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最新5篇
【导言】此例“项脊轩志教案最新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项脊轩志》教案【第一篇】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 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扃牖( ) 修葺( ) 栏J( ) 栖息( )
象笏( ) 先妣( ) 阖门( ) 老妪( )
尘泥渗漉( ) 长号( ) 异爨( ) 冥然( )
万籁( ) 偃仰啸歌( ) 逾庖( ) 呱呱而泣( )
2、文言知识积累
(1)、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 ( 而 )通 (尔 ) 含义是:(你 )
(2)、解释加点词意义和用法:
余扃牖而居 连词,表修饰关系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往往而是 连词,表修饰关系
某所而母立于兹 代词,你的
(3)解释加点字意义并说明其词性变化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名词用作状语,朝下 )
东犬西吠 (名词用作状语,向着西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名词作动词 , 用乳汁喂养)
多可喜,亦多可悲 (形容词用作名词, 喜:高兴的事;悲:悲伤的事 )
3、文学常识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明“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他九岁能属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此处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4、原文填空
三五之夜, 桂影斑驳,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文本探究
第二段首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阅读全文,作者“喜”的是什么?“悲”的又是什么?
一喜劳动有获 ,二喜环境清幽三喜读书有乐四喜夫妻恩爱一悲“诸父异爨” 二悲幼年丧母 三悲祖母之亡四悲中年丧妻
6、感悟鉴赏
请以“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为话题来理解感悟全文
模仿范例1,完成后面的分析:
范例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
5、本文情感变化是如何变化的?由此可见散文的什么特点?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的轴心,
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项脊轩志》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1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或凭几学书 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 然睹促织 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 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附:板书设计
[1]
[1]
《项脊轩志》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二〉能力训练1、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2、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三〉德育渗透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重点难点]1、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2、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学法引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2、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1、介绍作者及唐宋派。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二〉1、导入新课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3、教师范读
4、读准字音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偃仰(yǎn)
啄食(zhu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迨(dài)
呱呱而泣(gū) 象笏(hù) 长号(háo) 妣(bǐ)
扃牖(jiōng yǒu) 垣墙(yuán) 栖息(qī) 阖门(hé)
5.串讲翻译
这个过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规范答案。
雨泽下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爨:灶。
东犬西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
凡再变矣 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
而母立于兹 而:你。
大母过余曰 过:探望。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阖:关门。
轩凡四遭火 凡:共。
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自,名词作状语。
6、练习
完成课后作业题二。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分析结构。
2. 分析细节描写。
〈二〉 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 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内容和“悲”的内容。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
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2.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事细而情深“,请对修缮后的项脊轩作鉴赏分析。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3. 请对文中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作鉴赏分析。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的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三〉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第四篇】
项脊轩志(网友来稿)
张小珍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1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J(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
1.日过午/已昏 3.鸡/栖于厅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7.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nbs
《项脊轩志》教案【第五篇】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像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学生查找课文)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中之蛙何异!”
这里说明了归有光对世俗观念的深深的漠视。(教师增补并作分析)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学生查找课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查找课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5.相应练习。
学生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完成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真正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并进而熟悉原文。
话题二: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侧之思溢于言之外”。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