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4698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重点、难点:1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

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反思: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

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用200字左右概括)

2、再读文章,你认为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置方面有那些巧妙之处,还有那些地方存在疑问?(将自己的见解看法形成文字)

反思:

1、 预习题的设置推动了学生亲密接触文本

2、 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可以了解学生在文章的整体把握,文章艺术特色理解方面的情况,为课堂目标的设置提供依据。

3、 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

导入: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

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儿子死在了战场。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

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解读文本:

概述故事情节

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明确:女画家琼珊因肺炎而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琼珊的生命,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反思: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示,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新颖的形式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总结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

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叶子呀,它竟然治好了琼珊的病,而这片叶子竟然是假的,这假的叶子竟然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贝尔曼竟然因为画这片叶子而染上肺炎死去,这样的结尾确实是意料之外的,是不是在情理之中呢?

讨论、交流:

明确:

治好了琼珊的病:

1、琼珊把自己生的希望寄托在叶子上,而最后一片傲然挺立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鼓舞,她重新有了生存的信念。

2、真的是这一片常春藤叶使琼珊获得了生命吗?

3、从原文来看琼珊是怎样一个人?

解析:

① 有艺术理想33页8节“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

②热爱生命34页23“一向很喜欢常春藤”紧张而认真的数落叶37页48段“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③曾经失去对生存的勇气 35页28节“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小结:

这个意料之外的结局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人物性格,符合情节的发展,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也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

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①情节上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品质得以提升,使我们发现了贝尔曼粗鲁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的心,前后的对比更震撼人的心灵。

③主题 得以升华:琼珊从绝望到希望的逆转让我们体悟到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贝尔曼的死与琼珊的生,让我们体会到普通人患难与共的人间真情。(读一读,记下要点)

在小说中问某一段文字的好处,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去考虑。

反思:

1、“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叶子呀,它竟然治好了琼珊的病,而这片叶子竟然是假的,这假的叶子竟然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贝尔曼竟然因为画这片叶子而染上肺炎死去,这样的结尾确实是意料之外的,是不是在情理之中呢?”这是本课的主干问题,因为它是对学生质疑问题的概括和集中,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将学生与文本联系起来,推动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进一步引领学生理解文章。

2、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老贝尔曼和琼珊两个人物形象,所以这个主干问题就是贯穿课堂的一条线索,将人物形象的分析,“欧亨利式”结尾的赏析,文章主旨的初步理解贯穿在一起,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畅所欲言,老师又可以依据问题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

3、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有争议的地方,我就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文本反复揣摩,整个过程都紧密联系文本,采取各种读的形式,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多言。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老师也注意引导的过程,而不急于展示答案。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琼珊是一个软弱、悲观的人,我就让学生找到文章中和琼珊有关的句子,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分析。最终师生达成共识:琼珊是一个有艺术理想,热爱生命,曾经失去生存的希望,但在最后一片藤叶的鼓舞下重拾生活的信念的一位青年画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教学课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 矮墩墩(dūn) 砖砌(qì) 昵( nì )称

蹑(niè)手蹑脚 苔藓(xin) 气吁吁(xū) 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 一幢(zhuàng)楼 撒(sā)手 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 瞥(piē)见 掺(chān)假 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

谜底

四、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0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结

果,师进行精彩点评。)

1、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教师点评:艺术的天地里有无穷的创造力,精神的奉献更是无价的财富。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他将五彩斑斓凝聚成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3、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可从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和出现后琼珊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来考虑。)

明确:

第一问,是杰作:

(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

(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第二问,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琼珊

处境——肺炎重击命悬一线

心境——灰心绝望数叶等死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出现后:琼珊

处境—鸡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看煮东西

心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永不凋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活着是多么的美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拥有信念,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曾经有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霍金先生,难道您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一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是的,霍金不过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梦想还在、希望还在,生命便无所谓悲哀,叩亮希望之灯,便能活出人生精彩。

4、 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当堂练习(学生完成并展示,师进行点评并指导片段写作的方法)

指导写作:

1、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人物有了,还要有具体的环境和情节。

2、要有细节描写,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婴儿的哭声是他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和琼珊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并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六、作业布置: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藤叶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本堂课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文本为基础,紧扣文本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一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张,可将“拓展延伸”部分作为作业处理。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1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 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探讨情节特点,设计以下问题: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

(3)、“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启发:“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琼珊的关系;为什么琼珊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贝尔曼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起到情节线索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3、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

( 五)文本引申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14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