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编3篇
【导言】此例“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编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今天,又一次捧起李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亲切,也有些爱不释手。
在这本书里,李老师针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36个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并列举了自己经历的一桩桩事例,给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我得到的收获也不少,我知道了什么叫“完美教室”。所谓“完美教室”,就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快乐时光,一起走过的有诗意的日子。它的核心理念是“幸福”。完美,是一种朝向;幸福,才是目的。因此,“完美教室”也可以叫做“幸福班级”。而李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完美教室”的内涵:
一、完美教室,要让学生感到快乐;
二、完美教室要让学生有收获,包括知识的收获,能力的收获,人格的收获,阅历的收获等;
三、完美教室要有精彩动人的故事;
四、完美教室要有成长,这里的成长不但是师生共同的,而且是互相促进的。
李老师说: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同时自己也在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幸福,才是完美教室的最高境界。“完美教室”对于我来说是个崭新的名词,也带给我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室不是传授知识的训练场,我们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除了完成教学目标外,更多的是要**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才能带给学生一种生活的热情,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每一天的时光大致是相同的,我们怎样在相同中求不同,让孩子们长大后,回忆起和老师共度的时光,都会感到温馨和难忘,这才是孩子人生中最宝贵的人生经历,这也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非常适合一线老师认真阅读思考,这个假期,会继续认真读完,下学期做出改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的3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黑匣子阅读答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1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应星光读书会之约,拿出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再次品读,不知不觉读了一个小时,读了前5篇,掩卷沉思,苏翁说得很多,我目前虽然还做不到,但至少在教育理念上,还是有所提高的,现在稍作总结一下。
苏翁说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理解为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山草香 …,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好每一位学生求知欲望,要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够着桃子,能更好地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力所能及的不同的任务去完成,或有成就感,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这样上课就不会出现调皮和做小动作的孩子。
苏翁举例子说,一个历史老师课上的很精彩,他是在用一辈子备课,真正备这一节课才花了15钟,让我感悟到厚积薄发的力量,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语文观,只有多读名家大家的学术著作,站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在课堂上驾驭住学生,知道把学生往哪里引领,在课堂上才不会只重视对知识的讲解,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思维、识记方面,才会主动注重训练学生的智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牛弹琴”的情况不会再出现。
苏翁说:“阅读要跟学习紧密结合地联系起来,如果能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使用“两套教学大纲”,我读后豁然开朗,我理解为挖树根的原理,每节课要传授的知识,就好比是要挖的大树根,树根太大怎么能挖出来?先绕着树根周边挖,当树根周边一圈都挖空了了,树根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在这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为了帮助儿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必须重视学科中“关键”知识的牢固识记,而要促进这种牢固识记,就必须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他明确指出:“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结合他在文中列举的物理和生物教学案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提出的“两套教学大纲”:一套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套是促进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和基本技能有效内化的背景资料。正如他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提出的:“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熟记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
我们要思考的是,“智力背景”到底指的是什么?
以1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如何更清楚的理解“智力背景”。1篇课文,学生读通读顺并不难,而要理解事实和情感却不容易,因为其间既有知识的隔膜,更有历史的隔阂。认知和经验决定了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进行思考的艰难,学生需要一个阅读思考的支点和平台。给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必要的背景文字或“链接”文字的阅读,对文本形成立体的感受,学生才能与文本展开无隔膜的对话,才能读有所得,所以要尽力扩大学生相关阅读的知识面。
我们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创建了“1+X”的阅读形态,是不是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呢?如:同主题阅读,同题材阅读,比较阅读,回顾性阅读。这些延展在教读课文的练习、自读课文阅读提示后会有提出。统编教材一直在倡导这一理念:要把语文课堂,语文学习,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不只在课堂上发生,不只是课堂上的事情,课外也是重要阵地。
以上是我今天读老霍后一些粗浅的体会,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拍砖!由衷感谢余芳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星空读书会提供的平台,我相信团队的力量,跟着团队一起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