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教案【优质4篇】
【导言】此例“精编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教案【优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林海》教学片段设计【第一篇】
白鹅片段教学设计
一、入课
1、老师说话: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准备做学习之事。不过,课前我想先检测一下大家的听记能力。好,到现在为止,老师共说了几句话?
2、帮学生梳理,回顾所说的话(包括标点符号),同时告诉学生:如果把这三个句子(板书)组合在一起,则就可以组成一个段落(板书)但是这些句子的组合是有秘密的。(板书组合之秘)
3、入课:有什么秘密?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生独学
1、出示独学学习指南
(1)学习题的给定:
A题(5分):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B题(5分):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
C题(10分):鹅的吃饭(5、6、7自然段)
(2)学习指南(要求学生自行咬读)
①在以上三题中,请自选一题独自学习。
②找到对应的段落后,边读书边做学习卡上的作业题。
2、学习独自学习
三、小组学习
1、出示学习指南,并请学生自己阅读
①请就近找到同类(如:A类找A类)选题的人,组成学习小组(人数:2-4人)
②在学习小组内轮流修补他人做的题。
③做完后,推举1人。并请小组选定人后,集体给他出主意,帮他修补。(可要认真啰:若推举的人能得奖分,小组人员同得。)
2、小组学习
四、班级交流会
1、交流指南:
①小组自愿展示。
②请展示人按“报幕”-“讲述”-“道谢”程序做。
2、班级交流会。请学生及时评分,老师可及时鼓励。
五、课堂小结
老师说话:段落句子组合之秘:同类归框。并画图演示。
附:学习卡
A题(5分):鹅的叫声高傲(第3自然段)
一、逐句搜索信息(可填文中的关键词,也可自己概括):
1、第一句:提示语是:( )提示鹅叫声的特点是:( )
2、第二句:说鹅常做的事是:( )
3、第三句:作者看到的事实是:生客来时,鹅( ),篱笆外有人时,鹅( )
二、信息整理:
把上搜索的信息填入下图(括号里填提示语句中的内容,方框里填2、3句中的内容。注意:所填的力争简洁)
三、我的发现(像什么可多填)
1、看了以上的图,我想到:“提示语”句有点像( )第2、3句有点像( )
2、哦,我终于发现了:写提示语的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是( )而其它句子的作用是( )
B题(5分):鹅的步态高傲(第4自然段)
一、逐句搜索信息(可填文中的关键词,也可自己概括):
1、第一句:提示语是:( )提示鹅步态的特点是:( )
2、第二句先写鸭的步态是:( )再写鹅的步态是:( )这是将鹅与鸭进行( )说明鹅的步态( )
3、第三句说鹅高傲得见了人也
二、信息整理:
把上搜索的信息填入下图(括号里填提示语句中的内容,方框里填2、3句中的内容。注意:所填的力争简洁)
三、我的发现(像什么可多填)
1、看了以上的图,我想到:提示语句有点像( )第2、3句有点像( )
2、哦,我终于发现了:写提示语的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是()而其它的。句子的作用是( )
C题(10分):鹅的吃饭高傲(5、6、7自然段)
一、搜索信息(可填文中的关键词,也可自己概括):
1、在第五自然段中,提示语是:( )说鹅的吃饭( )
2、在这一段中,还写到了鹅吃饭有讲求:( )
①一日三餐,且需要三样东西:( )
②吃法是:先( )再( )后( )
③鹅在吃饭、吃水、吃草时,需要来回走动,但来去间鹅总是( )
3、在第六自然段中,说了鹅吃饭必须( )原因是( )。鹅见狗偷吃,发现后( )。尽管如此,鹅依然( )。若是饭罐空了,鹅似乎还( )。
4、在第七自然段中,交待虽然伺候人想办法把饭罐和水盒放在一起,但鹅还是( )。因此,在作者眼里鹅真是( )
二、信息整理:
把以上搜索的信息填入下图(括号里填提示语句中的内容,方框里填5、6、7段落中的内容。注意:所填的力争简洁)
三、我的发现(像什么可多填)
1、看了以上的图,我想到:提示语句有点像( )第5段中其它语句,以及第6、7段的一些句子有点像( )
2、哦,我终于发现了:写提示语的句子,在这几个段落中的作用是( )而其它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是( )
片段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神童变成庸人的故事;一个白天鹅变成“丑小鸭”的故事;一个天才的悲剧。)
二、探究:
(一)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等式:天才=人才?
你认为这个等式成不成立?
从《伤仲永》着篇课文里我们知道这个等式是不成立的。
同学们,根据你们的了解,方仲永是天才吗?
当然是。他五岁还不认识书写工具时就能写诗,并“自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诗立就”,而且诗的“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过他后来怎样呢?十二三岁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七年后“泯然众人矣!”这位天资过人的。神童最后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成长为人才。
(二)仲永由神童变成众人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你认为是谁的错?)
1、是方仲永的父亲错了,因为他“不使学”。
(他的父亲也没有错,因为他家里很穷,人在不能生存的情况下,肯定要想办法来生活啊。)
2、是他同乡造成的这个悲剧,因为他们“宾客其父亲,以钱币求取方仲永的诗”。(都是金钱惹的。祸,做为父亲当然也期望聪慧的儿子有朝一日,也能前程似锦。可如果不是乡亲们用钱来买仲永的诗,他父亲也不会那么去做。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下农民阶级的悲观命运的映射。)
反对:宾客也没错,难道花钱欣赏别人也有错吗?
3、是方仲永自己的错,因为他没有极力的吵他的父亲送他上学。
(方仲永没错,从“日攀仲永环谒于艺人”中的“攀”可以看出,是他父亲强迫他去的,并不是他自己想去。)
追问:假如他极力的吵着要上学能如愿吗?(封建家长制下,忠孝伦理下,仲永再怎么反抗也是徒劳的。封建社会中有很多的贫困子弟如果能接受教育,都能够成才,可事实上他们都读不起书啊!)
4、作者、作者的舅舅错了。
他们应该劝仲永的父亲送他去上学。
追问:那么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或作者的舅舅,你会怎样劝仲永或仲永的父亲。
片段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能用图示等方法解释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操作、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片段:
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摆一摆: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里摆一摆,看可以摆多少个?学生尝试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可能有学生会说自己的小正方形不够,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想法解决。)学生可能会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只摆两个边,再算一算有多少≮≯个的方法。说一说:这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比较概括:师:我们知道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知道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100平方厘米,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学习的好处,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方法上的基础。
2、想一想: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说一说,汇报讨论的结果。(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也可以这样想: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用10乘10等于100平方分米,可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看一看,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明白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填一填: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200平方厘()平方分米500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自己填一填,说说是怎么想的。
总结换算方法: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确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再看是把较小的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还是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从而确定是该添上几个0还是去掉几个0。
4、再出示开始时的问题:明明家要装修厨房,厨房的长是30分米,宽是27分米,用面积是900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说说怎么解决。
板书:900平方厘米=9平方分米30×27÷9=810÷9=90(块)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建立在长度单位基础之上的,通过前面学到的1平方分米、1平方米定义的得来,借助图形卡片,再次重现这些较大面积单位的得出过程。如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分米乘1分米=1平方分米,同时还可以写成10厘米乘10厘米=100平方厘米,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学中,尽量借助较直观的物体与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得来过程。有些学生在面积第一节课给出的“面积格子卡片”学具中,早已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发现,他们有的是通过数的办法看出来的,有的通过数后自己结合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将“为什么?”化解开来。
所以,我们的教学仍旧需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上,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与理解。在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三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后,我们对面积与长度单位间不同的进率进行了小结,让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性的知识体系,形成总结与经验,明确各级单位进率的化解办法。
但有些同学仍然很容易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弄混淆,更有很多学生在学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也有了负面迁移,自觉地将长度的进率也都变成了百进制。同此我得出这样一个感觉:光说不练的数学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只练在当下的数学教学更是空洞的,数学知识有仅像盖楼房走阶梯,更应该是一个链条,紧密地联系,长期地转动,知识才能持久地被掌握与拥有。
优秀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让学生体验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并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应用过程中,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使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准备:
挂图、小正方体、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画面: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看,这些小朋友们搭的积木造型多样,非常漂亮!比如这个长方体,每层有7块,2层一共有多少块?4层呢?6层呢?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还有谁能把7的乘法口诀背给大家听?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吧!(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
探索新知操作感知
请同学们也来摆一摆,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块?(学生操作后汇报)
思考计算
如果摆1个大正方体需要8个小正方体,摆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学生可以使用连加法计算)
填表找规律
大正方体的个数
小正方体的个数
(1)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 能否将求解小正方体的个数的表格用算式表示?
板书:1×8=82×8=16……8×8=64
尝试编口诀
能否从这些算式中,编出8的乘法口诀呢?(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在乘法算式后留空一段位子,写下: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引申拓展
请同学们找出身边的事例,使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熟练运用。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合作能力,共同学习、进步。
探索乘法口诀的规律
(1)师生探讨如何快速记住8的乘法口诀。有没有什么规律和窍门?学生分享各自的方法,同桌相互背诵。
(2)提问哪个口诀难记,帮助需要的同学寻找方法。例如,如何记住7个8是多少?可以用6个8等于48,再加上一个8等于56,或者用8个8等于64,再减去一个8等于56。
(3)结合“想想做做”第2题进行口答练习:
7个8比6个8多多少?比8个8少多少?
[评析:通过操作和交流,探索乘法口诀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三、应用巩固
1. 卡片口算“想想做做”第1题,讨论如何记住3×8的口诀,以及再加一个8等于几个8。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探讨“一八得八”这个口诀可以计算几条乘法算式,并将这些算式进行完整的板书。进行对口令练习,说出口诀和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评讲。
4.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出示两幅图片)在收获金黄的向日葵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并交流,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评析:通过活动巩固和应用课堂中的乘法口诀,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能力。]
三、总结延伸
回顾学习的内容,学生分享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讨论在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使用8的乘法口诀。
老师:你们知道一只螃蟹有几条腿吗?那两只螃蟹会是多少条腿呢?你们能否编一首儿歌呢?例如,一只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螃蟹有十六只脚,三只螃蟹有二十四只脚,......直到八只螃蟹时有六十四只脚。(学生起立拍手歌唱)
[分析:通过这首有趣的儿歌,使整节课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将数学知识延伸至生活、丰富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评:
这节课通过乘法口诀的生成规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渐理解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乘法概念。通过让学生寻找表格中的规律、记忆口诀的规律等,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口令游戏、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参与、应用乘法口诀的热情,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整堂课的情境设计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课堂活动更加丰富有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