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养成教育论文范例【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08594

【导言】此例“养成教育论文范例【汇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养成教育论文【第一篇】

1.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素质,尤其是生态道德素质。而大学生作为最为特殊的一种群体,大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最为合适的主体,还是联系广大群体中的纽带,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素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新生的一种力量,能够使得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说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态道德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检验广大群众全面发展的标志。只有通过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才能在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还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着博学的知识,还要有着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能够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教育。所以说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能够自觉地养成生态道德,不仅是衡量人才的标准,还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有效地适应当今社会思想的指导,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必须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质,进一步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所以说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同时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种目标,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核心,能够符合高校素质目标的要求。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还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能够制定出体现生态文明的一种学科,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中都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能够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就必须对教学方法做出一定的改变,不能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只是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缺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由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养成教育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说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学方法落后。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对道德的观念进行一定的教育,简单地进行一种形式教育,而且还是沿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缺少实践活动,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对生态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没有发挥出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效果。

2.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育工作不能适应现当代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忽视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没有把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中,就不能发挥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大学生没有处在特定的德育环境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不能进行自我教育,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师资力量短缺。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由于师资力量短缺,不能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师资力量的短缺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一些高校教师只是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生态道德方面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限于对专业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

4.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高校中对大学生加强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并没有注重实践的教育,有一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把生态道德教育等同于自然知识的教育,理解为关于环境保护的教育。有的教师还把实践作为课外实践的一部分。在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中,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把理论与实践二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意义。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生态道德理论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就是高校,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专业教育中,构建生态教育体系,还要充分加强理论教育,进一步普及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对大学生全方面地进行生态理论知识教育,在专业课中加入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能够充分体现出生态道德教育的要求;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通过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生态道德的知识融入到教材中,二者有机地结合能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实践活动。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加强实践活动的教育,从实践中充分发挥出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高校应积极组织保护环境小组或者社团,在社团或者小组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课外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通过在实践中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学科学的素质。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是生态道德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关键性环节,同时也是生态道德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社会实践既是学校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青少年生态教育与实践的平台,把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

3.注重家庭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同时也是教育的起点。家长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说,要想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首先要注重家庭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生态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大学生在家庭中通过教育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实现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目的。

4.发挥出高校教师的力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对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不重视,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不能发挥出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效果。要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还要发挥出教师的力量;高校教师对传统的观念必须做出转变,对生态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合理的生态教育是显性和隐形教育的结合,要有整体的教育意识。高校教师只有在内心中接受生态教育的理念,才能发挥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还要通过各类学科教师的积极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道德的教育。

5.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要想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还需要发挥出高校校园的作用,校园生态文化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得大学生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可以使大学生对学校环境产生一定的爱心,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生态道德素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氛围。在校园中通过对生态道德素质的宣传,利用标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营造良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高校中的全体师生不仅要减少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还要建立大学生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在校园中充分利用生态型原理,根据学校特有的地理环境,运用当地有限的资源,提高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出符合校园建设的措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给大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养成教育论文【第二篇】

中职生养成教育的特点表现在:①复杂性。学生来源状况各异,家庭背景不同,初中阶段接受养成教育的程度亦有差异,决定着中职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②敏感性。中职生刚脱离义务教育阶段,从接受普通教育到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他们有一种脱缰自由的感觉,而此时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敏感性、紧迫性相当突出。③艰巨性。中职学校生源不足,新生品德良莠不齐,学习动机各样,在校学习时间(含专业实习)只有三年,欲使养成教育达到良好状况,其难度很大。

二、经济发达地区中职生日常行为特点及分析

(1)学习方面。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专一,自信心缺乏,到校读书是因为父(母)命难违,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没有兴趣。其行为表现为无原因的缺课、逃课,玩手机游戏,用耳机听歌,打瞌睡;课后不完成作业,晚自习不到场、玩电脑游戏或出校门游玩。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及家庭的原因。社会上用人制度的缺陷,使有的中职生看不到就业前途的曙光。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沿海)的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家庭殷实富足,有的是将孩子送进学校来长身体的,对知识本领的掌握没有高的要求,只要学校管好不出事就行了。学生厌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初中时期没有打好基础,文化底子薄,上课听不懂,巴不得尽快离开课堂。(2)生活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个别学生的不良嗜好和不良行为较多。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一些社会浊流的感染和家庭、学校的管教放松。有的家长和学校看中的是考试成绩,对生活上的不良表现熟视无睹,放松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3)理想信仰方面。部分学生心无大志,缺乏理想追求,不设计自己的未来,也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往往把眼光盯在周围人身上,追求新潮成了一种自觉行动。如出现一批批“追星族”“低头族”,有时也有早恋现象,还有的放纵自我,家庭责任感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的缺失与中职生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有关,他们有的缺乏高层次的知识教育,社会生活经历、阅历尚浅,过早地面临就业压力。在诸多的矛盾和困惑面前,人生前景迷茫,他们感觉到毕业后就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4)法纪意识方面。有的学生对社会上不良道德影响抵制力差,法纪观念淡薄,公民道德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缺乏。在校规校纪方面,随意性强,小则乱折花木,大则破坏门窗玻璃,损坏水电设备。在国家法纪方面,个别学生不学法、不懂法,触犯了法律自己仍不知道,犯了小错不知道,犯了大错才后悔。

三、中职生的养成教育方法

(1)日常学习、生活规范化,让有序的生活成为习惯。在我国过去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三字经》《弟子规》等是少年儿童养成教育的规范性内容,详细而具体,对青少年儿童言行起到了规范作用。如今的《中职生守则》《文明课室规定》《文明宿舍规则》《学校水电使用管理条例》等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制度,也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把遵纪守纪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为一种习惯,然后坚持下去,逐步学会自律、自立、自强。入学教育和军训,也是中职生进校后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时机。(2)引导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举办各种形式的班集体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之间良好人际关系,在情感交流中,产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依赖感,祛除孤独感和挫折感,用以预防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集体活动有班内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等多种类型,每次活动让学生轮流主持,特别是要注重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发挥他们的作用,激发他们的潜能,改善他们的心境,祛除自卑、孤僻、抑郁的心理疾患。(3)举办系列养成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新生入学那天起,学校就要拟定出整套养成教育方案,从思想教育、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才教育、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部署,分阶段、多步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团委、学生会发动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如开展成年人宣誓仪式,开展艺术节、科技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科技活动、知识竞赛、广告服装设计等,寓教于乐,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得到身心素质的提升。(4)改善办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校园育人条件,让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学校要重视校内环境建设,一个美丽温馨的校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审美意识,也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了使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可以制定一套学生日常表现记录、评比制度,以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实施,全面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的各项工作。(5)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育人活动,建立全员育人制度。教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做学生的楷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职员工必须先做到,教师上好每堂课,批改好每次作业,关心每个同学的学习和进步;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员、生活指导老师熟悉每个学生、爱护每个学生,与每个学生都建立起感情,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父母般的家庭温暖,生活得到依靠,情感得到寄托,愉快地接受教育,快乐地成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行为,最终才能变成自觉行为。

四、经济发达地区中职生养成教育途径创新探讨

(1)运用心理发展规律,调整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18岁,正值青年初期,正处在品行由形成期向定型期转变的过渡时期。他们在初中就读时迫于升学压力,重视知识的掌握,轻视品格的形成,进入中职校后人格品质显得先天不足,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风、班风会迅速恶化。故加强思想管理,加强养成教育刻不容缓。我们除了沿用传统方法外,还需从心理学、认知结构上创新思路,改变策略,迎接生源的变化带来的新的挑战。首先,把理想教育、意志锻炼与前途设计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奋斗观。让“爱拼才能赢”歌词焕发出号召力,将“天上不会掉馅饼”,“坐吃山空”“富不过三代”等俗语挂在嘴边,让学生理解熟知。其次,可把每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宣读《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各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使学生明白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2)构建“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确保养成教育的落实。经济发达地区的父母,有的忙于营生赚钱,把孩子交给了学校,供给丰富的物资金钱,却无暇顾及身心成长与健康。但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人亦是社会之人,合格的社会栋梁之材单靠学校的封闭教育已经显然乏力,父母仍然是孩子人生道路的引领者,父母之言对于孩子仍然是肺腑之言、金玉之言,失去父母的管教显然是不行的。新生入学时可由班主任牵头召开家长座谈会,共商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共同建立起班级信息网络平台,班主任、学生管理员及时将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信息在平台上,家长通过网络“钥匙”进入平台有效监控其孩子的生活、学习表现状况,发现问题后双方及时沟通,与学校(班主任、学生管理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3)设立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这不仅需要教育、引导和管理,更需要评价和激励,使学生的行为在评价激励中定型、升华。如根据《德育大纲》《中职生行为规范》,实行个人品德操行评定,建立学生自律登记卡,建立激励示范机制,定期评选“文明示范班“”文明宿舍“”学规示范标兵”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把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品质和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外,举办各项技能竞赛、有意识地让人格有缺陷的学生突出显示某项特长,从而获奖,激发其潜能。有计划地请一些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做报告,讲述其亲身拼搏、成功的经历,破解就业难题,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克服自卑心理。(4)强化劳动训练,培养艰苦奋斗意识,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准备。“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语),中职学校的“产品”就是向社会工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他们运用知识技术,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实现人生目标价值。目前,有的中职生缺乏劳动锻炼,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校只是参加一下卫生打扫而已,缺乏高强度劳动,缺少大汗淋漓的感受,吃苦耐劳精神很差,有的好逸恶劳,与职业培养目标相差很远。因此,中职学校一方面要增开劳动型科目,包括动手型技能课、技能实践课、下厂(场)劳动课,将实践劳动计入学习成绩。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公益劳动,包括班内卫生活动、校内卫生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寒暑假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等,将这些活动列入学生考评、评优条件范围,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心理、体力基础。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有的由于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上不了好的高中,产生了许多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中职生,除了具有一般中职生的通病外,高消费、浪费、轻视劳动、歧视他人、依赖父母的现象也相当突出。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增强其自律能力,提高其身心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与成长成才,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养成教育论文【第三篇】

要彻底解决五年制师范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必须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氛围,形成师范学校良好的德育环境生态系统。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外行内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教育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入手,让学生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当做内在需要,从而自愿改变、纠正自身行为规范方面的诸多不足,使学生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自觉地践行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实现“内化”。要实现“内化”,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个体需要的针对性。在确立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分析五年制师范生的主体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分析他们在专业知识素养和行为活动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发挥学校、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外行内化的情感基础。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性。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各门学科教学实践,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人文素养在学生身上形成强大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师范生文明行为和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

3.注重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在具体德育教育活动中,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需要,只有让学生将认知和践行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教育的内化效果。

4.注重德育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在德育教育实践中,要注意运用情境创设,通过音乐、美术、故事、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学习,丰富学生的感觉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让学生学会调整自身言行,学会自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高师德育除了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外,还要发挥社会环境对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养成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经常组织寓教于乐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陶冶情操,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明辨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激感,使他们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升华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和实习实践活动。见习和实习作为学生直接体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但能够使师范生认识社会,还能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感受教师职业道德,加深其对教师职业技能及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实现师范生的道德内化,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完美转化。

(三)营造优美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校园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教师无小节,事事是楷模,这句话实质上涵盖深刻的生态思想。校园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人还是静态的校园环境,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素养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在德育“内化”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运用自己的师表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修养,在教育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大爱情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德育养成教育,使学生见贤思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学校“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特定校园环境中接受审美和艺术教育,营造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并具有师范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绿色网络教育、社会调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和专业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等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发挥其在校园育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利用学校的广播、报纸、电视台、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宣传优秀的道德文化,形成积极向上、富有师范气息的舆论导向,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职业精神有极高的认知;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场馆设施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永远积极、健康、向上。

4.打造积极向上的两室文化。切实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教育意义”,让高雅清洁的环境使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促进其高尚品格的形成。以优秀的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把优秀、积极的人文文化和教师职业道德融入日常活动中。通过创建活动,每一个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观念、道德水准、人际关系等都上新的台阶,学生的行为规范更符合师范生的标准。

(四)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联手,实现合力育人

依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使处于高师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都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水平和道德素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家长档案,学校德育教育部门要经常与家长联系,针对不同家庭、不同家长特点,宣传和谐、健康、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学校还要尽量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触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通过见习、实习活动养成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实现制度育人

实现德育教育的“外行内化、知行合一”,是师范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了保证这个目标实现,还要辅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完善学生德育操行考核评价体系,而这些制度和评价体系必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制度对自身行为规范养成起到的外在约束作用及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将操行考核视作行为规范的内化要求时,学生行为才会真正规范。

二、结语

养成教育论文【第四篇】

关于养成教育,学术界有不同范围的定义和解释,在这里我们针对小学生德育的主题将它概括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养成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如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就会发芽滋长,乃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时,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拔不掉它们了。”小学生正好处于卢梭先生所说的从出生到12岁之间,学校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德育主体,是责无旁贷的。在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老学者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东西放整齐,有错误要道歉……”他所提到的都属于行为养成教育习惯的范畴。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有多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道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可见,养成教育在小学德育以至于整个社会德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养成教育的几项德育措施

作为班主任,我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贯彻养成教育的德育思想,达成学校的德育目标。

1.利用校本课程,规范行为习惯

我校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了本校的校本课程《童规》,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四~六年级使用下册,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我重点训练了学会倾听的好习惯。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容易集中,轮到其他同学发言时他们就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独自在一边玩他们自己的事情了,至于其他同学跟老师说了什么,他们全然不知道。刚开始我很着急也很无奈,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后来我问了其他的老教师,才知道这是小学生容易犯的一大毛病。于是我决定花血本———两个星期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养成倾听别人的习惯。首先,我让学生明白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让他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和老师都心不在焉地听,自己会不会很难受?结果学生都说不愿意别人这样对自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都愿意改掉这个毛病。做好了思想工作之后,我就在课堂上行动了,我提问完一个学生之后,再问另一个学生刚才他说了什么,加倍奖励那些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经过两个星期的练习已经习惯在课堂上认真地听别人发言了,并且能积极地反馈。每当我听到“老师,我要补充他说的。“”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时,我的心像喝了蜜一样甜。

2.细化要求,指导到位

作为班主任,要学会放得开,收得住。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教育要到位,尽管不是一劳永逸,但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会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他们不可能像大人一样接受一些事物,对于具体的要求,老师必须每个步骤都详细地讲解清楚,特别是分配任务的时候,更要不厌其烦地指导。一开始,我以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了,就准备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把清洁卫生的任务交给卫生委员和组长就行了,让他们自行再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员。结果两个星期下来,还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负责哪里,出了问题要找到当事人也不容易。于是我决定制订一张责任到人的值日安排表,而且每个星期固定不变,一个星期之后他们就按部就班,再也没有讲不清的责任了。教室的平台卫生不好打理,我就专门指定一个学生来做,我示范一遍怎样轻轻打开电脑的护屏玻璃,然后拿抹布把灰尘擦干净。最后我说“:以后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了,你能行吗?”这时那位学生觉得这是老师对他的信任,同时也培养了他的责任感。从此,他每天都按照我的方法把讲台整理得干干净净的。

四、养成教育的德育意义

从哲学角度看,养成教育是量变到质变规律的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养成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在其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诸如言谈举止、起居作息、学容风纪等小事,点滴养成,持之以恒。其一点一滴的培养,这就是量的积累,久而久之,养成习惯。质的飞跃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结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0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