回,我庆幸没有错过你这个好友!今晚邀你共同赏月!最后这则连用三个“错过了”,同后面的“没有错过”形成对比,诗情画意中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8、层递—步步推进,水到渠成。运用层递可以使短信语言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接,一步紧一步,步步推进,显得井然有序,鲜明流畅,形成语言的层级美;还可以有条不紊地描写事物,精辟人里地说明事理,淋漓酣畅地抒发感情。譬如:人生如书,婴儿呱呱坠地是序言,少年无忧无虑是散文,青年年少轻狂是诗歌,中年疲于奔波是报告文学,老年处之泰然是总结。新春将翻开美好的序言,谱写新的华章!又如:我一颗浪漫的心,流露满怀祝福,悄悄寄给你、愿你分分秒秒都平安,时时刻刻都称心,日日夜夜都快乐!不管何时何地别忘了,我的祝福不会走远。后则短信通过时间范围的层递变化,表达出了对朋友无尽的祝福。

9、仿拟—一惟妙惟肖,意味深长。仿拟是以家喻户晓的词、成语、谚语、诗词、广告等为本体,以不同的语义为仿体,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造成喜剧效果。短信的仿拟既有词句仿拟,也有文体仿拟。词句仿拟,即根据已有的词或仿照前人的句式,造出新词新句,以表达新的内容。如: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五千万:千万要平安,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幸福,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仿照广一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造,读到五千砂寸,让人猛地吓一跳,还以为是五千万元钱呢。再向下读,一股温馨溢满全身心,原来是含有五个“千万”的祝福。化熟悉为陌生,化平淡为新奇,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10、谐同—音同义异,双关成趣。谐同特别是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构成语义的变异,具有音同义异的修辞效果,它在手机短信中被广泛应用。譬如:想要得到春节礼物吗?那请你把手放在桌上,手心向上,再把头放在手心里,好的!这就是我送给你的春节礼物:掌上垫脑。又如:新的开始,心的收获;新的起点,心的快乐。愿幸福财富永伴你左右,新年快乐!这则短信利用“心”与“新”的谐音,双关成趣,从而将春节的祝福表达得淋漓尽致。

11、易色—色彩斑斓,活泼幽默。易色或增色即在描述事物时变换使用直接表色或间接增色的词语,使其带上感彩。短信中运用增色或调配色彩,或烘托气氛,或增加活趣,或暗寓新义,使意思的表达异常生动清新。譬如:想念是紫色的,爱情是白色的,生活是彩色的,没有你的世界是灰色的!想念本无色,一“紫”显浪漫;用“白色”来形容爱情的纯洁与珍贵;生活是“彩色”的,表明有了所爱的人,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世界呈“灰色”则是说没有了所爱的人,在世上会觉得失去意义。这则短信用了多种颜色来表达爱意,给抽象的概念以具象的色彩,颇有意蕴。

12、精警—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精警又叫“警策”、“警句”等,就是用简练奇妙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其主要特点是言简意赅,通过外在的矛盾,阐释内在深层统一的道理。恰当地运用“精警”修辞手法,往往可以使文句蕴含浓郁的情感,揭示深深邃的内涵。譬如: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场伤心。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声叹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生幸福。最后这则短信在对与错之间辨证地揭示了爱情中造成伤心痛苦的原因,希望那些相爱的人能够珍惜自己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16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