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汇编4篇】
【导言】此例“语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汇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第一篇】
一、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维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因此,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朗读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及注意的分配能力。相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其朗读水平是最低层的,朗读时会出现错读、漏读、添字等这些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朗读能力还未得到开发,这就需要老师的带读、范读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而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则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而不断提升,其朗读水平也在不断地锻炼中得到发挥,这就是为什么越高年级的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就越好的的原因。
二、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汉语言的传播有几千年的历史,怎样使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掌握它,传统的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蕴涵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和经验总结都强调一个“读”字,可见“读”的重要性。
1.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他们就如同站在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说出这一番话。反复的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这时,作者的语言就真正地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2.朗读是学习作者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朗读的过程,是读者一边读,一边揣摩的过程。与默读不同,默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思考,而朗读则要一字一字地读出来,读到烂熟于胸的程度时,文章中使用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能被读者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去。
3.朗读和背诵能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语言,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极为有益的。大声、反复朗读能够使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记忆能够在大脑里长久储存,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可为学生写作文、修改病句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从而把课文读“活”,让课文的内容就像播放动画片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学生的理解。它最大限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既然朗读在教学中发挥着那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加强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教师的朗读指导要到位。
学生在朗读时,刚开始很难做到将朗读的理论知识,完美地运用到实际的朗读当中。或者,对一文章分析不够准确,本来需重音的地方,结果却忽略掉了,本来应该激昂的部分却读出了愤怒的情感等。这时,教师的指导就非常有帮助了,并且在学生朗读到位时,适当地提出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也会大大提高。记得在教学六年级《19、怒吼吧,黄河》那一课,读到光未然在窑洞里读他写的歌词时,作者用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描写他的朗读: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
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朗读时,我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去朗读这段文字,把光未然的那种激昂、哀伤、欢快、悲壮的感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世界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且进行情感价值的教育。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如:阅读、疑读、重读、精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这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至于每课书要读多少遍,每节课要读多时间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要把课堂上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一些教师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自己读的遍数多,用的时间长,挤掉了学生的读书的时间。要让学生也能像教师那样投入情感充分地读一读,教师还要下决心把过去过多的讲解和问题压下去。要给学生增加读的时间,现在的课堂上,教师的话太多,许多一讲就懂,甚至一读就懂的往往要讲好几遍,学生读的训练得不到保证,就更谈不上体会感情了。
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晨读,但是很多老师往往因为赶课的原因挤掉了学生的晨读课,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但希望这一点能尽早地纠正过来,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去体会朗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指导与训练学生朗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加强课外的阅读和指导,这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两者之间能起到相互协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布置课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也可以布置一些学生能理解的,有意义的课外读物,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作业教师要认真检查和指导,并及时反馈,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兴趣,有新的提高。
在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时,我结合了本学期学校图书室开放的特点,适时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的书籍。
总而言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生朗读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还要有耐心地去规划,去完成,使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品味、吸收语言,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第二篇】
一、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此外,它与前几册内容(如第八册中的“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第十册中的“静态和动态”)也有内在联系。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
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
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二、变序教学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
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
③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整体阅读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第9册)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能与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导式教学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
“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
“精讲”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
“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有人将它称之为“四步阅读指导法”,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也有人称之为“四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评读”。
例如,用此法教学《落花生》(第11册)一课,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课后作业第一题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步细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提纲思考讨论:
①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简略?(种花生、收花生)
②哪些地方写得详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过收获节、议花生)
③父亲的话中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④花生的哪一点是最可贵的?
⑤父亲所说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桃子、石榴、苹果又像哪一种人?
⑥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
第三步围绕重点精记,教师做提示点拨:
①父亲作了几次议论?(第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引申说明做人的道理。)
②作者借花生的特点象征什么?(象征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乐于奉献的人。)
③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第四步练习巩固:
①完成课后作业;
②选择1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短文,要求学生阅读后说说它的主要内容。
五、情境教学
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其分类有:
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4、想象情境——即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第11册)时,篇末可设问:
①为什么扬科被活活打死后,还睁着眼睛?
②如果他还能说话,想说些什么?
③假如扬科活着,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这样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把感情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快乐教学
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教学中可借鉴如下的做法:
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
2、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
3、结合学生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特点,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上游”、“插红花”、“夺红旗”、“当医生”、“看谁先到知识宫”等课堂学习竞赛,诱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感受攀登之乐、成功之乐。
4、小学生大都善思好问,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收集标本、集邮、参观访问、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歌咏、舞蹈、器乐、绘画、棋类、球类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补充和延伸,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提升语文成绩的诀窍【第三篇】
阅读方面
同学们要学会“披文入情”,了解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及其语言运用与行文技巧的常见路径和方法。
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写作方面
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常见教学方法【第四篇】
(一)朗读
1. 朗读的概念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2. 朗读的功能
(1) 有助于小学生感知和积累语言知识。
(2) 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有助于小学生习得和积淀语感。
(4) 朗读训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3. 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
朗读要求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语音包括读音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音量适中;语调包括高低适度、强弱适中、快慢适宜。具体要求有: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语言流畅、感情充沛、节奏鲜明等。
4.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
(1) 教师范读。示范胜过讲解,这是最好的指导方式。
(2) 学生单读。带有考查性或学生示范性,这是最好的训练方式。
(3) 学生齐读。适用于诗歌等音韵感和节奏感较强的作品。
(4) 学生分角色读。适用于戏剧等人物个性鲜明的作品。
在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的同时,还要注意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朗读方法,如唱读、念经式读、演戏式读等。朗读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二)背诵
1. 背诵的功能
(1) 可以积累知识。
(2) 不仅可以陶情冶志,还能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可以提高记忆力。
(4) 背诵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背诵还能激活学生思维,开发智力。
2. 指导背诵的方法
(1)大声诵读
这是指导背诵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理解和诵读结合起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声诵读,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个方法,尤其对于那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学生而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 抓住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
(3) 利用课文画面
如果文章画面感强,以画面形象来辅助记忆是一种良好的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依此背诵,不仅有利于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4) 遵循写作顺序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方法。
(5) 整、分、联背诵法
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6) 限时强制记忆
这是强制记忆法之一,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用这种方法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
(三)听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写是检查学生知识,巩固记忆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以下功能:
1. 能而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听写时人人参与、相互之间无干扰的公平竞争性语文实践,能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2. 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就是在视听觉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立刻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的能力。听写训练一方面要凭借语音感知唤起对相应字词的识记,另一方面又需迅速地将音、义转化成形、义并作出输出反应。这样,在训练中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感。
3. 听写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效的听写训练,必须以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耳、脑、手并用的协调运转能力为基础。即听即写的听写比之抄写、默写有更严格的智力品质要求。它可以培养并促进学生快捷的反应力,有助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品质的开发与提高。
4. 听写能全面检验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四)默写
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记忆的正确率,所以一定要重视默写。把背诵与默写结合起来,根据知识遗忘的特点,把背诵记忆性内容进行分散识记、反复记忆,使所背的内容在头脑中得以保持、巩固下来;同时又改变了只背不写的做法,不仅避免写错别字,也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