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项脊轩志教案【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84683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项脊轩志教案【通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1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与作用

《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

1、文言认知

(1)小学、初中接触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积淀,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2)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2、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对那种纯真的情感体验的较为肤浅,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点拨启发、个性解读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把握本文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2)学会体验生活,懂得感恩。

4、教学重点: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5、教学难点: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复习旧知。

(2)接着提出问题“本文为何如此感人,归有光和书房到底有着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维的交锋,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2、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播放视频示范朗读,学生默读体会。

(2)勾画出感动你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名家声情并茂的直观可感的视频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同时掌握阅读方法。

3、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本环节要求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内交流意见的合作方式,具体落实教学目标,进行重点的探究和难点的突破。紧扣文中“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围绕三个探究题进行:

探究1:课文围绕项脊轩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

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翻修项脊轩、家族败落、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段,培养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探究2:透过这些事和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的细节描写来剖析作者的内心情感,具体采用涵咏法、点拨法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情。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阅读,鼓励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体验与感受文本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情感:对过世亲人的深深怀念,对自己命运多舛的哀叹,对家族败落的悲哀。

设题意图:了解品味语言的方法,培养品味语言的习惯;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探究3:作者叙事和抒情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从选材、描写、抒情三方面的特点入手,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

借鉴之处:质朴语言书写生活琐事,典型细节饱含真情实感。

设题意图:鉴赏、揣摩文章的写法,培养从文中找依据的习惯。

4、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本环节我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对本文亲情的理解,以此来触动情感。同时给学生播放平时我们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设计意图:我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突破难点。

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通过导入时的问题:“文章为何感人?”来总结全文。

(2)作业布置:根据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差异性的需要,我设置了3个层次题,学以致用:

①流利朗读本篇散文。

②收集怀念亲人或细节描写方面的材料。

③模仿本文,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感人细节,写一段表现亲情的生活细节。

五、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要重视个体对文章的体会和感悟。

2、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文言文文本的利用与开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

2、寻找文章的“动情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

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

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二、教学步骤

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话?

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

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

参考答案:

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

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词类活用:下 上 前 垣墙

⑵实词:顾 胜

⑶古今异义:方丈 三五

⑷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内容:

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颓败、阴冷的凄清氛围。接着作者并没有马上抒写自己的感伤情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他喜的是什么?

修葺之时,劈窗置墙,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尝试背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⑴重要实词:迨 逾 而 凡 再 兹 呱呱

⑵词类活用:西 乳

⑶古今异义:往往

⑷特殊句式:妪,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识: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嫔。”

建筑方面: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室内空间较大,装饰考究,文中应指客厅。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如闺女、闺房。

分析内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请找出文中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说说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例:

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⑵“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篱”到“墙”的变化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

⑶“儿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紧之语”,平淡处最为关情,短短两个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听见孩子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尝试背诵: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从门墙写起,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通过乳娘之口描绘“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等细节,表现亡母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加了内心的凄凉和孤苦。

第三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⑴实词:过 若 竟 类 比

⑵虚词:何 以 之

⑶文化常识:束发 笏

分析内容,尝试背诵:

上段写的是对母亲的回忆,这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诵时要特别留意祖母连贯的动作,充满温馨。

第四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⑴实词:故尝 得

⑵虚词:而 之

分析内容:

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第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姐家有阁子,且谓何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⑴实词:归 几 书 制 盖

⑵虚词:或 诸 于

⑶词类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异于前。

⑸古今异义:无聊

⑹文化常识:归宁

分析内容:

这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查找资料,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6、写作训练:

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写1篇短文,可以怀念亲友、怀念旧地,表现情致等,400—500字左右。

《项脊轩志》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 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1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㈠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渗漉(shènlù) 栏楯(shǔn) 兀(wù)坐 修葺(qì)

B 斑驳(b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汝姊(zǐ)

C 阖(hè)门 长号(háo) 偃(yǎn)仰 婢(bì)女

D 扃牖(jiōngyǒu) 呱呱(gū) 门扉(fēi) 象笏(hù)

㈡。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 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

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归有光,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

3、 了解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4、 感悟作者的怀旧伤感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谜面是个成语:衣锦还乡,谜底为一个明代作家。

生:归有光。

师:呵呵,很好。说起古代的读书人形象,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诗词歌赋,无一不晓”。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瞻,望见。衡,衡门,隐者所居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衡宇,此处指旧宅,后世诗文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载欣载奔,且欣且奔。载,助词,乃、且的意思﹚;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诗意地栖息着”。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都是诗意地栖居着。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走进他的项脊轩。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但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

题目讲解

项脊轩:轩,小屋。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分析课文

师:“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这是写项脊轩的来历。“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了项脊轩的什么?

生:狭小。

师:对,这是写项脊轩的狭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说明了项脊轩怎么样?

生:破漏

师:这是写项脊轩的破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这又是写项脊轩的什么?

生:昏暗。

师:对,项脊轩又狭小又破漏又阴暗。“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是说作者维修了项脊轩。那么,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是怎样的呢?“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说明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样?

生:明亮。

师:对,接下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出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么样呢?

生:安静幽雅。

师:对,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明亮又安静幽雅。所以,从文章开头到“珊珊可爱”写的什么内容?

生: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叙述项脊轩的呢?有没有因为项脊轩的狭小破漏而嫌弃它呢?

生:没有,相反,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师:对,作者写出了对项脊轩的眷恋和喜爱之情,因此,这部分感情基调是“喜”。然后,我们接着看后一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上文写的是喜,从这句话,下文应该写什么?

生:悲。

师: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对,下文既然写悲,那么,为什么事情而悲呢?让我们接下去看下文。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凡再变矣”是可悲事之一:通过写项脊轩的变迁反映家庭的败落。那么,项脊轩起初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生:项脊轩起初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来因为“诸父异爨”而发生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变化,变化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对,作者侧重写项脊轩变化后这三件典型的事情。那么,这三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反映了什么情况?

生:这三件事呈现出一片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状态,反映了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形势。

师:接下来从“家有老妪”到“妪亦泣”是可悲事之二:回忆母亲遗事。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母亲哪些事情?怎么写母亲的?

生:写母亲关怀儿女,扣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绵绵,感人至深。作者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艺术特点一﹚。

师:接下来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令人长号不自禁”是可悲事之三:回忆祖母遗事。作者写祖母,同样是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来层层描写。请同学们思考,写了哪三个细节?

生:a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b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透出了多年忧虑中的殷切希望;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庄重的嘱咐,谆谆的语气,真诚的情意,更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与鼓励。

师:这一切,使得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接下来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和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下一段是可悲事之四,写怀念死去的妻子。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师:对,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仅仅写了两件小事,一是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是“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两件小事写出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接下来写作者不安定的生活境遇和惨淡的心境。就文章看,写到“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文了,没想到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枇杷树。那么,写枇杷树有什么作用呢?我提示一下,这枇杷树是谁种的?什么时候种的?

生:妻子死的那一年种的。

师:可是现在呢?妻子死了,而她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暗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这一段无一字说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一看到枇杷树就想到种它的人,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睹物思人,怎不伤心怅惘呢?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伤感。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本文写的这些可悲事都是一些琐事,而且牵涉到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那么,这些琐事是否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呢?为什么?

生:并不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因为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艺术特点二﹚

补充﹙如时间不够,则不讲﹚

判断句: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如何判断:

1、从谓语角度看,凡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该考虑是否是判断句,它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蟹,六跪而二螯”:主要说明主语的状态,所以不是判断句,而是描写句。判断句不能仅靠谓语来判断,还要看主谓关系。

2、从主谓关系看:

a 如果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和谓语表示的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交换位置后表达的意思不变,则是判断句。如“范增者,亚父也”。

b 谓语对主语进行分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包括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这也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从结构形式上看,主要有4种形式:

a ……者,……也 b ……者,……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也 d ……,…… :如“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附:板书设计

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前:狭小、破漏、阴暗

后:明亮、安静幽雅

可悲事一

颓败、衰落、混乱不堪

前:南北相通

后:多置小门墙

《项脊轩志》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板书:事(人)(人)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三、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听录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4、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饱含其中。

5、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我们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章可悲部分。

四、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发言同学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

(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学生回答细节“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②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中的“矣”所饱含的情感。(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④齐读。“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听录音“然余居于此……”可小声跟读,注意把握“悲”的基调,注意语速语调的把握。

4、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五、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

六、介绍历代名家评《项脊轩志》

(清)姚鼐:“此乃太仆最胜之文”

(明)王士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清)方苞:“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明)王锡爵:“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布置作业:扩展阅读《寒花葬志》

(历代名家对归有光的评价,在他的《寒花葬志》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 (ruo)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从“平常细节,情真意深”的角度写1篇关于《寒花葬志》的鉴赏短文,字数:400―500字。

教 后 记

执教《项脊轩记》研究课后,作以下反思:

1、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精髓,是上好课的前提。本节课执教成功,首先是因为对《项》文以质朴语言通过细节描写抒发真挚情感这一特点有较深切的体验,所以教学目标明确,为教学方法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2、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氛围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这次执教备课的过程,是使教学思路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疏到细密的过程,将学法的指导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品味鉴赏,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学方案完善、教学流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这次执教《项》研究课,由于我在把握教材、研究教法的各个侧面均作了较深入的反复的探索研究,同时较自觉地强化教学心理素质的锻炼,因此感到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将把这次积累的经验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484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