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高中地理教案(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42828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地理教案(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分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区域分析与对比的地理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图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那么现在我提出一个观点:自然环境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并且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成相同的区域。你们同意我的这种观点吗?

生:同意!

师: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比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再或者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那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请同学们来简要描述一下热带雨林和苔原景观的植被差异。

生:略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比如亚洲,乃至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低纬度地区,一年中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植物生长旺盛;而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地面获得热量相对较少,所以气温较低,植物生长力相对较弱。

师:那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不仅存在,而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怎样的地理规律。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刚才大家说得真具体,甚至有的同学还举了例子。那我们可以读出共同的结论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差异

师:同学们,从赤道向两级的这种递进关系是纬度方向还是经度方向呢?(维度)那么自然地理环境会沿着纬度变化方向有更替,那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会不会变化呢?情况又是怎样呢?让我们进行一次旅行,从我国黑龙江省出发向行,沿途可以遇见哪些景观呢。(图片展示:逐一出示点,学生依次回答景观名称)

生:大、小兴安岭森林带——内蒙古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

师:形成这种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的是什么呢?

生:略

师:在学习地球上的水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回忆一下,有什么特点?

生: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

师:好。因为我国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也就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怎样的地理规律呢?

生: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差异

师: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展示北京的气候直方图)

生:不可以,因为北京是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而常绿阔叶林生长在亚热带。

师:很好,因此北京在绿化中,应该以种植,对,应该以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同学们,你们有人登过山吗?哦,有。那么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生:略(累呀!)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等等都会发生变化,相应地自然景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呢?

生:喜马拉雅山纬度大致在28°N,因此其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是的,当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同学们看P101“活动”,山地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那么大的差异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略)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地说出山地垂直带谱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纬度也比北坡低。是迎风坡,在山下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因此南坡自然带普遍比北坡复杂。那么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生:水热状况

板书: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水热状况

师:那么这些地域分异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呢?同学们可以借助书P101阅读来思考。

生:略

师:有没有同学能来举例一下?

生: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如果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

师:嗯,很好。当然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利用这三个规律解释的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助其他同学总结一下?

生: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师:那么产生这些规律的主导因素又分别是什么呢?

生:这些规律是建立在热量、水分和水热差异的基础上。

师:很好,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这节课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下面我们来做课本上的思考题,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略

师:刚才我们见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的很多例子,那么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都完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吗?请举例说明。

生:略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摇头,那么老师给个小提示:绿洲。绿洲存在于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它是不是我们上面所学的三个地域规律中的哪个可以解释的?

生:不行。

师:是的,因此我们把这种没有一定规律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那么相对应的,上面所学的三种就是地带性规律。同学们,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可是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复杂性——非地带性现象。

板书:非地带性规律

课堂小结: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同时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从而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

高中地理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像,结合实际,掌握GPS汽车导航技术,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的传递等内容,通过具体案例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2)通过搜集资料、图像,进行分析对比,以加深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与科学观。

4)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共2课时)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制作相应课件,展示RS、GIS、GPS和数字地球的相关图片,以形象直观的图来消除学生对“3S”的神秘感。

要多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应在课前到网上搜集有关“3S”技术的运用实例,以加深学生对“3S”的理解,并借此突破难点和掌握重点。

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区别RS、GIS、GPS三者的不同,如概念、工作原理和用途等。

运用网络示意图,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工作过程和不同用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灾区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给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抗震救灾的胜利立了大功。这就是地理信息技术中其中一种技术——神奇的遥感。

那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他究竟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教师]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板书]2、应用——广泛

[教师]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过渡]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作出一幅图。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很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正因为如此,在汶川地震中才立了大功。那么什么是遥感呢它的用途怎么那么大呢

[板书]二、遥感(RS)

1、概念:

[教师]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点击课件,展示下图:

SHAPE MERGEFORMAT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教材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功能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专业图件或统计数据[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图1、5和图1、6思考飞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差异。

[教师]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教材图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5(右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6(左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拨]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过渡]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GPS,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什么是GPS它的作用有哪些呢

[板书]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高中地理教案【第三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以及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

2、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含义。

3、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4、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

5、理解某一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并了解嵌套理论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章、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把搜集资料汇总并制作电子版向其它同学作演示、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投影)安徽省合肥市、毫州市

(问题导入)

(1)我们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个城市,那城市有没有大小之分?城市大小通过什么来划分?请同学们看亳州市和合肥市概况(演示多媒体)。那个城市大?有什么划分指标?

(2)结合身边的事情,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到亳州还是合肥的商店?

①纸、米、笔等日常用品?②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③高档服装、数码产品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板书)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过渡)

城市是有大小之分的,不同等级的城市主要用人口规模来划分。不同的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规模的划分

2、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学生活动)

现在我们生活在亳州,亳州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从衣食、医疗、教育、商业等方面进行讨论。)比如想吃肯德基、得了癌症、上大学、开大型的饭店。在亳州能不能得到这样的服务?你会为了买一瓶酱油到合肥去买吗

(探究活动一)大家看课本26,图思考:?

你认为枣强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以下几级不同的服务时,你会选择哪个地方?

①购买纸、米、笔等日常用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②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③购买时装、数码产品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大型的博物馆等。

(学生总结)

采用对比的方法,总结“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并列表比较。

(过渡)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大城市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小城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那么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一)

利用课本上海的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学生分析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高中地理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 山地的三种类型。

2、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导入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断 层

成因 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地形 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或高地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图示

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读图)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76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板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3.火山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作业 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4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