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3387

【导言】此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乘法分配律【第一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资源:

小卡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发现有关乘法的新知识。    板:乘法

2.电脑出示例题图:

二、活动尝试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菜老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各自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65×5+45×5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答:一共要付550元。

三、探索规律

1.师:从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咱们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一样,但结果---(相等)。

2.那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65+45)×5= 65×5+45×5

3.师:如果这位阿姨买了3件短袖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列式?

板:(32+45)×3     32×3+45×3

你能猜猜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有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检验?

板:(32+45)×3=32×3+45×3

4.出示:(13+10)×2=?

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怎样算的?谁能大胆猜想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计算?怎样检验?

师:通过算一算可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

5.请你小声读读上面三个等式,有什么发现?

6.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这里的三个等式得出了结论,你们所发现的这个结论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想不想自己出题来验证?

板:猜想      验证

7.学生任意地写着算式,进行着计算。

8.汇报自己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这些例子:……

9.问: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异口同声:(a+b)×c=a×c+b×c

10.师:用字母表示乘法中的这个规律,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11.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请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式子。

1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说),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吗?请你们同桌互相说一说。(电脑出示乘法分配律)

13.师: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运用广泛,甚至到了中学也要用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个规律完成一些练习。     板:应用

四、应用规律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填空后结合等式两边算式的特点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根据乘法分配律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40+3)×25=40×25+3×25          (  )

15×9+45×9=(15+45)×9          (  )

25×21=25×20+25                (  )

40×50+50×90=40×(50+90)        (  )

5×(20+6)=5×20+6                (  )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下面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五、总结拓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么学的?这种学习方法你们有没有学会了?课后请你们用这种方法去研究一下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65+45)×5 = 65×5+45×5

(32+45)×3 = 32×4+45×3

(13+10)×2=13×2+10×2

……

(a+b)×c = a×c+b×c

先和         先两个积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第二篇】

乘法分配律是所有运算律中形式变化较为复杂,且跨越加法和乘法两级运算的定律,对学生的记忆、理解与运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探析错因、读法纠正、变式训练上做足功夫,巧制策略。学生在正式接触乘法分配律之前,学生陆续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定律进行简单的运算。照常理推测,同为等式恒等变换,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应该很容易接受。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时出错率较高。为此,教师应巧制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如何帮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展现乘法分配律的性质,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理解的前提。要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深刻准确的记忆和理解,用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进行阐述才是上策。

为此,我改进了教学方式——切换读法,化难为易。

[例题]植树节那天,学校组织二(1)班的学生植树,上午植树4小时,下午植树2小时,平均每小时植树25棵,问:植树节那天,学生一共植树多少棵?

步骤1:学生列式多为“25×4+25×2”和“25×(4+2)”两种式子。

步骤2:简述各算式的算理:25×4+25×2表示先分别求出半天的植树数,再求一天的植树总数;25×(4+2)表示先求植树总时长,再求植树总数。

步骤3:引导学生从数字计算的角度去理解:25×4+25×2表示两个积的。和,25×(4+2)表示两个数的积。接着用一句话揭示它们的共同点:4个25加上2个25等于6个25,6就是4与2的和。以实例为对象,换成通俗的说法,完美呈现了算式的内涵,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步骤4:针对代数式表示的乘法分配律“a×c+b×c=(a+b)×c”,让学生尝试用通俗方式解读,即a个c加上b个c等于(a+b)个c。

实践证明,渗入思维的读法比机械复读教学效果要好。

乘法分配律教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了很好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了探究(一)和探索(二)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 ,有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注重引导,指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的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相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二小题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算式的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出现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

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问题二,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

乘法分配律延伸的理解与内化。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案【第五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达到水到渠成。)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7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