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教案【优秀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好孩子》教案【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好孩子》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对音的高低进一步感知。
2、通过听觉感知力度并认识一音乐中强和弱的记号;能用强弱不同的音量演唱歌曲。
3、选择打击乐器和探索自然音源,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创作过程,表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4、培养学生争做好孩子的自信心,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争做聪明、勇敢、诚实、有礼貌的还孩子。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好孩子要诚实》,体验音的高低走向。
2、学唱歌曲《是谁在敲》,体验音的强弱
3、选择打击乐器,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创作过程。
4、培养学生争做好孩子的自信心,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争做聪明、勇敢、诚实、有礼貌的还孩子。
第一课时
一、学唱歌曲《好孩子要诚实》
1、对话引入课题。“你认为好孩子应该是怎样的?”
2、编故事,设悬念。
3、欣赏歌曲《好孩子要诚实》,歌曲作了怎样的回答。
4、跟唱。
5、歌唱,右手臂随着音的高低做动作。
第一乐句的后半截“喵喵叫”旋律采用上行,描述小猫一声比一声叫得响的形象;第二乐句的后半截“打碎了”旋律采用下行,描述花瓶掉下碎了的形象。第五乐句小猫的叫声“喵,喵,喵,”旋律层层递减,描述小猫生气的样子。
6、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一做。
二、表现歌曲。
1、完整欣赏歌曲,全班进行创编表演。
2、请个别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当小老师。
三、学习读谱。
四、全班进行歌表演。
五、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二、欣赏《是谁在敲》,提醒学生欣赏歌曲中的强弱对比,可学着用敲门的动作对歌曲中的强弱声音作出反应。
三、认识音乐中表现声音的强和弱的符号,并在欣赏中把表示声音的强f和弱p的符号填入教材的练习栏中。
四、结合歌曲进行礼貌教育。
1、谈话:说说小弟弟敲门的样子,是否自己也有过,在什么情况下有过。
2、进行礼貌教育,让学生懂得讲礼貌是每个好孩子应有的良好习惯。
五、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1、朗读歌词,懂得应该怎么做?
2、跟唱。
3、尝试有控制地把握歌曲音量的大小。
4、分组表示两段音乐的强与弱。
5、歌唱全曲,做到富有表情,声音自然、好听。
6、进行情景表演。
六、下课。
第三课时
一、看
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司马光砸缸》,让学生初步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议
1、让学生运用语言复述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2、小组议论:我们要学习司马光什么?
得出:应学习司马光冷静、机智、勇敢的。
三、听
播放《司马光砸缸》,回答:
1、找出歌曲中最紧张的一句歌词。
2、说出歌曲中高潮处的主要情绪。
四、寻
1、复习已认识的四种打击乐器:三角铁、沐浴、响板、蛙筒。
2、介绍双响筒、铃鼓、钹、小鼓等四种打击乐器。
3、感受声音,寻找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4、讨论:乐曲在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音效?
引导学生按歌曲中不同角色的音乐特征,寻找不同音效效果的打击乐器,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五、配
1、教师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把顺序展示在黑板上:
(1)、司马光;
(2)、小朋友在院中捉迷藏;
(3)、“扑通”,一个小孩掉进大水缸;
(4)、怎么办?怎么办?
(5)、司马光机智地搬起石头,用力地砸向水缸;
(6)、砸破了缸,溺水的小孩得救了;
(7)、人们夸司马光是聪明、勇敢的好儿郎。
3、讨论配音。
4、按配音演奏。
六、演
即兴创作表演,参与为故事配音响效果的实践过程。
七、想
1、讨论:如果遇到意外,你会怎么做?
2、改变故事情节,拓展学生解决意外的思维。
结束语:鼓励每个小朋友都能做个司马光式的冷静、机智、勇敢的好孩子。
《好孩子》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的:
1、学会日常礼貌用语。
2、做懂礼貌的好宝宝。
教学准备:
玩具娃娃、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老师出示玩具娃娃,向幼儿有礼貌地打招呼:“小朋友们,大家好!”
鼓励幼儿用礼貌用语:“你好,小娃娃!”
2、娃娃要走了:“小朋友们,再见!”幼儿:“再见,小娃娃!”
与人见面要主动问好,分手的时候要主动说再见,这样才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游戏一:接电话
1、电话铃响了,“铃。 ...”
老师做示范,接电话:“喂,您好,... ...再见。”
2、电话铃响了,“铃。 ...”
教师:“现在请最有礼貌的`孩子来接电话。”请表现好的幼儿来接电话。
3、幼儿分组玩打电话游戏
幼儿使用礼貌用语“你好”“再见”
三、游戏二:做客
1、教师组织幼儿到其它班级做客参观。
2、做有礼貌的孩子,主动向其它班小朋友说:“你好”“再见”
《好孩子》教案【第三篇】
《好孩子》一文是第二册第四单元14课的1篇讲读课文。课文讲了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从而赞扬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学本文,要以描写小玲和小宝回到家里时的不同情景以及奶奶的神态语言的词句为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的具体性、生动性的训练,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字的丰富表现力。在教学中,可选择下列几个句子作为训练点。
1.奶奶急忙拉开门,小玲跳着蹦着进来了。
训练设计:
①自读这句话,思考:奶奶是怎样拉开门的?(急忙)小玲是怎样走进家门的?(跳着蹦着)她的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小玲没有被雨淋着,心里很高兴。)
②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玲和奶奶,表演出这两句话的内容,同学们加以评论。引导同学们理解“急忙”的意思,体会跳着蹦着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③指导朗读。重读“急忙”,读出奶奶急着开门时的心情。“跳着蹦着”要读得慢一点,节奏强一点,童味浓一点,读出小玲没有被雨淋着的那种高高兴兴的心情。
④比较体会。删去“急忙”“跳着蹦着”两个词,再让学生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原句的具体性、生动性。
2.奶奶摸着小玲的衣服,奇怪地问:“小玲,你怎么没淋湿呢?”
训练设计:
(1)自读这句话,联系第一段的内容考虑:奶奶为什么会奇怪地问?
讨论这一问题时要注意:①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强化说的训练。②相机引导学生总结“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方法。
(2)指导朗读。要读出奶奶问话的奇怪的语气。可按下列节奏和重音去读:
奶奶/摸着小玲的衣服,奇怪地问:“小玲,你/怎么没淋湿呢?”
3.奶奶笑着说:“她真是个好孩子。”
训练设计:
①试读这句话,考虑:她指的是谁?(小梅)为什么说她是个好孩子?(助人为乐)奶奶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笑着)
②朗读指导。要读奶奶赞扬的语调,可按下面的节奏和重音去读:
奶奶/笑着说:“她/真是个好孩子。”
4.他的衣服全湿了,头上的水珠直往下掉。
5.奶奶心疼地问:“你带了伞,怎么还淋成这样子?”
6.奶奶一边给小宝擦头发上的雨水,一边说:“你也是个好孩子。”
以上三句的训练和上面三句的训练,大同小异。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全”“直”“心疼”“也”让学生反复体会句子的意思,强化说的训练,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好孩子》教案【第四篇】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家人与自己相互间的亲密关系。
2、培养幼儿在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学会帮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使幼儿学会感恩,懂得孝敬老人和爱护家人。学会勇于承担,有责任心。
二:活动准备:
音乐 道具(杯子,板凳)头饰四个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调动幼儿的活动情绪使其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内容有所理解,有较深刻的记忆,并能引导幼儿将活动中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
难点:
准确引导幼儿做一个生活中有孝心,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四:活动过程
1、用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小朋友帮爷爷奶奶做
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要帮爷爷奶奶做事?爸爸妈妈怎么夸奖他的?幼儿回答后,教师整理、加工成歌词朗诵给大家听。
2、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吐字要清楚,让幼儿听清歌词。
(2)幼儿跟随教师按节奏念歌词。
(3)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
3、引导幼儿为歌词创编动作。
教师鼓励幼儿根据歌词自己想动作,并能边唱边做出来。幼儿做动作时,教师不做,以免幼儿模仿,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
4、学习与他人合作进行歌表演。
(1)教师和个别幼儿分角色表演。教师扮“爷爷”“奶奶”,在唱前两段歌词中的。第一句时,也可让其他幼儿帮忙唱。另请一名幼儿扮演“小朋友”,唱两段中的第二句,边唱边做动作,第三段仍由“小朋友”唱,或全班幼儿齐唱。
(2)教师和全班幼儿表演,表演方法与上相同。
(3)幼儿两人一组分角色表演,让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教师适当给予帮助。
(4)按小组分角色表演。每组五人,分别扮演歌曲中的五个角色。幼儿扮演时,教师轮流到各组参与活动,和某一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
(5)将头饰分别给四个小朋友带上,让他们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6)儿歌练习,老师带着一起朗读儿歌,再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记得最快。
5、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辛苦啦,我们休息一下吧。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到家 也像今天在幼儿园的表现一样,做一个孝敬老人,有礼貌,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的好孩子。”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内容是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通过情景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身去体验和感受,加强幼儿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活动的目标。活动时间合理,老师的语言表述应精简要加强幼儿将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个好孩子。本次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主动,只是语言表达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