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96797

【导言】此例“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优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饮食文化论文【第一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

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

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

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

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

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

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

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

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

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第二篇】

摘要: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不断加剧,形成特色饮食文化交流形式。对古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溯源进行了梳理,探索了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并提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即丰富了中外双方的饮食种类,形成了饮食文化交流特色,调整双方的饮食结构,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饮食营养标准,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对于中国人饮食来讲,“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一日三餐填饱肚子,而是代表着对某种美好期许的感情寄托,蕴含着中国人长久以来对待食物的观念和态度。例如,孩子出生以后,亲朋好友通过吃红色的鸡蛋来表达祝福和喜庆,满月的时候要喝满月酒,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都要吃一碗“长寿面”……由此可见,中国人的一生与饮食有着不解之缘,与其说是满足中国人生理的一种基本需求,不如说实际上,中国饮食仅仅是借“吃”这一简单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中国人所具有的丰富感情,这即是中国所具有的特色饮食文化。

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历史进行考察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饮食交流的种类、交流的形式、交流传播者的数量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或成熟。本文将以中国与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为研究主体,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国在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色,并分析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古代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溯源。

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饮食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代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产较为丰富,这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渊源进行考察发现,中国自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之后,对外饮食文化交流便逐步开展而来,汉代从西域引进了大量的蔬菜、水果和坚果。例如,黄瓜、大蒜、胡桃、核桃等,这些饮食极大地丰富了汉代时期大众的饮食品种,在古代中国,汉代张骞通西域是中外交流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开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源头。

在唐宋时期,中国饮食对外交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之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兴盛,唐宋时期的对外交流更加频繁。据有关史料统计,唐宋时期,几乎亚洲所有国家都与中国有过交流关系,形成了以使节、商人等为主要文化交流传播的主体。随着中外交流形势的快速发展,唐宋时期外来人口快速增加,这必然对中国的饮食结构、饮食风俗等带来深刻性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外来食物原料在唐宋时期的流入。对唐宋时期社会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考察发现,外国使节在进行宫廷觐见的时候,往往会将一些本国的珍奇美味带入中原。而唐宋统治者在不断开拓疆土的过程中,也习惯于引进一些边疆的食物,这进一步丰富了唐代对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饮食原料的不断扩充。

元明清统治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蒙古族通过扩大疆土统一了中国,使其成为当时力量最为强大,国土资源最为丰富,饮食种类最富饶的国家。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一些国家的使臣、商人在元代进行贸易或宫廷觐见的过程中,都会将其本国的特色食物原料带入中国,使得元代时期中国饮食结构和种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进入明朝以后,汉族统治者更加重视与国外的交往,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汉代统治者希望将古代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形式传播到边疆或其他国家中去。例如,明成祖统治时期就曾经派郑和七次下西洋,而且随着明朝统治时期,边疆居民、泛海经商、侨居他乡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为明朝统治时期食物原料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良好的传播条件。

经历“康乾盛世”的清朝统治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此时,在饮食文化交流方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物原料交换上。此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短时间范围内中国饮食文化对外交流受到阻拦。但是,“1840年6月~1842年8月战争”之后,晚清统治者被动开放,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下,中国各个便利的沿海通商口岸不断开放,与各个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变得更为频繁,此时,在与各个国家的贸易交往过程中,外族食品已经开始不仅仅出现在皇宫内部,而且已经开始逐步流向基层社会。例如,土豆、辣椒、玉米、番茄、巧克力、面包、烧酒、啤酒、汽水等,均是晚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频繁后传入的重要饮食种类。

在中外饮食文化快速交流的今天,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步伐从未间断过,例如,20世纪八 九十年代,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外国餐饮连锁机构的引入,使得当前外来餐饮连锁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均在中国市场上得到扎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不断加剧。

二、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对古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溯源进行分析,可见元明清时期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用,下面将以元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为案例,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1.食品食料是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元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已经实现了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在长期的饮食交流过程中,中国、东南亚与食品食料相关的生产技术也相互传入和流出,在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的首要内容是食品和食料,主要包括粮食的交流,果蔬、海产品、调味品及其他副食品的交流,茶、酒饮品的交流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的交流。

元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粮食交流主要是采用了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南洋各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大米贸易;二是从南洋各国引入新物种。尤其是受到元明清进口优惠政策的影响,大量的洋米被引入古中国。同时玉米和番薯等新物种被引入,使得国人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在元明清时期,以果蔬、海产品、调味品及其他副食品为代表的饮食交流开始盛行,每年大量的龙眼、荔枝、橄榄、菠萝蜜、香蕉、西瓜等被出口到东南亚。随着中国华侨在东南亚的定居,蔬菜种植技术在东南亚得到了传播。另外,当时,中国还引入了东南亚的新蔬菜水果物种,如辣椒、马铃薯、西红柿、番木瓜、菠萝等。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元明清时期,中国茶文化得到了传播,东南亚的饮茶、种茶文化均传自中国。大量的华侨在东南亚定居之后,将国人的饮茶习惯也传入了东南亚。另外,中国的酿酒技术在东南亚也得到了传播,同时东南亚的制酒技术也传入中国。

2.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独特的传播者。

在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传播主体主要有三类,即中外使节、海贸商人和华侨华人。

在元明清时期,受制于特殊的历史国情,中外使节成为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元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与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在东南亚进贡的物种中,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食品或物品,如南洋香料、海产品、珍禽异兽等;在进贡过程中,中外使节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体验当地的饮食生活,将这种饮食文化带入本国。中外使节得到的回赐物种中,也有大量与中国饮食文化有关的食品或物品。

尽管元明清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实施禁海,但是与东南亚的海运贸易从未间断,海贸商人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又一传播者。官商、盗商、民商等海贸商人进行海外贸易的过程中,将中国特有的饮食商品贩卖到海外,同时将东南亚的食品,如燕窝、鱼翅、海参等带入国内。

另外,元明清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华侨华人,他们将饮食文化带入国外的同时,还将一些生产技术在当地进行传播,促进了饮食文化的扎根。

三、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

1.丰富了中外双方的饮食种类,形成了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对中国与东南亚双方的饮食文化进行考察发现,在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过程中,这种交流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迁移”现象,而是双方在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种独特形式。以中国为例,随着东南亚饮食文化的不断传入,中国总是基于中国独特的传统饮食基础之上,对东南亚的饮食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如,中国和东南亚在烹饪的过程中均喜欢使用辣椒调味,而在东南亚辣椒调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与东南亚的烹饪方法、食用方式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在食用过程中,对辣椒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调整,出现了以麻辣、香辣、酸辣、酱辣、鱼香味等各种特色味道的辣椒调味材料。在重庆、四川等地区,还形成了以辣为主要特色的川菜。再例如,东南亚人使用燕窝的数量极少,而燕窝在引入中国后,既是珍贵的宴席餐品,也是滋补佳品。可见,随着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加快,丰富了中外双方的饮食种类,形成了双方的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2.调整双方的饮食结构,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饮食营养标准。

中国在与东南亚饮食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不断对双方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了更为科学和营养的健康标准。比如,在中国的传统饮食中,主要以米面为主,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较低。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中国人喜欢将玉米、花生等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同类作物作为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使得国民的饮食的营养成分更加均衡。随着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华人将中国丰富的蔬菜等物种引入东南亚,不断丰富了东南亚的饮食资源,同时将中国特色的传统技术引入到东南亚,使得东南亚单一的饮食结构形式得到了改变。提升了东南亚地区人民的科学饮食标准,促进了人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3.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贸易是最为普遍的交流途径,而随着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不断发展,必然带动了双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元明清时期,中国大量的食品原料、饮食器具不断对外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时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以武夷山为代表的福建红茶,在清朝时期一度被销往海外市场,在带动福建地区经济发展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朝时期,福建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茶厂、茶叶生产手工作坊和茶叶经营商店。随着茶叶运输的不断发展,福建人力挑运业和水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对于东南亚地区也是如此,元明清时期,东南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较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中国商人、使节等将茶叶等生产技术传播到东南亚以后,带动了东南亚的糖业、酒业、渔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自然,周传慧。试论回族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12-13.

[2]元代回回食品与西域茶饭[J].中国穆斯林,2014(02):4-8.

[3]陈实,陈广恩。元代的回回茶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45-47.

[4]王焱。经济全球化挑战下的东亚生活文化[J].浙江学刊,2012(04):23-25.

[5]杜莉。元明清中外食文化交流[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4):56-58.

[6]卢晓光,刘树胜。论元杂剧中的饮食习俗[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7(02):67-69.

饮食文化的论文【第三篇】

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饮食文化论文【第四篇】

摘要:山东饮食,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 深刻。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个个呈现出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关键词:山东;地域;临沂;饮食文化

一、山东饮食的文化背景

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华民族群构时期的策源地之一。史前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齐家文化的沉积,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与文化的纵横积淀,使得北方饮食文化中的齐鲁饮食文化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并因此成为众多区域文化区中影响最大的文化区。这里不仅有陆地所有的五谷蔬果、水陆杂陈,也有内陆极其匮乏的鱼盐及山珍海味。丰富的原料物产、发达的铁器冶炼技术和城市商业及历史文化优势,更兼及通达辐辏的交通往来,使得以齐鲁文化为重心的黄河下游广大地区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发达地区。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学的发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乎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赋予了山东饮食“和”的最高境界。其饮食本身也达到了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

具体说,山东的文化背景又分三个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域。古运河文化饮食区、齐鲁文化饮食区和海洋文化饮食区。古运河文化饮食区,主要是指山东古运河两岸城乡的饮食文化。这个区域穿鲁西而过,横跨了鲁西北、鲁西南、鲁南等地区。北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一北京;南到苏杭二州,自北向南,把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如珍珠一般,全部穿在运河这条文化丝带上了。加上黄河东西的流淌,使得运河与之交汇中又溶进了秦晋文化的精灵。就具体饮食来说,运河区域诸城乡的广大居民几乎有着共同的节日饮食习俗,且各地的固有的饮食习俗个例,也因运河的南北流动而广泛交融了

齐鲁文化饮食区,在这里指的是一狭义上概念。就是济南、泰安、淄博以及鲁北、鲁南等地区的饮食风俗。潍坊以东的半岛地有明显的海洋饮食文化特征,故从泛齐鲁饮食文化中分出一道;鲁西及鲁西北、鲁西南(包括鲁南部分地区)有运河通过,其地方饮食受运河的食风影响颇甚,前面已经论述,故也将其划分为一支。

作为山东的第三区域饮食文化,即海洋饮食文化,主要是指山东半岛地区的饮食文化。本区域从历史上说,当属齐文化的故地,重“鱼盐之利”,就是指的本地区。海洋给予人的恩惠,在这个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鱼盐之利之下的饮食特征为:重渔、重海味、重自然的鲜味,甚至吃地瓜也用海蜇来佐食,胶东人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洋饮食特点的胶东饮食风俗。

二、山东临沂特色饮食介绍

1、 糁,临沂地区的风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 开食健胃实为众人所喜爱,早晨喝糁系临沂传统食俗。“糁”(临沂方言中念sá)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仅在临沂或临沂人的饭店中才能见到。相传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

据临沂县志记载,糁是明朝末年临沂人创造的,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临沂城有八家著名糁铺,今已发展至百家专营糁铺。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三种,以牛肉糁、鸡肉糁最为正宗、普遍,羊肉糁为珍。

2、临沂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临沂煎饼历史悠久,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延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煎饼是我们家乡的主食,和馒头米饭是同等地位。在北京也见到很到有“山东煎饼”招牌的店铺,但其没有山东煎饼原来的特色,失去了原本的家乡风味。 独特的沂蒙饮食文化,是辛勤的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实践的结果,我们应该弘扬沂蒙传统饮食文化,使之不断得到继承和完善,为沂蒙饮食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在了解了山东的整体饮食文化的背景以及家乡临沂的特色饮食文化,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饮食的问题,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状况,一定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质量的提高在促进这饮食的发展。在山东人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利用有利的资源与文化背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给中华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是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风水宝地。这些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正在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三、参考文献:

1 王赛时。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

2 邓天杰,陈煦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

3 陈涓。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

新加坡饮食文化论文【第五篇】

新加坡饮食文化论文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西欧人等,因其种族的多元化,新加坡的饮食因而丰富多彩。无论是中式菜肴、西式快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泰国餐、印尼餐,还是马来风味、印度风味的饮食,这里都有。新加坡被称为美食天堂,在这里不用出门,就可以吃到异国的饮食。

新加坡也有自己的特色菜,这是由长住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融合中国菜与马来菜所发展出来的家常菜,称为娘惹。另外,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食物有:海南鸡饭、福建炒面、鲜蛤炒果条、炒萝卜糕、酿豆腐、沙煲饭、云吞叉烧面、虾面、卤面、鱼丸果条面、牛肉粉、鱼头米粉、肉骨茶、山瑞汤、鱼头炉等,除了这些,各式点心和粥类也很可口,如炸香蕉、五香虾饼、水晶包、春卷、潮州式薄饼、黄梨饼、皮蛋粥、猪肉粥、鱼粥、鸡粥、鸭粥等。这些食物,都是早期过来的中国移民,沿用了福建,广东那边的饮食习惯,风味,加上自己的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加坡自己的特色食物。

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新加坡,新加坡最近开始兴起了四川,重庆火锅的热潮。在一年四季都是炎炎夏日的新加坡,火锅还是如此火爆,真的不敢想象

中式美食

粤菜是新加坡最受欢迎的中国菜,以清淡及推陈出新闻名,从简单的叉烧面到精心制作的上汤鱼翅或脆皮乳猪,都令人食欲大增。新加坡的许多餐馆在午餐时推出粤式点心,以蒸或炸的点心为特色,彼受欢迎。除了粤菜,其他有名的中国菜还有北京的填鸭、上海的鳝鱼、潮洲卤鸭、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与辛辣的四川菜等。

马来/印度美食

拌凉菜如rojak、gadogado都是受欢迎的美食,satay(沙爹)烤肉串则是最受当地人及西方游客喜爱的食物,一串串腌好的牛肉、羊肉或鸡肉在火炭上烤熟后,再沾上花生及椰浆调制而成的沙爹酱,非常美味。虽然马来西亚和印尼是传统香料的盛产地,但是并非每道菜都是辛辣的,还有许多清爽的选择。

娘惹美食

娘惹指的是过去居住在新加坡、麻六甲及槟榔屿的土生华人女性,由于土生华人是早期马来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因此娘惹食物融合了马来族与华族的烹调特色,从口味方面来说,娘惹食物是最特别,最精致的传统佳肴之一。一些娘惹面食,例如汤汁混合椰浆的laksa(拉沙),以及搀以酸辣汤汁的`meesiam(马来炒米粉),都是一般美食中心常见的小吃。

海鲜

新加坡附近热水域的海产丰富,品质鲜美,龙虾,螃蟹,虾,贻贝、墨鱼及各种海产品都是上桌的好菜,海鲜的受到欢迎也使一些餐厅只专卖各种海鲜。一般而言,东海岸一带的海鲜餐厅收费较市区的许多餐馆便宜。菜色中最受欢迎的可说是辣椒蟹,这是将肥美的螃蟹连肉带壳加上茄汁及辣椒一起拌炒,口味令人回味无穷。

其他亚洲美食

新加坡共有30多家日本料理,让顾客在富有日本情调的气氛中享用日本传统美食;以香辣为特色的泰国美食也日渐欢迎,许多餐馆都设有泰国餐。其他受欢迎的亚洲佳肴尚有越南、台湾及韩国传统美食。

西式美食

新加坡是个国际大都会,西式美食自不可少,无论是快餐店、普通小吃或是气派豪华的巴黎餐厅,所供应的食物都令人大呼过瘾。此外,在新加坡也可以尝到墨西哥、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利、中东、俄罗斯及美国等国家的佳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9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