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案精彩5篇
【导言】此例“《欧姆定律》教案精彩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第一篇】
1.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过电场知识,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的了解。
2.新课教学
(1)电流
①什么是电流?大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②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内因——有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电解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绝缘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其中不能形成电流。
那么,为什么用电流表直接连接金属导体两端却没有读数?
这是因为,导体中大量的自由电荷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不会出现大量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现象,也就是说没有电流。
要使大量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必须要有一种力,这种力就是电场力。
[演示]按图1连接
小灯泡发光。有电流流过小灯泡。
外因--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当导体与电源连接时,它的两端有了电压,导体中就有了电场,这样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都是电源,它们的作用是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的电流。
③电流的强弱--用电流(I)表示:
a.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用I表示。
b.表达式: c.单位:安培(A) d.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e.电流是标量。
④直流电: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
恒定电流:方向和强弱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
(2)既然导体两端有电压,才有电流流过导体,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先让学生设计电路示意图,然后用多媒体显示如图2所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导线连接实物,并要求学生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接法。
对数据的处理除用列表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图像法:先画直角坐标I-U,然后标刻度,按上述数据描点,连点成直线I,连点时要使尽量多的点落在一条直线上,不落在直线上的点,要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
取下R,换上R',重做上述实验,可得另一条直线Ⅱ
分析上述实验,得知:
a.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即I∝U,巳U2/I2>U1/I1.
b.在同样电压情况下,U/I值大的电流小,U/I值小的电流大,即U/I值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
①电阻
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定义式:R=U/I
对于同一个导体;不论电压和电流大小怎样变化,比值R是恒定的。不能从数学角度认为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
单位:欧姆(Ω)1Ω=1V/A
②欧姆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早用实验研究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定律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公式:I=U/R
单位:1A=1V/Ω
欧姆定律教案【第二篇】
一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四学情分析
在技能方面是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在知识方面是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索性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够成熟,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①我们学过的电学部分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
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部分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回答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行纠正。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提问: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但是你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式
学生大胆猜想。
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进行猜想。同时可将所有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这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欧姆定律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
2、掌握电流强度的概念,并能处理简单问题。
3、巩固掌握,理解电阻概念。
4、理解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并能运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电流强度的概念、是教学重点。
2、电流强度概念、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学生直流电源(稳压),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待测电阻。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之前,其中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也有电荷定向移动、由于电流与我们生活很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了解。
(二)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路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也如对其他科技知识的认识与研究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18世纪末,意大利著名医生伽伐尼受偶然发现的启迪,经进一步研究后,已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与青蛙腿相接触而引起肌肉痉挛,于是伽伐尼电池诞生了、但他对此并不理解,认为这是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后来,他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1、电流
(1)什么是电流?
大量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形成的条件:例如:
静电场中导体达到静电平衡之前有电荷定向移动;
电容器充放电,用导体与电源两极相接。
①导体,有自由移动电荷,可以定向移动、同时导体也提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路”、导体包括金属、电解液等,自由电荷有电子、离子等。
②导体内有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电场,或者说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从而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
③持续电流形成条件:要形成持续电流,导体中场强不能为零,要保持下去,导体两端保持电势差(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电流。
导体中电流有强有弱,用一个物理量描述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从而描述电流的强弱。
(3)电流强度
①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这样可以通过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来描述电流强弱,这个比值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毫安表示。
②表达式:
③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④性质:电流强度是标量、初中学过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电流是有方向的。(有方向的量不一定是矢量,是否矢量关键看满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⑤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高电势向低电势运动,所以电流是有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在电源外部,是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4)电流分类:
按方向分成两大类:直流电和交流电。
直流电:方向不变,如果直流电大小不变,就称为恒定电流,这是高中阶段电流知识的重点。
交流电:方向随时间变化。
前面讨论了电流,尤其是持续电流的形成,要求导体两端有电势差,即电压、电流强度与电压究竟有什么关系?这可利用实验来研究。
演示
先给学生介绍实验电路图,教师按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并请学生观察电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求学生注意,正负接线柱的接法,为待测电阻(定值电阻)。
演示
闭合S后,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电表的变化,说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都随导体的电阻有关。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由实验得到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分析:用控制变量法,先保证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让其余两个量之间相关,然后结合起来分析。
保证电阻不变,调节电压,记下触头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电压表测得的是导体R两端电压,电流表测得的是通过导体的电流,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注意:这一方法可以类比数学中函数图象,用描点法来研究,启发学生思考物理与数学的联系。
把所得数据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和之间的函数关系。
分析:这些点所在的曲线包不包括原点?包括,因为当时,这些点所在曲线是一条什么曲线?过原点的斜直线。
把换成与之不同的,重复前面步骤,可得另一条不同的但过原点的斜直线。
结论:给定导体,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或者对不同导体,图象斜率是不同、相同电压下,两导体电流分别为,导体2对电流阻碍作用比导体1大,的倒数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称为电阻。
2、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2)定义式:
说明:①对于给定导体,一定,不存在与成正比,与成反比的关系。
②这个式子(定义)给出了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3)单位:电压单位用伏特(V),电流单位用安培(A),电阻单位用欧姆,符号Ω,且lΩ=1V/A
常用单位:1kΩ=1000Ω;1MΩ=Ω
3、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早用实验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最后得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内容:导体中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注意:
(1)式子中的三个量必须对应着同一个研究对象。
(2)大量实验表明,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金属、电解液等)。
(三)小结
1、不要认为在任何导体中,电流都与电压成正比,对于非纯电阻电来讲则不然。
2、仅仅是带内阻的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电阻的大小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
欧姆定律教案【第四篇】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必须让学生走好第一步,为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欧姆定律,选择了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
2、为适应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法有:启发、引导、实践、探究、分析与归纳等;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分析、归纳等。使学生真正理解欧姆定律。
3、教学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加深对电阻、电压的理解,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2、习惯于套用公式直接得到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弄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附件:
课堂检测
1.关于欧姆定律公式I=U/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小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C.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D.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2.如图所示为A、B两个导体的I-U图象,由图象可知()
>RB
=RB D.无法确定 3.二氧化锡传感器能用于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它的原理是其中的电阻随一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将二氧化锡传感器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则当二氧化锡传感器所处空间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增大时,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发生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变大,I变大 变小,I变小 变小,I变大 变大,I变小 4.一导体两端电压为3V时,通过的电流为,则此导体的电阻为Ω;当该导体两端电压为0时,导体的电阻为Ω。 5.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R1=4Ω,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读数为2V,则电流表的示数为A,电阻R2的阻值为Ω。 答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二章的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电路及其应用”主题之下。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主要研究的是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的规律进而认识自然界的能源,提升保护能源的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1)知识层面。要求理解电功、电功率和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掌握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和内电压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节约能量的必要性。 (2)能力方面。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理解、解释物理现象;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探究方面。能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理解焦耳定律和电动势的概念及物理意义;能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设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 本节要学习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整个高中电学部分最重要的物理规律之一,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延伸和完善,是分析实际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基础。教材通过分析闭合电路中的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处理教材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闭合电路中的电势是如何变化的,内外电路的电压有什么规律?这需要通过探究实验和理论推导寻找更多直观的证据来从多个视角寻找规律,并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2.作为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从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时有什么优势?应该如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观点分析问题的区别,感受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确定为:熟悉而陌生的电池。 学习主题 主题名称:熟悉而陌生的电池 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对功能关系和能量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理解,具有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念。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建立了“场”的观念,熟悉电路的基本特征,为自由电荷在电路中的运动分析和能量分析做好了准备。但是研究闭合电路的电势问题需要建立恒定电场模型,分析自由电荷在全电路内的运动和静电力做功情况,这对学生来说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受初中物理中关于电源输出电压不变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闭合电路中路端电压是不变的,没有电动势的概念和对电路全局分析的意识。 本节课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逐步将视角从局部电路过渡到全电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能量观点理解闭合电路中电势变化的相关规律,最终发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论证、反思评估 等能力。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生活、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掌握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和内电压的关系,并能用做功和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释。(A3、B2)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经历“比较-概括-抽象”的思维过程,逐步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含义,知道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是标志电源性能的重要参数。(A2、B3) 通过对比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经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实验验证、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科学探究过程,找寻闭合电路内外电压的规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3、C2)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逐步发现问题本质,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过程中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体会研究科学问题时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必要性。(C3、D2) (说明:A、B、C、D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的编码,分别对应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数字1、2、3、4对应每个维度的水平层次等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难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 智慧教育云平台(微云服务器1台、教师平板1台、学生平板20台),PPT演示文稿。 教具: 1个小灯泡(电压),干电池一节,镁片、石墨片、苹果、自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师演示仪,可变内阻化学电池一个,笔记本电脑1台,变阻箱一个,DIS数据采集器, DIS电压传感器(2个),导线若干,自制非静电力类比演示仪,。 学具: 自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探究仪(4组),可变内阻化学电池4个,变阻箱(4个),笔记本电脑(4台),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 “循环递进式探究”教学法:设置问题串,通过对比、实验(分组)、建模开展教学。以情景导入,任务驱动,问题嵌入,活动贯穿,促进深度学习,实现教学进阶。 教学策略 智慧课堂“云互动”:基于智慧课堂全程跟踪探究活动,即时推送学习任务,对学生当堂建模、实验探究大数据收集、反思研讨过程在线及时处理反馈,发布个性化的批注讲解,确保探究活动的针对性。 项目化学习策略:将问题前置,以结果为导向,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连续的、真实的、有挑战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达到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问题: 户外探险爱好者在户外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位户外探险爱好者在一次夜间探险的途中迷路了,手机也没电了,他想利用手电筒发出求救信号,可是手电筒也没电了,他的身边只有以下几件物品(图1),他能点亮小灯泡发出求救信号吗? 智慧课堂平台互投票功能,收集学生的选择,进行大数据分析。(如图2) (一)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任务一:分析情境问题,实验验证猜想 问题:水果电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活动①:试一试——尝试利用水果电池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小灯泡(额定电压)、电池盒、导线、两节新干电池,一节旧干电池,数字电压表。对比演示实验: 用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给小灯泡(额定电压)供电。 将水果和石墨片、镁片制作的水果电池替换干电池,给小灯泡(额定电压)供电。先测量开路电压()。 现象:水果电池供电的小灯泡不亮!电池两端的电压从开路时的左右降到了0! 评价1:对水果电池能否让灯泡亮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展示功能:利用智慧云平台的展台功能实现同屏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如图3) 问题:电池两端减少的电压去哪了?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以生活情境引入,拉近物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比演示实验大大出乎学生们的预料,形成了认知冲突,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熟悉而陌生的电池”做好了 铺垫。学生可能会想到失去的电压留在了内部,使接下来的学习内容顺利地围绕学习需求开展。 (二)实验探究,寻找线索 任务二:测量内外电压,寻找变化规律 活动②:探一探——探索电池内部的奥秘 仔细观察: 展示1:将水果电池和解剖过的干电池展示给学生观察,介绍正负电极和电解质,如图4。 发现:电池内部存在电阻——内阻(r)展示 2:铅蓄电池,介绍结构。 演示:用DIS数字电压传感器测量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并明确电源正负极。如图5 实验:在电源断路的情况下,用电压传感器测量电极与探针之间、探针与探针之间的电势差。(如图6)演示实验:在电源断路的情况下,用DIS数字电压传感器测量电极与探针之间、探针与探针之间的电势差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如图7) 发现特征:电源内部,电势在电极附近出现两次“跃升”。(如图8) 评价2:能否通过实验得出电源内部电势有两次抬升的结论。 问题:如果将电源接入用电器,组成闭合电路,电源内部的电势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用DIS电压传感器测两电极AB和两探针ab之间的电势差(如图9)。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 观察现象:外电路UAB=,相较于电路断路时,数值减小。内电路探针之间出现了电势差(φa<φb),Uab=-。 结论:1.电路导通时,电源内部有电势的降落,我们称“内电压(U内)”,外电路电势的降落叫“外电压(U外)”。 2.整个闭合回路电势出现两次抬升,两次降落。抬升的数值和降落的数值总是相等。 问题:内外电压U外、U内之和、与电源内部两次电势抬升的数值总会是定值吗? 活动③:测一测——测量闭合电路内外电压 分组实验:利用自制学具(如图10)测量电路的内外电压的数值,并计算两者之和,改变外电路电阻R,多次测量,寻找规律,将实验相关数据填入表2。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提问功能:学生将实验结论拍照提交,老师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共性结论。(如图11) 评价4:分组实验数据是否合理,能否得出内外电压之和与电源内部电势两次抬升的数值总相等的结论。 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对同一电源,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之和与电路内部两次电势的提升值之和相等。 对同一电源,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之和是定值。 问题:这个定值到底反映了电源的什么特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电池的构造,发现电池的内部电势特点,逐步建立电源内电路的物理模型,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学生经历了观察对比、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加深了对于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与电源内部两次电势 提升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理论分析,发现规律 任务三:运用守恒思想,理解科学本质 活动④:想一想——电源如何维持闭合电路有持续的电流 引导:有一个量总是保持不变,这在物理学上我们常称做“守恒”。能不能从守恒的角度思考。类比演示:如图12 思考:流回负极的正电荷是如何回到正极的呢? 类比:将小球由低处搬运到高处,能继续依靠重力吗? 得出结论:电源依靠非静电力做功将流回负极的正电荷搬运到正极,维持持续的电流。 评价3:能否说出非静电力的作用。 活动⑤:理一理——从能量观出发理清电路中的守恒关系 思考: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想一想,闭合回路中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的关系是怎样的?结论:闭合回路中静电力做功等于非静电力做功W电=W非 活动⑥:推一推——推导电动势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推理论证: 由实验数据可得:E=U外+U内 有能量守恒定律和功能关系可得:qU外+qU内=W非 推导得出:E=W非/q 含义:E就是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移送单位电荷所做的功。即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电动势——非静电力所做功与所移动电荷量之比。符号:E单位:伏特(V)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提问功能:学生将实验结论拍照提交,老师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共性结论。(如图13) 问题:水果电池给小灯泡供电时外电压为什么很小?活动⑦:看一看——再次观察实验数据寻找线索 观察:再次观察分组实验数据(表2) 结合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实验结论E=U外+U内,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备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评价4:各组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能否推导出电动势的表达式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智慧课堂平台的录制微课功能:现场录制微课推送给学生,供学生课后观看 问题:你能解释水果电池为什么不能点亮小灯泡了吗?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交流讨论,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经历先交流再观察、再猜想、再推导、再思考,从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发展了科学思维。同时,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遵从学生认知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释现象 任务四:运用欧姆规律,解答情境问题 活动⑧:说一说——水果电池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水果电池的内阻r太大,导致闭合电路中的电流I小,故外电压U外小。 实验验证:利用注射器改变铅蓄电池内阻,观察内电压、外电压以及电流的变化(图15)。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图16)。 评价5:能否运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解释水果电池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解释原因,即是本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也使本节课的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增强了实践意识,深化了物理观念,发展了科学思维。 课堂小结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二、实验探究,寻找线索 三、理论分析,发现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释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来源于生活真实情境,从发现问题到探究原因,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释现象。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充分运用了循环递进式教学方法。学生在一个个递进的情境任务中不断认识科学本质,寻找到物理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锻炼了关键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欧姆定律教案【第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