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牧童》教案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394232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牧童》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牧童》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牧童》这首古诗。(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说)

师引导学生说具体,草原怎么样?(广阔)

师:你从哪里知道草地很广阔?

生:铺字,横字。指草地像绿毯一样展开,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草地的广阔。

师:是啊,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得真准!大家读读前两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使用了数字。

师:那么这草地只有方圆六七里吗?

生:不是,是为了形容草地辽阔。

师:那不用说了,“三四声”也不是说只有三四声笛声了。那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呢?当时是什么时候了?(傍晚)那时环境怎么样?(很幽静)那么这里这样写是为了?

生:突出环境的寂静。

师:的确,是为了突出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是的,这里的数字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在寂静的乡间小道上,晚风吹来,牧童是怎样的心情?(生:很愉悦)那他会怎样吹笛子?(生答,表演)他还会怎样吹?(生表演)那么这个“弄”字在这里怎么理解呢?(生:表现出了牧童很淘气的样子)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看来这个“弄”字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咱们试着用一个字来替代“弄”,看看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戏,逗。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用得更好呢?(戏)的确,同学们的想法更棒,抓住了牧童那悠闲自得的神态。可见,写作文时也要字斟句酌,这样才能表达得更贴切。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吃饱饭归来时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不脱就睡在了草地上。(对“月明”没有提及。)

师:牧童睡在怎样的草地上?

生:洒满月光的草地上。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月明,就是明亮的月亮,月亮升起来了。

师:你找得真准!通过注释,我们知道了蓑衣是什么样的衣服?(生答)

师:那绝不是件漂亮舒服的衣服,为什么他连脱都不脱就躺了下来。

生:他可能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生:他可能是怕脱衣服的声音太大了,怕吵到草地的那些小动物。

师:是啊,他可能是怕打破这月夜的宁静。

师: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答)

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四、感情读诗,悟其感情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把老师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画中。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多么可爱的牧童啊!你们喜欢吗?(喜欢)那请你们带着对牧童的喜爱之情,再读这首诗。(可能有的学生也说牧童的生活很苦,同情牧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感悟。)

1、 指名读

2、 男女生赛读

3、 全班齐读

4、 检查背诵情况:指生背,全班齐背。

五、拓展巩固

1、根据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自学《舟过安仁》。

2、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再搜集一些有趣的儿童诗,下次课我们来交流交流。

这是我们学校组织听课时讲的一课,课后我有进一步完善的教案,在本节课中我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体验,最后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我感觉他的生活很悲惨,接着他用很低沉的语气读了起来,看得出他很用心,我借机对我那平时不怎么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同学说:“这就是我所要的语文课,希望同学们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让语文课成为我们真正的交流平台。”我想以后的课堂会有所改善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牧童》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牧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听辨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2. 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

2. 听辨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教材分析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乐曲的名字源于我国的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典型带再现的三段式。

A段4/4拍,速度徐缓、悠扬,犹如一幅水墨画。旋律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用钢琴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让听众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B段转为2/4拍,活泼欢快,具有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段再现第一主题,这一乐段采用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手法,曲调更加的流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牧牛图》水墨画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小牧童正在放牛……

二、欣赏乐曲

1. 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有一首乐曲就表现了这幅图画上的情景。

提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给这首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聆听后回答。

2. 听辨乐段。

教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牧童短笛》,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再次聆听乐曲,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乐段?

教师指导:听辨以后请学生说出是怎么分成三个乐段的。

听辨乐段,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回答,如根据速度的变化听辨出来的,根据节奏的变化听辨出来的等。

3. 分乐段欣赏乐曲。

(1)第一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一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一乐段,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旋律进行记忆。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乐段速度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等。

(2)第二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二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速度和情绪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

学生自由回答。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二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二乐段。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跟节拍轻轻的用右手指尖点左手掌心,不出声音。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二乐段速度稍快、旋律跳跃、节奏紧凑、情绪欢快等。

(3)第三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三乐段。

② 提问:这一乐段与前面的哪一乐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与第一乐段相似,但节奏有变化,节奏紧凑了。教师总结:第三乐段采用了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的方法,使乐曲的曲调更加的流畅。所以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A’。

(4)教师分别弹奏书上谱例,学生完成书上练习。教师提示:提示学生三个谱例的节拍不同。

4. 完整的欣赏乐曲。(《牧童短笛》动画)

教师提示: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到A和A’的时候,跟随音乐旋律用手划4/4拍指挥图式。

三、介绍乐曲背景

1. 贺绿汀简介。

2. 介绍乐曲背景。

四、知识拓展

教师:这首钢琴独奏曲由于受到众多音乐家的喜爱,被改编成了不同演奏形式的乐曲,我们来听一听。(播放长笛演奏《牧童短笛》音频)

教师:贺绿汀一生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还有《游击队歌》。播放《游击队歌》音频。再欣赏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森吉德玛》。播放《森吉德玛》音频。

五、课堂小结

“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音乐家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多么活泼、可爱的小牧童啊!

《牧童》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      )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       )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             )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      )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 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有      ;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

有         ,有            ,还有                  ,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

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9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