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饮食文化论文【第一篇】
一、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其下属的如皋、如东、启东等地均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在如皋地区140多万人口中,百岁老人高达200多人,其总数位居全国县(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长寿之乡”。南通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早在清代就出现了研究食疗、食补的养生专家丁其誉,他在对家乡长寿现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寿世秘典》,从顺应岁时、合理膳食、适常起居、中医调理等方面对饮食养生进行专门的论述,影响深远。如今南通已经出现一批优秀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如皋的长寿宴多次在国内外养生美食大赛中获得金奖,“三香斋”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如皋萝卜皮、如式香肠、肉松等长寿食品已经畅销全国。
二、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品级高,类型多样
旅游产业的开发离不开优质的资源基础,南通是世界上首个获得“长寿之都”称号的地区,因此可以说,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国际性的知名度,品级相当高,这是开发饮食旅游的天然优势条件。同时,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也比较丰富,各地区特色各异。例如如皋出产萝卜皮、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等生态农业食品,如东、启东以海鲜养生食品为特色,海安则以河豚养生饮食为其开发亮点,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
2.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
可进入性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开发条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已知的一些长寿之乡往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或者是位于高寒地带,或者是位于偏远的山区,而南通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经过多年的建设,南通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内外部交通四通八达,各旅游点之间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联动,这就为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3.客源市场
广阔充足的客源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人们比以往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一社会心态在旅游市场上表现为游客对长寿养生类产品比较青睐;另一方面,南通临近以沪宁杭为代表的华东旅游黄金地带,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民众出游率较高,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既可以从上述地区吸引当地客源,也可以与这些地区的旅行社开展合作,将游览沪宁杭的外省市游客吸引到南通来。
(二)劣势分析
1.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目前南通的长寿饮食产品开发还是以初级的现成食品为主,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开发。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品尝美味的食物,他们还注重于参与到食品的种植、采集、加工制作等层面,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单一的食品之外,还可以涵盖美食节庆、厨艺比拼、特色餐厅、田园观光、食俗食礼、美食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领域。调查显示,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在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做得还不够,独具特色的明星产品、亮点产品还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饮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长寿旅游宣传营销体系不完善
南通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长寿之乡只是众多城市名片之中的一个,其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游客往往会在众多的旅游信息中忽略这一元素。此外,多年来南通的长寿旅游宣传主推如皋,已有的旅游线路、长寿食品品牌也主要集中在如皋地区,如东、启东等地的开发就较为滞后。现在南通全市成为“长寿之都”,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在突出打造如皋长寿旅游精品的同时,还需要加快其他地区的旅游营销,营造全面开花的良好效果。
3.饮食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基层服务人员。实践证明,游客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服务接待人员的素质与态度决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游客对南通饮食旅游经营服务人员在专业知识、业务素质等方面的表现还不太满意。饮食旅游表面看来是重在品尝美味,可实际竞争力却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游客感知文化的魅力则是需要专业服务人员这座桥梁来实现的。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
(三)机遇分析
1.市场吸引力较大
首先,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素有饮食养生、追求长寿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都热衷于研究食疗养生之法,这就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其次,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促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国人都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过去是老年人偏爱长寿养生类旅游产品,现在这一年龄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青年人都加入了这一队伍,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符合了这一社会潮流。最后,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但要追求吃好吃饱,更要追求绿色健康无污染,长寿食品已然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2.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适时推出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南通的旅游产品传统上集中于以狼山、濠河、博物馆为代表的观光旅游项目,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的。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大力推进南通新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这就为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
(四)威胁分析
1.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
根据中国老年学会的评选认定,南通周边还有太仓市、上海崇明、溧阳市等地入选中国长寿之乡,长寿旅游在这些地区也正成为开发的热点。因此,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城市产生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这就需要在产品的开发中做到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与兄弟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合作共赢,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2.食品安全质量保证
在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各类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保证与保鲜技术是各供应商将面临的较大挑战。食品安全责任重于天,确保南通长寿食品的原汁原味、质量上乘,这直接关系到南通长寿旅游产业的兴衰,更会影响到长寿之都的名声。因此,在今后的开发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在食品的原产地保护、加工工艺流程优化、检验检测等环节加强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三、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在政策法规、环境保障、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稀缺性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国内知名的巴马长寿旅游区已经出现污染现象,这就需要南通的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先期的整体性规划,防治盲目性的过度开发,尤其要确保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过关。此外,发展旅游还需要交通、住宿、餐饮、服务中心等诸多配套设施,这也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安排,以提高各景点的接待能力。2.拓展与丰富产品的类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的产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南通要以长寿文化为核心,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拓展和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长寿系列食品外,还可以在长寿养生文化主题餐厅建设、长寿饮食文化知识教育培训、长寿文化食谱出版发行、长寿文化系列餐具开发、长寿食材培育基地参观等方面进行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挖掘更多的消费价值。同时,各旅游目的地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从游客的感知角度出发,设计出文化性与体验性并重的明星产品。
3.积极开展多样化营销活动
科学有效的营销活动是促进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吸引广大游客的有力推手。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宣传既需要制作旅游宣传片、编写长寿美食旅游指南、聘请名人代言等传统宣传模式,更需要拓宽思路,在目前流行的新媒体中寻找突破口。比如:创建官方旅游微博,第一时间最新的旅游资讯,通过点赞、有奖评论等形式与游客展开互动交流;拍摄主题微电影,在主流视频网站上线宣传;在知名网络杂志平台刊登系列广告,以此来提高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赢得游客群体的青睐。
4.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饮食文化论文【第二篇】
彝人有谚语“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指的是彝人包括生死在内的一生都与火紧密相关,孩子出生要抱到火塘上经烟熏火烤以去除不幸和霉气,人死后要经火葬其灵魂方能回归天界与祖先相聚。所以,火在彝人的生命历程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彝人最敬畏的对象,并且这种对火的敬畏还渗透到了住宅布局、宗教、禁忌、生命仪式、装饰艺术、节日庆典等彝人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独特的火崇拜也因之成为彝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彝族文化的研究者曲比阿果在其《凉山彝人火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一文中所指出的:“彝族火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与彝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彝族人对火的理解与禁忌承载着他们对社会、自然的理解与敬畏,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火在彝民族的生存发展中所具备和发挥出的巨大力量,也可以切实体验到彝人对火的情感。”由于传说的影响、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选择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作用,彝人对火的崇拜最终演化出了火把节这一最具彝族文化特征的节日,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彝族传统火把节,是彝族深层火崇拜物化的重大节日。火把节的火崇拜,不仅源于火能烧虫逐疫的自然属性,也源自彝民笃信火能占田祈丰的精神属性。作为彝族年度性重大传统节日,敬天祭祖、叫魂赎魂、烧虫逐疫、占田祈丰仪式,构成了其四个最为重要的民俗特质,呈现出火把节独特的文化意义,源源不断地推动着彝族传统火把节的传承。彝族通过周期性演述这些节日民俗特质,不断地沟通着天地人际关系,同时也规范着彝族现实社会。”因此,火把节完全可以堪称凉山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其文化含义在于:火把节对火的崇拜,折射出彝族人民对火的理解与禁忌,包含着敬天祭祖、占田祈丰、烧虫逐疫、叫魂赎魂等独特的民俗特征,承载着他们对社会、自然的理解与敬畏,是彝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2火把节的典型视觉符号特征研究
根据彝族文化研究专家的介绍,“火把节一般要连续过三天。第一天打牛杀猪宰羊准备丰盛食物,晚上耍火把游山绕地,这时青年们聚集一起玩火把,唱‘都格啦’(即火把到了,快来玩耍)的火把节歌。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活动内容众多;届时,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年轻女子则跳起欢乐的节日舞‘都荷舞’。第三天继续过节,不过活动不如头两天热烈、隆重”。三天的火把节,除了祭祀、祈福、娱乐之外,如同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一样,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吃,不论富人穷人,都要尽力准备丰盛的食物来庆祝火把节,“祭啊祭,兹莫用大骟牛来过,富人用大骟羊来过,穷人用鸡来过,光棍用蛋来过,寡妇用荞粑辣子汤来过”。而在吃时,因酒是彝族人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年节、婚丧、祭祀、盟誓、探亲访友均以饮酒为礼,即使无菜也不伤豪兴。所以喝酒成为火把节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三天的火把节实质上也就是开怀畅饮的狂欢节。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畅饮醇厚甘美的杆杆酒,载歌载舞,祈望庄稼丰收、人畜兴旺安康,是火把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图像记忆,而火与酒则是这一视觉图像中最鲜明夺目的东西。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火与酒作为火把节的典型视觉符号。由于对火的崇拜,火镰曾经是彝族日常生活重要的取火工具,以及生存环境中对火的强烈依赖,所以凉山彝族提炼、创造了火镰纹,并将其以单独或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广泛应用于从古到今各种器物的装饰中,火镰纹因之成为最具凉山彝族文化特色和生命力的传统纹样之一,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火把节典型视觉符号火的形态元素。酒在凉山彝族的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成为饮酒的由头,结盟酒、娃娃认亲酒、搜美酒、洗礼酒、成人酒、求婚酒、订亲酒、告慰酒、报丧酒、吊丧酒、丧宴酒、安灵酒、送灵酒、祭灵酒、祭祖酒、待客酒、互助酒、赔礼酒、家支酒、戒酒酒、开戒酒,饮酒的名目可谓品类繁多,因此凉山彝族形成了自己丰厚的酒文化,这种酒文化不仅体现在不同饮酒名目具有不同的饮用礼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而且也体现在酒具造型的别具一格上。在凉山彝族众多的酒具中,尤以扁圆形酒壶、鹰爪酒杯和牛角酒杯最具彝家特色。扁圆形酒壶分头、腹、足、咂口四个部分。头为三节小塔造型,既具宗教意味,亦具装饰作用。腹为圆饼形,分前后两半,采用子母口扣合。足为圆锥形,壶正放置时可保持整个壶的稳定,倒置后就成为壶的进酒口,呈喇叭口型,中心有一孔,插竹管入腹内,便于灌酒。
咂口为腹上端旁的一斜插竹管,供吸酒用,竹管直插入壶内。壶的内部构造极为精巧,壶内“在腹腔上部高于进管口部分形成必需的空间,酒液因低于进管口,壶置正滴酒不溢。由于出酒管斜插腹腔,其底端靠腹腔底部,因此酒液能基本吸尽。酒壶腹腔成密封状态,和外界接触面小,酒味可长时间保持不变。摇晃摆动酒壶,酒液也不会漏出,很适用于长途跋涉和游牧生活”。鹰爪酒杯系杯身和雕鹰爪组合而成。“杯身为木胎或皮胎漆绘、杯底有一突锥捆上鹰爪成—体,用土漆涂抹,使之牢固。彝族人民对鹰十分崇拜,他们把鹰视为神的化身,认为鹰能镇邪。用鹰爪做酒杯足,可避邪驱魔。从前家里的主人把鹰爪酒杯和牛角杯、野猪蹄酒杯等一起置于室内,以显示具身份高贵和势力的强盛。”牛角酒杯的制法较简易:“将牛角砍下火煮,掏净角内的血肉,角表刮削匀净,髹漆彩绘即成。在诸种牛角酒杯中,以牦牛角酒杯为一等,犏牛角(母牦牛、公黄牛的杂交牛牛角)酒杯为二等,黄牛、水牛角酒杯为三等,绵羊角酒杯为四等。”扁圆形酒壶以木胎漆彩绘,色彩厚重,对比浓烈;纹饰多样,主次分明;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整个壶鲜明、浓郁、粗犷的彝家风格,让人过目难忘。鹰爪酒杯造型奇特,集粗犷、威猛和灵巧于一体,蕴含着浓郁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意味;牛角酒杯取材天然,造型随物赋形,或粗犷遒劲,或优美灵巧,积淀着彝族先民的原始审美情趣。两类酒杯从造型到纹饰,再到文化内涵,无疑不彰显着凉山彝族酒文化独有的意味。因此,扁圆形酒壶、鹰爪酒杯和牛角酒杯所蕴含的厚重凉山彝族酒文化印记,使其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火把节典型视觉符号酒的形态元素。而它们在造型、纹饰方面的古朴稚拙、天然粗犷、凝重壮美的原始韵味,则体现了凉山彝族热情豪放、勇敢不屈的民族文化性格,因之我们可以将具有原始韵味的古朴稚拙、天然粗犷、凝重壮美视为其风格元素。从古代开始,凉山彝族就对黑、红、黄三色情有独钟。在民族生存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凉山彝族逐渐赋予了黑、红、黄三色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象征意义:黑色象征土地,红色象征火与血,黄色象征太阳的光辉,使其成为了自己民族的三原色,并将其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黑、红、黄三色成了彝族这个群体相互认同的、最敏感的、并能产生共鸣的色彩语言符号和信息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成为了凉山彝族及其文化最易被其他民族辨认、识记的文化色彩符号。因此,具有丰厚文化含义,色调简洁明快、对比强烈鲜艳的黑、红、黄三色,理所应当的是火把节典型视觉符号的色彩元素。
3结语
饮食文化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风俗,仪式
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人们普遍喜欢吃面食,在现在的华北和西北一带人们几乎每天都是吃面食,人们把白面做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做成不同的食品。本文是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调查了解,试图分析总结当地人为什么喜欢吃“馍馍”,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由普通的饮食——“馍馍”,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饮食习惯有个总结,并且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饮食文化并且能够延续至今,在当今的社会还得到了发扬光大,达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探讨中国饮食文化,通过全面介绍山东馒头的由来,特点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又重新对传统的文化有了深刻反思,对传统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社会、政府及个人对此进行了发展,从中获取有益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地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项目进行开发,并且通过一些宣传使普通大众对此有了重新的认识。本文就是要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馍馍”进行阐述,分析,研究其中由普通的饮食所引起的文化现象。
二、胶州湾一带的人们喜欢吃“馍馍”的原因
1.自然原因。胶州湾地处山东半岛,也就是华北平原之内。本区域的农业灌溉水源不是充足,春季时候气温上升地快,水分蒸发量大,容易造成春旱,冬季气温不低,适宜种植冬小麦。所以本区域种植有大量的小麦。这种自然条件使得当地保留了大量的农田,而且至今这种农业形势保持持续的发展。
2.经济原因。本地区的人口非常多,尤其农村地区。所以本地区的人们自古就有吃“馍馍”的习惯,因为这种面食能够极大地程度上解决人们温饱的问题。另外本地区地处黄海北部,人们都有出海捕鱼的习惯,所以在出海之前当地人都会举行一些祭海的仪式,起初人们都是用一些牲口,后来才演变成用做成各式形状的“馍馍”在代替牲口。
3.社会原因。本区古代时期是战乱频繁之地,当地人们为了求得平安,就会举行祭拜仪式,因为离海近,人们对大海有一种敬畏之心,当地人喜欢出海捕鱼,想从大海中获得食物,所以就在出海之前举行一些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这种行为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论文大全。到现在,在当地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馍馍,表达自己的心情。论文大全。
三、馍馍——从一种食物是如何变成一种风俗习惯的
馍馍,作为胶州湾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食物,在人们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在当地,据笔者调查了解人们不仅仅把它当做一种食物,而是有了艺术的加工。在当地的农户家里人们会有一些木材做成刻有各式形状的磕子,然后再用面做成各式各样形状的馍馍,有些人还会在馍馍上面涂上颜色,做成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种花样面塑非常有名,逢年过节或农家喜庆之时,手巧的农妇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饽饽”庆贺吉日。但手工制作花样饽饽费时费力,一般手艺很难做好。于是,人们便用梨木、莱果木雕刻出专用的模子——饽饽磕子来磕制面食。这种方法工序简便,磕出来的饽饽纹理清晰、花样好看,很受农家妇女的喜爱。论文大全。农村家庭一般都有几件或成套的“饽饽磕子”。这种磕子被民间美术家赞为一绝,后来流传国内外。这种馍馍磕子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有了商品意识,有些当地人就会利用馍馍的特点作为卖点,使之形成一种商品。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逐步把的仪式恢复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的祭海仪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日期都会举行大型的祭海仪式。随着这种活动的逐步开展,当地人们对于传统的馍馍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开始从普通的食物转变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
四、传统饮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胶州湾馍馍的饮食文化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地传播到了周边地区,这种文化形式也逐渐被许多人了解认识。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政府的大量宣传,使得这种饮食文化逐步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牌,作为宣传胶州地区的很好的工具,政府通过旅游业的带动,通过高文化产业的方式,让更多的来到这里认识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使得当地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横祭海节上,田横镇的大馒头也“出尽风头”。祭海节上的馒头装饰有松树、鲜花,还有龙、凤等花样。当地人说,这种面塑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女人们一到祭海节就研究制作面塑的花样,不断推陈出新,从龙、凤、仙鹤等传统作品发展到熊猫、牡丹花等新花样。据悉,为了给当地人引一条致富之路,田横镇当地政府想尽办法作好馒头文章,包装、注册商标,举行馒头“选美大赛”等,田横馒头也逐渐打出了名气,成为了“香饽饽”。在山东农业商务网上,“田横馒头”也图文并茂地做了展示。
笔者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总结出一些观点: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给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能够充分地发展传统文化的优势,使之成为发展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方法。既然现在人们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地宣传,很好的运作,才能使这种传统的东西合理有意义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欣然接受,并不断地发展下去,做大做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很好的领导,要依靠强有力的手段,要依靠不断创新的产品,同时也要依靠对于传统、特色的发掘和发展。这样经济就会与文化有机地接合,通过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其达到利益最大化。
“馍馍”这种饮食文化的发展还是个开始,人们还会不断地创新,通过“馍馍”还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和商业形式。通过“馍馍”的发掘和发展,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2] _
中国广播电视网/国内新闻
[3]胡自山等编。中国饮食文化。
[4]庞毅,王敬武。饮食与文化。
[5]王仁湘。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
[6] wa-04/25/content_青岛晚报/北京人卖王哥庄大馒头。
饮食文化论文【第四篇】
早在中国就一直流传着:“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可以看出中国人在饮食上很早就认识到食物味道的重要性。中国的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重要的是人们在食物的味道上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在不断地丰富着饮食文化。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本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当时受到佛教的影响,人们主要是以素食为主,谷物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人们认为食肉食腥是杀生的行为,因此大大推动了蔬菜类植物和烹饪制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豆制品技术的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逐渐开放,饮食观念有了很多变化,人们对食肉食腥就没有太大的约束,同时受西方饮食的影响,中国人更加重视饮食的科学性,餐桌上肉类和奶制品也越来越多,并且样式也日益丰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的是饮食的科学性,在人们的饮食结构里比较注重蔬菜的合理搭配,西方人们保持着游牧的习俗,也比较注重动物蛋白质的摄取,牛肉、鸡肉、鱼类和猪肉较多。到现在西方人们对饮食上更加注重肉类的食用,甚至发展到现在肉类的重视度已经超过了中国。西方人们对饮食更注重科学合理搭配,这种科学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国人借鉴的。
二、中西饮食对象差异
一个民族对饮食对象上的差异因当时地域、气候以及传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自古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国家。历来就是以谷物为主,但随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不同,人们的饮食对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饮食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烹调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食材,食材的不同,就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的不同。中国的面食可以说是有着最古老的历史,面食一直是人们比较喜欢的饮食。食物的多样化,食物的创新,使得人们在食用时能够乐在其中,达到身心的愉悦。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儒家文化是中国历来都很重视的文化,儒家讲究“以和为贵”。在饮食文化上也同样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哲学观念也用到了中国的饮食上。西方饮食传统农业主要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很小部分。因此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谷物为辅的饮食方式。西方人饮食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然丰富多样,但常常种类单一,饮食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和生活交际。过于讲究科学性造成了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区域、家庭,味道通常是一样的。西方人们不会把饮食和精神上的享受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强烈的目的和功利的含义。
三、中西烹调操作程序差异
由于中国对饮食有比较多的要求,饮食对象的范围大,种类多,因此中国的烹饪原则和讲究方式会有很多的不同。中国的饮食一般各家对同样的一道菜,用同样的材料和同样的厨具做出来的一份菜的味道往往却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在辅料的添加量和火候的把握上不同,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技巧的使用在菜的烹炒上也会有很多的表现。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食物在味道上的不同,人们往往会在食物辅料和技巧上的使用上会变化多端。在烹饪的程序上,人们为了追求味道的至高无上,在操作程序和准则上不是有特别的规定性,主张随意性。西方国家因为讲究的是饮食的营养和科学性,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西方对菜谱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对于食物的调料,时间会精确到克,厨房会备有测量辅料的天平、量杯、定时器等等大小不同的容器。因此西方配出来的食物同一道菜往往味道是一样的。比如说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味道在全球是一样的。西方哲学的思维表现是机械化的,在饮食上就表现了理性科学的饮食文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