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75022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1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

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 “含泪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这些知识点比较重要,且与考试有关,具体详细的资料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既突出重点,又减  3、了解小说情节:速读课文,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

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数落叶;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琼珊不听苏艾劝慰,望叶等死;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使学生基本了解小说情节,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自我介绍。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爱好然后,老师提问三组学生:

①问琼珊:为什么你把最后的藤叶能看得那么重要?

②问苏艾:医生对你说了琼珊的病情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③问贝尔曼:当你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你是怎么想的?你平时脾气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为何你要去画那片叶子?

④问琼珊与苏艾:你们得知叶子的真相之后是怎么想的,你们认为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先,基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语文的实践中教和学”的认识,我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领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其次,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

5、感情升华: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

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6、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让学生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作者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理解“含泪的微笑”。

7、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①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②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理解欧·亨利小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8、布置作业:老师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离奇的故事》的结尾略去,同学们根据文章中的伏笔,自己写个结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写法,加强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轻学生负担。

重点、难点:2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3

一、激情导入

二、投学习目标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中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否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不同的学生复述补充后投影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情节都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WWW.〉。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学生用文字描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要求从语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评),从而掀起一个高潮。

教师总结:

教师包含深情地概括,尽量在语言上、情绪上感染学生:

五、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4

一阵风吹过,常春藤上的叶子沙啦沙啦地向着,几片叶子不情愿地飞离了藤蔓,投入了风儿的怀抱……

我初读这篇文章,怎么看也不像欧。亨利的作品。比起其它文章具有的浓浓的讽刺意味风格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要显得温和得多。

一位姑娘得了肺炎,高烧不退,她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那一株不断落叶的常春藤上,说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就要去和死神见面了。一位贫穷的老画家得知后,不顾风雨,在墙上画了一片树叶,可却因受寒而去世了。真不知这是个该让人欢喜还是悲伤的故事。这位姑娘,在绝望中获得了一丝曙光,在苍凉人生中有崇高的艺术品格的老画家却去世了!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这一点的余香难道就不能挽救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吗?还是说这位老人命中注定了会是一位天使,要再那天折翼,离开这个他艰难度过一生的人世?

墙上,那用丙烯颜料绘出的树叶艳得让人不忍直视,它永不会褪色,褪去那爱,那品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7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