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8673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汇总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第一篇】

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内涵

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产品是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那么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

师资应该是怎样的呢?

目前普遍存在着一种认识,认为中小学教师要会吹、拉、弹、唱、跳。因此,高师音乐专业在课程设置及专业师资配置上竭力求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掌握吹、拉、弹、唱、跳,认为只要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而我们认为,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其教学质量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衡量:

1. 学生的音乐学科知识及技能能否进一步提高,提高到怎样的层次。为什么说是提高?因为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在进校之前已经进行音乐学科,尤其是技能学科的严格挑选,应该具备相当的水平才能以专业合格者的身份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

2. 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教育实践经验积累了多少,及综合人文素质有多高。

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做些什么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杨瑞敏明确指出,目前的诸多高师音乐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

由此看出,目前诸多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所追求的质量,用前面所提出两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最多只能居其一。而作为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实践及在教育中必须具有的一系列人文知识应该是教师生产基地――高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原因分析

除了长期以来受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外,还有高师音乐教育学科自身的原因。

音乐学科本位与教育教学两者的主次关系没有得到解决

无论是教师学生,都认为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就是学习音乐,而没有意识到作为教育专业的前提性。因此,有学生进入琴房练琴、练声、作曲、磨炼音准等,而很少有人进入图书馆阅读并研究教育教学文献;教育教学对象是人,却认为研究人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所做的事情;以后要在基础教育岗位工作,但我们的学生恰恰很少走进这样的学科去学习。

音乐学科本位与教育教学理论两者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对于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也许不是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而是没条件教,没精力学。由于高师音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在校本科四年也只能掌握基础教学所需要的音乐基础学科知识,有的甚至还不能掌握,哪里谈的上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而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较高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庞大课程体系。

有些高师音乐专业随着扩招大潮在膨胀,导致教学设备、教学师资等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水平质量没有得到解决时,招生数量迅速增加导致生源音乐基础知识水平降低,使前面两个衡量高师音乐教学质量因素无法两全其美。

音乐教育论文【第二篇】

一、运用互动教学法优化新课导入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互动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为顺利地展开。例如,教师在教授“快乐的一天”这一课时,可以先提问学生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快乐一天,再问学生这一天做了什么,为什么快乐,有什么感想,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从而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成功导入课题。教师在教授“拉勾勾”这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有没有做过“拉勾勾”,是由于什么原因做的,定下了怎样的拉钩约定,最后约定是否实现等等,再播放“拉勾勾”的音乐和MV,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课题。

二、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大多好动、爱玩,喜欢新颖有趣的事物,喜爱做游戏。因此,教师就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情况,恰当地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轻松有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轻松掌握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唱歌接力游戏,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按照教室座位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唱歌任务,让学生每人唱一句歌词,按照座位顺序接力下去,最后由全班同学和教师共同选出唱的最好的小组,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进教学活动中,还能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普遍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就应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教授“动物说话”这一课时,可以先提问学生认识哪些小动物,引发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导入课题。在教授歌曲之前,教师应当先示范演唱一遍,再提问学生:“歌曲之中提到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动物是怎么说话的?能猜到小动物们说了些什么吗?”吸引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引导学生熟悉歌词,使学生从歌词中找到答案。这种方法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建立高效小学音乐课堂。

四、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

教师应用互动教学法,不仅应当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当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力求小组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均衡。其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给学生布置合理的小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交流讨论、合作解决。最后,教师应当选择小组代表发言,讲述本组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以及最终结果,之后由教师进行检验、评价与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五、组织学生演绎情景剧

教师在教授便于故事性较强的歌曲时,应当将歌词改编为便于演绎的剧本,根据剧本角色数量,采用抽签等方法选择学生,给每位学生分配一个角色,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熟悉剧本台词,再让学生上台表演。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活泼性,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表演中,能够很轻松地掌握歌词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歌曲。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也通过与同学的配合提高了协作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六、总结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互动教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有效地进行沟通,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改进自身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勤于思考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建立高效小学音乐课堂。

作者:甄丽娜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铁路小学

第2篇

一、民族音乐启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

现在我们在音乐课中,安排有“民族文化”主题,向学生介绍中国各地的民歌,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效率,学唱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社会背景、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相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唱《茉莉花》时,我就先向学生介绍其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让学生在歌唱时更能体会此民歌的独特魅力。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绚丽文化,通过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各个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此外,我国民族音乐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如琵琶、唢呐、笛子、胡琴、笙等,小学音乐课中,加强对这些我国民族声乐知识的讲解和演奏,对于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中,蕴藏着民族气魄、民族气概、民族感情等,它凝结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民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小学生有着一系列积极意义,它促使中小学生在坚韧顽强、自信向上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下燃起爱国情怀,在青少年时期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将民族音乐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民族精神的魅力,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可以通过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如临其境般感受到船夫们与大风大浪搏斗的激烈场面,感受到我国人民艰苦顽强的精神;在演奏《狼牙山五壮士》时,先通过电影片段给学生还原一个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演奏时,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出五壮士英勇善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从内心深处表达对先烈们的敬意。总之,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从内心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让学生从这其中深刻体会到一种无法抗拒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中国华夏儿女的民族感情,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作品的内涵;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学习我国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将音乐作品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向先人学习的动力,使之怀有拼搏向上、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让他们具有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民族音乐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频繁,在教育学生汲取他国优秀文化元素的时候,也会被一些不良因素干扰,让他们无法分辨“好”与“坏”,不能积极有效地对待周围的事物,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我国民族音乐以其丰富的内涵被认为可以“正身行”。因为高尚优美的音乐蕴含着一定的高尚情操和情怀,它独特的声情并茂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小学生的灵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升华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灵起到净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具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此外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分辨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高尚的音乐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通过独唱、混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去表达出气势磅礴、展现出我们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流露出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给人一种向往真善美、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力量。让民族音乐以其超强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一种正义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对生活和整个世界充满了挚爱,增强自己为之不懈奋斗的力量。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论文【第三篇】

对音乐教育的科学性研究在德国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因是音乐教育、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当时心理学研究方法及成果对音乐教育研究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学者们尝试将格式塔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史学等运用于音乐教育研究,以期建立一个以实证和认识论为基本研究方法的音乐教育学科。第一批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包括对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幼儿对旋律的捕捉能力、儿童音乐表现及感受能力的发展研究等。此外,第一批有关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也产生于这个时期。

音乐教育研究的初步成果打开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眼界,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家莱奥・克斯滕贝格在进行学校音乐课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同时,还以深远的眼光倡导建立一个“音乐教育研究院”,希望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进行音乐教育实践。

正当音乐教育迈出科学化的步伐时,“艺术教育运动”在20年代兴起。“艺术教育运动”反对纯艺术、反对理性,提倡自然教育,强调音乐在公民教育中,特别是在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中的作用。“艺术教育运动”虽有积极意义,但它排斥科学,后来被纳粹国家主义者所利用。实验性的音乐教育研究在纳粹时期也受到限制。

二、20世纪50~80年代――音乐教育研究的深入

20世纪中叶是德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复兴时期,这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研究的深入和音乐教育研究组织的建立。50~60年代的研究首先是继续实验性的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还有对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性的讨论。这些研究和讨论对音乐教育实践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对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和音乐知识的传授。由此引发的是60年代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可以说是克斯滕贝格音乐教育改革在几十年后的继续。学校音乐课真正抛弃了单一的唱歌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课:从对音响的探索到对音乐创作的尝试,从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到对音乐文化的理解都成为中小学音乐课的内容。音乐课内容的扩充迫切需要相应的学科教学法。因此音乐教学法研究也成为这个时期音乐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与此同时,伴随着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科理论方法渗透到音乐教育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都对音乐教育研究和实践产生(差异网☆)了积极的影响。从美国发展起来的课程理论也促进了德国学者对音乐教育课程的研究。这一切都使音乐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逐渐明确起来。

音乐教育研究的广泛进行促进了研究组织工作的开展。自60年代开始,德国音乐教育研究的组织逐步建立起来。1965年FiMe(音乐教育研究工作会)成立,这是音乐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FiMe首先征集研究主题,为每年的研究提供指向。1971年这个工作组改名为AMPF(中文翻译可沿用“音乐教育研究工作会”),继续作为德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合作、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平台。研究组织的工作不但推动了音乐教育研究深入和广泛的开展,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建立了一个不断扩展的系列文献库。从FiMe和以后的AMPF所出版的论文集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德国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发展过程。

以FiMe为名,从1969年至1981年出版的文集共有13册。1969至1973年的文集中主要收集了音乐心理学以及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论文。1974和1975年的研究重点是音乐社会学和音乐课程,如流行音乐、非欧洲音乐对学校音乐课的影响、学生音乐偏爱问题等。1976至1981年间的6个文集以音乐教师教育研究为主,另有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等。由此可以看出,60至70年代初是音乐教学法的探索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不断受到“另类”音乐文化的冲击,于是对音乐社会学和音乐课程的研究成为70年代中期时展的需要。教育实践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教师教育。为使教师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1976至1981年间,FiMe针对教师教育问题组织了大量的研究。

除FiMe和AMPF之外,其他音乐研究组织和刊物也相继出现。由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合作联盟组成的Bfg成立于1972年。德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希格丽德・阿贝尔一施特鲁斯(sigrid Abel-Struth)于1970年创办了《音乐教育――研究与学说》(Musikpaedagogik-Forschung und Lehre)系列文集。

20世纪中期德国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不但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也使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音乐教育研究的再认识

经过60年代以来的音乐教育研究和音乐教育改革,80年代,音乐教育研究显得更为成熟。音乐教育文献的大量涌现,既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又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著名音乐教育家希格丽德・阿贝尔一施特鲁斯的《音乐教育学概论》(Grundriss der Musikpaedagogik)就诞生于这个时期。这部德文巨著第一次全面地概括了音乐教育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为音乐教育学作为一个科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音乐教育研究组织的工作也在6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AMPF于80年代初开始以自己的名称出版文集。

从1980年至2007年该研究会设立的研究方向及发表的论文来看,除一部分重复以往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之外,对音乐与现代科技、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占了较大的篇幅。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家政治的变化无不对音乐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音乐教育也由此产生了更多的课题。1999年AMPF文集中的论文,从对历史研究到对电脑在音乐课堂的应用,从对德国音乐教师的访谈调查到对欧洲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研究,每1篇都是一个单独的主题,音乐教育的复杂性以及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在此得到了集中的展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诸多音乐教育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文化变迁对音乐教育的冲击。其中有不同社会层次的文化问题,也有移民政策带来的多民族文化共存问题。AMPF在2000年出版的文集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这本文集中的论文主要对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试图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2007年,AMPF再次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主题组织了研究和讨论。学者们对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吉奥格・奥尔海姆(GeorgAuernheimer)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思考源自于社会的民主和平等意识。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外民族文化的宽容,建立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以及帮助外民族学生寻找和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主张以校外的各种活动形式代替校内音乐课。多洛忒・巴尔特(Dorothee Barth)的研究则侧重于对校内音乐课的思考。她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针对当前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肤浅的认识和简单的做法,探讨了多

元文化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意义。她的结论是,学校音乐课没有义务传承各民族、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等,学校教育应该从不同文化的不同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文化以及音乐在其中的意义。

迈入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研究受到巨大的挑战。中小学音乐课的内容越来越脱离传统的音乐学科。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似乎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而对新课题的研究又亟待深化。不断有人对音乐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系统的存在意义,对音乐教育学研究是否能直接指导教学实践,音乐教育学研究是否仍有必要等问题提出质疑。针对这种情况,AMPF 2002年的年会将音乐教育学及其研究问题定为会议主题。参会论文对音乐教育是否能成为一门系统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任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海尔曼・凯塞(Hermann )认为建立一个系统的音乐教育学科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学科的成立必须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独立的音乐教育学科的存在,社会意义中人与音乐之间的、有教育企图的关系就不能得到适当的解释。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和大专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水平如果没有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持便有可能大幅度倒退。为避免音乐教育学科的笼统化,约尔根・佛格特(JuergenVogt)建议将音乐教育学科分为三类: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哲学、实验性的音乐教育研究和一个纯理论的音乐教育。也有学者认为,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期待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不现实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只可能落在音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和主观认识上。只有一个教学的、学科的和应用性为一体的研究才可能解决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问题,而这种指导也只能是因人而异的。这种观点与20世纪4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50年代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的“行动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是因为对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待深入探讨,凯塞作为主编,在2004年出版的该会议文集中呼吁AMPF会员:研究时,要充分明确所处的具体情况,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加强会员之间的对话和讨论;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合作性研究;明确音乐教育研究观,强化研究意识。

四、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第四篇】

如何创新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一个具有较强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的教研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任务,也是一件值得广大高校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育理念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确立学生在高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研工作。第二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第三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过程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必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相互促进,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特征明确。因此,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教育手段的科学性、教育评价的激励性以及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一、合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而实施的培养方式。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是指相对于专门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的、从事音乐教学具体工作的、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由于各校的办学理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教学硬件设施不同等因素,造成各地办学模式上的较大差异。而办学模式的差异就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上的不同结果。

二、明确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

在培养目标方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并明确提出“三型”相互促进,“三性”的明确特点,强调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应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作为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普通学校培养目标的特色。

对于培养规格,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既有政治思想要求,又有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

1、政治思想要求: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系统地掌握中等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含声乐、钢琴、中外管弦乐器各一项);熟悉了解学校音乐教育规律,胜任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工作;具备比较全面的音乐学知识素养,有较为丰富的中外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强的音乐审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

3、教育观念、方法、能力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较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和方法,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当代音乐教育发展新动向,并初步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文化素养、外语、计算机的要求:具有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文、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具有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身心、情操、品格、为人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与体魄,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自觉培养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能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在集体中具有团结、协调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①具备正确理解音乐、音乐学科、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在学科体系、文化、教育中的位置和特点的能力,并能够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②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能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③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掌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实践、提倡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⑤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先进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⑥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方法,具备正确评价自身、他人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能力。⑦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⑧掌握多能型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位学生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伴奏能力,初步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法,能够组织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⑨开阔的文化视野。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通过学科间的渗透获得宽广的文化素养。⑩优良的职业知识。了解现代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熟悉教育法规,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并形成初步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18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