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除法优秀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数学教案:除法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教案:除法【第一篇】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3、 今天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明确题意。
1、 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可以怎样列式?板书横式和竖式。
谁来说一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根小棒,每4根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3)比一比,以上两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1题。
(1) 出示后,学生弄清题意。
(2) 学生独立完成。
(3) 说说自已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计算练习。
1、 完成练习一第2题。
2、 完成练习一第3、4题,说说自已是怎样试商的?第3题,说说错误的原因。思考: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必须注意什么?
3、 练习一第6题。
(1) 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 反馈。
(3) 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加强训练学生理解图意,并能口述题意。区别单位不同和相同时算式的含义。
数学教案:除法【第二篇】
教学内容: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35÷=5
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除法【第三篇】
教学内容:
p5.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
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
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 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
p6.思考题。
五、作业:
、4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第四篇】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