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高中地理教案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0210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地理教案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植被的含义及类别,能够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联系实际,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正确认识、处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智利花海的图片,引导观看并思考: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除此美丽的花海景观呢?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植被的含义与类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教材总结植被的含义。

师生总结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森林、草原、荒漠、经济林、人工林等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尝试简单的分类。

学生回答天然林和人工林。

教师总结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人工植被。

过渡那植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2、植被的形成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推测并探讨植被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植被从小株植物,不断成长为植被群落。

教师总结在新形成的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当水分、温度等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不断地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使得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然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

过渡通过植被的形成过程,我们了解到植被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他们又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光照条件的差异。

教师总结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光植物。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阴植物。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除了光照条件,还有哪些环境条件会影响植被?

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条件。

教师总结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综上所述,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因此,植被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学校所在地的植被类型与环境特征等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依据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提供合理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教案【第二篇】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后导入正题。

展示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查自纠(5分钟)针对课前预习学案,教师多媒体展示预习学案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独立,记忆基础,对照答案,改正错误,标注疑难,准备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探究时组内成员应该共同参与,说出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全体起立,相互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后要达成共识

请学生看书P77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1、河流侵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

作用形式概念对地貌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河谷发育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PE MERGEFORMAT

[展示点评]教师提出要求:

1、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要脱离课本

2、小组成员的回答应代表本组的观点

3、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

4、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小组可起立点评(问题存在分歧的时候)

小组轮流展示完毕后,小组互评,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

3、[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并说明理由。学生抢答展示。

4、重点点拨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并在黑板上画河谷剖面图加以说明。

5、[重点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初期:形成“V”字形峡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第三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

⑴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经济过分依赖旅游业会产生哪些弊病?记忆并理解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⑵旅游业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旅游业的发展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又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理解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繁荣的关系。

⑶旅游业对区域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响?理解旅游对区域环境保护和破坏的关系。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图片、地图册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

,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表部分国家国际旅游收入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之比(2002年)

通过学习表,了解以下知识:

①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国家是泰国,达%;

②国际旅游收入与出口总额之比,的国家是埃及,达80%;

③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说明:

①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

②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海滨人潮涌动的情况,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思考举例说明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关系。

点拨: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首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就不能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等服务业、商业的发展,宾馆饭店的修建等。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说明: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发展工业难度大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条件的地区,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阅读

了解以下知识:

旅游扶贫是我国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使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这些经济落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动

活动提示:

①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自由组合分组。

②各组在中西部范围内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等,分头收集有关旅游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③小组信息汇总,进行组内讨论。

④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注意:由于旅游需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国本地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旅游业对外界的影响相当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提示:疫情爆发、政治风云的变幻、自然灾害的突发,以及社会治安、经济形式、交通条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说明: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通过旅游,旅游者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说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还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发展旅游业是缓解此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促进文化交流

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北京的“胡同游”使无数外国旅游者体验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过交流,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云南的文化特色旅游

通过案例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发展旅游应提炼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发展文化特色旅游可以说是云南省旅游的重中之重。

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项目,这些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已经突破了国别、种族和传统的界限,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发掘本地区、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广大。

思考

1、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云南省生活着2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正是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

2、你在旅游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举例说明。

提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个人感受出发,充分讨论。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建议教师从文化的物质形式和物质载体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旅游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歌舞绘画、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提示: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变得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一些当地的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项目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三、影响区域环境

说明: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都很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古建筑修复前后景观的变化,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保护。

讨论:

1、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等措施都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

2、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

提示: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板书设计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三、影响区域环境

高中地理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粮、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学生懂得应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并初步了解农业区划划分的科学依据。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难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媒体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农业区划示意图、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哪些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板书 一、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问 阅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一说我国农业的世界之最。

归纳 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为世界最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养蚕和栽培养茶树的故乡;我国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 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讨论 为什么我国将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归纳 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大家的意见: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②工业中有大量原料需农业供应;③农产品出口换取的巨额外汇可支援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证实现四化的根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农产品还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农业仍居战略重点的首位。

板书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讨论 (1)参照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思考:

①我国的光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的总量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或考虑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③从水热结合的条件看,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基本影响?

(2)参照我国地形图,思考:

①我国的地形与我国主要的农、林、牧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②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对发展我国农业有哪些不利影响?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3)参照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思考:

①为什么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②我国主要的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分布在哪里?比较和分析这些可开垦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

③我国主要农业区各有什么肥沃土壤和需要改良的土壤?

归纳 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自然条件要注意用辩证的客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任何一个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是很复杂的。如我国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水热条件配合较好,雨热同期,但是也正是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较多。山地多对发展耕作业不利,还影响我国的一些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提供了林、牧、副各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总的来说是非常优越的,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许多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改为耕地,以及农药和工业“三废”的污染等。再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所以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珍稀保护有限的资源,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数量,保证一定的资源占有量。

板书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

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哪些改善?

②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哪些增长?(出示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

③40多年来,我国农业布局有了哪些改进?

归纳 (1)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改善。

河流的整治: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减轻了洪涝灾害。

土壤的改良:建设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

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发展,农村用电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很大增加。

推广科技成果:畜牧、森林、水产、气象等方面都有新技术的应用。

(2)农业布局有所改善

农产品加工工业一般应接近原料产地,尤其是初级加工、可以减少因农产品原料失重而造成的损失,我国纺织工业的老基地像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新中国成立前原料大多来自国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扩大了邻近地区的棉田种植面积,使上述棉纺基地可以就近获得原料供应,降低运输费用,同时还接近了消费地区,不但有利于人民生活,而且使成本降低。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工矿区不断兴起,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交通运输网不断扩大,上述邻近地区荒地得到开垦,出现了新的农业基地,保证了这些新兴城市的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的供应。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农场。

我国到1993年底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1994年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5个,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及部分工业原料需要市郊供应。所以在许多大城市近郊区建立了副食品基地,这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的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计划的建立了一批商品性农产品基地,有的以粮食为主,有的以某种经济作物如棉花、烤烟、油料、甘蔗、甜菜、果树、天然橡胶等为主。这为今后实行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事实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还是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还比较落后。我们要努力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国的农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板书 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哪些问题?(阅读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看产值多少,是否合理,看结构是否合理?)

(2)我国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了哪几件大事?

归纳 (1)人均粮食少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粮食总产量较1949年增长了近五倍,但是人均增长却不到两倍。每年增产的粮食大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粮食不多。

(2)科技水平低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灾频繁发生使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常有较大的波动。

(3)从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几乎为牧业的两倍多,而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我国农业中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各业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农业各部门之间是一个密切结合的整体,存在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我国受污染的耕地达2 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六件大事:①建设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设施;②积极推广节水浇灌技术;③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④加强速生丰产林等的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⑤大力抓好科技、教育兴农;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中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大家回家以后完成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条件的表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70210