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论文(实用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养成教育论文(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养成教育征文1
我有一些好习惯,比如爱运动,吃饭非常非常的干净,还有早睡早起等。当然好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培养。
比如学会骑自行车后,掌握了很强的平衡感,骑上小车追风的感觉特别爽。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喜欢上了运动,爱好也广泛起来,爱跑步,爱踢足球,爱打羽毛球等等,我养成了爱锻炼的好习惯。
我以前吃饭时总挑三拣四,并且浪费粮食严重。有一年妈妈带我去乡下体验生活,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后来又在课本中学了《悯农》那首诗,就更加珍惜粮食了,现在基本是能吃多少盛多少,很少剩饭,而且吃得特别干净。
以前我还有一些坏习惯,特别是一年级时上课不太专心听讲。妈妈说这样在班级就得不到加分和乖宝宝奖了,学习会落后其他同学的,而且你这样也是做事不认真,妈妈会很生气的。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后来在老师和妈妈的监管教育下,我现在早已形成了专注的好习惯。
以前我也不爱做家务、不爱收拾,总是把自己的房间和学习桌搞得乱七八糟,妈妈经常很生气。后来妈妈要求我每天洗一件自己的衣服,每天收拾自己的书本,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就拿周末不能看电影做惩罚。开始时,我很不情愿,慢慢地就习惯成自然了。现在我就很喜欢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养成了每天收拾书本的好习惯,不再像以前那样刚出门一拍脑袋又折回家,克服了总是丢三落四的坏毛病。
我还愿意帮助人。看到需要帮助的,总会搭把手;有爱心捐助的,也会拿出自己的一些压岁钱……
我发现养成这些好习惯后,大家更喜欢我了,我也变的更加勤奋和努力。我一定要坚持这些好习惯,做一个优秀的好孩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养成教育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必要性、教育内容以及开展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切实增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低碳生活理念渗透到教育领域后产生的概念,其实质是环境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分支。通过低碳的教育设施、教育活动,培养低碳价值观、形成生态品德、掌握低碳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养成低碳习惯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共识,为此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议定书,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国也明确提出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表现。
(二)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现代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大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教育,能使高校德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充分体现高校“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开辟高校德育新领域,丰富德育内容,突破“重说教,轻体验”的教育瓶颈,并最终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三)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
高校大学生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群体。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既能发挥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带头作用;又能激发其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潜能,进而推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必然举措,也是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内容选择
(一)低碳生活知识养成教育
在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前述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作为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首选内容,要重点开展低碳及其基础理论的教育。因为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没有理解,不可能有行为,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是什么”,他们才可能自觉传播和践行。
(二)低碳生活价值观养成教育
应该借助于更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低碳生态文明观念,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一是危机观,核心是提高学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方面危机意识,培养学生崇尚低碳的使命感;二是自然观,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三是人生观,要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意识到生活的本质,对生活观念、超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文化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低碳生活行为养成教育
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养成一种自主、自发、自觉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让他们觉得低碳生活不但离我们不远,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者。
三、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从教学入手,将低碳教育理念引入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低碳人生观,形成科学消费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加强国情、民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树立大思政观,由思政课教师牵头,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打造低碳校园文化。
(二)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如“志愿服务体验”,“低碳生活论坛”,“低碳生活辩论赛”等,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隐性感染作用,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报、讲座介绍等校内媒体和途径,进行直观形象的低碳宣传与普及,推广低碳生活理念。也可以发挥环保社团作用,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低碳环保氛围,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软环境,使学生融入到低碳生活的氛围之中,通过潜移默化形成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行为。
(四)以树立健康消费理念为引领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以低碳为导向的健康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学生消费存在攀比消费、盲目消费及享乐主义倾向,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简单、简约和简朴的低碳生活方式所背驰。鉴于此,首先,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向大学生普及低碳消费知识,适时调整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不良诱导行为,鼓励大学生实行低碳生活;其次学校应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帮助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升大学生低碳消费的自觉性,使大学生消费行为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张馨,丁贞栋。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内涵和内容范畴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2]高凤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J]。价值工程2011(2)
[3]陈桂林。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低碳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8)。
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3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杂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然而由于目前教育模式的陈旧,高校重智育发展轻德育培养,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人文精神熏陶,如何让大学生‘精神成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己刻不容缓。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表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成长期,还未达到“完全成人化”,正处于所谓心理上的“断奶期”。其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未成熟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感情等方面的矛盾。再加上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综合素质等等)所以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学业负担、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进而表现出种种不良的行为,如自闭、自恋、早恋、同性恋、自杀、神经衰弱、学习困难、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甚至罹患精神病等。据有关部门统计的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我国有%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到90年代便上升到25%,近年来己达到30%。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屡见不鲜自杀、凶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在这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中,有的是显性的,能被老师、同学及时发现;有的是隐性的,不易被察觉,只有触及其心灵深处才能发现。有的是“内向”型,这类人群大都经历过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心理煎熬过程,自己难以走出心中的阴影,不过对其他人基本没有伤害;有的是“外向”型的,在外界因素的诱发作用下,这类人会将自己心中压抑着的“巨大能量”以爆发方式向外释放,对周围的人有着极大的危害。
2、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心理教育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疾病预防的教育。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及有效的教育引导,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二者互相联系。
(1)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教育,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能否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全面,不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学识水平,还要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心理素质。这些都使得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发展方向等问题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压力不断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増多。
(2)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身心素质是人才素质中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须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作保证。高校教育者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具有良好的自控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人的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与人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并与人的个性心理和内在倾向密切关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上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的心理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动机、信念及能力、气质、性格的培养。因此,要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关注大学生心理变化,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在高校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心理教育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比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
1、高校心理教育研究机构不完善
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以及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尽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每个高校均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学校依然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内容,也缺乏必要的时间保证和研究检测手段。大多数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校内电话咨询不能让学生随时联系,校园网上不能互动交流,直接面谈的机会更少,不能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治疗。所以,必须完善高校心理教育研究机构,不但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而且对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研究,力求解决问题。
2、从业人员不规范
心理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教师的整体素质,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职业责任感、知识面、生活经验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里从事心理教育的工作者绝大多数为非专业人员,容易使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混同,失去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所测出的统计结果有时分析不当,问题解决不力。
3、心理教育内容偏窄,目标单一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但在很多高校中,往往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被忽略了,使得心理教育不能发挥其全部的作用。心理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诊治,轻教育。在相当多的高校里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同于心理教育,只考虑筹建心理咨询室,面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而不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对象只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是全体学生,违背了教育的全体性原则,没认识到预防重于治疗。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面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教育者必须探索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高度重视,加大投入
加强新世纪大学生心理教育,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抓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建设工作。首先,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关系到学生切身的重大利益。要把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加大心理教育的投入,经费上的保障是心理教育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日常教育、课堂教育、心理问题调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需要人、财、物和工作场所等方面的保障。再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配备专职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
2、建立一整套管理体制
恶性案件往往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预防和发现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减少甚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有一整套具备前瞻性、预防性和可操作性的周密而完善的综合管理体制。
(1)建立教育机制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心理反应变化的不同特点,至少在每一学年开设一定学时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讲座。所开的课程或讲座必须针对学生实际,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新生的入学教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待恋爱、挫折,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等。通过讲座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譬如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青年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预防措施等,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一旦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知道如何有效求助。可以利用宣传栏、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宣传和普及。
(2)建立检查机制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每年对进校新生的心理状态、认识、情感、人格特征等进行全面地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后定期开展学生心理状态测试并记录在案,建立校、系、班级、个人多级的信息流通渠道,通过普查和个体调查,运用学校、老师、同学等各方力量,务求时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让信息从教育者传递到学生中,还要能从学生中得到积极的信息反馈,能和学生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在学生寝室,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
(3)建立预警机制
根据教育、检查掌握的情况,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贫困生,单亲家庭,学习、表现落后生等)、特殊情况(如家庭变故,失恋,身体健康状况变化等),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把问题解决在初期,把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消解于萌芽状态。如此,则能把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4)建立应对机制
平时就做好紧急事件的应对预案,有了突发事件,能立即启动,多方齐动,及时处治,迅速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漫延,并妥善做好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尽量减少事件的影响力和损失程度。
3、开展网络心理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保密性,它往往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采用。网络可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既保护了自己的隐私,又得到直接的咨询和帮助,有助于増强心理教育的亲和力与说服力。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起步,有待大力发展。
以上种种方法虽不能涉及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所有方面,但如果实施,对问题的解决无疑是有益的,关键在于高校的重视和行动。
心理教育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心理教育机制,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就一定能够实现。
养成教育征文4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培养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生活中许多小事做起。大家一定对文明守则不陌生,不打人,不骂人,不和同学起争执,不和同学闹别扭,在家多帮助父母做家务,对长辈尊敬等。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这些文明守则倒是信口拈来,都能说上个一二,在实际行动中,却付之东流。我们这一代,是大人们口中所说的“小皇帝”“小太阳”,即便不是这样,在长时间家长的宠溺下,我们的意志也会被消磨掉,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把每一点每一滴的小事做好。从上学时不忘记带红领巾,到上课时的坐姿,都应该去重视,去真正做到。不要只在老师的监督下,爸妈的催促下完成,要自觉、自立。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果皮纸屑,路过的学生们,或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五、六年级的大孩子们,都没有去捡起,有的甚至一脚踩过去,不然就是踢到一边。没有一个人去弯腰,伸手捡起,再扔到不远处的垃圾箱里,只有三步而已。有时候,在上学的路上,可能会偶然遇到老师,我们这时候应该大大方方的向老师问好。可更多时候见到的,是我们低下头,假装没有看到,与老师擦肩而过。或许这没有什么,但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和素质,如果你行个队礼,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想必你会在清晨为老师送去第一抹明媚的阳光。我们在下课时,会在走廊上谈论某个话题而兴高采烈,一不小心就导致了分贝过高,而影响了那些还没有下课的班级,所以我们在公共场所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小声说话,不要大声喧哗……
像这样琐碎的小事还有许多,有的可能就藏在生活中,或许你多多留心,就能发现它的足迹,并加以改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养成良好的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5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人对道德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阶段处于人生中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阶段,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并且具有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情感,需要的是一个全方位的养成教育。现阶段,高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当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下足功夫,避免养成教育的知行脱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还未完全走进社会。尤其在中国,学生在大学前社会经历很少,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获取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因此,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大学校园中道德素质水平下降甚至频发的犯罪案件,让我们更认清构建养成教育体系的迫切性。适当的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打造日趋完善的人格。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内涵及其必要性
大学生养成教育内涵是以高校为主,在家庭、全社会的配合下,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养成教育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拥有走向社会后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调整的,通过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习惯,并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规范就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习惯是一个人在实践里经过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倾向于条件反射的行为方式,它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习惯不是天生的,需要教育者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的,在形成后可以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模式。所以习惯可以反映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素质水平,可以说习惯就是道德,就是人格。因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大学生养成教育包括:规范教育、纠偏教育、陶冶教育。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年代,国外的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碰撞,当代青少年心理、行为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化,有更多种表达方式。但是当代大学生也有更多的困惑,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造成当代大学生中的知行脱节甚至行为偏差。
1、经济条件影响下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前几代人产生了巨大的不同。他们拥有了更好的物质环境,但是相对而言也有了更多的物质诱惑。贫富差距也使个别大学生心理产生微妙变化,虚荣心理、攀比心理作祟。整个社会的日益商业化使得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愈加功利性、现实化,理想主义和理想价值淡化。大学生与成人相比,相对来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但可塑性较强。在当今多元价值观条件下,大学生中频频发生道德行为的失范案例。例如当代大学生渐渐不讲求实际,而是追求实惠。享乐主义越来越多的表现在大学生身上。表现严重的案例就是由于道德价值观念的模糊而发生行为偏差,最终演变为犯罪行为。
2、家庭环境影响下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孩子最早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都是家庭所赋予的,然后才是作为学生作为社会人时形成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父母及其亲属的文化修养、家庭中的文化氛围都是养成教育的最有力支撑。现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很多父母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智能开发,却忽视基本的道德教育、行为习惯等素养的培养。很多家长在品德培养的过程中空洞的说教,而自己又不能在实践中说到做到。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使孩子迷惑,也导致孩子心理和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当代大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出生后就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接受全家所有无私的爱有时甚至是溺爱。这造成一部分学生有自我意识强、虚荣心强、孤僻懒散等问题。
3、学校教育环境影响下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大学生所在的第一环境就是高校,高校为大学生营造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国家对高校教育逐步加大了投入,高校的硬件条件也在逐渐改善,但是一般高校都着重建设教学的软硬件,却忽略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发展。养成教育中多采用课堂知识的强行灌输,缺乏将道德行为规范在大学生自身内化的过程。高校着重提高的是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的数量,也就是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然而,大学生所在的道德环境是否健康,养成教育的方法是否适合当代大学生,这些都没有深刻的被教育者思考和实践。大学生在高校阶段是和社会实践接轨的特殊阶段,正处于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终生受益。反之,如果让各种不良的环境作用于大学生身上,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后果就会不可估量,在高校也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警示我们。
4、传媒环境条件影响下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海量的信息通过电脑、移动设备、电视等各种多媒体设备涌入大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丰富自己,但也会主动或被动的接触到很多不良的信息,使他们堕入深渊。大众传媒形成了一股文化力量,这种力量使大学生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习性。大学生通过模仿一些媒体上的暴力犯罪过程,导致心理逐渐畸形,最终走向犯罪道路。还有一些媒体为了点击率编造一些不实新闻,集中反映社会的阴暗角落传播消极情绪,让没有社会实践经验还不能清晰分辨真假的大学生对社会失去信心,不能以积极心态认识真实事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更有媒体不顾社会影响,报道一些夺人眼球的新闻,画面不堪入目。媒体信息的世俗性使大学生的审美倾向于呈现感性化、个性化、低俗化和庸俗化。可以说,现在的各种媒体报道的海量信息鱼目混珠,如果任由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获取信息,且仅凭借大学生的自觉性是很难控制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方向的。
三、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
1、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针对性教育活动。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反复灌输道德观念的理论课程,从实际授课效果来看效果并不突出,而丰富多彩的集体教育活动更有生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塑造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养成道德能力。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分阶段进行,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和专业特色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养成教育活动。在入学初的军训里可以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低年级着重培养个人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到了高年级,养成教育需要着重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在思想上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情况,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就业实习阶段应当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和处事能力,培养创业竞争意识,为就业做全面准备。
2、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统筹资源。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系统地开展,在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参与其中。因为大学生处于人生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配合,哪一方面都不能留下空白,否则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观念就会乘虚而入,使整个养成教育系统前功尽弃。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来看,由于大学期间大学生所处的主要位置是在高校,家庭和社会相对来说影响被弱化。因此高校就应该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责任。需要分析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做出全面部署。统筹各种资源,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形成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长效体制。在养成教育过程中高校要统筹校内团组织、学生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各种资源,高校还要统筹解决大学生在校和毕业期间的问题和需求。
3、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行为训练。
大学生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训练,因为习惯是后天不间断训练而形成的,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做相应的正确的行为习惯训练。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场合为大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而这种习惯形成后不需要大脑的思考回忆,就会自然地、应激性地发生作用。在行为训练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种:一是“中心扩散法”。在使用这种方法之前要先分析相关的习惯,什么习惯是最核心的,把核心习惯抓准了,顺其自然其他的好习惯就形成了。二是“阶段法”。不同的行为习惯要视其特点在大学生不同的阶段实施,在大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达到训练成果的最大化。三是“循环法”。由于习惯形成的长期反复性,形成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循环,螺旋上升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有训练的持续性,在不同的时间段要进行重复的行为习惯训练,以巩固前期训练的成果。这三种方法在行为训练中可以结合利用并循序渐进。在行为训练前做好理论分析,行为训练时讲究方式方法,在阶段性和全部行为训练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不断完善的行为训练方法。
4、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仅能够保障养成教育顺利圆满的进行,更是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前提是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管理不仅能保障育人工作正常进行,而且使育人活动有正常的秩序。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全面,要全面覆盖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上课制度、寝室宿舍制度、奖惩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等。二是要细致,规章制度制定的越细致越明确操作起来越方便,越不容易产生歧义。三是执行起来要严格,要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负责规章制度的执行。在纪律严格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知识问答等活动方式让同学们对规章制度详尽的了解,进而可以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在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听取大学生意见充分发扬民主,这不仅能让规章制度更加完善,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程轶宏,汪小飞.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1,(3):73-74.
[3]杨敏.高校养成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121-122.
[4]刑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29-33.
作者:张丹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